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我是皇太子

龍騰世紀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天下之怒(第五更) 文 / 十十

    漢室強健無匹,自從劉馮南滅巴蜀,更在江州打的孫策敗退,並折損了韓當之後,這一股聲勢,就更加強健了。

    終於,到了交州刺史士燮歸順,更是形成了一股風暴,席捲了整個天下。諸侯,以及以諸侯為中興,所形成的勢力,都為之顫慄。

    為之驚恐,他們恐懼於漢室的崛起。

    但是很快,魏公曹操就還以眼色了。在東郡召見了嚴忠,諸葛瑾,逢紀之後,曹操就自稱魏天子,用王號。

    而冊封孫策為吳王,公孫度為燕王,袁紹為趙王。改元為建平。以明年為建興元年,並於三月,於東郡與孫策,袁紹,公孫度相聚,相王。

    以諸侯抗衡漢室,以建平年號,抗衡漢室的中興年號。

    若說漢室收降了士燮為正面風暴,那麼曹操自稱天子,與諸侯相王,則就是反面風暴。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彷彿是水與火一般,不相容。繼而席捲天下,拉開了天下狂亂的序幕。

    前文有言,而今漢室,天下據有一半,分涼州,雍州,司隸,益州,豫州,半個荊州,一部分的揚州,加上交州,就是目前漢室所擁有的地盤了。

    而曹操,孫策,袁紹,公孫度等人則據有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徐州,兗州,大部分的揚州,半個荊州。

    這一下,整個天下就分成了兩個部分,正式決裂了。也是自從黃巾之亂後,最大的一次大規模的勢力對抗。

    若漢室勝,則天下一。若諸侯勝,怕是曹操,袁紹,孫策,公孫度等人還有火並,爭霸。

    這天下就真的亂成一鍋粥了。

    而曹操等這一股反面風暴席捲而來,對於他們治下的官吏,百姓來說,倒也是一種振奮。

    但是對於漢室治下的百姓,官吏,兵丁來說,卻是一種嚴重的挑釁。

    蔣琬說,這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否則,必不相容。而今漢室,正處在中興,天子寬和,有威望。

    大將軍雄傑,有威儀。在這對蓋世父子的治理下,天下正朝著美好的一面發展,卻偏偏有曹操這等逆寇,居然要分裂漢室。

    這還得了?

    可以說,漢室的威望有多高,對於曹操等人的痛恨,切齒就有多深。

    這豈能忍得住?

    正如劉馮所言,若是曹操稱天子,而諸侯稱王。怕是要引得漢室治下百姓的憤慨,這一股憤慨,自然可以作為激勵之用,以作為討伐諸侯的利器。

    而今,曹操的消息到達,漢室的整個勢力,都處在了沸騰狀態。一如劉馮所料,此可為己用矣。

    於是,朝廷中上至天子,大將軍,下至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都是沉默了下來,對於這一件事情,不發表任何的言論。

    朝廷不發表任何言論,更沒有半分出兵的動作。這自然就像是一座火山爆發了,卻沒有宣洩之口一樣。

    於是,整個漢室治下的郡縣都沸騰了,到處都有士人相聚,縱論天下。大罵曹操,孫策,公孫度,袁紹等人的不是。

    「袁本初者,四世三公,漢室名門,威波海內,他不思忠良,卻思奸佞,當真忤逆子。」

    有人大罵袁紹,名望多大,罵聲就有多大。袁氏自袁紹之後,就臭了。

    「孫伯符者,其父孫堅,勇毅果敢,昔日諸侯聯盟,其率軍先入洛陽,修復為董卓所破壞之皇陵,有忠烈之風。而今卻是出了孽子孫策,當真冤孽。」

    也有人大罵孫策,孫堅的名聲很大,風評很好。但是到了孫策,一樣也臭了。

    「嘿嘿,亂漢者,十常侍也,曹操者,閹宦之孫也。而今漢室中興,曹操竄起,果然是閹宦之後,一丘之貉。」

    曹操的祖父乃是著名的宦官,大長秋曹騰。曹騰這個人雖然是宦官,但是名聲極好,有賢明。

    但此刻卻也遭了曹操的拖累,被徹底變黑了。

    「公孫度者,庶人子也。幸為小吏,後為徐榮所舉,徐榮者,董卓黨羽也,乃董卓勢力之延續,屬豺狼。」

    公孫度本是升斗小民,被徐榮所舉薦的也被翻了出來,成為了天下人痛罵的緣由。

    反正,千夫所指,萬夫痛罵者,曹操,袁紹,公孫度,孫策也。

    但是面對這種聲浪,以天子,大將軍為首的朝廷,卻還是沒有表態,任由事情越演越烈。

    終於,事情傳遍了整個天下,最後,連鎮守一方的大將,都忍不住上表文,要討伐叛逆了。

    首先是鎮守東方許都的驃騎大將軍董蓋,他的表文是這樣的。

    「自黃巾之後,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士思黎民之苦,而爭相獻策,意助明主平定天下。而今天下漸平,漢室鑄威。正是亂世百廢,而今待興。是以天子定年號為中興,意為中興漢室,中興華夏,使民得居所,兵效其力,強國強民。然曹操,袁紹,孫策,公孫度等人,各聚兵馬,以一己之私,而使天下分崩,黎民受苦,國事不振。此,近古之未有也。臣請命,以十軍平之,屠三族,以正天下。」

    老將軍之激動,躍然於上。要殺曹操,袁紹,公孫度,孫策等人三族,方以雪恨。

    「漢室中興,天下靖平。正是盛世之基兆,強盛之始也。曹操,袁紹,公孫度,孫策等人各自受漢恩,為漢臣。不思回報,卻逆竊尊號,意圖稱王。前漢時,高祖曾與士大夫盟約,非劉姓不封王。蓋應為異性王為禍甚大,可謂一日之封,而數世之患。此乃大理。而孫策,曹操,公孫度,袁紹各自雄傑,焉能不知?而今,卻是一力稱王,妄自尊大,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不除之,不足以平靖平天下。臣請天子,大將軍以十軍擊之。臣願意起偏師,六路大軍於巴蜀,進蕩江東,夷滅孫氏。」

    這一封表文,乃是鎮守江州的安漢將軍,法正所表。也是言辭激烈,視群雄為豺狼,逆寇。

    力主除之。

    除此以外,還有魯肅,龐統,徐庶等統御一方的雄將。張松,鍾繇等守牧一方的刺史,各自上表,請求出兵。

    其餘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乃至於縣令,郡守等等上表文,以求出戰,滅諸侯於東方的表文,更是多不可恕。

    如同雪花一般,飛到了劉協,劉馮之案前。

    天下誅諸侯之意,雄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