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大唐西寧王

龍騰世紀 第68章 烽煙又起 文 / 樓枯

    攻打豐州的計劃迅速制定出來,孟博昌親率永豐天德右軍四個營主力三千八百人,以及新近收編的新軍主力兩千五百人。新軍是孟博昌收服陰山南北的鬼城後,招募鬼卒編成的,鬼卒中九成原先就是唐軍士卒,散居邊地多年,與天斗與地斗更與人鬥,個個都是百煉成鋼的精勇悍卒,除了士卒孟博昌還從鬼城得了四員幹將:樸恩俊、索額、李昌林、馬赫尚,四人據說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加上孟博昌族弟孟迪合稱「永豐五虎」。

    豐安主力是李通親率的右軍兩個營和楊昊用晴兒帶來的六箱珍寶招募了一千五百名新卒。此外莊雲清從九娘關守軍中精選一千兩百人也隨軍出征。

    攻打豐安城的真正主角是小齊金親自督師的回鶻林中部十三家聯軍。遊牧民族相對農耕民族在軍事上最大優勢並不只是他們的馬和刀,還在於他們獨特的動員體制,在遊牧民族幾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是戰士,他們的生活技能就是戰爭技巧,弓馬騎射對於種田的農民是一項需要刻苦訓練才能掌握的技巧,而對於他們則是謀生的手段。

    林中部有十萬人,可以出征的戰士有兩萬,這其中以小齊金親率的六千「鐵面機勒」最為精銳,「機勒」一詞是音譯回鶻話,駿馬的意思,「鐵面機勒」意譯就是「戴著鐵面具的駿馬」,望文生義的人常常誤認為這是一支戰馬臉上蒙著鐵面具的騎兵部隊,但實際情況是鐵面具並不是戴在戰馬臉上,而是戴在騎士的臉上。

    這是一支身著重甲的騎兵,所用的馬匹是回紇馬與河西馬雜交而成的三陽馬,這種馬耐力好、能負重、容易飼養,缺點是速度不算快,不耐熱。但在陰山河朔之地與天德軍交戰,這種馬的優勢卻十分明顯。

    天德軍步騎雜用,機動性並不算高,守禦時以步兵為主,機動性就更差,這種情況下馬匹的速度往往並不是決定戰場形勢的主要因素,反而是馬匹的耐力和容易飼養等特性更為將領所看重。

    除了六千「鐵面機勒」,小齊金帳下還有四千「捆奴」,「捆奴」也是音譯,回鶻語的意思是「奴隸軍」,就是徵用勇健奴隸組成的軍隊,這些奴隸有回鶻人、黨項人、契丹人、吐蕃人、沙陀人和少數唐人。「捆奴」步騎雜用,以步兵為主,擅長攻城。

    開成元年八月初,三路大軍逼近豐州城下。此時城中守軍只有不足五千人。

    楊昊按照事先和孟博昌的約定,圍而不攻,讓小齊金的回鶻軍去打頭陣。攻城開始前,孟博昌在城南防地召開了一次聯席會議,兩家副將以上將領全部出席。

    楊昊在這裡第一次見到了小齊金,他比孟博昌小一歲,但一臉風霜之色,乍看起來,似乎比孟博昌還大了兩歲。楊昊想像中的回鶻人都是披頭散髮、不修邊幅的樣子,他們穿著用動物皮縫製的衣甲,說話粗聲大氣,豪爽而又粗野。但事實是小齊金和幾個回鶻將領除了髮型、衣甲款式和武器外,其他的實在看不出來與漢人有什麼區別。

    更讓楊昊驚奇的是,幾乎所有的回鶻將領都會說幾句漢話,對漢人的儀節風俗也知道不少。但是區別也很明顯,回鶻人的思維方式明顯與漢人不同。

    鑒於豐州城牆高大、城外壕溝既深且闊,楊昊建議小齊金先圍困豐州一段時間,耗盡城中糧草,待城中內亂自生然後再攻城。此議一出,回鶻將領便一片嗤笑,在他們看來,勝利和榮耀就應該在戰場和敵人面對面、刀對槍地拼來,使用陰謀詭計來取勝,那絕不是一個勇士的榮耀。

    回鶻將領認為欲破豐州上策是誘敵出戰,一戰定乾坤;中策是強行攻城,破城殺敵;下策才是高壘深溝困死敵軍,使其不戰自降。

    當然這並不代表回鶻人就是一根筋、做事不講策略,實際上他們提出的一些計策讓楊昊極為吃驚。

    「捆奴軍」主將密譜圖雷建議在豐州東北角的角水上築起一道大壩,然後挖掘一條溝渠到豐州城下,造成要放水浸城的假象,逼迫守軍主動出戰,然後在城外一股聚殲。楊昊不得不承認密譜圖雷的這條計策十分高明。

    豐州的城牆雖然高大堅固,但也是土牆,土牆禁不起水浸泡,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何況七月以來豐州地區一直乾旱,城牆的夯土早已乾透,若是被河水一泡,立即就有崩塌的危險。城牆一塌,豐州無險可憑必敗無疑。

    但問題是要在角水上築起一道攔河大壩談何容易?豐州一帶都是沙土,要想築起大壩,必須將沙土裝入草袋,這麼多的草袋從何處來?此外,角河和豐州城之間有一道石樑,要挖斷這條石樑把水引到城下,不是說絕無可能,但肯定費時費力。密譜圖雷玩的是一場心理戰:築壩若成,豐州必破。不管你有多麼不相信我能築成大壩,但只要我在角河上丟下第一個沙包,你就不得不出城與我決戰。

