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劉備是盜帥

第三卷 荊州風雲 第四五章 劉備急行軍 張繡攻宛城 文 / 肉包大叔

    劉備先是到的樊城,聯合張遼北上,本來是已經準備出發了。

    可是,莫名的劉備內心有些隱憂,曹操如今實力,當之無愧的諸侯之貫,自己想虎口奪食,未必那麼容易。

    張遼在許昌時,便跟隨劉備,也最瞭解。察覺到劉備的擔憂後,就開口道:「孔明先生有大謀略,思慮周詳,主公可曾與孔明詳細談過?」

    劉備一頓,這個由於事情緊急,還真沒找諸葛亮仔細談過。

    「傳令停止前進,急傳孔明來見我。」

    馬超兄妹見劉備停軍,雖然有些疑慮,但也沒說什麼。最後聽說是為了漢中戰略,便也釋然了。

    樊城離襄陽百里路,而且有寬闊的道路,諸葛亮自有親衛護送,快馬加鞭,一個時辰便來到了樊城。

    「孔明,幸苦了,不過昨天在襄陽,我疏忽了,倒是沒問清先生。」劉備在行軍帳篷內,召見了諸葛亮,徐庶張遼等人也在。

    諸葛亮苦笑一聲,知道這是劉備變相在埋怨自己,昨天沒有主動向他說命情況。

    「此戰凶險,亮在襄陽為軍心故,所以沒有說。就是主公沒有命令,我也會在來樊城的。」

    劉備一聽,也是這個道理,便點頭道:「那孔明有何看法?」

    諸葛亮淡然道:「曹軍勢大,但並非沒有弱點,此戰我送主公八個字,謹守潼關,宜速不宜緩。」

    張遼在旁邊神色一亮道:「孔明先生高見,曹操匆忙發動漢中之戰,糧草和軍隊,都是依靠河北之戰所剩餘,一旦給以迎頭痛擊,打掉曹操銳氣,使糧草不過潼關,曹操不戰自敗。」

    「那宜速不宜緩是什麼意思?」按劉備的想法,是依靠潼關之險。先磨掉曹軍的銳氣,在慢慢耗死曹軍,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這時旁邊徐庶道:「這次馬騰遇難。是我們咱去關中的好時間,一旦讓馬騰逃脫此劫,在想有這樣的機會就難了。所以,必須盡快結束長安之戰。馬騰那時兵敗,自然會識趣的讓出關中。」

    「嗯,好,我記住了,襄陽就交給孔明了。」劉備道。

    諸葛亮點點頭道:「主公放心。況且還有子敬在,當無問題。」

    現在魯肅和諸葛亮,已經成為劉備政治上的左膀右臂,有二人在坐鎮,劉備也放心。

    荊北山脈,從黃河之南的華山出發,一路向南。在首處,又連接了。東西橫貫的關中山脈。

    整個荊北山脈,就如一隻螃蟹鉗子,襄樊正是處於螃蟹鉗子正南,宛城在其東北。

    劉備要突入潼關,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順著荊北山脈北上。然後從武關通過,便接近了華山。

    潼關就在華山之北。接連黃河,非常險峻。乃是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夕所建,為的就是防禦關中。

