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背後的故事
2011年深冬的一個夜晚,我和朋友在北京東三環的一家餐廳吃飯時,接到了徐慶東導演打來的電話,他告訴我,《重案六組4》通過審查,明年春天就能在衛視播出了。聽了徐導的話,我心裡一直懸著的大石頭也終於落地了,付出的心血終於得到認可,可以給喜愛和支持《重案六組》這麼多年的觀眾一個交代,也讓自己的一樁心事得以了結。
一百多集的製作,十二年的歲月,我與六組的故事真是太多了,前面的字,談了許多感動和溫情,講了許多趣聞和友人的幫助。接下來我想說說「那些年,六組帶給我那些不得不說的頭疼事」。
首先要說的便是經費緊張,一部影視劇的出爐,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的。《重案六組》也不能免俗,也需要經費和人力的支撐,才能夠呈現到觀眾面前。可《重案六組》的製作和播出一直處在兩難的境地,自從2004年,涉案劇被趕出了黃金檔後,涉案劇便不再是影視公司敢於投入重金的搖錢樹,而只能小打小鬧地拍一些,放在不起眼的時段充數。因為一部「非黃金檔」播出的劇誰敢投錢?
為了節省開支,我們的拍攝環境選擇的都很偏僻,當年北京郊區哪裡荒涼,我們就把大棚搭建在哪裡,為的就是省下經費,用於別的製作用途。所以,我們的拍攝進行的一直都是很艱苦的,從電視上觀眾可能覺不出來,看到我們坐在正規的辦公室裡,談案情,聊線索,似乎很愜意。其實那都是我們攝制組搭建的大棚,冬天凍死,夏天熱死。
記得我們在拍《重案六組第四部》的時候,正趕上三伏天,本來外面的溫度就已經夠高了,棚裡一堆的燈光,設備,還沒有空調(我們當時是同期收音,不能開空調),簡直就像蒸桑拿一樣。為了緩解炎熱,只好想一些土辦法,去通州製冰廠買了好多冰塊,放在大盆裡,用電扇吹著,製造點人工冷氣。生活中,就只能多買點冰棍,冰鎮汽水來消消暑了。但這個辦法對消解炎熱實在作用有限,只是杯水車薪罷了。
說完拍攝條件艱苦,接下來要嘮嘮拍攝強度大了。為了趕進度,我們「六組」的主要演員全天候地蹲在棚裡,四個月的時間沒有一天休息日,而且每天還要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全組人都盼著導演生病,導演病了大家就可以休息了,可偏偏年紀最大的導演永遠是每天第一個到現場,每個鏡頭親自拍完最晚收工回家,大家納悶,悄悄議論導演是不是吃了大力神丸?
我除了拍戲之外,就要兼做製作統籌,就是安排每天的拍攝內容,協調演員和場景之間的關係。《重案六組》是系列劇,每集都有外請的著名演員來客串,為了不讓客串演員等的時間太長,我們要求一個星期拍完兩集,無論如何外請演員要在一周內殺青,照顧演員了,場景的壓力就大了,在《重案六組》這部劇中,場景變換有幾百個,光各式各樣的住家也有幾百個,攝制組往往在辦公室拍一兩天就得出棚,把兩集當中其他外景拍掉。每天要換七八個景點,最多的一天我們跑了十五個景點。我感覺我們像一群瘋子,狂奔在街上和時間賽跑。
所以這部劇做統籌的最大難點在於眾多場景和眾多演員之間的協調。什麼時候到什麼場景;哪個演員到哪個拍攝地點等,這一切都需要我來規劃。一周的拍攝日程,每天的拍攝計劃和順序一周計劃都要縝密制定後發放給各部門長,每天我都在祈禱:千萬別出事!一旦發生意外,將會造成演員、場景、美工(如道具)、製片等各個部門的混亂乃至影響整個拍攝週期。
在拍《重案六組1》時,有一次我因為錯誤的估計了時間挨了罵。按照當天的拍攝計劃,李成儒的戲上午就可以拍完,下午就不需要來現場了,大部隊下午轉場到中央電視塔拍攝,沒想到原本計劃要拍一下午的戲居然提前了兩個小時拍完了,天還沒黑,費這麼大勁兒進趟城,大家不能就這麼坐在馬路邊聊天啊?製片主任讓我趕緊挑出幾場街道的戲「填空」,我翻了翻場景表,街道的戲大部分都是大曾開車商討案情的戲,我只好硬著頭皮讓現場製片打電話通知李成儒,求他趕回來救場。好不容易休息半天的李成儒剛剛約了朋友吃完飯,聽說讓他回來,急了,在電話裡大罵:「有你們這麼使喚人的嗎?還讓不讓人活了?憑什麼王茜叫我回去我就得回去??」製片把電話從耳邊拿開,任由他發洩心中的不滿,我緩緩坐在馬路牙子上,聽著隱隱從聽筒中傳來的憤怒的吼聲,很委屈也很無奈。
操心又勞力,那時候常常是一天忙下來,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但我們這麼辛苦,實際上的收益卻並不多。因為本身製作經費短缺的原因,根本就付不起演員高片酬。所以,這麼多年下來,演別的戲的演員可能都脫貧致富了,可拍《重案六組》的一幫演員,片酬就沒怎麼漲過,基本算是原地踏步。
大家也從沒提過漲片酬這件事,因為知道劇組的不容易,也出於對這部戲十幾年的感情,大家誰也不談錢,就是咬著牙把戲拍好。劇組有人曾經開玩笑說:「我們拍第一部時,大家朝氣蓬勃。就像少先隊員;拍攝第二部時,進步成共青團員了;第三部時感覺成長為老黨員了;而第四部時,大家都渾身傷病,跟離退休幹部幾乎一樣了。」
所以,我深深知道拍警察劇的演員有多麼不容易,雖然很多人希望我們能夠將《重案六組》繼續拍下去,可如果沒有適合的條件,我真的是不希望再這麼拍攝《重案六組》了,沒別的,拼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