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超級能源強國

龍騰世紀 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日千里 文 / 志鳥村

    大華研究室由一組小型樓宇構成,它與總部相連的馬路綠樹成蔭,被研究員們戲稱為胡志明小道。

    每天,小道上都有研究員興沖沖的抱著文件資料,到總部那邊申請項目和經費,然後再抱著文件資料,或者垂頭喪氣,或者興高采烈的回來。

    大華實驗室的項目申請通過率大約在8%到12%之間浮動,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研究院裡,都不能算是低的了。而大華實驗室,也是依靠著這些項目經費維持發展,因此,胡志明小道就是大華實驗室的後勤通道,來來往往的研究員,都有順利申請經費和申請失敗的經歷,通過這條小道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加快腳步。

    可是今天,胡志明小道是完全擁堵的。

    首當其衝的,就是一台碩大的高溫裂解爐。

    年輕的助理們負責搬箱子、儀器,年紀大些的研究員大都是圍著高溫裂解爐嘖嘖讚歎。

    一個留著鬍子的男人,忍不住敲敲合金外壁,說:「這不像是800合金吧。」

    王贇急吼吼的打掉他的手,傲然道:「你還以為是水平管式爐啊,這是HK40的特種合金,裡面加了Gr的。」

    「你個老小子,用我們實驗室的離心機的時候怎麼不這麼獨。蘇董還沒說把爐子給你們吧。」留鬍子的男人不樂意了,圍著高溫裂解爐邊繞圈邊摸,醋味十足的道:「你們一個實驗室才幾個人,我看也不可能24小時工作吧,不如一家一天……」

    「想都甭想,這就是說好給碳纖維研究所的東西。以後,碳纖維測試。高溫裂解爐是要全天運轉的,一個工時都不會空出來的。人不夠我招就行了。離心機我也不用你們的了,研究所配了。」王贇一副用不上你了的模樣,看的周圍人牙癢癢。

    三次采油研究所的姚澤凡卻是瞪大了眼睛,問:「離心機也配了……沒見到啊,什麼型號的?」

    他當年就是設備組的組長,如今接任三次采油研究所,對設備可是熟悉的很。離心機在各種研究室裡面,差不多都是標配。從機械到化學再到生物,離心機的用途是越來越多,姚澤凡想要一台新的離心機有段日子了。三次采油所當年配的那台,在幾年不間斷的使用當中,不僅破舊了。而且也落後了。

    王贇的性格本來有點木訥的,但在一群同樣木訥的研究員中間,倒是顯的正常許多。他呶呶嘴,裝作渾不在意的樣子,說道:「那邊堆著呢,我們做的是瀝青基的碳纖維,離心機也是關鍵設備。你別打主意了。」

    姚澤凡一言不發,順著王贇指的方向就去找。

    木箱的外殼都標明了廠家和型號,具體的參數也有部分註明。當然,對精研設備的姚澤凡來說。只要有了型號,參數什麼的都不用標了,他幾乎是瞭然於胸的,就像是狂熱的電腦宅對新出的硬件數據如數家珍一樣。姚澤凡沒少花時間捧著期刊和廠商們的說明資料流口水。

    姚澤凡讓出來的位置,迅速被人填補了起來。追著王贇剛才的話問:「那你哪個是非關鍵的設備?」

    一圈書生氣十足的研究員,如同讀夜校的狼似的,眼睛或者瞇著或者瞪著,精光四射。

    研究室就是研究員的叢林,找不到設備的研究員就像是捕不到獵物的狼,不被餓死也會被拖的瘦弱。一個好的設備,能讓複雜的研究簡化許多,省時省力,還能得到更準確的結論。

    歷史上,自豪的中國人發明了很多精彩絕倫的試驗方法,就是為了繞過設備缺乏的窘境,尤其是在追趕發達國家的腳步的過程中,中國研究員的很大一部分經歷,就耗費在如何重複對方的實驗的問題上。