    樊城離荊北山脈,還有兩百餘里,起源於長江的襄江,其中就有一條支流荊水,是直上荊北山脈。

    一路上,劉備等人沿著荊水急奔,就是為了盡快趕往漢中。

    「孟起,武關當時有多少兵馬在防守。」劉備騎在馬上,向旁邊馬超問道。

    馬超答道:「回皇叔,有七百兵馬。」

    「七百?」劉備一愣,這也太少了。

    「武關是小關,而且道路偏僻,所以並未留太多兵馬。」馬超在旁邊解釋道。

    劉備點點頭,以馬騰的狀況,武關確實不能留太多人。

    張遼在旁邊道:「主公,萬一曹軍料到我軍意圖,在派兵襲擊武關,堵死我軍進口,那就不妙了。」

    「所以,我軍一定要趕在曹軍搶奪武關前,率先進入武關。傳令下去,全軍全速前進,兩個時辰休息兩刻鐘。」

    「諾。」

    「主公有令,全速前進。」

    一層層命令傳遞下去,令旗揮舞,很快全軍就加速起來。劉備此行並沒有帶輜重,只是每人帶了四日乾糧。

    事實上,有荊北山脈和關中山脈相隔,路途遙遠,道路不通,加上行軍又急,劉備根本沒有能力,在保持糧道暢通。

    不過所幸,龐統和張飛是去長安,糧草有馬騰照應。而自己一萬五千人的糧草,到時搶奪了關中,即能搶下曹軍糧草,只要能支撐到,關中曹操兵敗,那就完全沒有問題。

    一路一萬五千全速小跑行軍,帶起的滾滾煙塵,瀰漫了整個大道,有周圍百姓遇見,早嚇的驚慌失措跑了。這裡離曹軍還遠,劉備也不擔憂被發現。

    「起來,混蛋,不准在喝了。」李元霸上前,一腳踹起了一個,正趴在荊水河邊,肆無忌憚飲水的士兵。

    雖然是大冬天,但這些急速行軍的士兵,卻毫不顧忌河水的冰冷,每到休息時間,肆無忌憚的痛飲。

    在河邊草地休息時,劉備沉著臉,對張遼下令道:「文遠,傳令下去,讓校尉組織士兵分批飲水,每人只能有三息時間喝水。」

    「是,主公。」張遼聞令,飛快下去組織了。他也知道急速行軍中的士兵,不宜喝太多水,否則等下跑動起來,就會肚子脹痛,影響行軍速度。

    劉備的兵馬最重紀律,軍令如山。加上劉備平時訓練,特別對各個將軍強調了,長途奔襲負重奔跑訓練。

    所以軍令一下達,大部分軍士都能立即,並沒有激起反抗,有序在長官組織下,趴在河邊飲水。

    馬雲蘿在旁邊看的張口結舌,只見一萬多人,沿著河邊分散開來,烏壓壓的如一條河邊黑龍,簡直就是一道奇觀。

    而馬超卻體會到了不同意思,或許這些士兵沒有西涼兵的凶悍,但卻有一股如山如火的厚重,軍令一下,全軍皆動,這才是軍隊。

    「出發。」劉備大喝一聲,全軍又接著出發。

    宛城郡守府內,曹洪正在處理公務,作為曹操的堂弟,曹洪一直為曹操督陣一方。深得曹操信賴。

    曹洪雖然沒有曹仁的智計,但是處事周全,勇而有度。能力絕不俗。

    忽然這時,副將李典急匆匆跑進來道:「不好了,將軍。張繡率龍騎營突然圍我宛城來了,正在外面挑戰。」

    曹洪一愣。然後就驚道:「什麼?新野為什麼沒有消息傳來,快帶我去看。」

    披掛齊全,騎上幽州曹操繳獲的寶馬,提上大刀,就急忙奔向城門樓。

    「曹洪小兒。快快出來,與我一戰。」張繡銀甲素袍,手持梨花槍,指著城門樓叫罵。

    身後一萬龍騎兵,整齊嚴肅,氣勢高昂。

    「無故犯我邊界,待我曹洪去斬你。」曹洪來到城門樓,見張繡罵的歡。頓時動了火氣。

    稀溜溜一聲馬叫。只見李典帶兵壓陣,曹洪當即挺馬出戰。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宛城是我大漢之天下,何成了你的疆界?」張繡立刻反唇相譏。

