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國家是在歷史發展中,由於生產力的前進和政治組織的完善化而自發形成的,或者,開始的時候不是自發的,但隨著歷史的漫長推移,形成了相當於是自發形成的國家。
這其中的典範就是今天的華夏民族——先是以部族、部族聯盟的形態登上歷史舞台的:三皇五帝夏商。
周朝留了一些部族血緣統治的痕跡,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秦朝的極激進的改革,變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強大的民族國家,官僚國家。
中國的歷史發展有其典範性,但也有特殊性,中國沒有經歷過一個城邦時代的過程——或許西周至東周初的情形有些像城邦時代。
中國史上也找不到領主制度的太多痕跡,另外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多民族國家,漢民族缺少自己作為一個民族的意識,總認為天下非華即夷,並以儒家學說作為其分野,因此常有華夷之辯一類的事。
中國歷史上的內戰,常因貴族、官僚、將領爭權叛亂,或農民不堪重負起事,或異民族,常常在當時可以看作是異國,因而在當時實際上應該視為國際戰爭而起,與世界多數國家相比,顯著缺少的形態是:宗教戰爭,而部族戰爭幾乎只存在於神話中,比如涿鹿之戰、阪泉之戰。
希臘城邦和中世紀領主們都小國寡民,在他們的體系裡」nation"指民族或民族國家,"state「指作為政體的國家。
希臘先有民族,後分城邦,各邦共同信仰德爾斐的聖諭,中世紀則普遍由舊的准部族形態,被入侵的羅馬帝國認為的那些蠻族們升級為民族,在中世紀後期,以語言為標誌,形成了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
羅馬帝國時代和中世紀時代,歐洲的統治者希望以一種超民族的文明或宗教來統一所有的民族,建立一個世界帝國,但其實羅馬依然是靠暴力維持統一的,中世紀的天主教帝國實際上並不存在。
到了17世紀,歐洲各國已經普遍承認了民族國家原則,民族國家原則是對歐洲的世界帝國理想的反動,也是對領主小國制度的反動,同樣,泛伊斯蘭國家也未能建設成功。
美國以眾多血緣差異巨大的人結合而形成一個非常統一的國家,不經歷**而一直保持統一,因為它的形成非常特殊——不經歷部族時代和民族時代的早期(大多為封建社會),它的第一批居民(印地安人雖然早已生活在美國土地上,但土地不等於國家,他們不能算是當時的美國人)來自民族國家體系非常完善的國家,因此它從一開始就是由一個強大的民族美利堅族形成的整體,無法輕易摧毀。
部族,以血緣和家族為基礎,不理解的話去看看《聖經舊約》中之創世紀、出埃及記直到約書亞記,你會看到每一個以色列人之間都能找到親戚關係,每個人都是親族,通婚也在這些族人之間進行。
部族的酋長,後期稱為士師對自己部族裡的人有統治權,但不是絕對的**統治,這就是部族,以色列人是個大部族或稱部族聯盟,分成十二支,每支都以他們認為的祖先命名。
而到了舊約後面部分的內容——比如說以西結書之類的——以色列人的觀念已經不同了,他們已經完全按著文化,按著是否為自己教徒這一標準,劃分一個人是否為以色列人了,而不再只看血緣,即使遺傳上有聯繫,那也是摻了很多異族血統的,並且也考證不出精確的血/姻親關係了,這時的以色列人已經是一個民族,而不是部族了。
印地安人直到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仍處於部族狀態,他們全無國家或整體民族觀念,一切行事只為自己的部族牟利。
當年美國西進時,相對比較容易地征服了廣闊的西部疆域,為什麼?因為各部族實在太容易利用了,他們全然沒有任何我們所能理解的愛國精神,這種愛國精神也可以認為是民族精神,典範就是:希臘人在兩千年前就能超越城邦界限共同對抗波斯人,這不是愛國(城邦),而是愛整個民族,一切為了部族,因此很容易地被各個擊破了。
阿富汗是一個部族國家。雖然中文或英文的資料會寫「阿富汗有許多民族,其中普什圖族人數最多……」其實普什圖族並不是像我們印象中的漢族或美利堅族那樣堅定的文化共同體,並且是一定程度上的血緣共同體,而是一大群互不服氣的,文化、血緣相近的部族湊在一起形成的部族聯盟。
他們之所以屬於普什圖而不是別的部族聯盟,只是因為彼此之間相對來說更加接近一些,按正常發展路徑,阿富汗到目前為止,也不會自發成為一個統一國家。
之所以有所謂的統一主權國家阿富汗,只是英、俄殖民者在印度(今分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中亞、波斯(伊朗)的中間劃分的一個緩衝國而已。
它是一個外國人賜予的國家,那些外國人生活在民族國家裡,以為世界上所以人都屬於一定民族,而無視部族的差異,把部族簡單地和自己國家內的家族混同在一起。
真的問到一個阿富汗人,特別是不太有文化的農村人,他未必知道自己屬於哪國,或者會認為阿富汗不過是個地區、是個政權、是一幫以前叫王爺現在叫總統或部長的傢伙,而不會有像我們中華民族這樣的觀念,因而也缺少這樣的歸屬感。
地圖上,貌似阿富汗分成一省一省,如同正常國家,其實阿富汗人根本不會說自己是什麼省人,只說自己是什麼族什麼部族人。
軍閥也是按部族分的,是普什圖軍閥,還是塔吉克軍閥?
