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我是秦二世

正文 第三百零四章 正名武安君 文 / 華夏九洲

    「朕欲為武安君正名,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這是尉繚、馮去疾、李由等十餘位大秦重臣來到議政堂之後,胡亥說的第一句話。

    「皇帝要為武安君正名?」

    聽到胡亥的話,殿中剛剛坐下的大秦重臣無不一震。

    大秦自被周王分封位列諸侯起,數百年來只有一位武安君。那就是自領軍出戰未嘗一敗的白起。

    自公元前293年白起以左庶長之爵領兵攻伐魏韓聯軍起,一直至公元前262年長平大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結束,時間跨度三十一年有餘。

    據後世統計,白起一生大大小小七十餘戰,殲敵一百六十餘萬,斬首近百萬。這在華夏大地自有記載起數千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人、一個統兵將軍能夠如白起一般,說殺人如麻已經不能夠形容白起功績。即便縱觀整個地球有記載的戰爭史,冷兵器時代同樣沒有人能夠出其右。

    戰神之名,殺神之威,算是對白起的真實寫照。

    公元前293年,白起以左庶長身份領伊闕之戰,一戰滅掉魏韓精兵近三十萬,從此魏韓兩國再不能對大秦函谷關升起半點覬覦之心;

    南下伐楚三次,白起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逼得楚國不得不遷都,從此雄踞江南、江北之地的強大楚國再也不能夠對大秦南方門戶武關產生威脅;

    長平之戰,應該算是武安君白起無敵的一生最後一戰。這一戰。原本大秦統兵將領不是白起,在趙國將老將廉頗換下任命趙奢之子趙括為統兵大將之後,秦昭王秘密命白起統兵,最終一戰趙國四十餘萬精壯大軍損失殆盡。

    而正是因為這一戰,使趙國再繼齊國之後衰落下去,再也無力對抗大秦,隨著齊國和趙國的相繼衰落。函谷關外山東諸國再也無力抗拒秦國,大秦一統天下之勢始成。

    不過也正是因為長平一戰,讓白起同當時的秦國相國應侯范睢交惡。最終自殺成仁。

    可以說,如果沒有白起三十餘年的南征北戰,大秦能不能夠統一這天下又或者說什麼時候能夠滅六國統一這天下。都還是個未知數。

    其實早在胡亥建立大秦英烈塔的時候,就已經在考慮為白起正名之事。

    白起之名,不僅在後世廣為流傳擁有眾多的粉絲,即便是在如今的大秦,同樣有眾多擁護者。當初白起自殺,無數的大秦兵卒為之披麻戴孝可見一斑。

    最為重要的是,白起不僅代表著他自己,更代表著大秦不敗的軍魂。現今軍中傳承的不敗大秦之信念,其實正是白起那三十餘年的南征百戰中一點點的殺出來的。

    這信念,不僅代表著白起。更對大秦至關重要。

    功勳卓著的白起之所以會不得善終,其實正因為他出身寒門,背後或者說朝中少了支持,才會在同應侯范睢交惡之後,在大秦眾多世家貴族的推波助瀾下最終無奈自刎而亡。

    從這一方面來說。白起死,也可以說是大秦眾多世家貴族的期望。

    因為白起太過恐怖,太過無敵。

    大秦有白起存在的數十年間,任何世家貴族在白起的無邊光芒下都顯得黯淡無光,即便嬴氏王室同樣如此。

    如果白起當年未曾自殺身死,王氏一族、蒙氏一族怎麼會有機會崛起成為如今大秦軍方數一數二的力量?

    政治。其實就是這般骯髒。但是,卻又不得不面對。

    這些事情,胡亥瞭解的越多,心中愈是無奈。

    整個議政堂寂靜無聲。

    堂下的群臣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皇帝。是要諫阻還是同意。

    諫阻,誰都不想做出頭鳥。同意,卻又心中不願。

    三公九卿,尉繚、馮去疾、李由、鄭國、姚賈、馬興、胡毋敬、楊瑞和都是在白起身死之後陸陸續續進入大秦嶄露頭角的,白起正名不正名其實同他們關係不大,也沒有什麼厲害關係。

    但是,沒有厲害關係並不是代表著沒有關係。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明白,而且還是在眼前這個節骨眼上。

    至於能夠同丞相、御史大夫相提並論的上計府丞張蒼,本就是胡亥火線提拔的,更是同他關係不大。一般情況下,胡亥召集群臣議事,張蒼從來都是很少插口,他很清楚自己在大秦權力中心中的位置……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緊跟皇帝的腳步,才是不二之選。

