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我的主神遊戲

龍騰世紀 第四百一十七章 精神波動(下) 文 / 木恆

    李林慢慢看著這一段研究成果,不可否認,它還很粗糙,而且沒有經過大樣本量的測試和驗證,但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貼近這個本源宇宙精神層面的實質了。

    在最初接觸到本源意志時,他曾經做過猜想,將借助系統才能接觸到的精神力量,對應到現實中一種形象描述,那就是對波動的描述。

    波有頻率和波峰波谷,精神品質就是頻率,數量就相當於波峰的高度。當精神品質提高,也就是頻率不斷提高,可以逐漸接近這股未知精神力量的頻率,雖然不知道它的頻率有多高,但可以想像是一個近乎無窮大的數值。

    而波峰的高低,就代表著精神力量的多少,同樣頻率的兩股波疊加,其頻率不變,其波峰波谷,卻會增加到原來的一倍,正好契合諾亞空間對精神力累計的方式。,

    這個猜想在當時沒有足夠數據支持,只是他模糊的一種直覺,直到今日才得到了大範圍實驗和研究。而新出現的這段研究成果,就將這種定性的描述,更進一步,發展到定量分析的層次。

    「精神波動的頻率是指精神品質,主要由如下因素決定,意志強度,思維深度,大腦器官的複雜度,成正比例指數關係……。這三者越高,其個體的精神波動頻率越高。精神波動的振幅則是指精神力的總量,同樣與這三者同樣成正比關係,但呈現線性增長。精神波動的波長目前沒有發現確切意義,但猜測與精神對物質的操控能力有關…………」

    李林看到這裡,點點頭,精神波的頻率就是精神品質,從給出的公式關係可以看出,精神品質可以無限接近於本源意志的程度,也就是個人的精神頻率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數值,可以無限接近於本源意志的頻率。但振幅僅僅是線性關係,那就意味著增長幅度有限,諾亞系統給出每個層次999的精神力上限,也就是基於此,人類這種**生物,很難承受無限振幅的精神波。

    這些理論知識雖然艱澀難懂,而且很多地方還很模糊,但一旦有了成型的理論,他接下來的探索過程就有了指導,可以有的放矢。原子彈的出現,就是典型的在理論指導下誕生的產物,而且在誕生之前,有很多人都預見到它的威力,把它視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在二戰那種時刻,美國可以耗費20億當時的美元貨幣,去搞這種武器,如果沒有原子裂變等一系列理論的指導和說明,說服那些政客可不容易。

    「個人精神力總量有上限,不可能無限增長,那又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實力,使之突破系統的限制?」李林想著想著,不由地念出了聲。

    如果沒有看到這個理論,李林對這個問題仍然是一頭霧水,但現在卻開始出現一條非常明朗的路,他只用了一分鐘就想到了。

    軍隊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決定著種族的延續,文化的傳承,國家的興旺。其組成個體不過是一個個最普通的種族成員,但經過合理化的訓練和組織,配備適當的武器,就可以發揮出遠大於1+1=2的力量,極少的軍隊數量,就可以屠滅遠超過他們幾千倍的種族。

    在剛剛那段理論中,有這麼一句話。

    「想要將其他人不同的精神波動聚合在一起,必須個人的精神頻率高於其他人,才能夠在一定損耗的前提下,形成更大振幅的精神波動,進而實現精神力量的聚集,具體的聚合流程為,第一步釋放精神波動,第二步感應其他人的精神波動,第三步,進行調諧共振,第四步開始運用,注以上實驗過程均是在主神提供輔助功能的前提下實行的,至今無人可以脫離這些輔助功能做到,連感應到其他人的精神波動也做不到,如果不是實實在在可以在輔助功能下,感應到精神波動,這種物理量是否存在,是否可以研究還是個未知數……」

    看到這句話後,李林才能將心中所想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能在不依靠系統的前提下,獨自聚合人類的精神力,進而實現個人力量的增加。

    這樣就可以脫離個人實力的限制,只要人數無限,那麼自己發揮的精神力量就無限,這樣就擺脫了系統的限制。

    當然這並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仍然有著致命弱點,作為力量來源的人類本身,就是弱點,一旦大量死亡,就會導致力量大損。這和幻想中的依靠信仰來聚集力量的神明有類似之處,只是通過這種理論,沒有那麼強大的負作用,不會遭受反噬,頂多是一些細節上的困難。

    李林知道應該還有最終的解決辦法,就好像軍事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個人僅僅靠一個核按鈕就可以威懾整個世界,擺脫了對群體的依賴。

    可見這個本源宇宙中,一定有某種可以讓個人力量無限膨脹的手段,物質層面上上可以做到,精神層面上應該同樣有辦法。

    不過這個辦法,就太過困難,李林隱隱有過猜想,這脫離不了與本源意志之間的關係,以一種狂想來論,只要掌控了本源意志,那麼甚至可以凌駕於諾亞系統製造者之上,畢竟連他們也做不到完全控制本源意志,只能摧毀或者實驗,但想要徹底融合,實現真正的超脫,進而擺脫最初意志對一切的掌控,迄今還未做到。

