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正文 第二十章 高加索壓頂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時間轉入驕陽似火的夏季,春雨帶來的泥濘在數日的烈日炙烤下歸於乾燥,隨著六月的來臨,德軍小打小鬧的春季攻勢終於落下帷幕,即將而來的,是對蘇聯南部地區波瀾壯闊持續半年的猛攻。

    被圍攻了八個月的聖彼得堡的陷落,告訴了世人世界上沒有圍不下來的堅城——如果你圍不下來,那就肯定是你圍困地不夠嚴實,歷史上的900天血戰,只是因為無論芬蘭灣上的喀琅施塔得還是涅瓦河畔的拉多加湖德國人都沒能徹底掐斷罷了。一旦攻城者有把握徹底斷絕蘇軍守城部隊的外援,那麼哪怕靠餓把蘇軍的戰鬥力餓個半殘也不是做不到的。

    在聖彼得堡陷落後的半個多月裡,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部隊開始逐次南撤,以釋放出兵力增援南線的主攻方向,只留下第16、18兩個集團軍40多萬人的德軍部隊和十幾萬波羅的海國家軍隊、十幾萬芬蘭軍在北方維持戰線並擴大戰果。包括第4裝甲集團軍、第9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在內總計近百萬德軍主力統統南下。

    在6月份剩下的日子裡以及整個夏天,這40多萬德軍和30多萬諸國雜牌僕從軍在北方仍然取得了不少的戰果,比如在6月13ri拿下了聖彼得堡西北300公里處、扼住涅瓦河東北段運輸樞紐的彼得羅扎沃茨克,6月22ri在德國海軍的支援下攻陷白海周圍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和北德文斯克,7月份在芬蘭軍隊的支援下拿下蘇聯緯度最高的終年不凍港摩爾曼斯克。

    數月的時間裡,德軍在北極圈內再次拓地數十萬平方公里,累計殲滅蘇軍部隊三十萬,飲馬北德維納河。將蘇德北段對峙前沿從聖彼得堡-大諾夫哥羅德-勒熱夫-莫斯科一線前推到了北德文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沃洛格達-雅羅斯拉夫爾一線,把莫斯科以北的對峙線普遍向前推進了400~600公里之遠,並且在此後直到戰爭結束為止都把戰線維持在了隔北德維納河對峙的狀態——一方面,這是因為德軍繼續進行深遠突擊實在無法獲取補給,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已經是蘇聯在北冰洋西部沿岸最後的不凍港了,如果德軍繼續東進,就會面臨半年得不到補給的問題;另一方面,蘇聯北部的膏腴之地也隨著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的陷落盡數落入德軍之手,再往東的北極圈之內,再也找不到一座五萬人口以上的城鎮,就算德軍繼續推進,除了再多佔領以百萬平方公里計的原始森林外什麼都得不到。

    北方戰線在這個夏天會得到多少成果終究只是蘇德戰場上一句微不足道的後話了。此時此刻,隨著北方集團軍群解散、其原有精銳主力重新投放到南方之後,蘇德兩軍的全面硬撼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一隊隊完成冬季整訓的德軍警銳,一列列滿載著黑豹坦克的軍列,和一群群轉場至克里米亞半島與東烏克蘭地區軍用機場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梯次佔據了德軍新佔領的出擊陣地。而4月份隨著美制m-26『潘興』重型坦克和『謝爾曼』m4a3長管型、英美雜交的m4終極火力強化版m36『螢火蟲』坦克殲擊車、米國人大批量增援的p-51a野馬戰鬥機也被部署到了莫斯科-沃羅涅ri-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線。

    …………

    不過出征之前,帝國元首希特勒很有必要論功行賞一番以重新鼓舞士氣,提升部隊指揮系統的凝聚。6月1ri的柏林勃蘭登堡廣場,希特勒為新編組的增援部隊組織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式,並且在儀式上為多名帝國高級將領授勳晉銜。