    現今大秦,真正對為白起正名敏感的其實也就是蒙氏一族、王氏一族、范氏一族等根基深扎關中之地的老秦世家貴族。

    范睢本不是秦人,甚至於還不止擔任大秦相國,卻在擔任大秦相國時同范氏一族交好。而在那白起自殺的事情上,范氏一族可是出了不少力。

    這一點,尉繚等人清楚,蒙毅、范見清楚,胡亥同樣清楚。

    方有從如今接替李由三川郡守之位,不在咸陽,此刻大殿內,也僅有蘇沫和范見兩人而已。

    大殿內的群臣都靜默不語,胡亥似乎也不急,靜靜的端坐在高台之上,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大殿內的氣氛幾近凝固。

    尉繚抬眼掃了一圈,清咳一聲就欲開口,對著胡亥躬身一禮道:「陛下,老臣以為此事可延後待天下大定之時再從長計議。」

    太師大人已經開口,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馮去疾、范見、蘇沫等人紛紛附和。

    同樣端坐在大殿之下、本應該站出來反對的蒙毅卻是一言未發。

    群臣的反應在胡亥意料之中,只是蒙毅的反應卻是有些出乎胡亥意料之外。隨意的掃了一眼蒙毅,胡亥淡淡的道:「武安君為我大秦所立功勳,諸位愛卿想必要比朕更為清楚。朕欲要為武安君正名,並無他意。

    我大秦以武立國,歷數百年從偏居一隅之地到如今一統天下,為何?軍功、政功、善秦之功此三因也。此三因又為何能讓我大秦滅六國統天下、俯視**?賞罰分明也!

    若無武安君滅魏韓聯軍,我大秦函谷關何以穩固如斯?若無武安君伐楚逼其遷都,王老將軍六十萬大軍滅楚夠否?若無武安君長平定鼎之戰,山東諸國何以旦夕而滅?」

    胡亥說到這裡頓了頓,掃視一圈滿殿群臣繼續道:「當然,若無我大秦群臣上下一心,若無我大秦兵卒不畏生死,僅靠武安君一人也無法完成如此豐功偉績!然,這並不能抹殺武安君其人為我大秦所立之功勳。

    武安君統兵的三十餘年,正如如今太保大人對九原軍,三十萬九原軍是我大秦精銳。如若沒有太保大人也僅僅是天下強軍而已。

    朕為武安君正名,並無他意。逝者如斯夫,武安君已經離世數十載,糾結當時之事已經毫無意義。朕為武安君正名,只為讓天下人知曉一件事。

    那就是,我大秦以武立國,以信而得民心。無論是誰,有功必賞,有過同樣必究。如此,方民心可用,軍心可用。

    當年武安君統兵殺伐過盛確有其因,然這同樣不能抹殺其為我大秦所立之功勳。如今六國盡滅,天下一統。這天下萬民,再無六國之分,盡皆乃我大秦子民。過去之事就讓他過去吧。諸位愛卿以為然否?」

    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更何況皇帝已經明確說了對於當時白起之死不會再深究,所為只不過是為了振奮軍心、民心而已。

    再聯想到皇帝馬上就要南下御駕親征新楚,殿中群臣已經知道皇帝顯然已經是將所有的一切都考慮在內,即便群臣盡皆反對也會強行推行,反而會遭致皇帝不快。

    沒有人是傻子,同皇帝對著幹,先不說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也會讓皇帝心中不快,何苦來哉?

    「臣等遵旨!陛下聖明!」殿中群臣齊齊躬身呼道。

    「如此甚好!」胡亥知道這些大秦重臣們不會在這等事情上同自己死磕,說到底白起早就化成灰了,一個死人即便封賞再高又如何?

    「武安君後人,朕已經命龍衛府尋到。明日朕會詔告天下為武安君正名,武安君應得之封賞盡皆賞賜給其後人,就當是我大秦對武安君之補償吧,說到底,是我大秦負了武安君!」

    胡亥輕歎一聲,淡淡的道。

    他想到白起之死,心中突然浮現淡淡的憂桑。其實說到底,白起死還是秦昭王之功。白起的功勞太大,功高震主才是白起身死的根本原因。

    自己有一天會不會也走上這樣一條路呢?如果讓自己選擇,自己會不會賜死武安君呢?胡亥如是自問。最後的結果確實,他不知道!

    聽到皇帝盡然連武安君的後人都尋到了,殿中群臣無不為剛剛自己的明智之舉慶幸。

    「贏一,命龍衛將那白沙召來覲見!」胡亥搖搖頭,甩去腦中的思緒,定定心神道,「劉邦,擬詔,命中尉府即刻傳詔咸陽城,曉諭天下,明日朕將會在咸陽宮廣場為武安君白起招魂送入英烈塔!」

    「臣等遵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