    國外的實驗方式不一定是秘密,但設備卻是秘密。缺乏設備的中國研究員,為了驗證或重現對方的實驗結論,往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才能用落後的設備完成和大量的時間,完成對方的簡單工作。這裡面的許多方式方法都堪稱經典,但是,由於作用單一,那些閃光的智慧,只能無奈的歸於故紙堆,再沒有利用的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這種尾行戰略甚至都難以奏效了。越來越精密的儀器和越來越高的實驗要求,令許久沒有更新實驗設備的研究員無所適從……

    如果能有一台先進的設備,對一個實驗室來說,不啻於節省一年半載的時間,解放三五名優秀的研究人員。

    這樣的設備,大家怎麼可能不去搶。

    研究員也許可以暫時忽視金錢的回報,將目標放在建功立業,或者探索未知的角度上,但不管怎麼說,研究員終究是有追求的。而在現代科學面前,設備都是追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載具。

    大華實驗室之所以能夠匯聚大量的研究員,能夠得到如王贇這樣的強悍研究員,一半以上的原因,是大華實業的研究資金投入的夠多,而這些資金中的大部分,是要體現在設備上的。

    90年代的研究設備的價格還不算太誇張,幾百萬一台的裝備,就足夠國家級實驗室使用了。大華實業每年數億元的經費,能夠支持幾百個項目,幾十個研究實體,平均到每個研究實體,也就是百萬的規模。

    儘管如此,這也是正在收縮狀態下的中國研究集團不能比擬的。幾百萬的經費對大多數研究院來說,不光要維持項目運行,還要養活上百名無所事事的機構附屬人員,許多以前的大單位,興許發個工資就沒錢了,更別說購買新設備了。

    王贇以前也是四處尋找設備的一員,此時闊氣了,心態仍舊是以前的心態,只是甩手說:「別說沒用的,少了哪個不見,碳纖維研究所都玩不轉。沒有不關鍵的部件。」

    說著話,姚澤凡已經把離心機翻了出來,瞅了兩眼上面的符號,他就是一聲嚎叫:怎麼比我們的先進兩代?

    「你們實驗室的設備老化了吧。」邊上一人說。

    「對啊,不能就不管我們了吧。」姚澤凡盯著地上的T160的編號,饞的雙眼冒光:「我們三次采油所的離心機都是人家80年代初的產品了,其實也能用,還挺好用的,要不咱先換換?」

    「想都別想。」王贇斬釘截鐵的說著話。不顧地上的箱子落灰,招呼一個助理過來,就用蠻力抱起它,放在大推車上,囑咐道:「中間不要停。直接送到實驗室,實驗室裡要留人,誰來都不好使,除了我之外,不許把儀器轉交任何人。」

    「明白。」助理研究員是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雖然經驗很少,也知道設備的重要。他用少年先鋒隊員似的警惕的眼神看著周圍。

    93年的大華實業,無論是研究素質,同事水平還是個人待遇,甚至是社會地位。都比窮颼颼的中科院等機構要強。大華實業的人事部門已經開始面向全國的研究機構做人事檔案,通常被他們選中的研究員,鮮有不能挖角的。這種情況下,大華幾乎能順利的招募每一個他們需要的畢業生。而激烈的內部競爭,差不多從他們進入大華以後就開始了。每個人,無論是大牛小牛還是普通牛,都要竭盡全力的參與競爭,否則就有可能被淘汰到下屬分公司,或者關聯企業去。

    年輕人的眼中,往往閃爍著更多的競爭火花。

    姚澤凡望著裝載著離心機的木箱消失,歎聲道:「我們的設備申請就沒有通過,人比人氣死人啊。」

    王贇笑笑,道:「不錯了,我印象裡,三次采油所的編制都不是大華實驗室裡的吧,蘇董願意提供設備,不錯了。」

    「怎麼不是大華的,我的編制就轉成大華的了,三次采油所裡面,七成研究員是大華的編制。而且,三次采油所的全部專利和研究成果的所有權都是屬於大華實業的,勝利油田只有免費的使用權,且不能轉讓,這和大華實驗室的研究所有什麼區別?」

    王贇的想法單純,道:「不管怎麼算,總有三成不是的,勝利油田現在幾乎不提供經費了吧,你們還有三成落在勝利油田那裡,總是要有點區別的吧。」

    王贇其實沒怎麼考慮這件事,隨口就說了出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姚澤凡登時就琢磨起來了:大華和勝利油田現在的關係好,不分彼此也沒事,以後林總要升總經理了,但總有退的時候。蘇董才多大年紀,怕是還有幾十年好活……呸呸……萬一有點芥蒂,還真不奇怪。

    這麼琢磨著,他的心思就動了起來:要不,真的結束合作關係,徹底轉到大華這邊來?