    「鑒於莫德爾大將征服了聖彼得堡這座千年古都,完成了『巴巴羅薩計劃』為北方集團軍群制定的最終目標,現晉陞莫德爾大將為元帥軍銜,授予鑽石橡葉佩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鑒於鄧尼茨元帥擊敗美英聯合艦隊,為登陸英國作戰做出的突出貢獻,現授予鄧尼茨元帥大鐵十字勳章。」

    在萬眾矚目之中,元首頒布了本次大典中的兩個最為重頭戲的獎勵,莫德爾大將——嗯,現在應該叫莫德爾元帥了——得到的勳章是僅次於大鐵十字勳章的殊榮,不過沒有得到大鐵十字勳章也不過是元首對他的愛護罷了,畢竟現在只是拿下聖彼得堡取得階段性勝利,如果一步登天後面就不好往上加了。對於鄧尼茨來說,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只不過因為鄧尼茨已經是海軍元帥了,所以這次只能在勳章上下點功夫讓他和雷德爾並列,以免靠晉銜來論功行賞、打破帝國目前為止各個軍種最多只有一個帝國元帥的潛規則——此前帝國總共就出過兩名帝國元帥,分別是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和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德國陸軍同樣攻城略地戰功非凡,卻需要面對600多萬陸軍居然沒有一個帝國元帥的尷尬,如果此刻海軍出了第二個帝國元帥的話,勢必會在陸軍中形成更大的隔閡。

    兩人及其他一些相對次要的授勳小魚小蝦們一起領受了這份榮譽,無論一貫以來服他們的還是不服他們的同僚將領,此刻也都是表面上一致保持和諧。

    授勳結束後,莫德爾元帥也知道自己已經被打上了『維檔』的政治烙印——他之所以可以越過勒布元帥成為最終拿下聖彼得堡的第一功臣並晉陞元帥,很大程度上與勒布元帥不願意動用武裝檔衛軍中的外籍志願炮灰參加血腥的屠城之戰有關。而自己可以如願用三百萬俄羅斯族人的鮮血染紅自己的元帥權杖,和武裝檔衛軍總司令維勒安.蒙斯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加之自己從當初在對法作戰的薩爾布呂肯反擊戰開始,到後來中東的對英戰爭,一直都是扮演著維勒安的武裝檔衛軍部隊參謀長乃至集團軍司令的角色。直到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自己才算是被重新編回純粹的國防軍部隊指揮序列中參加北方集團軍群的戰鬥。

    可以這麼說,當戰事進展到1943年6月,空軍因為赫爾曼.戈林時代就一貫與維勒安.蒙斯克部長的檔衛軍、安全部勢力交好,在帝國元帥戈林去世後,凱塞林元帥這些接替者更是在空軍的發展方向上時時垂詢『技術情報局』的意見不敢有絲毫違拗;海軍方面,帝國元帥雷德爾對於維勒安部長在元首面前一貫一碗水端平、為海軍爭取到了諸多發展資源的諫言態度也是多有尊敬,現今的鄧尼茨元帥更是憑藉著維勒安部長謀劃勸諫元首及時對美開戰才得以立此大功。

    如果德意志出現了什麼突發事件導致元首出了什麼意外,海空軍的勢力都是必然會無條件支持維勒安部長『處置緊急狀態』的;而武裝檔衛軍系統和帝國安全部、情報系統本來就是維勒安部長自己家開的,更是萬無一失;此外諸如經濟部門的沙赫特等人,維勒安有法本系和莫比亞斯系的勢力與他們互通有無,宣傳、外交部門的保羅.戈培爾部長與約阿希姆.裡賓特洛普部長或是維勒安多年的莫逆之交,或是多次承情於維勒安的鼎力支持,也可以在出現問題時相助於維勒安。

