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的結果已經出來了,大家都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作為軍委副主席和國防人民委員,伏龍芝雖然最近這些年很低調甚至都有些缺乏存在感,但是像艦隊1934這種大規模的演習他還是會參加的。而且在讓人蛋疼的演習結果出來之後,也只有他這個一貫恪守中立的人適合打破沉默了。
演習的結果讓海軍的高層碎了一地的眼鏡,尤其是那些傳統的大艦巨炮派,幾乎是啞口無言。六艘強大的戰列艦主炮一彈未發就被送入了海底,整個艦隊在連續空中打擊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如果不是導演部乾脆果斷的叫停了演習,紅方艦隊會被全殲,因為藍方的戰列巡洋艦趕到戰場的時候,紅方只剩下三艘輕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了。
「我認為導演部的設定相當的有問題,魚雷機的命中率不可能有那麼高,25.6%的魚雷命中率在實戰中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波羅的海艦隊的副司令員杜申諾夫中將強烈地質疑這個結果,認為整場演習都是荒謬可笑的。
但是一旁觀戰的阿爾克斯尼斯只用了一句話就給杜申諾夫堵了回去:「但是之前蘇霍伊的小伙子在實彈射擊中達到了這個命中率,我們只能基於客觀事實說話不是。」
杜申諾夫依然不服氣:「實在不是演習,實戰中不可能出現這種命中率!」
「這與實戰不實戰沒有任何關係,」阿爾克斯尼斯是相當的維護蘇霍伊利益,因為這實際上就是維護空軍的利益。「紅方艦隊在演習中都表現得一塌糊塗。還指望他們能在實戰中超水平發揮?紅方從頭到尾就被對手耍得團團轉!」
「那只是一個意外!」杜申諾夫依然不服氣。「如果沒有那股寒流,藍方絕對不可能躲過去!」
阿爾克斯尼斯依然只是笑道:「難道實戰中就沒有天氣的影響?難道紅海軍只能在好天氣裡作戰?」
杜申諾夫嘴唇哆嗦了兩下,可見氣得夠嗆,可誰讓阿爾克斯尼斯說的是實話呢!難道戰爭中就沒有意外,就沒有氣候的影響,就如他所言如果現在的紅海軍恐怕在好天氣裡的作戰能力都有夠嗆的。
「我要求重新再進行一次演習,我相信下一次藍方就沒有那麼走運……」
李曉峰實在忍不住了,這些頑固的老海軍派真當他不存在還是怎麼地。以為有斯大林罩著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了。
「你們已經試了兩次了,」李曉峰冷冷地開口了,「第一次你說自己準備不足,說敵人太卑鄙,第二次,你們又將失敗的原因推給了天氣和運氣。我受夠了你們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我認為你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你們自己,你們的保守和無能已經跟不上形勢了!」
這話就相當重了,尤其是說這話的還是李曉峰。在整個二三十年代,在海軍最艱難的時候。一直都是李曉峰在為海軍奔走拉贊助,為海軍說好話,可以說整個紅海軍能有眼下的局面絕對離不開某人的支持。
實際上紅海軍對李曉峰也是感激不盡,甚至一度想將巴伐利亞號戰列艦命名為紅色諾夫哥羅德號,為什麼是諾夫哥羅德呢?因為這是某仙人在俄國的故鄉。很顯然,紅海軍就是想拐彎抹角的討好某仙人。不過當時被李曉峰斷然拒絕了,要知道連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斯大林格勒都沒撈著海軍主力艦的命名權,他何德何能搶在前面,這不是沒有政治頭腦嗎?更何況諾夫哥羅德跟他有一毛錢的關係,穿越之後,他就沒去過那裡,一個所謂的紙面上的故鄉有什麼意思?
當然,由此可見某仙人和紅海軍走得有多近,而現在他幾乎是毫不客氣地痛斥紅海軍的無能,這讓紅海軍的高層怎麼能不震驚?甚至都有些發懵。
不過李曉峰卻不管紅海軍的高層們是不是暈頭轉向,他自顧自地繼續說道:「從這次演習我們可以看到海軍航空兵的重要性,不管魚雷機實戰中是不是那麼高的命中率,我們都必須清楚地看到一點,艦載機使用上更加靈活,而且也擁有決定海戰勝負的能力!」
李曉峰故意環視了一圈,故意盯著杜申諾夫和斯大林說道:「飛機已經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偵察力量……在未來誰能掌握天空,誰才能打贏戰爭!」
杜申諾夫倒是想反駁,但是對上李曉峰的時候他很有點底氣不足,而且他身邊的斯大林沒有任何表示,只是悶頭抽煙,連靠山都不發話,杜申諾夫自然不敢上去找虐。
那麼斯大林為什麼不說話呢?斯大林在思考,說心裡話,演習的結果太出人意料了,紅方幾乎是一邊倒的被全殲了,這跟他預想中的場面相差太遠。作為一個聰明人,斯大林一眼就看出了紅方慘敗的原因,固然有驕傲輕敵和天氣以及運氣的元素在內,但更重要的是航空兵器的使用上。
當脫離了戰鬥機掩護圈的紅方艦隊赤果果的暴露在魚雷機的威脅之下時,他們的反擊手段很有限,除了一遍遍呼叫陸基飛機支援之外,就只能徒勞的進行高速大角度機動了。誠然魚雷機的命中率不可能那麼高,但演習也證明了僅僅靠機動是無法擺脫敵機的圍攻。
也就是說,斯大林覺得李曉峰說的一點是對的,那就是飛機確實能威脅主力艦的生存,脫離了有效的空中保護之後,主力艦在面對空中打擊顯得很被動。這也間接的說明了只有掌握天空才能贏得戰爭的道理。
也就是說,斯大林認為李曉峰的話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就如李曉峰所言海軍的問題比較嚴重。在面對敵機的威脅。進行高速大角度機動時。紅方艦隊是亂作一團。韋克曼的命令根本無法被貫徹,整個艦隊變成了一盤散沙!
