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龍見天啟說公平是官員最大的能力,不由得皺眉說:「在一般時期做到公平,但遇到特殊事務還是需要臨時決斷,把公平說成是最大能力是不是太過?」
天啟說:「朕只說公平是官員的最大能力,沒說公平是官員的唯一能力,畢竟不可預料的特殊事務很少,除非預政處是吃乾飯不管事的.當然也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主政官員有意把一般事務拖延成特殊事務,這叫挾事自重騙功求賞,對這種人和事要嚴厲處罰。本書最新免費章節請訪問。」
十一月初,監政院經過仔細商討後同意成立輔政院並由天啟下旨宣告全國,隨後又宣佈要把輔政慕逐步向省、府、縣推行下去。官員們雖然早有耳聞,但猛然聽到確切消息還是有些感到突然和緊張,畢竟對陌生的東西都會保持警惕是人的天。官員們的緊張情緒還沒有得到緩解,突然又得到天啟的旨意,要在全國開礦開工場的同時還要辦學堂。開礦開工場修路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一半的省份都早就開始動手了,但官辦學堂還是個新鮮事。
大明立國兩百年來,所有讀書人一開始都進的是私學,教什麼知識都由私塾先生說了算,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三年一度的科舉。當一個人進了學考上了秀才舉人,他的老師就換成了取他的考官,因為他有了感情投資的價值,以前的啟蒙先生基本上都丟到一邊。對這類事大家都習以為常,沒有人怪罪學生勢利,誰叫先生沒用不能給學生的仕途增加助力呢?當然也有不忘本的人,當了官也時常記掛著啟蒙先生時癡顧,但畢竟是少數。
現在要辦官學,而且據說要讓所有人都讀書識字,這就讓很多人詫異之餘期待不已了。大家都知道讀書會改變生活,雖說現在讀書人不像以前那樣有那麼多特權,也要像一般人一樣交稅納糧,但大家都明白讀過書和沒讀過書的人區別很大,前途也是不同的。
俗話說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在宣佈官辦學堂沒兩天,朝廷又宣佈要在各縣都增加輔助官員,比如說輔助收稅的稅官,輔助辦學的學官,輔助開礦修路等事務的工礦官,這些都要從當地的官吏中選拔,無論以前是幾品或者說答應給你幾品都不算,全部按八品算,算是一種平等的開始。當然並不是所有輔助官員都從本地選拔,每個縣都來了個監督縣令的六品縣督,他的主要事務就是主持選拔官員和監督縣令老老實實做事。
朝廷的告示宣告後不久,各省的總督首先就被召進京學習,他們在監政院中學習了半月,然後各帶一批人回省裡準備成立省級輔政院。現在中央的人也不多,只在翰林院和閒置官員中選出一批去各省,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培訓發掘人才。他們先是把所有舉人召集起來詳細說明在各級辦輔政院的意義,然後根據個人意願和各府縣人員缺口補充到各府縣任稅官、學官,一路忙下來一直到十一月底才算初步忙完,能不能用是一回事,至少架子算搭齊了。
一般來說有了人就可以做事了,但現在做事還得靠後,先得把這些人的俸祿解決了。從中央派去的人原來都有俸祿,反正年齡限制在那裡誰也沒有想多要的心,主要需要解決的是各省的舉人。各省的舉人雖說原來朝廷要供應銀米,但那只夠填肚子,現在要出來做事而且朝廷說了都給個八品,那相應的待遇就得提高,人不能多做事少拿錢這是都得遵循的原則。因為這個原因,十二月初政務院就接到各處索要銀錢的奏疏。
信王和劉宗周、高攀龍等人早就知道有這回事,也早就準備得很充分。他們在接到各省上奏幾天後,立即以政務院的名義行文宣佈了各地稅收的分配比例「一陣已經說過要給各地留下一部分從礦山和工場收取的稅收,大家都知道但不清楚具體留多少,所以一直在期待中。
