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於東方不甚瞭解的他該去向何處呢?這裡對於他來講簡直就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秦易邊走邊琢磨邊憂慮,黃盡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謂其道:「我說秦大將軍啊你這是帶我們去哪裡呀?」
「去該去的地方!」秦易敷衍道。
黃盡繼續調侃道:「該去的地方?到底是哪裡呀?我們這麼的跟著你,你總得告訴我們未來在哪啊?這樣眉頭蒼蠅般的亂走何時是個頭啊?」
秦易被她這麼刨根問底的一問頓時沒了主張,他沒好拉歹的答道:「跟我走就是了,何必問那麼多!」
黃盡笑道:「是不是找不到出路了?要不要幫忙?」
秦易知道黃盡已經看穿了自己的心思,但礙於面子的他卻還是硬著頭皮說道:「誰說的,我秦易縱橫天下四海為家怎麼會找不到出路呢?」
在黃盡看來秦易就是那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種人,知夫莫如妻,跟他在一起這麼長時間了,對於秦易她再瞭解不過了,她需要找個台階給他下,這樣他才能向自己妥協黃盡深知秦易的心思,她提醒道:「現在我們已經被全天下通緝了,莫非你準備帶我們去個深山老林隱蔽起來不成?」
秦易很不耐煩道:「讓你說我們到底該去哪裡?」
黃盡一聽他求到自己來了心裡不禁高興,遂道:「既然是向東而去,我們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就是徐州了!」
「徐州?」秦易問道。
黃盡繼續道:「對!徐州,去徐州投陶謙!」
「陶謙?就是你曾經說過的上了年紀的徐州太守陶謙?」秦易問道。
「對!就是他,為今之計只有逃奔他了!」黃盡道。
秦易繼續疑問道:「他會收留我們麼?」
「我想會的!作為大漢老臣念在先帝的份上他會收留我們的!」黃盡繼續道。
秦易繼續道:「眼下也只有死馬當活馬醫了!那我們馬上啟程就徐州!」二人計議已定遂率領大軍奔赴徐州去了
卻說這徐州太守陶謙,字恭祖,丹陽人.他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操。後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後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後來黃巾起兵徐州,就讓陶謙做徐州刺史,大敗黃巾軍。董卓之亂中,各州各郡紛紛起兵,當時天子在長安城中,與各處都中斷聯繫。陶謙就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又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當時的徐州民殷國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歸順他。但是他卻背道而馳:廣陵太守趙昱忠直,卻疏遠他;曹宏這些小人反倒親近他們,任用他們。這樣使各方不能和睦,漸漸亂起來。後來下邳的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殺死他,合併他的隊伍。靈帝中平五年(188年),陶謙出任徐州刺史,首先迅速撲滅了境內的黃巾之亂,「境內晏然」,穩定了局勢。當時整個中原廣大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徐州也不例外。據《先賢行狀》中記載:徐州當時是「世荒民饑」。針對這一情況,陶謙「表(陳)登為典農校尉,乃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粳稻豐積」。陳登時年僅二十五歲,後來陳登在「廣陵有威名」這不能不說與當時陶謙對他的大膽任用有關。是陶謙慧眼識英雄,使之名聲大噪,證明陶謙用人有方。除了對待年輕的陳登,陶謙對於當時居住在徐州的士人也是多加任用和提拔的。後來的歷任曹魏御史大夫、司空的王朗就在陶謙手下做過會稽太守。王朗在歷史上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經常不顧情面上書直諫著稱,這樣的人才對陶謙的幫助自然不小。劉備的小舅子、當時富甲一方的糜竺也被陶謙「闢為別駕從事」顯然陶謙看中的是糜家的財力,委以重任,以便造福徐州。在《三國誌?張昭傳》中還有一個故事:「刺史陶謙舉茂才,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昱傾身營救,方以得免。」為了求得一個人才,不惜把他抓起來,逼其出仕,可謂方法獨特了,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曹操為求司馬懿也用了類似的一招,都可說是求賢若渴了。雖然史料上沒有說明最後張昭有沒有到陶謙手下為官,但從張昭對陶謙的悼念文章看,張昭對陶謙沒有絲毫的怪罪,反而是大加稱讚,這也可說明陶謙為官的能力應該是很強的。