更氣人的是在這次機動當中還發生了兩起撞船事故,共產國際號和巴黎公社號撞
撞在了一起,導致後者船尾被開了一條十幾米的口子,慌亂之中巴黎公社號又蹭上了激烈號驅逐艦,差點給這艘驅逐艦開膛破肚。這充分說明了紅海軍官兵的操艦能力都存在相當的問題。這還只是演習,真要到了實戰,在面對敵機投下的魚雷和炸彈。在頂著敵機掃射的情況下,恐怕將更加不堪。
當然,斯大林沒有幫杜申諾夫說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李曉峰並沒有特別過份,某人並沒有說今後海軍的老大是航母是航空兵,讓戰列艦和巡洋艦統統靠邊站,某人並沒有說這樣的話。某人下的結論是航空兵在海戰中有決定勝負的能力。
擁有決定海戰勝負能力的兵器多了,航空兵只是其中一項而已,在斯大林看來某人只是想提高海軍航空兵的地位,但並沒有宣判大艦巨炮的死刑。從這個角度看。他不宜太過於衝動。
斯大林的沉默讓李曉峰鬆了口氣,剛才他還真擔心斯大林激烈的反對。那麼事情就複雜了,好在鋼鐵還有點理智也給了他面子,這讓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簡單了不少。
「當然,從演習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海基航空兵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問題也有不少。比如戰機性能落後,比如戰機種類不齊,航母的使用上也存在效率不高,事故頻發的隱憂……」
這也是大實話,戰機性能低劣就不提了,不管是伊-5k還是t2b性能真心是不咋地。尤其是後者,速度太慢操作性也不好作戰半徑也太短,在完成了攻擊,返航途中t2b遭到了紅方陸基戰鬥機的迎頭痛擊,八十架魚雷機中的七十架被判定擊落,戰損率接近了90%。至於伊-5k表現也不好,面對新式的伊-15和伊16,格鬥打不過逃也逃不掉。這麼說吧,蘇霍伊的小伙子們被獵火雞了。
不光是現有戰機性能有問題,更嚴重的問題是航母缺乏俯衝轟炸機,隨著列寧二號接近報廢,蘇霍伊手頭上幾乎就沒有俯衝轟炸機可用。之前他不斷地打報告要求為海軍航空兵研製新式俯衝轟炸機。可這些報告遞上去之後要麼石沉大海,要麼被海軍高層以軍費有限給堵了回來。而這一次,有李曉峰幫他說話,海軍老古董們想堵上他的嘴是不可能的。
「艦載戰鬥機、魚雷機、俯衝轟炸機以及艦載水上偵察機都必須更新,現有的技術裝備已經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海戰了。海軍應該在未來五年內更新航空裝備,越快越好!」
隨著李曉峰一錘定音,海軍航空裝備的更新是大勢所趨,不過在具體的細節問題上還需要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在研製什麼樣的新式戰機上,海軍航空派內部也有爭論。
一部分人認為現有的伊15和伊16性能就很不錯(在當時那個年代,紙面上的性能確實算不錯),認為航母上的戰鬥機完全可以用伊15和伊16的海軍版。
不過李曉峰卻不喜歡這種搞法,哪怕這種搞法能很快得到新式戰鬥機,也更加經濟,但他就是不喜歡。
在一艘航空母艦上裝備兩款戰鬥機,這不是有病嗎?一直以來李曉峰就對空軍的思路很不看好,按照空軍的想法伊15偏重於盤旋格鬥和伊16的速度更快用於截擊,這兩種戰機搭配戰鬥將完美的應對任何挑戰。
可實話實說,這麼搞真心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更何況在伊15和伊16生產的初期,因為m-25發動機生產不過關產量也極其有限,只能先用功率更小的m-22湊合,結果導致飛機性能下降很多,根本就形不成所謂的配合作戰優勢。
而且伊15和伊16的設計師波利卡波夫設計的飛行器都特別擅長摳數據,波利卡波夫在蘇聯航空業比較落後的前提要趕超世界一流水平,不可避免的就要犧牲一些性能,也就是俗稱的走偏鋒。比如說伊-16。這貨一度是當時世界上飛得最快的戰鬥機。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操作性很不理想。躍升時很容易進入螺旋,新人往往很難操作好伊-16。
不光是伊-16,後來以波利卡波夫伊-200為底子設計的米格-1和米格-3都是那種某些性能相當理想(比如說速度),但是操作性能相當差的飛機。
反正李曉峰是不喜歡伊-16上艦的,本來艦載機對飛行品質要求很高,而且在航母上起飛降落都面臨極高的風險,再給弄一個操作困難的波利卡波夫飛機,那畫面真心是美得不能看了。
李曉峰更傾向於重新設計一款真正的艦載戰鬥機。而不是撿空軍的破爛,而且空軍也沒有破爛可撿,因為伊15和伊16發動機國產化還沒有徹底搞定,而且產量有限,根本就輪不到海軍惦記。
