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貨很多,許多都是我自己推演的東西,不能當歷史。)
六七月的柏林政局動盪不安,德皇威廉迫於內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黯然宣佈退位。帝國陸軍總參謀長興登堡、攝政王馬克斯和首相弗裡德裡希馮黑德林瓜分了皇帝退位後留下的權力真空,繞開帝國百戰海軍實際掌控柏林。
6月11日,馬克斯親王就任帝國攝政王,標誌著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帝國進入短暫的三巨頭時代。
三駕馬車駕馭帝國並不意味著帝國就此安定下來,所謂的三巨頭只不過是帝國某些政治勢力基於自己的利益強行勾結在一起的,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極度排斥海軍主義和社會民主黨的鬆散政治聯盟。在失去雖然飽受詬病但彼此都能認同的皇帝之後,帝國內部的權利鬥爭變得更加激烈。
被驅除出國會的社會民主黨要求徹底剷除帝制,重啟國會,對於帝國某些軍人的軍事專政卻不置一詞;海軍、中小工商業者和大學教授從未有過捲入柏林紛擾的決心,僅僅只是由提爾皮茨出面組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黨派,爭取海軍應有的權利,至於海軍主義責無旁貸的政治領袖海蒂西萊姆,他更加在乎海上爭雄。
趕走皇帝後,三巨頭小心翼翼地等待來自海軍和社會民主黨勢力的反撲,卻沒想到海軍對柏林的野望僅僅只是在海陸軍在奧克尼群島海戰計劃上達成有限的共識,更沒想到發起聲勢浩大的石勒蘇益格叛亂的社會民主黨居然會在關鍵時刻昏了頭,放過軍事獨裁而將矛頭對準馬克斯親王。
失去外部壓力後,三巨頭很快就陷入內部分裂的狀態。支持三巨頭的政治勢力暗地裡重新洗牌,政治資源開始分化重組和集中,漸漸集中在最高司令部手上德意志自古就有軍國主義的傳統。軍人在多數時候都要比黑德林式的文官更加值得信賴。
如今在三巨頭中,馬克斯親王的地位最尷尬。作為巴伐利亞親王,馬克斯理所當然地得到部分保守軍官團和容克地主的支持,軍官團和容克地主都認為霍亨索倫家族的血脈有助於帝國保持純潔,不顧一切地想要扶持巴伐利亞人成為德意志的皇帝,但偏偏帝國民眾對於帝制異常反感,保守軍官團和容克地主的力量也稍顯不足,是以在後三巨頭時代,軍隊和政府已經有了拋棄攝政王的趨勢。
經歷最初的風光無限後,首相弗裡德裡希馮黑德林稍顯後繼無力。雖然帝國擁有一套完整的體制來保證黑德林作為帝國首相的權利。可現在是戰爭狀態,包括許多政府內部官員在內的德意志普遍認為有限的軍事專政十分必要,所以在咄咄逼人的最高司令部面前,首相黑德林不得不與最高司令部分享本應該屬於政府的權力。同樣是後三巨頭時代,黑德林首相已經被邊緣化了。
三巨頭的重心仍舊是最高司令部。它名義上由陸軍總參謀長兼陸軍大臣興登堡統治,可實際上。柏林人更習慣於將最高司令部的太上皇魯登道夫將軍當成是三巨頭之首。在三巨頭中,興登堡的勢力既可以說是最雄厚的,也可以說是最弱的。
德國人總是習慣用「在錯誤的時間選擇錯誤的人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來評價皇帝威廉的看人眼光,但是興登堡卻是不多的例外「元帥(興登堡)是天生的統帥」,威廉這句嘲諷多過褒揚的話可以理解為興登堡元帥更適合做精神層面的領袖而不是一位擁有極高政策執行力的實幹家,多數時候都是魯登道夫將軍在背後勤勉的、夜以繼日的工作。然而興登堡元帥面不改色地站在光鮮亮麗的台前公然竊取下屬的功勞。
