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08-12
建福宮花園作為皇帝舊居,在改造時必定傾注了不少心血,於設計和施工上都殫精竭慮、務求精益求精。
而建福宮的格局深得乾隆喜歡,所以寧壽宮才原樣仿製,在新寧壽宮修建的5年裡,乾隆曾龍心大悅地視察過多次,並留下「步輦看工亦趁涼」的詩句。從寧壽宮的地理位置我們還很容易看出它的特別之處:寧壽宮是乾隆為歸政而預建的休憩之地,與建福宮這處龍潛地分別處於紫禁城的東北、西北角,兩宮遙相對應,一為即位前、一為退位後,正可以達到乾隆追求的有始有終、和諧一統。
「康熙創其端,乾隆竟其緒」,寧壽宮完成後,其前半部為太上皇臨御之所,後半部則由西向東並列著花園、寢宮和暢春園大戲台。其中花園南北深160米,東西寬37米,自南而北的曲廊、峰巒、崖谷、洞壑連接著四進院落和20餘座樓、閣、軒、堂、齋,園內的山石林木大多選自江南名貴物品,建築內部的設計、裝修精緻完美。因花園的建造、完成都在乾隆年間,人們習慣稱之為「乾隆花園」。
倦勤齋就坐落在乾隆花園的西北端。據遺址勘測和記載,倦勤齋的建制、大小和佈局都與建福宮裡的敬勝齋基本相同,乾隆自己也說過:「敬勝依前式,倦勤卜後居」。可惜敬勝齋連同建福宮花園都毀於1923年的大火,現在已經無法鑒賞兩齋的異同。單從建築的形式上看:倦勤齋沒有龐大的空間、沒有禮制性的設施,不是禮制建築;沒有寢宮、沒有床,也不用來居住;東有密室、寶座,西設室內戲台、看戲仙樓,是一座典型的休閒遊樂建築。
自1776年倦勤齋建成後,乾隆非常喜歡這座「文齋」,經常駕臨這裡。他念念不忘內禪的願望,掐指計算「頤養」的時間,盼望能早點拋開政務,享受書香與閒情。他還將宮內的宋元書籍和自己的得意詩作經常不斷地送到這裡,使之成為「敢與重華擬比肩」的書房和珍玩室。據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家苑洪琪介紹,重華宮及其後殿在當時是僅次於皇帝寢宮養心殿的珍寶博物館。
「玩好之物,以古為最」,康熙就非常熱衷於搜羅古董,乾隆時更令內務府造辦處各製作珍玩時作充實庫藏。而乾隆四十一年(1776)寧壽宮一區陸續修建成後,他在宮中的收藏重心遂逐漸由西向東轉移到寧壽宮及乾隆花園,倦勤齋則是收藏最多的一處。據嘉慶十九年(1814)編纂的《倦勤齋陳設檔》記載,當時這裡有1739件珍玩。其中質地精細、體積小巧、整盒套裝的珍玩有1181件,散擺單放的就更多了。在倦勤齋的南窗前,僅一面窗台就擺放有「一寸長」的文玩100多件。
「屈指十六年之後,庶可倦勤待天春」,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在詩中盼望著退位後的美景;「設果願能符,洵為福出群。春秋剩八度,年近一年欣」,乾隆五十二年(1787),他繼續著美好的憧憬;但當真正授璽讓位的時刻來臨,弘歷卻沒有放下對權力的貪戀。乾隆爺訓政當起了太上皇,退位成了泡影,「倦勤」的初願很諷刺地沒有實現。存放這裡的書籍珍玩,也和小戲台與籐蘿畫一樣,每年只能等到正月的一天,才可以等到皇帝來此小坐,或觀賞把玩,或吟詠嗟歎。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裝修最精細的是清代,而整個清代裝修最精細的就是康乾盛世中的乾隆時期。可惜二百多年風雨過後,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乾隆時期裝修最精細的屋宇,只剩得倦勤齋了。
它以其奢華和鮮明的個人風格遺世獨立,更在整個皇宮980座、8704間房屋中別樹一幟,成為探究盛清時代裝潢藝術和乾隆內心世界的典範,據記載,乾隆四十一年(1776),倦勤齋「畫掛門神」,說明那一年它的硬山卷棚頂、綠琉璃瓦和黃剪邊已經裝備停當、完工交付了。
