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鳳穿殘漢

龍騰世紀 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文 / 黑色柳丁

    或許除了曹操、荀彧、趙達三人,無人知曉許都的密報上究竟寫了什麼,但那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卻在第一時間傳遍了整個中原。此話一出有人拍案叫絕,有人後知後覺。只有蔡吉知曉這句話本該是由八百年後北宋的名臣文彥博提出。

    所以在得知荀彧向曹操進言要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後,蔡吉五味俱雜地讚了一句,〞荀文若真不愧為王佐之才!〞

    蔡吉的讚歎引起了在場田豐、崔琰等人的共鳴。誠然田豐素來自視甚高,卻也不得不承認荀彧的這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確實是神來之筆。而目前正負責科舉事宜的崔琰更是懊惱地向蔡吉拱手請罪道,〞臣等未能洞悉開科取士之精髓,實在有違背主上重托。〞

    蔡吉哪兒會為這種事怪罪崔琰等人,連忙擺手道,〞季珪先生無需自責。孤首創開科取士,亦未能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今又怎會因此責怪諸君。〞

    郭嘉敏銳地從蔡吉的隻言片語中聽出了些許弦外之音,於是抱拳問道,〞主上不曾想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蔡吉沉吟了片刻,斟酌道,〞不瞞諸君,孤確曾想過此事,但不及荀文若這般思路清晰。更何況以孤之身份也不適合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蔡吉的這番回答可謂半真半假。以她的身份確實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理直氣壯地借天子的名義宣佈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相比歷史上文彥博的〞與士大夫治天下〞,荀彧在給曹操的進言之中多了一個〞共〞字。這個〞共〞字不僅帶著咄咄逼人的氣勢,更讓蔡吉難以效仿。畢竟她現在還是漢臣,以漢臣的身份宣佈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在政治上幾乎等同叛漢自立。不過真正讓蔡吉錯過這句政治主張的卻並非是她的漢臣身份,而是〞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後半句〞非與百姓治天下〞。

    宋代熙寧四年(1091年)三月戊子,宋神宗在資政殿召對二府大臣議事,三朝元老、樞密使文彥博對神宗說:「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的回答是:「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這段宋代關於「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著名對話,蔡吉早在前一世時就已耳熟能詳。撇開兩宋相權意圖制衡皇權的歷史背景,文彥博的一席話無疑是道出了中國傳統政治的本質。

    當權者的天下,不見得是百姓的天下;當權者的利益,不見得是百姓的利益。一個國家一個王朝越是弊病叢生的時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就越是尖銳。君王要消除弊病維持統治就必須要在兩者之間做選擇。而在短期看來前者往往更能讓帝王投鼠忌器。所以文彥博敢在宋帝面前坦言〞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而從長期看來百姓才是決定一個國家存亡的基石。至於後世的國民黨統治後期,卻是連士大夫階級也被通貨膨脹搞得一貧如洗,結果當然是史無前例的大革命。

    如今的漢末士大夫還只是一個新興的階級,遠不及貴族世家來得天怒人怨。但蔡吉卻知一但士大夫階級借助科舉登上歷史舞台。便會迅速取代貴族成為新世家。而新世家在歷次民族危亡中表現出的節操卻遠不如舊世家。既借助士大夫的力量逐鹿天下,又擔心這股力量有朝一日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這種對歷史走向的瞭解令蔡吉內心產生了矛盾,也正是這種矛盾讓她錯過了提出〞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時機。

    不過蔡吉並不會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告知在場的幕僚。因為無論是田豐、崔琰,還是郭嘉、賈詡,都可以劃歸為士大夫階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蔡吉和八百多年後的宋神宗一樣是在仰仗士大夫階層來治天下。區別僅在於這股勢力在漢末尚未成熟,而在北宋則已根深蒂固。這並不是說蔡吉在懷疑麾下謀士的忠誠,而是有些事一旦說出口,就會在君臣之間埋下猜忌的種子。

    在場的幕僚並不知曉短短一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帶起了蔡吉心中諸多矛盾。但大多數人都接受了她的解釋。唯有郭嘉暗暗觀察到剛才蔡吉的眼中閃過了一絲猶豫。但他並沒有當眾點穿。而是輕咳一聲將話題轉回了科舉本身,〞主上,曹丞相已將鄴城初試定在來年二月,龍口初試可需延後?〞

