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西北之王

正文 第554章 新變大時代(上) 文 / 禁區中的幽靈

    一場能源引發的地中海戰爭,因為安西的突然高調介入和隨之而來唐朝一系列的行動宣告結束。

    這場地中海戰爭,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勝敗。無論是攻入意大利本土的英法聯軍,還是借維和名義入侵利比亞的土耳其。最後事實上,全都還能按照唐朝的意願,化干戈為玉帛地接受了唐朝提出的一系列停戰為基礎的國際大合作計劃,而將勝利或失敗煙消雲散。

    在這場戰爭結束以後,由於安西的介入,使得原本處於劣勢的利比亞卻成為了獲利最大的一方。

    在塞浦路斯七國元首會議結束之後,為了能夠讓利比亞出產更多的原油。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四個國家,在一年中爭先恐後地向利比亞投放了六十億華元的總資金。這些資金,只有四分之一被用到了利比亞民生上。其餘的,全部變成了座座油井。

    土耳其雖然不如四大強國一般經濟實力雄厚,但在塞浦路斯七國元首會議結束後的三個月時間裡,凱末爾便派出其外長與安西的顧維鈞在天京進行了一翻曠日持久的談判。以土耳其海峽安西自主航行與同行特權,免檢免稅特權,向安西借到了九十億利比亞東部重建基金的支持。

    凱末爾很清楚,唐朝肯借錢給他,絕對不是只是為了土耳其海峽的航行特權與雙免特權。所以,為了避免安西再次對土耳其動怒,他將這九十億資金全部也在一年時間內投放到了利比亞東部,用於重建利比亞東部地區工業體系。

    在利比亞這一系列的大重建過程中,事實上得到最大實惠的,還是安西。技術上,掌握著全球最先進油井建設的安西各勘探公司與能源公司,是伊德裡斯一世和利比亞國內自上而下全部最為推崇的建設者大軍。

    這些公司。只是從利比亞北部、東部地區這一年的大重建中,便為安西賺回了多大兩百七十億的外匯資金。總額為三百三十億的北部和東北利比亞重建資金中,實際上流落到利比亞當地的只有不足五十億。流落到其他國家的只有不到十億而已。

    而在這一年之中,得到更告訴發展的,卻並非是北部、東部利比亞。在安西控制的利比亞中部和南部地區,十天一批油井樹立起來、一個月便是一大批油井開始產油的「利南能源工業奇跡」持續上演著。

    艾德裡、奧巴裡、塞卜哈、邁爾祖格的利比亞中部地區能源工業體系。只在半年時間內便由安西的一百二十億重磅資金構建完成。這個體系的構建完成,使得利中工業圈讓利比亞中部、南部地區的每月原油產量,在半年後猛增至月產兩百五十萬桶。

    而隨著唐朝在天京揮了揮手。焦夫、濟甘、庫夫拉為中心的利比亞南部山區能源工業圈也在隨後半年時間,用八十億資金營建完畢。七國元首會議順利閉幕一年以後,利比亞南部月產原油也迅速達到了五十萬桶之巨。

    一個年產三千六百萬桶原油的利比亞,在七國元首會議第二年、塞浦路斯歐盟國家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外長會議正式成為一種國際新體制呈現時。事實上,已經成為了非洲地區,最先富足起來的經濟強國。

    伊德裡斯一世在歐盟國家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外長會議召開之前,先行接受了唐朝的全民社會福利主義改革建議。

    所以當這次外長會議召開的時候。利比亞人民居住的房屋全部由該國政府工費提供。從公共設施、到醫療衛生,再到教育和交通等設施,全部都由伊德裡斯一世為首的利比亞王國政府買斷。使得四百萬人口的利比亞,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真正全民高福利的非洲明珠國家。

    不過在大搞社會福利主義改革的同時,伊德裡斯一世在軍事上的作為。卻很快成為其讓反對派們指責的重點。因為在這一年之中,利比亞中部和南部地區,安西陸續派駐了四個外籍兵團師和第一集團軍全部兵力「協助利比亞進行防禦和保護安西商團安全」。

    伊德裡斯一世自身,卻接受了唐朝另外一套建議。非但沒有在國際社會允許前提下,用利比亞本國國民擴建出強大的自主軍隊。

    相反。大批僱傭安西的軍官和來自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外籍退役軍人,他在一年之內組建起了陸軍六個師、十八萬人,海軍一支艦隊、六萬人,空軍六個師、十八萬人,總計四十二萬人的現代化外籍僱傭兵新軍。

