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7日下午2點。
「艇長,左前方,方向330,25海里,發現大批戰艦回聲,距離太遠,暫且無法探明數量和型號。」聲吶兵漢斯感受著耳機中傳來的水聲,模糊地反饋到,畢竟這種聲納還只是第一代產品,缺乏一些環境雜音和自身噪音的分離技術,能夠聽到附近某個方向有船就不錯了——米國人都要到1942年晚期才鼓搗出聲納這個設備,而英國人則更加遲鈍。
所以,當這種新設備被佩內明德秘密研究所的人搞出來後,「大喜過望」正是鄧尼茨將軍心情的真實寫照,這意味著,從此他的潛艇部隊也和水面艦隊一樣有了遠距離偵查的手段。
瞭望觀測受制於潛望鏡的高度,如果潛望鏡伸出水面的高度不夠的話,那麼受限於地球表面的弧度,就算卡爾.蔡司的光學鏡頭再逆天,德國潛艇也不可能觀測到遠方的目標——除非對方船隻本身就是一個擁有聳峙桅桿和上層建築的大型戰列艦,連地平線都無法遮蔽它的身形。
所以,在第一批被動聲納設備被研發出來後,鄧尼茨將軍立刻抽調了20艘最新式的21級潛艇裝備這些大殺器——他不得不考慮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問題,因為那些需要上浮的潛艇在戰鬥中被摧毀乃至上浮後打撈、俘獲其殘骸的可能性很大,而德國自身是潛艇使用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聲納這種武器落入了英國人甚至米國人的手中的話,元首話費數十億馬克建立起來的潛艇部隊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所以,現在還不是大規模裝備的時候,克制自己盾牌的長矛還沒必要研發出來,長矛這種東西,只要能夠堪堪扎穿敵人的裝甲就好了。所有得到了使用聲納的新式潛艇艇長無一不是精銳中的精銳,都是開戰後短短一個月內就取得上萬噸以上船舶戰果的高手,或者從西班牙內戰時就已經在潛艇部隊中摸爬滾打技術和信仰都可靠的王牌。
「左舵五,全速前進,30分鐘後上升到潛望鏡高度,我們靠上去看看清楚。」新式21型潛艇u106號艇長理查德.赫森把潛望鏡架轉到他希望的位置,然後耐心地等待他的愛艇像一條梭魚一樣靈活地劃開水流向前穿梭而去。
新式的u21型潛艇可以實現通氣管深度無限制潛航,完全無需上浮,這一點逆天的屬性讓它不同於這個時代的任何一款同類,雖然艦體的流線造型還有一些考慮水面航行速度的考慮,部是非常流暢的水滴形,但是水下額定最大航速已經可以達到17~18節左右,與之前那些水下只有4~8節的同行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短短個把小時後,以銳角相互接近的德國潛艇和英軍艦隊外圍搜索艦隻的距離就縮短到了6~7海里,u106緩緩地上浮,赫森艇長升起了潛望鏡。
還真是壯觀吶,這支艦隊起碼擁有上百艘戰艦,綿延數十海里。此刻,出現在赫森近處的,恰好是達爾朗海軍上將指揮的第2分艦隊——由那5艘慢速戰列艦組成的分艦隊,掩護著同樣航速較慢的補給船隊、運兵船隊向著東北東方向緩緩駛去,他們距離主力艦隊拖後了70海里左右,如果出了意外,雙方對向航行不用2個小時就能會和互相接應,而前鋒艦隊一旦遭遇敵情的話,後續艦隊中缺乏戰鬥力的運輸船隊也不至於被捲入戰火,可以說,英國人的這個隊形非常物盡其用,在需呀掩護大批陸軍作戰的時候,這一招也算得上是老成持重的戰法了。
但是,德國人用的是不按常理的裝備,出的,都是不按常理之牌。
「重新下潛,使用高頻發聲器通信,指示我艇坐標。」
潛艇不能在水下實施無線電通信,而即使上浮使用,縱然不被敵艦目測到潛艇的存在,無線電波也會因為敵艦的無線電測向而暴露潛艇的位置。可是主動發聲器則不一樣了,他們使用一種在海水中能夠有效傳出40~50海里距離的高頻聲波,很容易就可以被採用聲納設備的其他船艇接收到,從而定位出聲源的方向。
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水下通信設備,但是因為它只需要用於傳播一種最簡單的信息——發生源的位置,而其他任何內容都無法以現有技術手段控制和通信。
可以說,如果敵人也有了聲納的話,那麼這種粗陋的聲波發射器就是一種自殺裝備,而事實上,這種東西在1943年米國人也裝備了聲納後最終被淘汰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是此時此刻,這種破爛玩具一樣的東西,將會給英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恩確切的說是這種破爛玩具產生的「療效」會讓英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德國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英國艦隊直到戰役結束都沒能弄明白。
