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大軍閥

第四卷 軍閥的崛起 第九十五章 建設基地 文 / 仲浦

    獨立團自從貴州出發後,路上也收攏了一些人,現在全團有1400多人人,其中兩百多是老弱,一千多人都是精壯的男子,王九齡現在的團編製採用三三制,一個班12人包括正副班長各一名,一個排三十八人包括正副排長個一名,一個連116人包括正副連長各一名,一個營344人包括正副營長各一名,一個迫擊炮排,每門炮五人,三門炮就是15人肩上排長就是16人。至於7挺機槍因為那三個連長吵著要最後王九齡誰也沒給,而是編了一個輕機槍排,每槍四人,加上正副排長正好是三十人,而王九齡為了應對突發事件,但是又介於現在的特殊情況,設有一個班,不過這個班可是了不得,人人都是全團的射擊搏鬥的好手,當然王九齡讓他們每個人配了兩把駁殼槍,其他人羨慕的流口水了。

    上面的沒有炊事班,因為現在沒有打仗,主要是建設,而那兩百多老弱,則負責給大家做飯,多人他們的任務不但是做飯,只不過做人是他們份內的事情。

    所有的人都分配好之後就是緊張的大建設開始了。

    獨立團現在有1400多號人,按照二十個人一間,也要70間房子才夠住,當然為了衛生這房子還必須建的夠大,通風才行,精壯們,除了打獵的要去打獵,捕魚的去捕魚,還有生產磚瓦的要去尋找合適的地方開辦磚窯廠,老弱哪一組則幹些輕活,他們除了負責做飯,另外就是跟著王九齡看看哪裡適合作為耕田開發,而剩下的人除了很少的人警戒,以防萬一,其他人都上山砍樹蓋房子,至於地基,拜託,該木房子還需要什麼地基媽嗎?

    所有的人安排妥當王九齡就帶著農事經驗豐富的幾個老人,其實他們差不多五十歲,這後世也不算老可能是這個時代營養等原因,比後世同等年齡的人蒼老很多。王九齡現在要去看看周圍哪裡比較適合種地,且不影響以後的發展,畢竟這裡很快就要堅持大城市了,王九齡完全有這個信心。

    其他人各自分工,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了,王九齡則要在自己買下的地域範圍內思考哪裡適合種地,哪裡適合建房子。

    後世的攀枝花是經過國家40多年的發展才有了人口百萬的規模,不過抗戰一爆發,這裡要是現在吧基礎打好,規模完全有望在抗戰期間超過後世的規模,後世的歷史中的攀枝花主城區主要是在今雲南境內,王九齡實在沒把握說服雲南王龍雲,因此那一塊地方期望不能太高,所以攀枝花實際上只有後世的東區一半和西區在王九齡的手中,即便奪取了川邊也是,所以王九齡需要細細的考慮怎麼樣規劃好。

    這些天王九齡的主要時間用於考察目前所能控制的區域,對這些地方有個瞭解,四川乃至整個大西南都是以山地為主,而這裡的山則是又高又大,連綿不絕,山上無論山上山腳,裸露可見石頭,上面只有一層薄薄的土,有的植被甚至是長在石頭縫裡,因此這裡的環境很脆弱。

    王九齡打算在這裡在這裡實行後世的那種「生態循環農業」,不過王九齡只記得後世的一種,而且他也見過。

    經過一番考察王九齡最終決定在還是在駐地附近建一個飼養家禽的家禽廠,並且在這裡挖一個大池塘,而且這裡距離河流有近,取水也方便,還有靠近河流的土地也比較肥沃,以後家禽的糞便可以倒進池塘餵魚,等每年收穫了魚之後,又把池塘的淤泥挖出來挑到田地裡面去,這裡面有那麼多動物的糞便等沉積物,比一般的肥料好使的多,而且還是免費的,並且環保,不會像化肥一樣破壞土壤,同時中出來的東西也不含對人體有害物質,絕對環保。

    至於家禽還是要去附近的村莊購買,初步先養雞鴨鵝還有豬,而魚只能是在長江裡面打到魚放進池塘裡面養了。

    但這些還要等到先蓋完住宿的房子才可以動工,接下來的半個月,獨立團的男女老少爺們開始了緊張的、加班加點的蓋房子工程。

    1932年5月20號,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獨立團等人終於蓋好了80間大木房子,並且裝有兩排木床,而每排木床分上下兩層,就像學校的上下鋪,只不過這裡是一個大大的上下鋪。而木房子分成五排並列每排16間房子,看起來就是一個大大的長方形,除了中間的幾件放著糧食、農用的工具等等,其他房子都住著人。

    別看這些房子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確實是非常的複雜,工序太多,首先是將周圍的樹木砍伐一空,本來應該保護環境的,但是這裡發展起來是這兩年的事情,所以沒有必要,當然王九齡打算在這個地方建公園的除外,事先王九齡也做了一個發展規劃,有了後世攀枝花的借鑒,一切都要容易的多。

    首先把樹木砍下來拖到基地就需要一番功夫,這還是比較近的結果,第二個耗費工時的是要把樹木鋸斷,最難搞的是要把樹木蓋成板難度非常大,這裡沒有後世的那種蓋板機,所以只能兩個人一前一後在哪裡拉著大鋸子慢慢的鋸。就算是這樣其實房子很多地方都市用茅草來替代的,如果要用木板完全造八十棟能擋住風吹雨打的房子,工程量和難度是不可想像的,首先樹木本省就不是像後世的牆面那邊平滑,而是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要是蓋房子的時候要完全拼嚴實,就需要再次加工,在完全靠手工的時代,王九齡放棄了。

    王九齡的做法是,先用樹木和木板釘成房子的骨架,其他地方用蘆葦、蒿草等莖類植物紮好,綁在上面,而這一切又是一個不小得難度,我想草蓆大家都見過,而王九齡要蓋房子目前到時是不需要擔心會有多冷的天氣,但無論何時必須考慮到雨水。

    茅草屋子,要能防止漏雨,除了茅草要蓋得夠厚,還要扎的緊湊結實,必須保證雨水流下房頂之前不會透進來,當然房頂王九齡還是做了萬全之策的,這房頂畢竟與水平面只有四十五度角,光靠茅草是不足以保證不漏雨的,所以上面只能用木板蓋滿,但房子的四周就不需要,因為是九十度垂直的,所以只要避免風雨擊打穿茅草就行。

    當然房子的房頂因為是茅草的,也不方便用玻璃,所以為了采光,所以房頂和茅草牆之間是有半米的距離,同時為了避免下雨時預售從這裡進房間,所以屋簷都市向外延伸了一米半。

    從近處看,這些房子確實不怎麼樣,尤其是見識過大都市的王九齡和一些老兵,不過相對於在路上看到的那些普通民眾的房子也不差,由此可見中國的老百姓這個年代生活是多麼的困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