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黑字傳奇

龍騰世紀 第三百三十一章 家族政治 文 / 泰夢

    在華夏的傳統文化中,家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家族觀念、家族傳統影響深遠,作為生活共同體,家是以家業為中心、以家族的產業為基礎、以家族的名字為象徵,以直系的親屬關係縱式延伸為原則,重視家業繼承和技能傳承這一傳統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雖然現在的南華聯邦的民主改革廢除了特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流展千年的家族觀念、家族傳統已滲透到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與人們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密不可分。

    在華人為主題的社會,家族的組織和統合是通過基於孝的倫理形成的家長的權力和權威實現的,,這種模式擴展的國家就形成了忠的倫理基礎,忠孝一體的家族國家體制下,政治家一旦進入政壇,就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培養子女或者家族成員走上政治道路,通常會聘用自己的家族成員或子女出任自己的秘書,讓他們參加國家的政治活動,積累經驗,,擴大交際,通過言傳身教,後者繼承家族的政治事業。

    60年代後,年邁政治家陸續退出,由其子嗣繼承政治資源的現象才逐漸增加起來。

    而且在我國現今的選舉制度下,政黨要在議會佔過半數議席,就必須保證每個選區有兩名以上候選人當選,同一政黨候選人之間就必須展開競爭,保證在一個選區不產生一人獨攬的局面。

    在這種選舉制度下,復興黨採取候選人本位的選舉戰略,即以候選人個人為中心,組建個人後援會,後援會議員由自己出資建立,當家族的領袖年邁退休時,,就會授意強大的議員後援會在自己的固定地區形成別人無法抗衡的勢力範圍,將自己的政治遺產順利交接給家族後代。

    自1955年成為聯邦國家以後,選區在幾十年內保持了相對穩定,,使得一些地方實力人物得以積聚其力量,苦心經營,為他們對議員職務實行家族式的壟斷創造了條件。

    政黨派閥對我國政治的影響,也是推動世襲政治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國的集團的產生有深遠的歷史根源,是一個以人際關係為中心組成的社會,這個中心的核心是家族,,從家族擴散出來的各種社會集團。

    派閥作為集團的一種形式,,是在集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講究忠誠,派閥的領導者為了增強自己派閥的影響力,不得不擴大派閥的實力,,這就要求派閥吸收議員,,並且這些議員是值得信任的,,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的家族成員拉入自己的派閥。

    「二娘,我們家就是三派,四娘要不是日本人那就是四派。」

    「我們家幾派?你們以為四娘不是一派就錯了。美子不會去爭,可是整個黑字家族是會以家族成員的能力為主選拔家族的領導者。實際上,那是因為黎明不會參與任何的權力之爭,否則他才是最大的一派,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對手。經過選擇的家族領導者在任何方面應該都是出類拔萃的,這樣家族政治才會延續。」

    我國的世襲,有別於傳統意義上封建社會以及近代貴族院議員的特權、身份等級的世襲,而是指接替三代以內親屬的位置並借助其影響或力量而當選為議員或地方議員的政治家。

    世家政治的合理性就在於,政治世家的後代們,從小耳聞目染,對政治職業有了精深的理解,又熟悉政界的內部運作程序,其政治感覺和政治經驗肯定是普通人無法企及的,步入仕途後,繼承了長輩留給自己的豐厚政治資本,把參加政治活動看作是忠於國家的行為,因此相對於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具有明顯的優勢。

    政客的子女也有選擇從政的權利,否則就因家庭出身剝奪了其從政的自由,政治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政治家具有一種十分複雜的運作技巧,政治需要非凡的智慧,這一切都不是平民百姓可以在中年之前明瞭的事情,由於政治背後的故事十分複雜,遠離政治的人們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將故事的線索弄清楚。

    許多年輕人也是在光耀門楣的思想教育中繼承長輩遺產,立志進入政壇,世襲議員中,在他們被送進議會的同時,也就接受了本系統內的各種利害關係,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立場和行為方式,世襲議員很少擺脫父輩所屬的派閥,甚至在觀點和主張上也同父輩如出一轍,世襲議員的大量存在有利於政黨內部政策綱領的繼承和穩定。

    此外,政治家也是一種職業,政治能力的歷練和政治資源的積累是其多年辛苦努力的結果,研究結果認為,同家業繼承和技能傳承一樣,政治資產同樣需要傳承,只是繼承的方式不同於其他行業而已,華人社會社會整體上對於世襲政治家是寬容的,國民也對精英政治有著某種程度的認同,對於三代、四代世襲也是認可的,一些政治資源集中的地區,更加認可精英政治。

    在我國的選民中,在集團主義和家族制度的影響下,忠孝思想和恩情主義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知恩圖報的傳統心理常常轉化成為對家族繼承人的支持和信任。

    著名華夏問題學者賴肖在《當今南華人》一書中指出,在華人社會,當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人物去世以後,多數支持者將把這種信賴轉移給他的繼承人,作為回報,支持者希望當選者為該地區帶來好處,例如在建立學校、橋樑、鐵路等等方面給予照顧,一旦得到某一位政治家的關照,成為其支持者,國民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忠誠心和報恩意識,長久支持這個政治家或其後繼者,一般不會改換門庭。

    改善民族關係,必須首先改善民族利益格局,只有改善民族利益格局,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民族關係,改善民族利益格局,就是通過利益格局的改變從而改變民族需要,使單方的需要變為雙方的需要,使被動的需要變為主動的需要,使外在的需要變為內在的需要,使主觀的需要變為客觀的需要,使互害的需要變成互利的需要。

    要從根本上保障民族團結,首先必須在國家利益格局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全面規劃和佈局,使各民族間形成相互可高度滿足對方需要、各民族利益高度融合的利益格局,否則,民族團結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假若兩個民族之間生活的空間相對封閉,界限分明,民族關係是一種對物質交換和情感溝通沒有高度需要的利益格局,那麼這兩個民族就很容易發生衝突。

    相反,如若這兩個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間,難以分割和封閉,彼此的民族關係是一種高度需要進行物質交換和情感溝通的利益格局,那麼維護民族團結必然是這兩個民族共同的選擇。

    完善的民族利益格局,應該是能夠使各民族全面而密切地接觸,主動而充分地溝通,消除一切阻礙接觸和溝通的障礙,創造平等的接觸與溝通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民族利益大融合。

    由於自然和歷史等原因,少數民族中絕大部分的人幾乎一輩子沒有離開過祖居地區,甚至沒有離開過出生地,他們自幼生活在相對封閉和獨立的區域內,人口缺乏流動的活性,在幾乎見不到外族人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缺乏與外族人直接的利益聯繫,這樣的環境必然產生民族隔膜,國家認同意識相對淡漠,很容易受到民族勢力的影響,這種生存狀態和民族人口分佈格局不僅嚴重制約著新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也成為國家認同和愛國向心力的巨大障礙。

    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經濟,雖然在一定程度有利於遏制單純民族勢力的影響力,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必須在國家權力的主導下,對少數民族人口的流動和分佈進行全面規劃,以利益為紐帶,通過對民族利益結構的科學調整,使少數民族與全國各地融合成不可分割的利益關係、民族關係,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利益格局,只有這樣才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世界上沒有超越利益的民族團結,也沒有超越利益的民族分裂,只有完善的民族利益格局才會有民族利益大融合,民族利益大融合是化解一切民族矛盾的根本,民族利益大融合是解決一切民族問題的基礎,只有民族利益大融合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民族對立和衝突,只有民族利益大融合才會有民族大團結,只有民族利益大融合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國家分裂,只有民族利益大融合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統一,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