李曉峰更想要的是一款基於法國12ycrs發動機設計的全金屬單翼戰鬥機,「新的艦載戰鬥機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450公里每小時,機翼必須能夠折疊,擁有良好的飛行品質……」
說實話,當李曉峰說出他的要求是,包括蘇霍伊在內的海軍航空派臉色並不大太好。因為某人的要求太高了,比如第一條450公里的最大速度。這尼瑪在1934年就不太容易實現,因為歷史上1935年投產的伊-16-5型最大速度不過454公里每小時。而且某人對飛行品質尤其是戰機的起降性要求非常高,這就進一步提高了難度。
甚至連波利卡波夫都對這些要求大倒苦水,認為某人是存心難為他,不過最後老設計師還是接下了這一挑戰,而讓李曉峰沒有想到的是,最後完成的新式艦載戰鬥機給了他一個驚喜。
不過這是後話暫時不提,因為關於艦載戰鬥機的爭論只是當時的一個話題而已。需要設計的新式艦載機還包括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在這兩個方面爭論依然很多,而且還牽扯到了軍方以外的部門,比如說外交人民委員會。
代理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聽聞到海軍新式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招標的消息之後,第一時間就給了列寧建議:「完全可以從美國採購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據我所知,美國政府也有這方面的需求!」
br/>
李維諾夫說的是實話嗎?確實是,歷史上1934年6月美國政府開始招標t4m魚雷機的後繼者,並最後於1936年選定道格拉斯的xtbd-1勝出,當年二月就下了114架的訂單,而這也就是後來的破壞者魚雷機(tbd-1)。
不光是魚雷機,美國政府在1934年11月也選中了諾斯羅普公司的俯衝轟炸機方案,在1935年xbt-1原型機交付海軍試飛,1936年9月,bt-1進入海軍服役,之後繼續發展成了bt-2。當諾斯羅普公司併入道格拉斯公司之後,更名為sbd-1,這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無畏」。
簡而言之,在1934年度,美蘇兩國同時有了新式艦載機的需求,而且隨著兩國重新恢復外交關係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兩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可能的。甚至也是紅軍軍方樂見其成的,畢竟美國的航空技術更發達,落後的蘇聯完全可以通過合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不過李曉峰卻不喜歡李維諾夫的建議,按照李維諾夫的說法,直接向美國採購競爭勝出的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就好了,可以拉近兩國關係還可以解決海軍的需求問題,而且投入還小。
確實海軍艦載機的需求比較小(暫時紅海軍只有兩艘航母,另外兩艘在改造中),滿打滿算也就是400架飛機的缺口。為了這四百架飛機大動干戈發展四個新機型開闢四條新生產線似乎很不經濟,既然國外有更好更經濟的選擇,直接買就是了。
可這麼搞在李曉峰看來問題很大,蘇聯不可能永遠不發展艦載機,不可能永遠靠進口解決問題吧?早點積累經驗總是好事吧?而且還必須看到,不光是海軍艦載機缺少新式戰鬥機、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陸基的海軍航空兵一樣缺少這三個機種。稍微一算就知道飛機的缺口絕對不止400架,不客氣的說翻個三倍都跟玩一樣。難道這上千架飛機都要靠進口?有那麼多外匯嗎?
不光是經濟性的問題,實際上李曉峰也知道不管是tbd-1還是bt-1都是存在問題的。其中tbd-1速度太慢,爬升性更是糟糕,顯得太笨。而bt-1俯衝轟炸機更是問題多多,其操縱性令人髮指,連美國人都只採購了54架就下令研發bt-2了。既然如此,何必跳進這個坑裡去呢?
在李曉峰看來,蘇聯完全有能力發展自己的艦載機,沒必要花這個冤枉錢。
「安德烈同志,你看問題太片面了,這已經不僅僅是個軍事問題了,而是國際關係問題……」
望著吧啦吧啦說個不停,而且還不給人插嘴機會的李維諾夫,對這個喜歡以強勢作風乾活的外交家,李曉峰很不滿意,他毫不猶豫地打斷了李維諾夫的強勢:
「國家關係不是賣國關係,我國的外匯資源是寶貴的,只能用在那些國家極度缺乏不能自研的項目上,而海軍艦載機項目完全可以立足於國內,這就是一個單純得不能再單純的軍事問題,請你不要干擾軍委的正確決策!」(未完待續……)
ps:鞠躬感謝川流華桂、秒殺土豆、hzwangdd和尤圖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