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龍騰世紀 第五十九章 詹天祐修京張鐵路靳大爺當工人 文 / 金石聲

    清朝末年,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封建落後的清朝政府屢戰屢敗,在鐵的事實面前再不敢忘自尊大,不斷引進西方科學技術。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朝政府經過反覆斟酌,決定修京張鐵路,鐵路從北京豐台到張家口,全長201公里,詹天祐奉旨監修。

    鐵路是奉山開路,遇水架橋,鐵路經過南口通過居庸關天險,在八達嶺鑽了一個二里長的山洞向張家口鋪去。

    從北京到張家口這條古道最險峻的地方是四十里「關溝」光緒四年昌平州志云:「由南口至八達嶺凡四十里,兩山壁立,中通一軌,重嶺疊嶂,蔽虧天日。」

    關溝是天險,群山峻嶺,奇峰怪石,溝壑縱橫。在這裡附上元代「陳孚」寫的「頌道」居庸關的一首詩,如您沒去過關溝,就會略知關溝一、二了。

    車稜稜,石確確,車聲彭彭斗石角,馬蹄蹴石石欲落,不知何年鬼爺鏨,僅與青天通一握,上有籐束萬仞之崖,下有泉歕千丈之壑,太行山羊腸屬劍閣,身熱頭痛懸度索,一夫當關萬夫卻,未必有此奇巉崿,吾皇神聖混地絡,峰火不紅停夜柝,但看地險今猶昨。我扶瘦筇立倦腳。欲叩往事雲漠漠,平沙風起鳴凍雀。

    關溝的險峻在於居庸關,清庭一說要修京張鐵路,當時的英國人就要接此合同,而詹天祐毅然決然接下了這個任務,英國人不相信中國人自己能修得了這個鐵路,說:「恐怕修這條鐵路的中國人還沒出生呢,但是,詹天祐破滅了外國人的說法,在兩年內把京張鐵路修通了,還為清庭節約了大量白銀。

    詹天祐修京張鐵路,在南口留下了許多佳話。

    八達嶺的山洞有二里長,當時工期很短,詹天祐由傳統的兩面打洞而運用了四面打洞,他讓人由山頂往下垂直鑽一個立井,鑽到與兩面洞口平行處,再分別由此,向兩個相反方向洞口打,使速度增加了一倍,據說,火車每節車廂之間的自動掛鉤,也是詹天祐發明的。

    而青龍橋那剪子股式的火車道是在她妹妹參與下完成的,它充分顯示出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從南或從北來的火車,在青龍橋停頓了一會,火車似乎不往前走了,車頭變成車尾,似乎倒著往回開了,實際上是在這裡繞了一個小彎子又往前走了。

    詹天祐修通了京張鐵路,在南口修起了生產火車配件的工廠,配件工廠是光緒三十二年,也就是一九0六年建起來的,建立工廠的骨幹力量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一直跟詹天祐修鐵路的廣東人,這些人是詹天祐從家鄉招募來修鐵路的,修完了鐵路這些人就落在了這裡(南口有廣東墳地)

    二、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在唐山,從唐山調撥來的。

    三、從天津招募來的,天津是中國早期工業基地,那裡有很多小工廠,海員,這些人熟悉機械。

    有了這三部分人,又在附近招了一些壯工(小工),這個配件工廠就建立起來了。

    這個工廠在火車站的西北側,最初是修京張鐵路,從北京(豐台)到南口這段時,工程技術人員辦公、堆放材料的場所。鋪設鐵路,要使用許多設備,這些設備壞了需要維修、加工;鋪設鐵路,需要架橋、打橋墩,打橋墩需支模板,支模板要破園木、釘模板,這一系列都需要場地,自然而然這個工程技術人員辦公和堆放材料的周邊就變成了維修鋪路設備和加工鋪路所需材料的場地,這個場地就是南口工廠的前身。

    隨著1906年1月從豐台鋪軌開始到1906年9月至南口這段軌道鋪設的結束,鐵路即將向關溝鋪去,「關溝段」工程艱巨,要開山、劈嶺、鑽山洞,艱巨的工程需要龐大的設備和龐雜的材料供應,為了保障這些,遂在原來那個維修鋪路設備和加工鋪路材料的場地上正式建立了工廠。

    開始建廠時廠名叫「京張製造廠」,隨著鐵路的完工,工廠的職能,由原來的維修鋪路設備,供應鋪路材料而轉化成維修機車,製造客車車廂,和生產火車零件,而在1910年改名為南口機車廠,於1916年又改成南口機廠。

