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香港最富庶的歲月,有了更多的消費能力,大家自然就把目光轉向了休閒生活的各個領域。此時,在80年代風靡一時的武俠劇已經式微,那些太平山林蔭深處的豪門恩怨、商界波瀾壯闊的爭鬥才是夢想著成為豪門一員的普通市民的新歡。
家族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記憶中韋嘉輝寫過好幾部經典的家族劇,林宥倫一時好奇,便問起韋嘉輝正在寫的那個劇本講的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韋嘉輝正琢磨該怎麼把林宥倫對這個題材的興趣轉化成對自己支持,林宥倫主動問起這事,令他大喜過望,一口氣不停地將他的整個構思說了出來。
韋嘉輝心目中的這個故事以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香港股票交易市場作為背景,以兩個家族的恩怨情仇為主線,在他聲情並茂的描述中,便是一開始對此並無太多的王京、杜琪鋒也聽得入了神。這個故事所描述的變遷時代,正好就是香港金融界風雲際變的20年,王京、杜琪鋒作為過來人都感同身受,特別是王京還炒過一段時間的股票,對此感觸更加深刻。
自回歸問題塵埃落定,香港股市樓市就開始回穩,尤其是在每年限制供應不多於五十公頃土地,使各財團意識到土地資源買少見少,最直接的爭奪方法自然是收購持有土地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出現惡意狙擊收購戰,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後世號稱「女星狙擊手」的劉欒雄。
劉欒雄早年靠生產電風扇起家。被稱作「風扇劉」。發家之後轉戰金融市場。以狙擊手姿態馳騁於香港股市,自1985年迅速崛起。首戰收購能達,二戰收購華人置業,三戰狙擊中華煤氣,四戰挑戰於嘉道理大酒店,一一得手,作為新晉財閥,一時風頭無兩。
相比之下。林宥倫這些年顯得低調很多,雖然這幾年他從股市、樓市斬獲頗豐,但很多時候都是隱於幕後,最廣為人知的一次出手反而是1985年利用廣場協定炒日元。
這段時間媒體時常拿劉欒雄和林宥倫做比較,韋嘉輝甚至坦言,他想到要寫《大時代》這個劇本,一開始還是從林宥倫和劉欒雄的發家故事中得到的靈感啟發。
想想後世那部《珠光寶氣》可以生生將現實中的賭王和雙李的生活搬上銀幕,不僅叫港人看了直呼過癮,甚至連許多富豪也會守在電視前,等候時機判斷一番。這段故事影射了誰和誰,林宥倫突然有些能夠理解韋嘉輝的這番說法。
這聽起來很荒誕。但又讓人不得不信,要不然就沒法解釋這部本應該在1991年才開拍的電視劇為什麼會提前出現。
《大時代》可以算是家族劇中的經典代表,而家族劇在港劇中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大時代》開始,tvb開始採取集中投入的方式,以大牌薈萃的明星陣容和縱橫一個時代的家族視野,打造流水長篇的大型劇集,短則40集,長則上百集,有份量的名角至少6位,一般選在當年的台慶時播出,而且必然成為當年的收視冠軍。
更重要的是,《大時代》這部電視劇在香港市民中的影響,是任何一部家族劇都未曾有過的。因為這部電視劇,還專門產生了一個叫做「丁蟹效應」的金融名詞,在這部電視劇中出演丁蟹的鄭紹秋,此後只要有任何一部他主演的電視劇在tvb播放,香港股市必定大跌。
這件事使得鄭紹秋在整個90年代一直得不到tvb的重用,只能遠赴台灣另求發展。
《大時代》提前4年出現,還會不會有所謂的「丁蟹效應」林宥倫不清楚,但這件事卻給他提了一個醒,在即將到來的10月,全球股市將會發生一次劇烈的動盪,而香港更是重災區。
王京、杜琪鋒正在就《大時代》的劇情和韋嘉輝展開討論,就在三人正議論得興高采烈的時候,林宥倫卻突然間變了臉色。
王京坐在林宥倫對面,第一個發現了林宥倫的不正常,他用眼神制止了杜琪鋒和韋嘉輝的交談,正準備開口問林宥倫怎麼回事,林宥倫卻搶在他前面問了一句:「你目前在股市裡還有多少資金?」
「幾百萬吧,怎麼了?」王京目光閃爍,顯然沒有說實話。
杜琪鋒、韋嘉輝就坐在一邊,王京當然不會老老實實地將自己的家底完全透露出去。
「不管行情怎麼往上漲,在10月初一定要全部拋掉!」林宥倫很嚴肅地說道。
