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安平可為將。」
「行,就照右相國的意思辦吧,令鄭安平為將,領五萬大軍支援邯鄲。」
「諾。」
「另去武安君上將軍銜,使其前往巴蜀安心養病。」
「諾。」
是年十月,披靡天下數十年的武安君白起在去巴蜀的路上因病逝世,秦王稷嚴令封鎖消息的同時再次組織五萬大軍以鄭安平為將開赴邯鄲。這一批援兵幾乎傾盡秦國最後一點可戰之兵,連咸陽城衛都被抽調了一萬,可見秦王稷攻破邯鄲的決心。
「終於來了。」
看著手中的絹布,李御的心終於放下了,武安君終究還是去了,不管他是怎麼死的,至少這把懸在六國將帥頭上的利劍已然去了鋒芒。
「馬上把這個消息送入邯鄲城,另各送一份前往魏楚兩軍大營。」
「諾。」
走出營帳,李御信步走上城牆,望著邯鄲城的方向,雙手不禁緊握了起來,縱橫天下的秦軍終究要大敗了。
早在駐停磁州之時,李御就派了數名斥候前往秦國刺探消息,嚴密關注武安君的動向,等白起一死便把消息傳遞回來。
苦苦在磁州等了這麼久,秦王果然沒有讓他失望,斥候也趕在秦軍五萬援軍到來之前把消息送回到他的手中。
李御知道,這個時候即使秦軍援軍到達也已無濟於事,春申君絕對不會放過這次機會,甚至晉鄙也可能會因此改變心意。畢竟六國所俱,武安君在其中佔了一個極大的成分,他現在倒是可以去見一見這位和平原君齊名的戰國四公子了。
「哈哈哈哈哈……」
看到手中的絹布,趙勝的心裡充滿了喜悅,武安君死了,那位無敵於天下的秦國戰神死了,那位坑殺了二十多萬趙**士的戰神死了,那位一直懸在他心頭之上的不敗戰神死了。
「來人,馬上去請廉、龐、李三位將軍。」
「諾。」
對於李御傳回來的消息,趙勝沒有任何懷疑,他相信李御絕對不會拿這個開玩笑,至於李御怎麼得知的,現在已經不是考慮這個的時候。
「武安君死了?」一位身著黃色華服、有點肥胖的中年男子坐在楚軍大帳裡面,看著趙軍送來的消息,讓他有點不敢置信。
「武安君死了?」晉鄙看著手中的絹布,聲音裡帶著無與倫比的震撼。
「報大將軍,君上已到營外?」
「君上?」
聽到屬下的報告,晉鄙壓下心中的震驚,疑惑地放下手中的絹布,帶著幾名親衛到了大營門口,就見到了一輛馬車旁邊站著的信陵君和一位體格粗壯的護衛。
「末將見過君上。」
「上將軍不必多禮。」
「請君上隨末將到營帳歇息。」
「善。」
來到營帳之後,晉鄙對著信陵君問道:「不知君上此行何事?」
「王兄令我前來督促上將軍進擊邯鄲,擊退秦軍。」
「可有虎符和王上諭令。」
「請上將軍過目。」
看著手中的半塊虎符,晉鄙拿出他的那一塊對了一下,嚴絲合縫,再看看那諭令,筆跡和王璽都是對的,只是這信陵君來接管大軍,卻只身前來,讓晉鄙有點疑惑。
「來人,請韓大夫前來。」這種事情不敢擅自做主,晉鄙還是請了魏王特使前來一起確認。
很快,大夫韓秧就進了帥帳,看到信陵君的時候愣了一下,不過還是恭敬地行了一禮:「秧見過君上。」
「韓大夫不必多禮。」
「上將軍,不知道如此著急來請秧,所為何事?」
「君上奉我王諭令前來接管大軍,進擊邯鄲。」
「哦。」
接過諭令看了一下,韓秧再看看那對上的虎符,心中疑惑頓生。作為魏王特使的他可是沒有接到過魏王的諭令,魏王怎麼就突然讓信陵君接掌大軍,他可是知道魏王雖信任信陵君,但是一直不讓他接觸軍隊的。
「不知君上此行幾人?」
「兵事不可延誤,無忌來得匆忙,只帶了隨行護衛一人。」
「如此,下臣對此諭令有些許懷疑,還是讓下臣派人前去大梁確認一番為好。」
早就預料過可能會發生此種情形,魏無忌沒有再爭辯什麼,雙手緊握,直接看了一下旁邊的朱亥。
得到信陵君的示意,朱亥迅速一拳打向韓秧,再衝至晉鄙身旁,拔出架上的銅劍劈向晉鄙,偌大的人頭飛起,鮮血濺滿了整個案桌。
「來…」
韓秧正想喊什麼,卻是感到一陣劇痛傳來,往下一看,只見自己的胸口整個都凹陷下去,那一聲再也喊不出來了。
看也沒看地上躺著的兩人,魏無忌朝帳外喊了一聲:「來人。」
「君上……上將軍,這…」
一名親衛走了進來,正準備回話,卻發現了帳中的兩具屍體,一陣驚愕,正要下意識地拔出隨身佩劍,卻是看到了一臉漠然的信陵君和那滿身鮮血的護衛,驚駭地支吾了一聲。
「速速召集各裨將、都尉前來帥帳,聽候本君調遣。」
「…諾。」
這個時候,那名親衛強忍心中的恐懼和疑惑,聽從信陵君的命令去召集諸將。
來到大帥主位上,魏無忌毫不在意那滿桌的鮮血,拿起了那兩塊虎符和他偽造的魏王諭令,卻不料看到了一塊絹布。
拿起那塊絹布看了看,細讀一下,魏無忌的臉上頓時露出了狂喜的笑容:「哈哈哈,真是天助本君。」
很快,魏軍大營中的十位裨將和二十位都尉都來齊了,他們看到躺在血泊中的上將軍晉鄙和大夫韓秧,心中都是充滿了驚異,不少人發出了驚呼聲,卻是在信陵君冷漠的眼神下快速安靜下來。在魏國,信陵君代表的就是魏國王室,加上他樂善好施,軍中眾將大多都受過他的恩惠,威望卓著,眾將自然信任於他。
「上將軍晉鄙不聽從我王號令,駐足不前,本君代王上誅此兩賊。現由本君統領大軍,眾將聽令,準備拔營前往邯鄲。」
「遵令。」
在信陵君出示了虎符和魏王諭令之後,三十位將領都服從了信陵君的統轄。其中不乏有人質疑,卻是都埋在了心底,大勢所趨,豈能蚍蜉撼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