利比亞也是部族國家,當然有一些超脫了部族的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精英,他們的國家觀念比較強,但也有大量的是部族裡的人,包括所謂的部族精英,西方有時愚蠢地稱之為地區精英,須知這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們都看到了新聞,說什麼最大部族一會兒支持卡扎菲一會兒又反對卡扎菲什麼的,這些部族的態度對他非常重要。卡扎菲在各地任命有省長,省長貌似可以司儀行政,但是到了關鍵時刻,他需要的不是省長而是酋長,酋長對自己的部民說了算。
卡扎菲想鎮壓誰,還得通過酋長,酋長不會去幫外部族人鎮壓自己的部民,所以他無法通過警察來解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只好動用軍隊,打起內戰,這就是部族國家。
以前的利比亞根本不是一個整體,往大了說,它是整個馬格裡布的一部分,往小了說,它是無數柏柏爾人部落遊牧的地方,以及羅馬人建立的殖民城市,這樣的一個二元對立情形。
二十世紀初,列強瓜分非洲,才劃分出一塊給意大利的殖民地,叫利比亞,它才成了一個整體,看它那橫平豎直的國界線,就知道這不是一個正常形成的國界,正常的國界肯定是像歐洲各國國界那樣彎彎曲曲的,而美、加之間的筆直國界正是殖民者留下的痕跡,非洲亦然。
二戰後,意大利人走了,國際社會要安排利比亞獨立並統一,就讓一個叫伊德裡斯的部落聯盟首領做了利比亞國王,於1951年建立了利比亞王國。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王國呢?整個大王國是由三個部分拼湊成的,這三部分是三個疆界不清(遊牧民族少有疆界觀念)但血緣很清楚的大的部族聯盟,其下又有很多小部族。
國王來自東部,而舊意大利統治中心在西部的的黎波里,國王又將東部的班加西定為陪都,又常住托卜魯克市。
卡扎菲1969年發動了革命,推翻國王,他自己來自南部的一個小部族,號召力不強,為了加強統治,避免國王舊勢力借助部族捲土重來,他將的黎波里作為唯一首都。
同時他作為年輕人(當時僅27歲),上過大學,估計也有些現代化的新思想,因此決定打壓部族勢力,搞民族主義的宣傳和實踐,想建立像埃及那樣的民族國家。
無奈部族要升級為民族實在是困難重重,中國當時花了多少年?大概兩千年吧!,現實主義的卡扎菲在幾年之後不得不恢復了部落式的傳統,借一部打壓另一部。
你豈見過民族國家領袖(即使是**的)借一省打壓另一省的?沒聽說過,而在部族國家,借一部打另一部卻是統治者的必修課,中國古代的堯舜大禹都幹過這種事,意大利殖民者在利比亞也幹過。
卡扎菲不想幹,但不行,因為國情如此,所以,利比亞西部富起來了,東部卻總體上比較窮,這不禁讓國王時代得到很多優惠的東部人民非常不滿,現在東部的抗議,很多都是部族鬧起來的。
當年在美洲印地安人那兒,一個部族為了聯邦政府許諾的一些所謂利益,就去打另一部,他們絲毫沒有的愧疚感,對他們來說反正都是外人在那裡打,誰對自己好就支持誰。
這就是部族國家!而不是民族國家!
「嚴總,有情況。」
門外的喊聲將沉浸在書本中的嚴明拉回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