王京愣愣地坐在那裡,這話要不是從林宥倫口裡說出來,一定會被他當成是一個笑話來看。港股84年開始步入牛市,86年9月首破2000點關,87年6月6日再破3000點,很多人都預測港股在今年10月有望突破4000點,別人都忙著往裡投錢,林宥倫卻讓他撤出資金,王京心裡自然是充滿了疑惑。
王京這次還比較沉得住氣,沒有當面問林宥倫原因,不過在回去的路上,他終於還是忍不住問起了林宥倫為什麼要這麼做。
「剛剛韋嘉輝的那個故事正好提醒了我,之前一直沒有想明白的幾個問題,這時候已經隱約有了答案,就在這一兩月內,股市肯定要出問題!」
林宥倫並沒有向王京詳細的解釋原因,不過在第二天的《明報》經濟版上,卻出現了以他署名的一篇經濟評論,標題並叫做《警惕1973年股災重演》。
文章表面上是分析1973年股災的成因,實際上卻是在借古喻今,暗指香港股市當前所隱伏的多重危機。可惜,金錢的強大吸引力使得很多投資者忘記了股票市場的仙境,並過分樂觀地相信「前景一片大好,股市長升長有」,更有甚者直接在報上公開批評林宥倫「杞人憂天」、「阻人發財」。
普通市民都被當前香港股市的瘋狂表現迷惑,林宥倫的發出的警告並沒有起到太多的作用,不過在一些冷靜的專業人士眼中,林宥倫的文章已經讓他們隱約感覺到了危機的逼近。
時隔一個多星期,《信報》老闆林行至手上都還保留著那期《明報》財經版的剪報,能讓他如此重視的,當然還是林宥倫的那篇經濟評論。
「上一次廣場協定就被他給猜中了,這次香港股市真的會像他說那樣崩盤嗎?」妻子駱有梅在和林行至討論起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也很擔心。
拋開林宥倫的分析不提,這篇文章中至少有一點林行至是非常認同的,現在的香港股市和投資者的表現,幾乎就是1973年的翻版重演。
1973年的那場股災,至今還讓林行至記憶猶新,不止是因為那一年香港投資者損失慘重,破產跳樓的股民不計其數,便是他脫離《明報》創辦《信報》,也和這次股災有直接的聯繫。
當時林行至是《明報晚報》的副主編,主管經濟版,1973年股市崩盤,《明報晚報》銷量大減,金鏞決定縮減財經版內容,增加馬經等副刊,導致林行至不滿,這才有了辭職獨立創辦一份專業財經報紙的想法。
近年來美元一直疲弱,導致美國貿易赤字膨脹,繼而令通脹升溫,林宥倫在自己的文章中大膽預測,新任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必然會選擇加息,而此舉極有可能會引發美股下跌,進而影響全球股市。
這是來自外部經濟環境的危機,而林行至更擔心的是香港股市內部的隱患:「去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成立,取代原有的四家交易所開業運營,海外資金及經紀、投資銀行大量進入,而交易所仍舊由以李福兆為首的華人主導,一旦股市出現不穩的現象,外資必然發難。」
「李嘉成的長江實業集團上個星期才拋出有史以來最龐大集資計劃,旗下四間公司一共集資103億,這對市場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而真有你說的那種風險,香港的財閥應該早就有所警惕才對。」駱有梅舉了一個實例,試圖打消丈夫心中的顧慮。
林行至搖搖頭,「長江實業的這次供股計劃有不可抗力條款,不可撤回供股計劃,如果股市真如林宥倫所說那樣在近期內崩盤,李嘉成此舉只怕是入市搶收,不然他完全可以等股市突破4000點再進行這次集資計劃。」
林行至和妻子的這次談話之後,香港股市繼續牛氣沖天,10月1日更升至最高點3950點,一度讓林行至懷疑自己的判斷。
大市持續走高,愈發助長了投資者的信心,所有人都相信港股破4000點只是時間問題,更有人開始在報紙上諷刺林宥倫「危言聳聽」,更把林宥倫一月前發表的經濟評論翻出來,妥妥的就是準備要打臉的節奏。
可惜這群人沒有等來股市大漲的消息,卻收到了美聯儲加息的通告。
林宥倫的預測開始逐一應驗,在美聯儲宣佈加息當日,道瓊斯指數大幅下跌91.55,拖累全球股市大跌,次日港股及期指一開市即受隔夜美股大跌的衝擊,恆指急跌420.81點,跌幅達11.1%,聯交所於翌日宣佈停市4天。
直到這一刻,很多人這才意識到,股災真的爆發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