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天啟風雲

龍騰世紀 193 繼往開來(下) 文 / 孤舟六百

    見劉宗周揪著開始的問題不放,天啟心中暗自搖頭,對這種遇事有尋根問底癖好的人他也感到無可奈何.想到已經把大鐵公司目前遇到的難題提交給了博學院和聖學院,他們應該能夠自動去完成任務而不再需要自己勞心,天啟決定跟劉宗周好好論一論‰使用訪問本站♀心中有事情不搞清楚就不舒服的人也有好處,就是只要你說服了他他就是一個好幫手,在具體事務上徐光啟是個好幫手,天啟還需要一個人在大局的平衡上也能替自己操心,思來想去劉宗周是不二人選。

    天啟看著劉宗周問道:「劉大人,今年是哪一年?」

    劉宗周賬折睛有點莫名其妙的回答道:「回皇上,今年是天啟六年。」

    天啟點了點頭轉問徐光啟:「徐大人,那一日在博學院,那些泰西人說他們是以他們那個耶酥的生辰來記年,以他們的說法今年應該是哪一年?」

    徐光啟說:「應該是一六二六年。」

    天啟點頭說:「很好,朕就是根據這件事明白為什麼泰西人比我們懂得多,因為他們以一個時間為基準以後,就不再反覆推翻只管累加。你們想一想,我們每換個皇帝就要換個年號,有的皇帝在位時還要換幾個年號,換年號有辭舊迎新的意思,這就意味著理政思路會隨著年號的改變而改變。別人不斷累加我們反覆推翻重來,別人跑到我們前面就不奇怪了,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繼續下去,朕才提出治國理政要有繼往開來的想法,過去、現在、將來都要管。」

    徐光啟這時也點頭說道:「皇上所言極是,那個鄧玉函說他是什麼帕多瓦大學畢業,臣問過他那個帕多瓦大學是什麼地方,是不是類似大明的書院,他說那個學校已經存在了一兩百年,這讓人難以理解。」

    天啟說:「是啊,別人的學校存在時間長,所以知識的積累和傳承都做得比較好。就好比修房子,我們總是把前人的基礎推翻重新來過,以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此一來再能幹的人也修不了幾層樓。假如我們沒有無條件推翻前人基礎的習慣,每一代人都自覺地在前一輩人的基礎上做事,自己也有充當下一代人的基礎的覺悟,如此的承前啟後幾千年,我們大明的知識不見得就比泰西人差。」

    高攀龍這時也苦笑道:「皇上說到修房子,讓臣想起了在修房子這事上我們的祖先也有無條件推翻前人的習慣√紂王用七年建鹿台,紂王死而鹿台毀;秦始皇建阿房宮,楚霸王舉火焚之。在其後為了達到某些目的焚燒祖輩的房屋更是家常便飯,光一部三國裡就有燒洛陽、燒濮陽、燒新野等幾次大火,可見我們的祖先確實像皇上說的那樣,有無條件推翻前人基礎的習慣。」

    天啟說:「學院也好燒房子也好,都不過是小問題,在治理國家這等大事上,我們的先輩也沒有積累前人經驗的好習慣,總以為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別人的都不怎麼樣。就像王安石、張居正等人的青苗法、考成法等治國觀點,為什麼他們在時能得到推行死了後就人亡政息了呢?就算有缺點彌補了用也比全盤否定的好,人在是無條件接受,人一去無條件否定,這說明我們沒有承前啟後的意識,因此朕要逐步提倡這些觀點,讓大明不斷積累繼往開來。」

    劉宗周想了想說:「皇上的話很有道理,臣想像泰西人那樣固定年號恐怕不現實,不如取其精義即可。」

    天啟見劉宗周認同了自己的觀點心裡很高興,心想如此一來自己就可以再放下一些煩人的事了。說心理話天啟自己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懶人,不想上朝批閱奏章就讓信王代勞,自己只是每隔十天批量處理一次,當然大事除外。不想在調兵遣將預備糧草等瑣事上操心,就讓很信任的孫承宗去幹,自己只是讓人抄一抄就下發,省事又省心。後來發現吏治上煩心事也多,就讓高攀龍和楊漣等東林黨人去做,反正他們既忠心又有興趣干,自己只需要每十天看看就好。