政務院當時沒說清楚具體給各地留多少,是因為還沒有收到錢。當時各地的開礦和開工場事務還在出售權利中,只有少部分地方剛剛開工沒賣幾個錢,收稅更是無從談起。加上其中牽扯到大鐵公司,要算清如何分配稅收比例確實很為難。天啟知道後決定讓戶部和大鐵公司各讓一部分利益出來,給各地新增加的人員發補貼。
大鐵公司本是天啟用來替朝廷開路的,現在見各地都動起來了也就覺得沒有必要事事衝在前面,不過這裡面還有很多的的利益在裡面,所以他也不會全部放開。經過跟監政院幾人仔細商議,天啟決定把出售開礦和開工場權利資格的所得全部轉投到修路上去,只留下錢莊收益安撫各股東。在此同時也要求政務院在財政盈餘的情況下,把所有商稅和可能收穫的礦稅都拿出來給地方政府留一些。
經過反覆商議,最後結果是從礦山、工場、商貿等處收到的稅都稱為商稅,所有收到的商稅都分為二十等份。在這二十等份中各縣留五等份,府裡留三等份,省上留兩等份,剩下的十等份全部上交戶部♀個規定就意味著大家不能夠光坐著不幹事,如果哪個縣開礦開工場經商等事做得不好,上級會斥責不說自己也沒有收益。
政務院在宣佈這些措施時,明確規定在各省、府、縣留存的稅收,一部分用於給新增加的人員發補貼,剩下的用於今後新型農莊的建設,如果有餘錢可以拿出來跟大鐵公司合作修路,今後公路收費時可以按股分紅。
這個規定出來沒幾天,就被全國的官員們領會清楚了其中的含義。除了農稅不算外,其它事務都好可以收稅,收到了大家有收益不說還會得到上級表彰,如果因為自己懶或者不懂導致沒人做工,那麼就收不到稅,所有人也只能像原來那樣領點只夠填肚子的糧米,兩相一比較大家自然知道該怎麼辦。
話說十二月初的一天,天啟正在坤寧宮裡跟皇后說話解悶,正在說時只見劉三ang和張春英走了進來,身後跟著的宮女各抱了一個小孩子。皇后見她們來了愣了一下說:「皇上你瞧臣妾現在糊塗了,本來有點事叫她們來商議,誰知道說著話就忘記了,她們不進來臣妾還想不起來。」
待春英和三ang見過禮,天啟問皇后道:「皇后有什麼事需要她們兩個做?兩個現在都帶著一個小娃娃,做什麼事也做不好啊。」
三ang上個月也生了個閨女被封為貴人,其他人以為她會不高興,小孩子滿月時都紛紛安慰她惹她笑,誰知道三ang滿不在乎還很得意。別人問她為什麼她說閨女可以取個好名字,免得像那兩個哥哥一樣被叫什麼瓜。今天皇后叫她和春英一起來,她們就一起來聽皇后的吩咐。
皇后見天啟問她,於是說道:「三個月前宮裡添了四百多小宮女,教了三個月禮儀後現在可以分到各處做事了。她們一來那五百多個願意出宮的老宮女就可以出去了v美人、馮才人和劉貴人都帶有小孩子,臣妾叫他們先來挑幾個去幫忙,多兩個生人小孩子長大了不怕生。」
天啟問:「馮才人呢?怎麼她不跟你們一起來挑人?」
三ang說:「思琴姐姐病了,皇后娘娘說怕她的病傳給小孩子就叫她安心養病,我們選的時候就替她選兩個。如果思琴姐姐到時候不滿意,在我們這裡換人就可以。」
天啟點頭說:「你倒大方,不過既然要跟小孩子在一起,這些新來的小宮女就應該去重華宮跟那些懂醫術的老宮女學一學,周青周碧還有唐選侍過幾月也快生了,其他人今後也用得上,不如多叫一些人去學習醫術。」
皇后點頭說:「是,那就先問哪些有學醫意願,現在學一些今後出宮前學起來也快。」
天啟點了點頭對張春英說:「把西瓜給朕抱過來讓朕抱抱,看長重了沒有。」
張春英轉身從宮女手中把兒子抱過來,交給天啟手上然後說:「馮才人病了西瓜和南瓜都在臣妾宮中,兩個人差不多重,臣妾怕再搞混了就把南瓜留在宮裡沒帶來。」
天啟搖頭說:「你現在還放不下,哪個是你親生的有什麼關係?反正兩個都是朕的兒子,兩個都立為太子大家平等,你還有什麼看不開的?」
三ang這時候說:「皇上,臣妾雖然讀書不多,但也聽說過天無二日的話,你這樣做不怕以後出事?」
天啟說:「怕什麼?又不是分不勻,反正大明有南京北京,兩兄弟一人守一處剛好。」
皇后笑道:「皇上正年輕,兩人孩子也還小,哪裡說得到那些事上去?皇上還是說說怎麼安置那些出宮的宮女吧,她們都知道皇上說過她們回鄉後皇上要封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