    這支新軍,用利比亞國內反對派人士精闢地話來說,是「全部掌握在安西人手上的新軍,是安西唐朝進一步控制利比亞國防的另外一種軟手段」。

    面對這些反對派的指責,在外交上對唐朝惟命是從的伊德裡斯一世,卻在內政中異常犀利。他不管是誰,只要敢說出類似的話,直接下令抓捕、屠殺。最後,竟然敦促國會修改憲法,將破壞利比亞與安西的友好關係,竟然寫進了基本法律之中去……

    唐朝清晰地記得,如果這一切沒有錯的話,伊德裡斯一世的措施應該是在未來許多年後巴基斯坦、穆沙拉夫當權的時候才會出現的事情。竟然,在此刻的利比亞,先由伊德裡斯一世做出來了。

    這種情況的出現,更讓唐朝下定決心,進一步以軟手段一面扶持起一個食品百分之八十要從安西獨家進口、機械完全從安西進口和許多民眾基本生活用品全部依賴於安西商團到當地建廠生產的利比亞,成為非洲第一經濟強國的想法。

    也是在這一年之中,達成共識的威廉二世與希特勒,出現了兩次波折。第一次波折,是在五大集團軍群領袖重新回歸到統一的德國內閣領導下以後,希特勒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地撤換、軟禁五大軍團司令官時。

    威廉二世當時十分清楚,在五大軍團司令官中,實際上至少兩個人是真心擁護和支持他的。所以當希特勒以內閣名義,下令撤換五大軍團司令官時,他果斷地行駛了德國新國會賦予國王的一票否決權。

    於是,為了軍事掌控權,德意志帝國皇帝與首相之間,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爭執。最後,還是魯登道夫向希特勒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用安西的定期互換制來更換五大軍團司令官而使國王與首相停止了爭執。

    德國的第二次內部危機,則完全是由於其國內燃油完全依賴於私運為主而引發的。德國的一些在野黨團,在塞浦路斯七國元首會議結束的半年後,猛然之間發現德國的國家儲備,正在因燃油私運被周邊國家吞噬過去。

    比利時、荷蘭、丹麥、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波蘭和法國,這七個國家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用燃油私運從德國撈走了至少三百億資金。而更為讓那些在野黨團驚恐的是,安西政府支持下的司徒法棠集團,單一方面一年從德國撈走的資金也達到了相同的數字。

    一年之內,六百億巨資從德國流失。任由事態發展下去,那些在野黨團中許多經濟學家們意識到,只要這種趨勢持續上五年。到那個時候,希特勒想重啟爭霸路,德國也將必然地先爆發金融大危機,讓他連開軍餉的錢都拿不出來。

    於是,六個在野黨團在一次德國國會上,公開揭開了私運燃油正在快速蠶食德國國家儲備資金的黑蓋子。

    他們在國會上,公然抨擊國王與元首為了個人的想法與利益,置全體德意志公民於不顧,才致使德國喪失了能源進口的主動權,進而將把德意志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六個在野黨團公開提出,要內閣必須快速想出打破目前這種被動情況的解決辦法。否則,他們將發動全體公民,進行一次旨在推翻希特勒內閣的全民公決……

    希特勒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當唐朝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馬上就為那六個在野黨團的性命擔憂起來。因為唐朝十分清楚,希特勒從自己這裡好的未必學到多少,在國家權利的獨裁上卻是學得全部照搬。

    果不其然,在唐朝開始為那六個德國在野黨團擔憂的不久,希特勒突然發動了大規模的國內清掃行動。在這次持續三個月的大清掃之中,德國三十萬人被殺、一百九十萬人被抓、二十萬人逃亡國外。

    既然希特勒果然地採取了這樣的手段,丘吉爾、勒布倫、胡佛在與唐朝緊急就德國問題進行電話磋商後,聯合唐朝一起讓安西和英法美三國公開譴責德國、進一步加大了從外交到經濟、貿易上對德國的冷封鎖。

    丘吉爾還專門為此事,在倫敦發表了一次公開的講話。在講話中,他指責希特勒是一個真正的獨裁者、新軍國主義者和暴君。這樣的觀點,很快便由流亡海外那二十萬德國難民,散佈成為國際社會對希特勒的共同認知。(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