從結構上講,倦勤齋面闊9間,其中東五間、西四間,屋前有東、西迴廊。東五間明殿在門口處設有開敞空間,其餘部分則以木裝修隔成上下兩層的凹字形仙樓。並在仙樓裡以隔扇、檻窗、落地罩、炕罩等隔成相對獨立的空間,佈置其間的竹簧工藝和蘇州雙面繡讓人叫絕。西四間內空間相對開闊,其西側設一處亭式室內戲台。
西四間最重要的裝飾是通景畫,也就沐風後世的時候洩露了倦勤齋秘密的那一角籐蘿花,整個齋內有70餘張畫,其中頂棚處有12張,全部約170平方米,是全國範圍內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的內裝飾通景畫。
倦勤齋的內裝修經過了特別精心的設計製作。乾隆花園的修建年代正值清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階段。在皇家的建築需要上不惜人力物力。以內務府大臣英廉、福隆安為工程處總理,從設計、繪圖到燙制小樣,全部經過御覽、欽定、「照樣准做」等一系列過程。凡事以滿足乾隆的**要求為標準。
此時的乾隆皇帝醉心於蘇杭秀麗風光,倦勤齋內的細部設計均由宮內量准尺寸「定身打造」,發樣交江南地方督辦,然後運至北京組裝。有些江南物產不適宜北京的乾燥氣候,如「竹製」裝修在北方常常會離縫走樣、脫落爆裂。於是在倦勤齋室內營造的自然園景中,凡需要斑竹原材的部分全部採用木雕及髹漆斑竹花紋的方法。工匠們不厭其煩地逐一繪出了滿庭「斑竹」,以求傳達江南風情,博得龍顏歡悅。
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徵用了當時最好的建築材料和最嫻熟的工藝技師興建了它,昔日的尊貴從現在殘存的細節就可窺斑知豹:倦勤齋所有的門扇都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在紫檀木上的浮雕中又用竹絲填綴創作出各種圖案,稱之為「竹絲鑲嵌」;隔板與窗欞等部位的竹絲圖案中間還用銀絲嵌著數百枚精雕細琢的和田寶玉……西部生機勃勃的通景畫、東楹仙樓木雕裙版上的百鹿圖與小室密閉格局,從側面向我們說明著,乾隆使用它的時間大約是在冬季。清廷有「正月十月大搬家」的習慣,即每年正月以後開始住御園,臘月返回皇宮。
「金鳥度影尺花漏,彩燕迎韶拂錦簽。幾閒因之勃吟興,也如春意漸和宣」。元旦新正,庭院裡還是花木凋零尚未回春的蕭瑟模樣,有了別緻的通景畫和各式裝飾,在倦勤齋內卻可以享受春天景色。遺憾的是現在的倦勤齋已經看不到乾隆時候的奢華。那些宮闈往事,那些集國家心力於一隅的成就,那些愛新覺羅·弘歷的私人願望和小小情趣,像殘破的舊影散落在小屋裡面。
當故宮博物院意識到這個倦勤齋的重要性,打算部分修復時,竟然發現裡面的工藝已經大多失傳,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竹絲鑲嵌和竹簧工藝更是聽都沒有聽說過,最後文物修復專家沒有辦法,只得在江南地區的報紙上發佈消息,尋找線索,可他們找到線索到達江南某省尋找到最後一位懂得竹簧製作手藝的老藝人時,這位九十多歲的老藝人已經在醫院處於彌留之際,還沒說上兩句話,老藝人就撒手人寰,隨著老藝人的離開,這個世界上在沒有人會這門手藝,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根據老人離開時的隻言片語進行試制,沒想到,這一試制竟然花了十年時間,靡費上億元才研製成功。
除去竹簧,還有壁畫和牆壁連接處處必須使用的桑皮紙,竹絲鑲嵌,竹雕陰陽刻發(我估計這就是最早的3d畫面)都已失傳,雖然在國家花費了大量人力和財力的基礎上恢復了,可比起原裝的必然要少一些味道。
沐風想完這個故事,心裡沉甸甸的,看著眼前這位臉上佈滿滄桑,充滿無奈的老人又多了幾分敬意。
********************************************
設好定時上傳的會沒上傳~~~~對不住大家,兩章一起發,縱橫要改版,作者後台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