    孟博昌很支持這條計策,他讓楊昊撥出五百軍士幫忙築壩。並從附近鄉村徵調人手編製草袋。水壩工程很快開工,並且挑燈夜戰,日夜不息。水壩築在角河上,同時也築在了豐州人的心上,城裡謠言四起,百姓爭相外逃。小齊金派兵將外逃的百姓全部堵回去,並揚言若不早降城破時官民士庶一個不留。

    豐州百姓都驚恐萬狀地等待著末日的降臨。

    為了給豐州守軍增加更大的壓力,在築壩的同時。密譜圖雷也加快了挖掘地道的進度,除了從四周鄉村強征的民夫,密譜圖雷讓上千捆奴軍士也加入進來,挖掘的速度十分驚人。

    一切都進展的十分順利。籠罩在恐懼中的豐州守軍開始沉不住起了,不斷地派出斥候到前沿偵察,似乎在尋找可以決戰的戰場。小齊金和密譜圖雷對此的態度是,要選戰場你儘管選,但要試圖去窺看攔河壩工程——門也沒有!

    楊昊將中軍營盤就設在城東的薛王嶺上,不用登高就能俯瞰豐州東門和遠處熱鬧非凡的角河工地。

    孟博昌不是說過豐州城中來了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劉沔嗎?豐州已經面臨滅頂之災,名將劉沔人在何方?

    密譜圖雷的地道在繼續向豐州伸延,角河上的攔湖大壩似乎也有了影子。劉沔沒有露面,但豐安城突然安靜了下來,一連幾天沒有再派斥候出城偵察,這是大戰前的寧靜嗎?密譜圖雷躊躇滿志,大顯身手的機會終於來了!

    但密譜圖雷忽略了一個常識,機會總是與風險勾勾搭搭,相伴相行,某種情況下,二者實際上僅僅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八月十六日,圍城的第十二天。

    密譜圖雷一大早到小齊金的牙帳裡匯報了一下最近的進展,回來後沒有進中軍帳,而是直接趕到了前營瞭望台,站在這裡可以俯瞰半個豐州城,不過距離稍微有點遠,天氣不好或眼神不好的人其實看不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八月十六日這天,天氣陰沉,而密譜圖雷昨晚因為巡夜沒睡好,眼神也有點模糊。

    前營東面的空地上數百民夫正在亂哄哄地排隊,同樣數量的士卒手持皮鞭在一旁充當監工。這是密譜圖雷定下的規矩,每天開工前民夫們都要這樣集結列隊,喊上一陣口號後再開工。目的就是要鬧出一點動靜,好給豐州城守軍施加壓力。

    密譜圖雷今天的興致很不錯,他決定等民夫們排好隊後向他們訓幾句話。

    驀然,豐州北城城門突然開啟,一支鐵騎呼嘯而出,直奔捆奴軍前營而來。

    這是一支三百多人的騎兵,按照天德左軍的編制這是一個團的兵力,領軍的應該是一個校尉。校尉的軍旗上會繡上自己的姓,「石」,出城的是一個姓石的校尉。圍城前孟博昌將豐州城內所有校尉以上軍官的姓名、軍職和樣貌特徵都通報給了小齊金。

    「這個姓石的校尉應該是……」密譜圖雷拍了拍腦袋,實在想不起來城中那個校尉是姓石了。出城唐軍很快攻破了捆奴軍在城外設置的警戒線,馬蹄滾滾朝前營大帳而來。陪同巡視的前營將軍格爾赫比勸密譜圖雷暫時迴避一下,密譜圖雷搖了搖手笑道:「無名之輩,不必懼他。」格爾赫比不敢再勸,畢竟來敵只有三百騎,又是孤軍深入,自己若因此而驚慌失措,豈不讓主將恥笑?

    捆奴軍兩個百人隊衝出營門向唐軍迎去,豐州之戰終於拉開了帷幕。

    捆奴軍的一個百人隊有士卒一百二十五人,兩個百人隊就是兩百五十人,人數上比唐軍少了五六十人。但他們的營寨紮在一座土坡上,居高臨下攻擊,在地形上佔了很大優勢,而且敵軍孤軍深入,自己依托大部隊作戰,心理上也站著優勢。兩相對比,竟是捆奴軍的兩個百人隊佔了上風。

    豐州北門剛開,楊昊就得到了稟報。他登高遠眺,遠遠可以看到北門外飛揚的塵土,和戰馬悠長的嘶鳴聲。

    「終於要開打了……」楊昊默歎道,他立即命令各營高度警戒,同時派出斥候往北城刺探戰況。斥候回報出城唐軍只有三百人,已經衝破警戒線,正在和捆奴軍交戰。

    楊昊有些發懵,派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出城是何用意?去阻止捆奴軍修築大壩?簡直是癡人說夢,捆奴軍有四千多人,光騎兵就有一千兩百人。區區三百人孤軍深入能成什麼事?是別思過、劉沔昏了頭,還是豐安城內已經失控?這次出擊只是個別校尉自作主張貿然行事?

    楊昊看了眼灰濛濛的豐州城找不到答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