    融合本源意志,是超脫的一條路,而且是很有可行性的一條道路,李林現在就在朝這條路上走著,現在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掌控規則,還是研究意識與大腦的聯繫,都是在從各個側面去深入瞭解本源意志,從而找到融合它的辦法。

    只要做到這點,那麼就如同仙家中的合道一般,永存不朽。

    不過看到這條路並不困難,就好像洪荒幻想世界中,大能們都知道成聖的幾種辦法,但想要成功卻太過困難。又好比之前的國家定下的宏偉目標,人人都可以看得明白清楚,但想要實現卻發現有太高的難度,想要在當前這種生產力和技術條件下實現,那得需要人人都是聖人才能做到。

    ………………

    「很好,你們做得非常好,」李林解決了目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對該實驗室的負責人連說了兩個好字。這也證明了自己一貫策略的正確,閉門造車效率低下,就算仙俠幻想中,極度強調個人資質天分努力等,但也要有門派,有師長同輩進行交流研究,才有成道的可能。

    自己發動起全體人類的思想能力,為此不惜冒著在一定程度上洩漏許多機密信息的風險,雖然做了充足的應對,任何人在不借助系統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像自己一般接觸到本源意志,更不可能單獨提升精神品質,這從根子上避免了有人和自己在這種道路上競爭。

    至於擴散出去,那是傻瓜行為,資源是有限的,雖然本源世界廣大無比,但永恆超脫是怎樣一種事業,建一座大樓需要多少資源人力,實現這種永恆又需要耗費多少,在沒有成功之前,是斷不能容許第二個人來與自己爭奪人類的資源。

    為了獲得火腿,可以給與他們香腸,但火腿是不可能給的。

    李林指著這段理論說著,「這個理論非常有價值,你們要列為重點課題進行深挖,包括細節理論,分支研究都要進行,我會對你們這段時間的工作,專門提請表彰,所有參與者,均有高額獎勵。」

    這名負責人是一個看起來只有四十歲的學者,但他實際年齡已經超過一百了,這當然要算上他在各個次元空間度過的時間。

    「聶先生,謝謝您的看重,實際上這條理論早已被我們總結出來,只是需要大量實驗樣本進行驗證,以及做更深度的實驗,相關的申請一直得不到充分滿足,」這名學者自然古井無波,對方口中的高額獎勵,他自然知道的確會很讓人心動,但對他而言,更重要是將這門精神波動理論細緻和完善。

    一旦能夠通過主神評審,並且得到應用,那就意味著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睡覺了,雖然並不會真得這麼做,但也不必要和其他人一樣,腦袋上時刻有根轉生的弦在繃著。

    這並不是他妄想,主神為了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制定了種種激勵措施,可以讓一個平素最懦弱廢柴的人,也能在相關指導下成為有用之人。

    而各種基本理論的奠基者,還有更讓他們動心的東西,那就是直接獲得和精英輪迴者的待遇,成為神明一般的存在,能夠永生不死,不需要進行轉生,而且還不需要進行各種高難度的次元空間任務,只要專心研究就可以。

    這是目前最高的一種獎勵,凡是負責基礎理論研究的大師級人物,無不卯足了勁準備做出突破。

    和精英輪迴者不同,這種獎勵,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獲得過。

    這名學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困難,科技領域中,由於有大量極為高端和領先的科技需要吸收,人類自己想要再做出突破,已經很難。

    不管是《銀河帝國》,還是剛剛征服的炎星人,都有著遠遠超過人類的科技力量,前者只能提供科技理論,後者卻可以連理論帶實踐一塊傳授。

    炎星人的科技能力,他是見過的,這座實驗室,還是靠他們建設起來的,對方建築的速度和質量,讓人瞠目結舌,而成本,也非常低廉,只是需要消耗普通的泥土石塊,就可以轉化成各種各樣建築所需。

    這個學者如何思考,李林自然沒有興趣關心,對方的要求,也在他的意料之內,這種基礎理論的研究,在極長的時間內,從來都是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在之前,是要靠國家進行扶持研究,以及企業進行贊助和自行研究。

    「你們還需要多少投入?」

    「還需要五十萬實驗樣本,以及三百億主神貨幣的支持,另外最好專門劃撥三個次元空間作為實驗,這些次元空間必須符合以下特徵:其精神力量的運用層次要呈現階梯狀,從最基本,到較為高級的,以測試不同精神潛力的人類在其中刺激發育的過程。由於次元空間內,只能傳遞意識,因此這三個次元空間只能測試意志強度,思維深度對精神波動的影響,要測試大腦器官的影響,就需要再興建一個大型的模擬現實基地,總計需要一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以及人工製造的社會背景,從古代,到近代,現代的歷史發展史,來測試大腦器官在不同社會背景下,不同思想下,提供的精神潛力程度,………………

    李林細細聽著這位負責人的要求,如果說以往地球上的科研環境,這些科研人員,一旦要起贊助和支持來,自然是要往大裡說,反正外行太多,能拉來贊助就可,至於出不出成果,大多都能靠忽悠過去的,至於成果是否真得可以轉化成生產力,只有天知曉。

    對方的要求不可謂不高,這些投入,比得上人類數年的消耗,以他們的研究速度,其投入太過巨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