    郭嘉的進言倒是提醒了蔡吉,鄴城科舉在名義上好歹也是全國性海選。龍口若趕在鄴城之前開考難免會被人詬病為與朝廷爭奪賢士。因此蔡吉當即便點頭決斷道,〞那就將初試延後至來年三月。〞

    蔡吉素手一揮,令諸多前來應考的士子不得不留在龍口過年。孫權便是其中之一。掐指算來孫權以孫亞夫的身份在龍口求學已三個月有餘。這期間孫權每日準時前往講武堂向徐岳學習雜學。閒暇時或是去尊經閣幫忙抄書,或是在工房打下手。有生以來孫權第一次發現原來做學問也能如此有趣。而開朗的性格也讓他在龍口結識了不少來自青、徐、冀州的年輕士子。所以這會兒的孫權絲毫不介意在龍口多逗留數月。

    只是孫權固然是在龍口樂不思〞吳〞,陪他一同來考察的魯肅卻並不想在東萊多做停留。這不,眼見孫權一副打算在龍口過年的架式,魯肅便忙不迭地向其歸勸道,〞公子明鑒,曹操、蔡吉歸師休整已半年有餘,此半年間主公與劉備對峙醴陵難分勝負。若此時曹操揮師南下則揚州危矣。故肅以為吾等應速速南下將北地局勢告知主公。〞

    孫權見魯肅抬出了大哥孫策。不由地皺起了眉頭。其實他在講武堂時也曾聽人分析過目前的南北局勢。一些人認為南方諸侯圍繞長沙大大出手,極可能讓北方的曹操上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戲碼。魯肅多半也是聽到了相類似的傳聞,所以才會如此急著要回東吳。然而在孫權看來曹操固然厲害,自己的大哥卻也絕非泛泛之輩。更何況大哥身邊還有周公瑾輔佐。所以比起魯肅來,孫權的心態更為樂觀。

    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孫權當即拍板道。〞那就由子敬先南下覆命。〞

    〞公子呢?〞魯肅追問道。

    〞待吾考完試便南歸。〞孫權不假思索道。

    耳聽孫權打算繼續待在龍口,魯肅連連搖頭道。〞不成。肅怎可留公子獨自在東萊。〞

    〞哪有獨自一人,不是還有孫壽,伍德嘛。〞孫權大言不慚地抬出了兩個貼身護衛。可坐在他對面的魯肅卻依舊還是一副油鹽不進的模樣。無奈之下孫權只得向魯肅解釋道,〞吾此番來龍口正是為了考察開科取士。而今龍口尚未開考,吾又怎能半途而廢。更何況吾等還未探得東萊熬鹽秘技。〞

    說起熬鹽秘技魯肅的表情終於有了一絲動搖。正如孫權所言,他們此次來東萊共有兩大任務,一是考察東萊如何開科取士,二是打探東萊的熬鹽秘技。對魯肅來說達成第二條遠比第一條來得重要。可眼下的情形卻是兩條都沒達成。東萊的鹽場皆地處偏僻。並配有重兵把守。尋常人等根本無法接近,更毋庸說混入鹽場內部打探消息了。其實魯肅之前也曾假扮成鹽商意圖借驗貨之機進入鹽場。結果東萊的鹽官倒是真讓他參觀了一家鹽場。只可惜這家鹽場規模並不大,所行熬鹽之法也與東吳差別。明顯就是專門針對各方探子開設的幌子。要說就這麼空手而歸確實有些讓人心有不甘。思慮之此,魯肅終於忍不住長歎一聲道。〞齊軍對鹽場看管甚緊!公子就算再多留半年也無濟於事。〞

    〞子敬毋需氣餒。〞孫權擺了擺手道,〞齊侯已下令在冀州增開鹽場,屆時吾等或許還有機會打探熬鹽秘技。〞

    話說到這份上魯肅心知孫權這次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留在龍口,於是他只得苦笑道,〞看來公子此番是不取頭名,誓不歸也。〞