陶謙是個文官出身,但他在軍事方面倒也不是一竅不通,還勉強算得上文武兼備。靈帝中平二年(185年)三月,陶謙隨皇甫嵩出征三輔,被任命為揚武校尉,作為統兵的將領參加了這場戰爭,「與嵩征羌,大破之」(見《吳書》,下同),立有戰功。同年張溫司空西討韓遂、邊章,「又請謙為參軍事,接遇甚厚」,這也說明陶謙在軍事上面還是有點本事的,要不然張溫也不會請一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文人去參觀學習了。
所以作為從漢靈帝時步入仕途的陶謙,乃是大漢的老臣了,他對於靈帝還是比較尊重的,當下秦易攜黃盡來到徐州,陶謙接了呈上去的檄文,看過之後不覺大驚,原來這二人乃是皇親國戚之尊,這道檄文與前番獻帝手寫的親筆詔諭顯然是不同的,陶謙一連接到兩份不同的檄文,開始躊躇起來,他一時難以定奪便召來手下心腹謀士、愛將一同商議開來
當下他手下有陳珪、糜竺、糜芳、陳登、曹豹、臧霸、孫乾等人,陶謙遂召集眾人計議開來,陳珪首先道:「黃盡既然是先帝的七公主,自然是皇族血脈,理應收留在此!」
「秦易曾舉兵進攻長安討伐董卓,後失利才流落中原,先是依附劉表,後背劉表驅逐,再後自領南陽,卻不料再次為兩路大軍所破,之所以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皆是由於董卓之故,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將秦易、黃盡判為亂黨賊子叫天下人誅之,歸根結底是由於秦易興義師得罪了董卓的緣故,董卓才是真正的亂臣賊子,主公且要分清大是大非啊!」糜竺勸道。
曹豹聞後道:「主公且要小心從事,如果收留了秦易就等於與雍州大軍為敵了,何況現在雍州勢大,李傕、郭汜又奪南陽,一旦因為此事引發爭端的話,我想徐州就很快會陷入戰火之中啊!」
「莫非我徐州將士怕他區區南陽的李傕不成?」糜芳不忿道。
這是陳登又道:「據說秦易乃是不得已才退出的南陽,此人武力在一般人之上,縱橫天下極少遇到對手,從這個意義上講,收留了秦易如同收一人才也!」
臧霸不忿道:「聽說秦易縱橫四方沒有對手,吾不才倒要會一會他,莫非欺我徐州無人乎?」
眾人眾說紛紜爭執不下莫衷一是,陶謙見狀遂擺了擺手,示意散會。
陶謙為人淳厚,與董卓向來無仇,但如果因為此事與雍州方面為敵的話恐得不償失,但念在黃盡乃是靈帝之後,作為先帝的女兒投奔自己自己要是不予接納的話,於情於理都說不通,況且自己一直都以大漢忠臣自居,向來是奉行王道之人,對上面從未怠慢過,也正因為如此他才由一介平民累遷到今天這個位置,這是多麼不容易啊!
一直以來自己都對上面畢恭畢敬、令行禁止,但現在的他很矛盾,因為一個是曾經的先帝的遺孤,一個是當今的聖上,兩方明顯存在著矛盾和爭議,靈帝之後被當今的亂臣賊子所戰敗,來到這裡,這是兩個勢力,如果收留了秦易就證明與當今的聖上為敵了,董卓定不會輕饒自己,一旦聖上降罪下來,他可是吃不了兜著走了,雖然有句話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董卓卻可以從中找到出兵的理由了
如果斷然的拒絕了秦易和黃盡,就等於拒絕了先帝一樣,想自己能做擁到今天這個位置大部分時間都是先帝在任時的結果,沒有先帝也就沒有他的今天,如果斷然的拒絕了先帝的遺孤來投,顯然是不仁不義之舉,先帝有靈也不會原諒自己的,況且這黃盡來投靠自己也是認為自己能收留他們,如果這樣做顯然要讓天下人所不齒,況且這秦易和黃盡雖然已經被定為了亂臣賊子然明眼人都明白這是董卓從中作梗的結果,孰是孰非早有了定論,秦易和黃盡興的是正義之師,做的是正義之事,驅逐了他們就等於是混淆是非,說白了那時糊塗,一樣會被世人所恥笑。
現在的董卓顯然已經是勢頭正盛,手下大將又得南陽,勢力不容小覷,然董卓終究是逆天而行、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董卓身處長安距離徐州遙遠,一旦得罪了他,即使要起兵討伐自己也不是件容易事,而李傕剛剛取得南陽立足未穩,暫時沒有實力攻擊自己,如果將眼光放長遠點考慮的話,董卓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畢竟是獨木難支,前番十八路諸侯並起討伐與他致使他被迫西遷就是例證,長持以往下去,董卓終究成不了大事,因為他是「失道之人」天下人皆不能容,即使現在強盛一時終究長遠不了,再說董卓也不是那種有著雄心壯志之人,他整天沉迷於酒色之中,滅亡是遲早的事,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將眼光放長遠些看待這件事就不能做出決定了,想到這陶謙決定留下秦易和黃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