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戰役,戰役的名字叫做阿金庫爾戰役,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是英法百年戰爭史上,乃至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步克騎的經典戰役,也是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戰役。
攻擊力主要是五千名長弓手的英軍殺死、殺傷了一萬八千名被鋼鐵盔甲保護、武裝到牙齒的法國騎士,英軍卻只有區區二百五十人的傷亡,如此巨大的戰損比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一個彷彿諸神灑下神跡的奇跡!
當然,所謂的神跡是不存在的,理智理性的人們會去探究事實真相,如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句老話一樣,沒有特殊的原因,一群戰前求和被拒、缺衣少食、欲逃無路,不得不拚死一搏的英國泥腿子不可能打敗裝備精良的法國騎士老爺,簡單點說,奇跡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發生!
大雨過後的泥濘道路,事先埋在爛泥潭裡的密集木樁,可以掩護兩翼的樹林,可供進攻的狹窄正面,再加上法國人的混亂無序與愚蠢固執,這一切才是一場奇跡誕生的真正原因,缺少以上任何一項,那麼即便英國長弓手舉世無雙,也很難想像他們能夠殲滅自身數倍的騎士大軍!
楊剛對一句話非常熟悉:「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在一六四四年初秋的一天,楊剛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知,憑借事先挖出的數道壕溝,憑借壕溝裡熊熊燃燒的大火,憑借唯一一條可供進攻的狹窄通道,以及勝捷軍上下奮勇一心、拚死一搏的戰鬥勇氣,主要戰力為三千火槍手的勝捷軍取得了類似於阿金庫爾戰役一般的大捷!
在最寬不足三百米,最窄只有區區五十米的狹窄地域裡,多達四千韃子被殺死殺傷,站在環繞風陵渡的矮牆上,視線所及到處都是人馬屍體,鮮血染紅了大地,而許多韃子至死依舊一副猙獰模樣!
如果那個喚作葉臣的老韃子不曾一心要追殲南逃的張路和武信營,如果殺傷力最強的三千火槍兵提前暴露,讓葉臣知道勝捷軍還有一支殺傷力超強的遠程打擊力量存在,如果韃子前鋒稍有理智,沒有莽撞地一頭撞進勝捷軍設下的陷阱,如果韃子前鋒受挫,後繼主力沒有惱羞成怒地繼續發動攻擊……………
漫步在戰場上,看著勝捷軍士卒興高采烈地打掃戰場,時不時傳來受傷韃子的慘叫,楊剛思緒萬千,沒有眾多如果,就沒有這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勝利,沒有眾多如果,韃子騎兵至不濟也能從容退去,絕不會受到只能固守在壕溝土牆後的火槍手慘重殺傷。
數千韃子騎兵傷亡對於葉臣,對於鑲紅旗,對於舉族不過十萬可用之兵的滿清是一個沉重到幾乎無法承受的打擊,所以清軍理所當然地退兵了,雖然滿懷仇恨,卻退得迅速無比。
勝捷軍勝了,勝得毫無懸念,勝得乾淨利落,一場事先沒有人預料到的勝利讓本來士氣消沉的軍隊重新充滿了鬥志,風陵渡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面孔,即使士兵們飢腸轆轆,可是卻鬥志昂揚,就連傷亡最慘重的武信營官兵也裂開嘴,難以掩飾發自內心的歡喜。
張路和一群部下席地而坐,渾身酸痛的武信營主將渾身上下儘是傷痕,而歷經苦戰的武信營幾乎人人有傷在身,可是每個人都好像感覺不到疲憊與傷痛一般,興高采烈的緊。
緊挨武信營,一群只有區區數十人的士卒同樣喜笑顏開,讓人注目的是,這一群士卒身上傷痕竟然比武信營官兵還要多,襤褸戰袍幾乎看不出原本模樣,而一柄柄六米長槍通體暗紅,不知道沾染了多少鮮血才會如此!
張路正自笑著,轉眼望了那數十殺氣特別重的士卒一眼,目光落在其中唯一一個臉上沒有笑容,沉默寡言的漢子身上,略一沉吟,突地站了起來,腳步蹣跚地走了過去。
「杜歡,俺和俺手下兒郎能留得性命,多虧你和敢死營的兄弟了,若不是你們誓死衝殺,拚死斷後,俺武信營說不好便要全留在北邊!」
「敢死營的兄弟就不用說了,日後一定人人陞官發財,大大的重用,你麼,不搞那些花花腸子,便是條好漢!俺拍胸脯保證,日後俺那兄弟再不會為難你,你只管放心便是!」
張路說得真心實意,在張路眼裡,杜歡就算有過什麼不是,但是拚死斷後,讓自己和武信營及時返回風陵渡後,天大的恩怨也一筆勾銷了!
張路說這番話時,可不知道楊剛剛剛到了近旁,聽見了一切,杜歡卻是一眼就看見了,目光略一閃動,好不容易掙了一命的杜歡眼神便黯淡下去。
杜歡低頭不語之時,楊剛也沉默無言,敢死營本就是九死一生的所在,又委以毫無希望的重擔,楊剛真沒想到杜歡能活著回來,可是杜歡偏偏就站到了面前。
三番兩次陰謀算計於我,不殺杜歡這廝只是因為倩兒………罷了罷了,看在張路和武信營百千士卒份上,這筆恩怨從此一筆勾銷!
楊剛神情變幻,盯了杜歡一眼,轉身離去,杜歡正自惴惴不安,一句輕飄飄的話突然傳入耳中。
「回返潼關,敢死營解散,所屬士卒全數編入牛敢麾下………杜歡除外,解甲歸田還是繼續從軍,由他自行決定!」
一句話解決了令楊剛困擾已久的難題,接下來楊剛還要去見另一位對勝捷軍居功至偉的人——姜瑰。
和杜歡不同,姜瑰受到的禮遇格外的重,而當姜瑰表示出效忠楊剛、效忠勝捷軍的意思,明確表示願為楊剛之下,受楊剛驅使後,更是順順利利地融入了勝捷軍。
楊剛當場許諾,姜瑰所部自編一軍,成為勝捷軍五大營之外的第六營。
………
………
一番歡慶,勝捷軍各部依次渡河,數萬大軍身後,一把大火被熊熊點燃,風陵渡被付之一炬。
呼,最艱難的時刻終於過去了,此後,我軍便能安穩經營三秦了罷!?楊剛想著,最後望了一眼北方的天空,轉身走向渡口,走上一條渡船。
一六四四年七月,甘陝總督楊剛領五萬秦軍會戰清兵於風陵渡,大勝,斬首三千餘,其後秦軍退過黃河,退入潼關,清兵則止步於風陵渡,不敢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