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我是秦二世

正文 第九章 困難重重 文 / 華夏九洲

    如果算上胡亥新設的四郡在內,大秦如今統共有近五十郡。五十郡,也就意味著要有五十個郡守,而這些郡守,除關中數郡、新設四郡、南海軍、三川郡、巨鹿郡這寥寥幾個郡的郡守胡亥知道是誰在做郡守外,其餘近三十餘個郡胡亥都根本不知道這些郡的郡守是何人,更不要說這些郡守的品行了。

    咸陽是國都所在地,不設郡守而由朝廷直轄,最高為內史。位同九卿,得參與朝政。內史郡的內史正是老宗正嬴騰。

    除內史郡外,剩餘四十餘個郡,都被朝中重臣如三公九卿、大秦世家貴族以及當初統一天下時因為投靠大秦得有善秦之功而直接就任的郡守。

    這三方勢力,構成了如今大秦統治天下最基本的中層建築,

    大秦統一了這天下是不假,但是如果不能將天下控制在這手中,還不如只有關中這根基之地。至少這數郡之地是牢牢的掌控在大秦手中,不會是牆頭草。

    原本歷史上,風起雲湧的反秦浪潮中,那些郡守哪一個不是看勢頭不對,馬上就改易旗幟投靠叛軍。拿著大秦的俸祿,到頭來卻成為反秦的中堅力量,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除郡守外,還有郡尉,郡監也就是監御史。這三個有點類似後世的三權分置,在大秦官制中這三個職位沒有高低之分,算是平級。

    郡守、郡尉、郡監,盡皆是銀印青綬、秩二千石。秦制一石等於四鈞,一鈞等於三十斤,一斤等於十六兩,約合後世的o.256公斤,一石也就是等於後世的3o.72公斤。

    年俸兩千石,如果按照大秦的度量而言。就是二十四萬斤糧食,這二十四萬斤糧食即便是換成後世的度量也是有6144o公斤,也就是12288o斤。

    這十二萬多斤的糧食。即便是在後世以國家收購價而言,也是將近十五萬到二十萬的人民幣。這還僅僅是後世的糧食價格。要知道在先秦時代,糧食可以說是當時最為硬通的貨幣,所以這二十四萬斤糧食的價值在先秦時代要遠遠過後世。

    大秦的公務員們。享受的那是名副其實的高薪。

    雖然這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大秦的富足,但是供養的卻是一群養不家的蛀蟲。當然不是絕對的,四十餘個郡守中肯定還有心繫大秦郡守。但是能有多少呢?

    郡守外,郡尉掌郡駐軍,主管治安、偵緝盜賊。郡尉同樣是直轄於朝廷,與郡守相抗禮。大秦官制郡尉屬官有丞,內地諸郡設丞一人、大郡則設兩人。邊塞諸郡則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轄士史、尉史各兩人,掌邊塞衛戍;關隘之處置關都尉。均隸屬本郡郡尉。

    郡尉,統轄的兵卒為大秦軍事序列中的郡卒,也就是地方軍。

    但是,對於每郡該有多少郡卒存在多少地方軍,除掉邊塞重鎮因為防禦的需要朝廷有著明確的規定。大多都是有著編製的精銳邊軍外,內地諸郡的郡卒實在是沒有法度可依。

    也就是說,大秦對每一郡中應該有多少郡卒根本沒有明確的規定。對於郡卒的裝備和兵械、訓練等等,同樣沒有任何的律法可依。雖然每郡、每縣都有武庫。

    這些武庫,在原本的歷史上其實大多都是用來給叛軍提供武器和鎧甲兵械用了。如果沒有叛軍的話,估計也會一直爛在武庫中。

    沒有律法可依,也就造成了大秦外重內輕的局面。邊塞重鎮,擁有著大秦最為精銳的邊軍,如九原軍、隴西軍、南海軍。

    而內地諸郡,卻是空虛無比。朝廷沒有明令,地方上郡守和郡尉狼狽為奸,中飽私囊,自然不會大氣力招募兵卒,更何況始皇帝在位的後期,除了大規模的徵召勞役修築長城、修築馳道、修築驪山皇陵、修築阿房宮外,就是花費了絕大多數精力去尋找那虛無縹緲的長生不老去了。

    而大規模的徵召百姓服勞役,內地諸郡自然沒有多少青壯能夠充任郡卒。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種種原因,導致了在原本歷史上,隨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秦的烽火迅的蔓延至中原各地,內地諸郡根本沒有任何的兵力用來彈壓這些叛亂的六國遺族,以至於原本的星星之火最終成為覆滅大秦的燎原之勢。