    曹洪冷笑不屑道:「哼,張繡你朝三暮四,屢次背叛主公。不忠不義之徒,還敢在這裡妄談大義。呸。」

    張繡一怒,不過隨後便輕笑道:「曹操劫持獻帝。意欲造反。皇叔奉皇命,征剿逆賊,我張繡棄暗投明,正是要將功贖罪。」

    「廢話少說,待我取了你人頭,回去告慰大公子和典韋兄弟,在天之靈。」

    曹洪最疼侄子曹昂,而且私下裡跟典韋,也是私交甚篤。當年因張繡憤而造反,曹昂和典韋皆死,曹洪發誓要活吞張繡。

    就在張繡二次降曹時,曹洪依然處處針對張繡,如果不是曹操壓制,恐怕曹洪早就動手了。

    「那就看你有沒有那個本事。」張繡一槍擋開曹洪的長刀,便跟曹洪鬥到了一起。

    曹洪刀法老練精明,攻守兼備,讓張繡感覺到了壓力。

    「哼,今日我必殺你。」曹洪一刀強過一刀,新仇舊恨,一心要張繡的命。

    張繡此時感覺曹洪扎手,便使出全力,與曹洪交戰。曹洪對張繡全力施展的槍法,也是無可奈何,一不留神就要被張繡一槍捅個窟窿。

    七八十回合後,張繡仗著比曹洪年輕,保留了三分體力。此時瞅準曹洪還未收刀,突然一發全力,槍法憑空加速一分迅速向曹洪喉嚨刺去。

    曹洪週身忽然一緊,瞳孔收縮,收刀格擋來不及了。冷冽的槍芒,透著一股蝕骨的殺氣,讓曹洪喉嚨乾澀的顫抖。

    危急時刻,曹洪近乎本能的,向右一傾斜,身子向馬下探去。

    『鐺嗤啦!』一聲,張繡的一槍頓時刺在,曹洪的左肩上,因為張繡力竭,被曹洪的鐵質護肩擋住長槍。

    張繡心有不甘,瞅準護肩與鎧甲相連處,槍尖迅速下滑,然後上挑,一下便把曹洪護肩,挑飛半空。

    「曹洪修要逃。」張繡大吼一聲,奮起餘勇,便要在戰曹洪。

    曹洪一愣,張繡無恥,我何時說要跑了?

    不過又見張繡,身後所帶都是騎兵,要是野戰對自己不利。在加上軍心士氣不穩,曹洪便順勢退回城門。

    張繡本想揮兵追上去,趁機殺進城內,一舉搶佔宛城,卻被早有準備的李典,以弓箭手壓制住了,最後關閉了城門。

    一連兩日,張繡只是圍而不攻,在三里外紮營。曹洪摸不透張繡虛實,加上張繡身後是聞名天下的龍騎兵,所以也不敢出城野戰,只是一邊謹守,一邊派人去洛陽督戰的曹操處報告。

    第三日天黑時,忽然在新野的副將,急忙進城來見曹洪。

    曹洪一見他身形狼狽,頓感不妙。

    「將軍,我新野被廖化一萬兵馬攻破,三千士兵只有末將帶十餘人,冒死突圍。」

    「什麼?新野有三千人馬,怎麼才三日就丟了?你是幹什麼吃的。」曹洪有驚有急,新野是曹操未來攻打荊州的前哨陣地,可直接威脅襄陽,怎麼也沒想到,三天就丟了。

    那副將渾身是血,臉上還有火熏的黑煙,一臉悲憤道:「廖化陰險,令人射箭書進城內,說宛城已丟,將軍已我一連派幾波士兵來求援,但都無果。之後軍心晃動,民心騷亂。

    在今天早晨時,廖化突然強攻新野,我軍正在危急時刻。突然城內百姓造反,攻擊我軍,燒燬城門,廖化才帶兵攻進來。」

    曹洪聽完,頓時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他明白了,張繡來宛城就是牽制自己的。

    而劉備曾在新野經營數年,民心歸附,危急時刻有人為內應,不足為奇。

    不得已,曹洪只有把這丟了新野的副將,押後處置。第二天又發現,廖化攜一萬步卒來攻,便謹守城池不出。

    而且,又派了一名軍士,去洛陽向曹操稟報。(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