    〞龍口城內潛龍伏虎,權豈敢托大。〞孫權嘴裡雖說得謙遜,臉上的表情卻分明寫著〞志在必得〞四個大字。原來此番曹操與蔡吉同時開科取士。兩者雖都是北地大諸侯,但曹操代表了朝廷代表了天子。因此不少北地知名的才子都選擇了前往鄴城赴考。龍口這邊的考生無論是在名聲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遠不及鄴城。孫權好歹也是孝廉出身,面對諸多沒有名氣的趕考士子,會有優越感也不足為其。

    不過魯肅卻知孫權之所以能在十五歲就被察為孝廉舉為茂才,並不是說他真有學富五車,而是因為他有個兄長叫孫伯符。孫權的學識或許強於尋常寒門子弟,但龍口城內並非沒有才子。為了避免眼前的孫孝廉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魯肅決定做一回惡人道。〞若論潛龍伏虎,尊經閣的何平叔算是一個。〞

    果然一聽魯肅提起何晏(何平叔),孫權的氣勢立馬就弱了幾分。畢竟何晏的文名早已傳遍了青徐兩州,並大有向河北發展的趨勢。事實上不僅是何晏,就連只有十四歲的曹丕亦已在青徐儒林名聲鵲起。一想起這兩人上次在詩會中的表現,孫權不禁心虛地侃侃而談道,〞平叔已言明不會應考此屆科舉。更何況齊侯開科取士要的是經世之才,光會詩詞歌賦又有何用。齊侯不善詩賦。善雜學,尚能以女子之身爭下若大家業。可見詩賦僅是消遣,雜學方為經世之學。〞

    〞看來公子甚是推崇齊侯。〞魯肅意味深長地看了孫權一眼。

    不同於曹操、劉備、蔡吉,江東孫氏出身〞孤微〞寒門,也就是非儒家的寒門,一直以來都深受儒林排斥。孫權的父親孫堅。因無家世憑借早年仕途堅難,十七歲時便隻身冒險擊海賊胡玉。之後孫堅靠著武勇與過人的膽識一步步積累軍功並最終成為了破虜將軍。可饒是如此大老粗的孫堅依舊被儒林蔑稱為〞輕狡之徒〞。孫權的哥哥孫策相比父輩受過點儒學啟蒙,也曾有心收合士大夫。然而江東儒林給予孫策的回應仍然是羞辱。而這種羞辱最終導致了孫策殺高岱的悲劇。

    話說高岱乃江東名士,隱居於余姚。孫策聽說高岱聰明通達,輕財重義,精通《左傳》,便讓派人去請他出山,自己則預先玩讀《左傳》,想跟高岱講論一番。誰知有人乘機離間二人,先對孫策說:「高岱以將軍但英武而已,無文學之才,若與論傳而或雲不知者,則某言符矣。」又跑去和高岱說:「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若每問,當言不知,乃合意耳。」孫策和高岱皆信以為真。結果孫策和高岱見面後,孫策果然說起《左傳》,高岱則連連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孫策發怒,以為高岱依恃才能,輕慢自己,把他關了起來。聽說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當時好多人都在露天靜坐,請求孫策釋放他。孫策本無殺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樓,看見幾里地遠近,坐滿了請願之人。孫策討厭高岱能得眾人之心,下令殺了他。

    孫策殺高岱固然與他人的挑撥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江東儒林長期排斥孫家令孫策產生了自卑與猜疑。而高岱之死更是令孫策在儒林之中益發惡名遠揚。事實上張昭提議孫策在東吳開科取士也是為了緩和孫策與江東儒林之間的關係。

    與父、兄相比,孫權雖然受過完整的儒學教育,但他也只能勉強算是個寒門人物。這個時代的寒門人物在學風與為人上同世家子弟有著明顯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在文化上不專心儒學,重視實用;在行為上不恪守儒家仁孝規範,時有放任、不拘禮法的行為。魯肅也是寒門人物,所以對孫權熱衷東萊雜學並不感到意外。然則作為東吳的幕僚,魯肅卻不得不為孫權崇尚雜學而感到擔憂。畢竟曹操已在鄴城向天下士林發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承諾。孫氏兄弟若是再輕視輕視儒學,勢必會加深與江東儒林之間的矛盾。

    然而此時的孫權根本沒注意到魯肅的憂慮,就見他興致勃勃地點頭道,「那是當然,吾還想有朝一日將東萊雜學推廣至東吳。」(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