    南口工廠在二、三十年代按工種分成許多「房」,有鉚爐房、機器房、翻砂房、打鐵房、機車房、木工房等,所謂「房」就相當於解放後所說的「車間」。

    南口工廠在建廠之初只有三百多人,到1949年發展到了六、七百人,後來到了二千多人,到了七十年代,引進了日本和德國生產軸承的兩條生產線,工廠人數曾達到過七千多人。

    南口工廠的故事講到這裡,翻回頭咱們再說趙掌櫃的大舅哥,趙掌櫃大舅哥的年輕時,正趕上詹天祐修京張鐵路,南口工廠初建招工的時候。

    趙掌櫃大舅哥住在南桃花村,離南口八里,說八里,那指的是老南口,離新建的南口工廠只有七里,走著不用慌忙一個小時就能到了,自然南桃花村就變成了南口工廠招工的範疇。

    提起南桃花村,就讓人們想起了它所處的位置,異常蹊蹺,自古至今人們選擇居所的位置都在高處,可南桃花村的先民們卻選擇了一個低處,一個溝槽的地方。有個童謠是這樣說的:

    南桃花兩頭翹,

    村中有個老爺廟。

    老爺廟有棵大槐樹,

    大槐樹高又高,

    發水苲草掛樹梢。

    老爺廟,是南桃花村的村中心,也是全村最低的地方,一發大水,全村的水都要往這裡流。

    南桃花村,從東邊來,看不到村子,從西邊來,看不到村子,只有走到跟前才能看到村子,為什麼呢?這個南桃花村所在的位置像個兩頭翹的「元寶」,這個兩頭翹的元寶地形,是這樣形成的,南桃花村北邊是軍都山,萬千年從西北吹來的黃土,散落在村子西邊,形成了黃土高地,萬千年從東北山溝裡衝出來的砂石淤積在村子東邊,築起了高高的河灘,在兩種地形的交會處,由於兩種自然力都力所不能及,遺留下了一個很深的溝槽,到了雨季,由於這裡地勢低,東邊的水往這裡流,西邊的水往這裡流,尤其是那北山的水,腐殖質漚黑了山上地面的浮土,雨水把這浮土衝了下來,每年都有一銅錢厚的淤泥從山上衝下來覆蓋在這裡,常年累月,累月常年,這道溝槽慢慢升高了起來,形成了一個一千多畝的小平原,早期來這裡的先民就是看中了這片肥沃的土地,在這裡居住了下來,在這片肥沃土地的中間有個大墳地,大墳地的祖墳前有石碑、石供桌、還有柏樹,據碑文記載,墓主人甭管大官小官是做過官的,這個做過官的人就是從洪洞縣遷來的谷姓人家的祖宗。

    墳地是谷姓人家的,可四外的土地卻是陳姓人家的,陳姓人自稱是旗人,明朝移「山西洪洞人」開墾了這片土地,到了清朝,滿人率八旗兵丁入關,為了犒賞這些征戰有功的戰士,放縱他們去圈占土地,因為普天之下皆為王土,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戰領者的,旗人騎著馬拿著小旗相中了哪塊地,在哪塊地四周插上小旗兒,那塊地就是人家的了。谷姓人家從此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土地的人們為了活命,只能再找新的荒地開墾,北邊是大山,東西都有村莊,他們只有往南發展,原來那肥沃的土地再也沒有了,有的只是大沙灘,他們搬走了大石頭,運走了小石頭,手磨破了裹上布條子,腳磨出了泡,用葛針紮了放放血,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口窩窩頭,沒過多少年,在村南那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又開出了一千多畝薄砂地。

    南桃花村的土地,最遠可到村南八里地的白房子和丈頭村西,臨解放時土地有三千多畝,一千口人,村中有兩大姓,一為姓谷,一為姓陳,谷姓人,自稱祖宗是山西洪洞縣遷來的,陳姓人,自稱祖宗是隨皇上入關的旗人,清朝的時候,南桃花村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陳姓幾大家族中,旗人的土地是不允許買賣的,只有使用權,到了民國,這個規矩沒有了,有的人賣了地去耍錢,有的賣了去抽大煙……

    南桃花村除了谷、陳兩大姓外,還有二三十戶雜姓,這些雜姓,既沒遇到大明皇帝賜予的墾了荒地就可以歸自己的那個年代,也沒有獲得像人家旗人那樣跑馬圈地的權力,那麼他們只有給別人打工餬口的份了。