5分鐘後,赫森艇長麾下的聲納兵聽到了周圍不同方向上,又有三個同類的聲源傳來,他們很守時,很嚴格地掌握了開戰前鄧尼茨將軍約定好的「時間間隔5分鐘,以免誤讀」的指示,聲波像接力棒一樣,傳遍了周圍200海里的德軍潛艇巡邏區。德國人提前布下的3道潛艇警戒線上的潛艇都像嗅到了血腥味道的鯊魚一樣,乘著洶湧地暗流游了過來。
時間在流逝,英國艦隊前鋒距離納爾維克港只有280海里了,德國艦隊還是毫無動靜,有些耐不住性子的坎寧安上將決定試探一下,他讓2個中隊的「劍魚」換裝地面攻擊用的50kg小炸彈,在「管鼻燕」的掩護下向著納爾維克方向飛去。
但是,絕對不是筆直地飛去,他們要求機群先折向東北,再折向東南,最後從北面進入納爾維克地區,對納爾維克郊外的德軍陣地發動一次轟炸。
現在距離海岸的距離已經足夠近了,艦載機有充足的航程余量讓他們按照拐彎抹角的航線進攻,這樣既可以試探德國人挨炸之後的反應,又不會太過直接地暴露出擊機群的來路方向,讓德國人逆推出艦隊位置。
巨大的航母艦群開始轉向逆風航向,艱難地在巨浪之間穩住自己的身形,放飛搖曳的戰機。周圍的護航戰艦也遠遠地撒開,為航母的起降作業提供空間。
天氣不錯,是9月的挪威近海少見的沒有暴風雪的天氣,不過這種事情很難說得準,所以坎寧安也不敢一下子出動過多的戰機,萬一起飛過過上四五個小時天氣變壞降落不了的話,那損失可就大了,在北極圈裡使用航母,一定要慎之又慎。
…………
「艇長,看來大家都快到得差不多了,我們動手麼。」
「那就動手吧,讓我挑一個看上去好吃點的,嗯。咦?那不是上個月剛剛被沃爾夫岡那個好運蟲逮到過一次的『納爾遜號』麼?big7果然都是皮糙肉厚啊,中了3條魚雷居然修了一個月又出戰了?好吧,就是它了。到時候沃爾夫岡可別羨慕我撿漏啊。霍普,我們從那艘納爾遜左舷的輕巡洋艦底下鑽過去發射魚雷。」
u106封閉了通氣管管道,然後把這個東西收起來,改為純電動機供電,緩緩接近到了那艘第2分艦隊中最魁梧巍峨的戰艦左舷,距離,800碼,前艙魚雷管,6枚齊射。
6條魚雷在幾秒鐘內魚貫躍入海中,在第一枚魚雷上浮到氣泡深度的時候,最後一發魚雷也已經出膛,這些都是堪堪算好的。u106在完成這個動作後立刻加大下潛深度,並且大角度轉向逃離。
35節極速的魚雷,只要20幾秒就可以完成這段旅程。
「左舷!魚雷!」「左滿舵!全速!」
這是英國人最後的反應,他們知道憑借低速笨拙的「納爾遜」,在這個距離上是絕對不可能統統躲過去的了,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讓魚雷盡可能少的擊中戰艦,並且擊中戰艦裝甲相對厚實的部位。這種丟車保帥壯士斷臂的決斷,多少反應了英國水兵們條件反射一樣的島民素質。
魚雷扇面最外側的兩枚魚雷在納爾遜號水兵的努力下,擦著船頭和尾舵劃過,剩餘4發魚雷清一色擊中了「納爾遜號」戰列艦的左舷,在一個月前的海戰後遭到巨大應力內傷的艦體結構受到了嚴重損壞,在魚雷擊穿4座水密隔艙的同時,數道應力裂傷撕開了艦體左側的多處防水結構,而不屬於「納爾遜級」戰列艦主裝甲帶覆蓋範圍的船頭更是被炸得稀巴爛。
「納爾遜級」在設計的時候,就是基於「把有限的裝甲重量盡可能多地分佈在重要的重點防護區域內」的思想佈置裝甲的,因此英國人把三座三聯裝16英吋主炮塔集中佈置在了艦體中前部,動力機艙除了煙道以外也多佈置於該區段,並統一用13~14英吋的厚重裝甲把這一塊區域重點保護起來。而出於配平艦體配重的考慮,「納爾遜級」的艦橋和副炮都被放在了戰艦後方,在滿載排水量區區3萬8千噸的噸位上,要想在其他地方佈置更多厚實的裝甲自然是不可能的了,而船頭由於減輕前部配重的需要,更是薄弱中的薄弱之處——船頭在水線以上最厚實的地方也不過只有3英吋的鋼甲,水下更是薄弱。
因此,中雷後的「納爾遜」雖然沒有任何火力、動力指揮系統的要害設備被摧毀,但是僅僅是船體進水就超過了4000噸,儲備浮力幾乎用盡,左舷和船頭迅速下沉,都快要貼到海平面了,隨意一個北海的巨浪就可以給前甲板灌上來幾百噸海水。
平甲板的船,是不適合在高海況海域作戰的,尤其在受到損傷後,這種情形就更明顯了。
4艘驅逐艦立刻趕到了「納爾遜號」的左舷位置,在1000碼~3000碼的範圍內散佈開來,然後不要錢似的往下亂丟深水炸彈。但是究竟效果如何,只有上帝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