    後來,天啟發現具體事務很複雜,需要真正懂行的人來給出正確的可行辦法,而不是由讀了幾十年書的書獃子自以為是亂出主意,選來選去選了個徐光啟,讓這個雜學比較多的人組建博學院,為朝中各項事務的具體實施提供指導意見§光啟自己來不說還拉了幾個泰西外援,這就讓天啟放心了不少,自那以後朝廷有了事不再是讓不懂行的人先瞭解調查個十天半月,而是立即就能找準關鍵做決定,這一點連信王都讚不絕口,認為替他省了不少事。

    博學院為處理具體事務拿主意,在進行宏觀規劃時天啟準備逐步交給劉宗周的聖學院‾學院裡面多是老臣,有經驗又忠心本來是不二人選,誰知道劉宗周老進不了角色,每次有事不是幫不上忙就是糾纏於細枝末節,這讓天啟很無奈。開始還以為劉宗周是名不副實,後來仔細觀察才知道劉宗周把自己混同於做具體事務去了,屬於沒有找對位置。於是天啟從不同事件上提示劉宗周,今天看來他已經漸漸明白了自己以後該扮演的角色。

    果然,劉宗週一旦明白天啟是讓聖學院從宏觀上考慮問題把握大局,就立即擺正了位置,對天啟說的不但要管現在還要考慮過去的前輩和未來的子孫時,劉宗周提了好幾條好建議。

    劉宗周說:「皇上,臣根據皇上所說做事既要考慮朝廷的想法,又要盡量滿足百姓意願這一點,準備在聖學院中設立一個平等對話的專門場所。要滿足上面和下面的想法就必須知道上下都在想什麼,但是如果要讓上司和下屬公開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恐怕不容易,怕官怕上司是人之通病,很少有人能夠在上司的威壓下能保持說真話的,所以臣建議在聖學院中設立平等對話場所。」

    天啟點頭說:「劉大人此舉甚好,在表達意見時沒有官大官小之分,也沒有錢多錢少之分,只有對與錯之分,可惜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無錢語不真,官大一級壓死人□大人要設立平等對話場所是好事,回去後好好想想具體章程,想好後給朕報上來看,尤其是要做到讓對話過程體現一個真字,不能說真話平等對話的場所就成了下級向上級拍馬討好的場所,這樣的平等對話不要也罷。」

    劉宗周說:「皇上放心,臣絕對不會讓平等對話成為一個形式,為了避免對話的一方因為懼怕另一方,臣準備讓比他們的地位更高的人來主持,這樣一來就能保證大家講真話。」

    劉宗周的意思是當對話的兩個人地位不一樣時,讓地位更高的人來主持保證公正,這話看起來有道理,其實還是有不足之處。平等對話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說真話,繼而通過說真話比較出來誰對誰錯,便於合理地制定政策♀正確的東西既可能存在於強勢的一方,也有可能存在於弱勢的一方,主持人偏向誰都不好。就算主持人保持中立不偏向誰大家都說了真話,誰又敢保證強勢的一方不會懷恨在心今後給弱勢的一方穿小鞋報復?

    天啟想了想說:「劉大人的想法不錯,不過還不完善因此朕有個建議,如果對話雙方中有一方認為直接對話會影響到自己,可以允許找人代替來對話或者辯論。比如說上下級之間或者親戚鄰里之間,為了一些糾葛需要辨理,雙方不好意思直接上堂打官司,就找訟師代替自己去堂上理論,大家只論輸贏不傷感情,你看這樣可好?」

    劉宗周想了想說:「臣可以把皇上的建議記下來,讓聖學院中的人來商議。臣的第二個建議是在各地都新辦學堂,就像開始徐大人說的那個鄧玉函,他們泰西人的學校可以做到讓知識在學校裡不斷積累和代代傳承,我們大明也能辦出這樣的學校♀也是針對皇上說的繼往開來觀點來做的,我們的祖輩所向的方向是什麼?我們的子孫後代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人來回答,這首先就要讓更多的人獲得知識,少數人說的不具有代表。」

    劉宗周的這個在全國辦學堂的想法太讓人震撼了,現在的大明讀書人是很少的,讀書識字算是少數人才玩得起的一種時尚讓人羨慕,大多數人都是目不識丁的睜眼瞎子。要讓全國的人都慢慢識字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且還是一個很危險的工程,因為人只要識了字就會明白很多平時不懂的道理,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會把剛剛明白的道理運用上來。如果他明白的道理是正確的那是好事,如果他明白的是似是而非的歪理,那就會很麻煩。

    天啟想了想說:「辦學堂這事要緩一緩,至少在你劉大人還沒有想好如何制止異端邪說傳播前不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