    現在不願意到大華來的,多是50歲以上的臨退休研究員。他們有醫療保險和退休金的考慮。大華實業的規模畢竟不能和國家相比,誰都擔心有個萬一……

    但是,如果以大華實驗室的名義,把這些人轉聘過來,倒不是不行。

    姚澤凡想的多了,卻是對後面的設備不關心了。

    設備搬運只要大半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安裝卻是個慢功夫。許多設備為了追求精度和穩定性,都是要用鑽頭接地的。有過分的,要澆築混凝土才行。測水平測垂直更是理所當然的,躲開陽光或者安裝絨布等等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施工的進度是想快都快不起來。

    因此,大部分的設備在確定了位置以後,再想遷移都非常困難,設計和安裝的要求就高多了。

    為了避免失誤,王贇吃住都在實驗室裡。其他的助理研究員,以及新招募的研究員也是一個模子,邊盯著邊幫忙,就想讓施工進度快一點。

    一個星期左右。兩台紡絲機首先就位,接著是重中之重的高溫裂解爐。

    王贇立刻開始準備實驗設計,上廁所的時間都要用來思考,回家什麼的更是拋擲腦後,逼的他老婆只能每天來送飯。

    在這樣的氛圍下,碳纖維所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開始了工作。

    王贇心裡憋著一股勁:他要在蘇董下次詢問以前,就做出各向異性的碳纖維。只要成本維持到目前的水平,以各向異性的瀝青基碳纖維的質素,一定能成為大華實驗室新一代的搖錢樹吧,就像是資金充沛的海上石油研究所一樣!

    到了那時候,誰敢說新成立的碳纖維研究所名不副實!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王贇根本沒有吝嗇研究經費的意思。在設備齊全的情況下,火力全開,這邊還在用1100度的高溫對石油直餾渣油進行高溫裂解,那邊就開始將1000度的裂解瀝青調製成紡絲用的瀝青。再一邊,簡單兩段熱處理的聯炭法又開始試驗,溶劑抽提法的埃克森法則開始準備資料……

    早在加入大華實業以前,王贇就開始研究碳纖維了。事實上,中國本身就是研究碳纖維很早的國家,50年代的時候,中國就有了專門有關碳纖維的項目組。那個時候是以追蹤研究為主要目標,可惜的是,到了90年代,中國進行的仍然是追蹤研究。

    碳纖維的研究太貴了,而國家需要研究的東西又太多了,哪一樣都少不了。只有大華實業這樣的私人公司,才可以不用考慮門類齊全,一門心思的搞自己的深入研究。

    王贇以前多是在紙面上研究碳纖維,實驗多半是在腦袋裡一遍又一邊的做。加入大華實業以後,碳纖維的項目組也不是資金無限的,只能先做簡單的同向異性的瀝青基碳纖維。而他存在抽屜裡的研究計劃,已經不知修改了多少遍。

    有了研究所級別的經費注入,王贇哪裡忍得住,如今外部條件齊全了,內部又擰成了一股繩,以前的種種設想,一一在試驗中得到驗證,實驗進度一日千里,進一步的刺激了他們。

    大華總部的財務部門不得不連續提醒王贇:注意開支!要不是只有身在阿拉木圖的蘇城才有取消研究所的研究計劃的權限,總部說不定就會卡住王贇,即使如此,超常規的學術委員會也立刻成立,開始考察王贇的研究。

    蘇城知道此事,但也保持著沉默。而在他明確表態以前,碳纖維研究所的確爭分奪秒的想要拿出成績來。

    早一天研究出各向異性的碳纖維,都可能帶來數以百萬計的收益。對一個新的研究所來說,這就是**的業績。對新晉研究員們來說,這也是他們進入「特殊貢獻」名單的最好的投名狀。

    (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