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叔,下午您休息休息,我接著說。」
「行,反正都一樣,我醒了晚飯後我接著來。老七,這個星期夠你忙的,我不管你理解不理解,我們這些話你二娘那都有記錄,到時先聽回去好好琢磨。」
戰爭是一種集體和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為,廣義來說,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戰爭,螞蟻和黑猩猩等等少數生物都有戰爭行為。
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和文明始終交錯,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著催化和促進作用,又時刻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
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
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
除此之外,在西方,由於宗教信仰而發生宗教戰爭,如十字軍東征、聖戰等,也是常見的歷史現象。
戰爭與武裝衝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
一是殘酷性,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
二是毀滅性,對抗的時候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
三是目的性,直至對方屈服、達到目的。
四是持久性,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幾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
任何戰爭都經過了策劃和準備。
對戰爭定義,那戰爭是有超過一個的團體或組織,由於共同關心的權利或利益,在正常的非暴力手段不能夠達成和解或平衡的狀況下,而展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以初期暴力活動為開端,以一方或幾方的主動或被動喪失暴力能力為結束標誌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精神活動以及物質的消耗或生產共同存在。
另外,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未來局部戰爭的爆發,無非取決於三種因素,即:經濟、能源和資源、地緣政治.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嚴重下滑,並出現嚴重地貧富不均,國內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統治者為轉移國內矛盾,必然會將矛頭對外,並激起國內的強烈民族主義,這樣戰爭就不可避免。
能源:石油每上漲20美元,戰爭的爆發率就會增長10%,當油價突破120美元的時候,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將達到60%,當突破160美元的時候,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就會達到98%,其他也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及其糧食等。
地緣政治,每個強國之間都希望中間又一個緩衝區,並試圖對此有影響力和控制力,一旦打破戰爭既可爆發,其原因如下。
一、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當今局部戰爭的主要根源。
二、地區霸權主義是造成某個區域內局勢動盪的重要根源。
三、民族主義和宗教問題。
四、各國邊界問題。
如果大國之間的關係相對和緩,那國際格局就基本穩定。
從綜合實力來看,美國的惟一超級大國地位並未動搖。
歐盟、日本仍然具有相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
蘇聯仍然是世界上惟一能在軍事上同美國抗衡的國家,並有著巨大潛力。
我國的經濟實力也在迅速增長,國際影響日益增大。
各大國之間存在著利益交合點和衝突點,力量對比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和平衡。
總的來說,大國關係呈現這樣一些特點:
1,大國間儘管仍存在各種分歧和利益衝突,但已不再是全面對抗性質,各國在不同程度上也避免採取這種態度。
2,各大國間的經濟聯繫更趨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利益領域增多擴大。
3,國際關係中的零和性質在降低,共存多贏和兩敗(或幾敗)俱傷的性質在增大,這一特徵使國家間趨於通過對話、協商、談判等政治方式解決問題,避免走向極端。
世界經濟形態的變化也對國家行為和國際形勢產生重要影響,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改變著傳統產業的結構與需求。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雖然領土和資源佔有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視,但人才培養和使用以及社會軟環境的作用更形突出。
前者可以通過戰爭或實力方式獲得,後者則只能通過社會發展實現。
經濟形態的變化和要求對國際行為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國家利益追求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也影響著霸權追求的方式,改變了戰爭的樣式。
經濟區域合作和全球性合作在近年均有相當進展,區域合作的發展對建立公正、合理、均衡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都起著促進作用。
近年來,歐盟經濟與政治一體化的有力推進、美洲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非洲聯盟即將成立的宣告、東亞區域合作的加強以及跨區域歐亞合作的積極發展勢頭等,使全球政治、經貿、外交、軍事安全等關係發生著新的整合,各種內容、不同形式、多層次的區域性跨國合作組織的迅速發展,為解決本地區矛盾與衝突、促進對話與合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渠道,對超級大國的單邊行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同時,區域組織的發展,使國家間的依賴與互動關係得到加強。
在經濟要求的推動下,人類在建立國際秩序、制訂和遵守國際關係準則上凝聚了越來越多的共識。
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機構的代表性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趨於增大,國際事務中的所謂無政府狀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這是保證世界總體局勢和平穩定的因素之一。
信息革命以來,世界各國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上有空前的發展,這一發展帶來兩方面的反應:
一方面,不同國家、民族在文化信息上互相交流、彼此融匯、吸納學習的趨勢發展迅猛。
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碰撞和不適應浮上表層。
在發展中國家,弱勢文化產生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反彈,民族主義情緒上升,一些宗教傳統較強的國家也出現了原教旨主義復興。
在發達國家,實際上也出現了某種保衛文化純潔性或保護文化特性的要求,甚至也有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回歸的傾向。
上述文化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導致了當前國際形勢的總體和局部特徵,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等在國際關係中的影響可能增大,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等的傳播,都可能成為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進行較量的手段。
總的說來,文化的融匯是與經濟社會新發展相應的總體發展趨勢,碰撞是一定變動期間的必然反應,兩者將導致多樣化和全球化矛盾統一的一種文明發展。
目前國際安全問題更加趨向多元化。傳統安全因素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交織,實際上,環境問題、難民問題、恐怖主義問題、計算機網絡犯罪、金融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已日益具有全球性質,成為國際安全的重要議題。
恐怖主義的國際化、網絡化和大型化已成為重大的國際性問題。
在世界一些地區,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地區性衝突增多或激化,加上大國對當地的介入或存在利益的碰撞,一些熱點仍對地區乃至國際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超級大國的走向對世界影響至大,超級大國在國際上不時採取單邊主義的行動,顯露出過強的主導**,並過度依賴軍事實力解決問題,不能不給國際安全帶來相當的負面影響。
在超級大國解決恐怖主義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政策、手段以及所顯露的戰略意圖也值得關注,由於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形勢中仍然存在局部的戰亂、緊張和動盪。
在非傳統安全問題背後實際上是若干全球性社會問題,如南北差距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文化相容性問題、部分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問題等等。
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社會問題也成為全球性議題,今年,全球經濟論壇和全球社會論壇兩個會議對峙召開,帶有相當的象徵意義。
以前,各國政府是國際活動的行為主體,近年來,非政府組織成為國際活動中相當活躍的行為者,也是值得關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