    最後僅剩存異的就是國防軍的陸軍系統了,維勒安畢竟是幫助元首搞掉勃洛姆堡元帥、勃勞希契元帥的『幫兇』,與龍德施泰特元帥這個老派軍人更是多有齟齬,博克元帥和勒布元帥對維勒安也不甚感冒。所以可以說在莫德爾晉陞為元帥之前,維勒安在國防軍內是缺乏元帥這個級別的心腹擁躉的,最多只有克萊斯特、曼施坦因和隆美爾幾個大將至上將級別的將領支持。

    看到莫德爾元帥領受了元帥權杖的那一刻,維勒安就暗暗下定決心,只要把對方扶持為陸軍中第一個領受帝國元帥軍銜的人,那麼自己的未來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

    「乾杯!為我們的新元帥慶賀榮升之喜——當然還有諸位的勳章。」

    維勒安拿起酒杯和鄧尼茨元帥、莫德爾元帥一起碰杯一飲而盡,作陪的還有戈培爾部長、裡賓特洛普部長和帝國安全部副部長卡納裡斯上將。為了避免拉幫結派的嫌疑,這種聚會維勒安總是讓卡納裡斯一起出席的。

    「威廉,你還真是會找機會揮霍公款——兩周前我們不是才剛剛聚過一次麼,你已經祝賀過我了,這次又藉著這個機會,呵呵——」鄧尼茨元帥已經喝了七八扎啤酒了,神志顯然有些不清,已經沒了上下尊卑和禮節。在座的人也都算是熟悉他的了,很難想像鄧尼茨元帥現在這個樣子,不過這也讓其他人也對維勒安部長在海軍高層中的優良人緣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那只不過是在給你先透個底罷了,元首的嘉獎總是今天才公佈的吧!不過今天你還不是豬腳!只不過是沾了莫德爾元帥的光罷了——今天我們主要是給莫帥送行,當然順便也是為我送行。他這幾天就要飛去克里米亞,出任b集團軍群司令一職了——呃,現在這還是軍事機密,大家聽過就算了。」維勒安一樣打著酒嗝回敬了鄧尼茨的調侃,只不過他實際上喝的不多,酒嗝有幾分是裝出來的就不知道了。

    「b集團軍群?這是什麼,原來沒有聽說過啊,只知道把原來的南方集團軍群作戰部隊和部分從中央集團軍群南調的部隊整合後重新分為兩個戰鬥群的事情,」軍事外行保羅.戈培爾部長詫異地插了一句嘴,「聽說南方集團軍群仍然由賴歇瑙元帥統一指揮,但是事實上拆分為兩個戰鬥群,a集團軍群由克萊斯特大將指揮,主攻索契和北高加索,剩餘南方集團軍群主力由曼施坦因大將指揮,主攻斯大林格勒方向。沒聽說過有b集團軍群這一規劃。」

    「b集團軍群本來就只是一個預備提案罷了,是否設立需要視北方戰鬥的順利程度而定——如果聖彼得堡沒能在入夏之前徹底掃平,那麼b集團軍群的籌劃自然是不要再提。現在莫帥提前完成了任務,這個原來預備的議案才得以執行。b集團軍群主要由從原北方集團軍群方向撤下來的3個集團軍50餘萬人馬組成的,出擊方向是從克里米亞半島出發,稍微落後a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一周左右進攻,在蘇軍南方面軍主力被吸引到北方後,直接在南北高加索山系的夾谷海口——石油重港巴統登陸,奪取南北高加索山脈之間的夾層地帶。」

    「又是登陸戰?會不會太過行險?以現在我軍在南面的實力,沒必要再冒險組織登陸吧。」

    「沒什麼冒險的——對付蘇聯南方戰區的,可不只是這三個戰鬥群兩百多萬國防軍,還有21個師34萬羅馬尼亞軍、32個師45萬匈牙利軍和60個師85萬人的土耳其軍隊;另外在伊朗高原和土庫曼草原上,40個師規模的武裝檔衛軍和兩伊的和諧教部隊組成的中東戰區一樣會沿著裡海東西兩岸兵分兩路集中出擊——蘇聯人就是集結傾國之兵,也無法阻擋這八路大軍總計500萬人的戰鬥力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