    如果大秦地方上的郡卒能夠有效的壓制叛亂,不用等到章邯想要平亂還要釋放驪山數十萬刑徒來充當平亂大軍的話,大秦只需要抽調數部九原邊軍精銳就能夠一舉撲滅越燒越旺的反秦火焰,大秦也許根本不會滅亡。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郡守,郡尉外,還有個重要的職位,那就是郡監,也就是監御史。監御史,隸屬御史中丞,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

    大秦三公九卿,除左右丞相,是金印紫綬、秩萬石外,剩餘的包括御史大夫、太尉、宗正等等在內的一眾府卿都是銀印青綬、秩中二千石(章節末尾解釋)。

    御史大夫,掌監察百官,為副丞相。御史大夫屬官有兩丞,一為御史丞,為大夫之副;一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為統領侍御史(接受公卿奏事,舉劾非法,有時還受命執行辦案)和諸郡監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糾彈百官,權力尤重。

    而郡監也就是監御史,這個本身應該是監督各郡郡守、郡尉以及各郡官吏的職位,也在十餘年間的時間裡,隨波逐流,同始皇帝最初制定時的意願越走越遠。

    制度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只是執行的方法和人。至少,在胡亥看來,始皇帝創的監御史監察一郡大小官吏的措施,還是非常前衛和適用的。

    大秦郡制除郡守、郡尉、郡監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官職,那就是郡丞。

    郡丞,是郡守的次官,輔佐郡守綜理郡政,銅印黑綬、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時,郡丞代行郡守職務。屬官有卒史、主簿、牧師令等。邊塞諸郡另置長史,管理兵馬軍政,與郡丞同秩。

    郡丞這一職位,可以說是除郡守、郡尉以及郡監外,一郡之中最為重要的官職了。可是,這個一郡之中很重要的職位,卻是跟大秦朝廷沒有半點關係。

    因為郡丞屬於郡守的次官,由郡守直接任命。而另一方面,一郡郡尉之中只有郡尉手下才會設置郡丞,來協助郡尉統率郡卒。

    於是,矛盾出現了。郡丞由郡守任命,屬於郡守的次官,郡守不在郡丞就可以直接代行郡守職務,另一方面,郡丞卻又直屬於郡尉。

    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了大秦官制在郡官這個中層卻尤為重要的級別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郡守,已經不再是單單管理一郡民生,同樣也插手了軍事。在跟監御史打好關係,那麼郡守,就將是這一郡真正的土皇帝。

    至於居於大秦官制最底層的縣一級,按人口多寡,分設縣令和縣長兩個官職。這兩個官職加上縣丞、縣尉兩職,是大秦官制中最低的也是最後的正式官位。

    縣令銅印黑綬、秩千石至六百石,縣長銅印黃綬、秩六百石至五百石。縣令與縣長都是縣的行政長官,依律都將是由皇帝直接任命。

    縣令和縣長每年的俸祿依照秦制是在十二萬斤到六萬斤糧食。縣丞、縣尉兩官職,銅印黃綬、秩四百石,等若五萬斤糧食。毫無疑問,依然是高薪。

    而在縣令和縣長、縣城以及縣尉之下的眾多縣吏,如功曹、令史、獄掾、文無害、廄騶、亭長、三老等等,盡皆都是由縣令或者縣長自行任命。

    郡吏還好,雖然是郡守來任命,但是會對朝廷進行報備,然後編入朝廷的正式的官制序列中,由朝廷核准之後放俸祿;而縣吏,則是大多由縣令直接從賦稅中扣除部分來作為這些人的俸祿。雖然縣吏的俸祿不會很多,但是大秦數百個縣治,每個縣治少則十餘吏多則數十吏,都要靠百姓來供養。

    這個數字,沒有定數。大秦官方的典籍上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

    但是毋庸置疑,這樣的後果,就是在百姓本就繁雜的賦稅上再次加上重重的一筆。也難怪百姓苦不堪言。

    足足花了三天功夫,胡亥才算是對大秦的官制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但是瞭解越多,胡亥心中對官制改革的急迫感也是愈盛。

    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下詔免除了百姓三年的賦稅,並不意味著百姓這三年內都不用繳稅,而只是不用再向朝廷繳稅。換而言之,每個縣還是一樣會向百姓收稅。

    而下面那些縣令或者縣長會不會趁機加征百姓的賦稅,答案用腳趾頭想也知道會是什麼。

    改革官製麵臨的困難在昨天胡亥已經領教了,朝廷各個大佬一致痛哭流涕的反對,如果強行推行結果不言而喻。畢竟胡亥還要依靠這些人來執行,陽奉陰違之下,最後怕是官制改革將是面目全非不算,還將讓大秦上下不通,陷入混亂。

    那麼該從哪裡著手呢?

    胡亥合上手中的最後一卷竹簡,陷入沉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