    趙掌櫃的靳大舅哥住在南桃花村,也屬於雜姓之列,他們的祖上是清朝乾隆年間,流落到南桃花村的,趙掌櫃大舅哥的父親原在南口一個「貨棧」當夥計,後來去世了,趙掌櫃大舅哥當時還小,他叔伯哥哥去接了班,後來趙掌櫃大舅哥長大了沒的幹,夏天給人家打短工,冬天走街串戶賣羊肉。

    買賣好一天,歹一天,沒個準頭,好了能維持自己和母親的吃喝,而歹了呢,娘倆都得去挨餓。

    這一天,趙掌櫃的大舅哥,背著賣羊肉的簍子,在街上,邊吆喝邊轉悠,遠遠看到街心大映壁前,圍聚著幾個人仰著頭在看告示,他也走上前去,由於他上過三年「冬學」認得些字兒,知道告示寫得是什麼。

    告示大略寫道:

    京張鐵路開通,建立配件工廠,需招工人若干名,凡年齡不超過三十歲,品行端正者,均可前來報名,試工期半年,工資每月一元,試工期滿二元。

    趙掌櫃大舅哥,看到此告示,心中大喜,如果一個月能拿到兩塊錢,這不是天大的美事,要比這賣羊肉,強上千倍萬倍,賣這羊肉,賣好了,除了本錢能落個十個二十個小錢兒,如果賣不好,羊肉賣不出去,提心吊膽,怕那羊肉餿了臭了,守著羊肉自己卻不敢吃,因為吃了就賠了,多會兒我也沒摸過洋錢邊啊!如果一個月下來,能摸到兩塊干稜稜的洋錢塊兒,那該是個多美的事兒啊,想到這些,不免賣羊肉的吆喝聲響亮了起來,臉上露出了遮也遮不住掩也掩不住的笑容。

    這天回家很早,母親問他:「今天是不是買賣好?羊肉賣完了?」他說:「沒賣完。」「沒賣完你幹嗎這麼早就回來了?」他說:「這羊肉咱不賣了,拿回來孝敬老娘您吃。」他媽說:「兔崽子,你甭拿我打哈哈,我吃羊肉的牙還沒長出來哪!」說完就一撅屁股上了炕。

    趙掌櫃大舅哥是個孝子,很活潑,拽著他媽的手說:「媽,您張開嘴,我瞧您吃羊肉的牙長出來沒有,我看一定是長出來了。」然後從簍子裡拿出了一條子羊肉,提拉著讓他媽瞧,您看這條子肉多嫩啊,這就是給您留的。」他媽翻臉向他吼道:「你他媽不過了!」

    這兒子言道:「不是咱不過了,而是咱們以後,過得要更好啦!媽啊!我明天要報名當工人去了,如果當上了這工人,半年後,一月能掙兩塊錢,到那時候,我包您天天能吃上羊肉,把您吃夠了算!」那趙掌櫃大舅哥越說越高興,似乎自己已經當上了工人,似乎自己現在每月已拿到了兩塊現大洋,他媽不相信天底下會有這樣的好事,言道「到那陣兒啊,我早就聽蛐蛐叫去嘍!」

    趙掌櫃大舅哥長得像他母親,他母親,是西隔南桃花村半里,「長水峪村」的西高家人,西高家也是永樂年從洪洞遷過來的移民,當時,高、李幾戶人家相中了長水峪溝裡那眼終年流淌不息的山泉,依山傍水住了下來,長水峪村,雖然和東邊南桃花村只有半里之遙,但它的地勢卻陡然高了起來,由於地勢陡,下的雨水瞬間都流跑了,種的莊稼不愛長,聰明的高、李幾家人在這裡栽上了耐旱、皮實又生命期長的柿子樹,柿子樹長大了又變老了,村南那一株株高大,蒼老已經空了心的柿子樹,親自目睹了這地區滄海變成桑田的歷史。

    第六十章靳大爺德才兼備

    當工人顯示才華

    趙掌櫃大舅哥園園的臉膛,中等身材,瞅著這個人就厚誠,他這年已經二十七歲了,已是一個成熟的男子漢了,到了南口工廠報名處沒費事,工廠就相上了,試工期半年,每月一塊錢,一塊錢能幹什麼呢?在老民國的時候,一塊五毛錢能買一袋兒冰船牌的洋白面;一塊錢換四百六十個大子兒,一個大子兒能買一個燒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