魯登道夫也是一位有著野心的軍事家,不公平的組合自然無法保持長久。戰爭爆發初期,沒有容克貴族身份而無法獲得快速晉陞的魯登道夫不得不「依附於好大喜功、令人厭惡的老傢伙」興登堡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就任帝**需總監後,魯登道夫終於獲得他夢寐以求的權利。總體戰讓整個帝國都對他刮目相看,這時候,興登堡這面大旗已經不再重要。再到1917年6月,魯登道夫不再滿足於幕後控制一切,他已經厭倦了所謂的政治對軍事的一再干擾,縱橫捭闔長袖善舞的軍需總監一舉趕走帝國皇帝,竭力想要將帝國納入高效率的軍國主義道路上。
於是後三巨頭時代,取代夏洛騰堡宮成為帝國心臟的最高司令部內部也是矛盾重重,陸軍名義上的一號人物和實際上的一號人物已經是水火不容的狀態。
結束皇帝退位前後有限的合作後,魯登道夫已經打算撇開馬克斯親王以及首相黑德林,將興登堡送上高處不勝寒的權利寶座並且架空。興登堡元帥雖然在絕大部分時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平庸的老頭子,表現得與世無爭,但誰都知道這只是老狐狸的偽裝。
在軍官團眼裡,興登堡是一個無能的、值得可憐的老頭子,時常在咄咄逼人的軍需總監面前黯淡無光,可實際上,興登堡之所以忍氣吞聲無非是魯登道夫還能為他獲得榮譽,軍事強人還未觸及他的底線。帝國陸軍總參謀長決不能接受沒有制約的政治生態。沒有制約既意味著缺乏能力的他會徹底被邊緣化。
這時候,皇帝已經不在了,唯一能夠制約魯登道夫使用蠻力的就只剩下有限的幾個人:
社會民主黨領袖艾伯特在帝國經營多年,他的勢力已經滲透至帝國政治的方方面面,從石勒蘇益格叛亂前所未有的烈度就能看出來,可惜的是興登堡與艾伯特的價值觀念存在巨大的鴻溝,兩者沒有理由走到一起。
海軍領袖海蒂西萊姆支持者眾多,他剛剛率領帝國百戰海軍再次獲得偉大的海上勝利,一口氣擊沉英國二十餘艘主力艦,擊沉俘虜美國四艘主力艦,帝國民眾對他的愛戴已經達到頂峰,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加起來也不及西萊姆一個人的威望,可惜這個人興登堡指望不上。
在三次海軍政治風暴中,陸軍和海軍已經結下了不少的仇怨,在西萊姆看來,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根本就是一丘之貉,如果硬是要西萊姆在兩個人中間做出抉擇,這位純粹的職業軍人選擇站在魯登道夫這邊的可能性還會大一點,畢竟魯登道夫比興登堡更有能力。
既然無法聯合海軍和社會民主黨,興登堡元帥就只能退到幕後,秘密聯絡攝政王馬克斯和帝國首相黑德林以求自保。
就在這時,魯登道夫出招了。
「無論是柏林的市民遊行還是北方愈演愈烈的叛亂都預示帝制的結局,無論是英國那樣的君主立憲制還是美國那樣的總統制,亦或是法國人的議會制,總之,這個國家需要一些改變。威廉陛下退位的時候,首相黑德林先生、馬克斯攝政王陛下和興登堡元帥就有變革帝國政體的打算,如今德意志已經到了不得不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所以我建議帝國在這個月底重開國會選舉,由人民選出制憲議會,決定我們德意志的將來!」
1917年7月1日,魯登道夫通過柏林通訊社發表了《告德意志同胞書》,最高司令部、容克財團以及萊茵財團、鋼鐵協會以及其他工業托拉斯第一時間宣佈支持軍需總監,一場席捲並且將深刻影響德意志的風暴成形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