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g兄、葉兄、r兄與熊兄的月票!)
當今天下誰人可以權傾朝野?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便是大多數的普通百姓都可以告訴你,此人乃是燕王劉毅,坐領數州帶甲百萬以王上之位輔佐國事,如今朗生手中的實權與大漢天子並無二至。可終究還是缺少了那個名分,其實登基稱帝在劉毅心中是水到渠成之事,等他擊潰南方三雄掃清**之後絕不會有人能與之相抗,那時登上帝位在他看來亦最為完滿!不過有著今時今日的地位權力,朗生是否稱帝已經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事情了,以其為核心早就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而要將自身利益穩固下來他們也要推動燕王稱帝的進程。
在這個集團之中燕王世子劉桓的地位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對父王登上皇帝之位自然也更加渴求,只有劉毅稱帝他才能從世子變成太子,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區別卻是判若雲泥!從軍營回歸北平的這兩年正是劉桓成長最為迅速的時日,成家立業權力ri增,西域使團的成功更為其贏得了天大名聲,加之劉毅本身就在有意加強他的權力威勢,如今十九歲的劉桓亦是儼然一副上位者的氣度,且在他身邊亦是集中了不少優秀的人才,比如黃慎,再如楊修以及燕王身邊謀臣愛將的子弟,這在今後將會成為他手中一股極為巨大的政治力量。
立嗣對於志在天下的諸侯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將會成為其集團穩定的一種象徵,一般而言圍繞著這種將來的權力分配都會有著不少的明爭暗鬥,另一個時空之中無論袁紹還是曹操都曾面臨過這樣的難題!理論上說事業的延續需要繼承者擁有最優秀的能力,可華夏自古以來的傳統卻是立長,這兩者之間是有著一定衝突的,長子未必就是最優秀的那個,但遵循祖制亦是當今士子觀念之中的主流,無論長子是否優秀廢長立幼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袁紹劉表便是明證。
而這一點在劉桓身上並不存在多大的疑問,自幼便受到最優良的教育,擁有比之常人優越百倍的資源資源,再加自身的恆心毅力以及各處實際歷練至少在劉毅心中他已然具備了擔當自己繼承者的條件,此時燕王其餘諸子尚幼,唯一能夠對他的位置形成威脅的就只有如今身在軍中威名遠播深得士卒敬佩的二弟劉信。不管父王有沒有扶植次子之心但在劉桓看來這亦是一種潛在的壓力,尤其二弟之軍功越來越甚。
論及兄弟感情劉桓與劉信之間極為和睦,其兄友弟恭向來為群臣與王府之中諸人所稱道,但在最高權力的角逐之中親情就會顯得極為薄弱了,皇權爭鬥足以踐踏人世間的一切倫常禮法,想要大權在握江山在手一顆心就要堅定不移,掃除任何可能對自己造成阻礙的力量!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之中,奪嗣之爭都是最為殘酷的,這一點劉毅心知肚明,可他也只能通過一些手段去加以預防而絕做不到杜絕。
隨著年歲的增大與見識的不斷增長,劉桓心中對於權力的渴求亦是與ri俱增,雖說權力容易使人腐化可對於志在帝王之業的他來說這卻是不可或缺之處。二弟劉信可是燕王妃蔡琰親出的長子,認真說起來他才是燕王的嫡長,擁有繼承父王一切的當然權力,自己能有今日的地位除了父王母后的愛惜之外最需要感激的對象便是曾祖劉宇,正是他在世之時確立了自己劉氏長子的身份。當然僅就眼前而言劉信還不足以對他造成太大的壓力且以他對二弟的瞭解其根本對權力爭鬥就全無興趣,劉信的志向只在武道極致沙場爭衡,不過此時加以防微杜漸防患未然亦有必要,他要盡量消除一切有可能影響到他地位的隱患,因此第一步便是促成父王稱帝,他便可名正言順的坐穩太子之位。
對於自己的志向劉毅一直以來便未有太多的隱瞞,當年行奉孝奉迎天子之策,迎獻帝與上黨城中之時賈文和便曾以此相問。其時朗生言及文和此言一出便已然將自己置於死地,而毒士卻瀟灑答曰兵法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之言,在得到劉毅的明確志向之後賈詡才堅定了為其效力之心,君臣二人相隨至今十載亦是極為相得,在朗生擊敗一眾諸侯拿下大漢半壁江山的過程中,毒士的出謀劃策可謂居功至偉。
與史冊之中賈文和極有韜光養晦之道,在曹操諸子的權力鬥爭中為自己贏得了最大的利益,最終得以壽享天年。可在劉毅心中賈詡之後的隱藏鋒芒是和曹操不聽之言有著分不開的干係的,大軍拿下荊襄之後文和力勸主公穩定所佔之地待休養生息完備再以雷霆之勢掃蕩江東孫權及苟延殘喘的劉備,從當時的天下大勢而言此語可謂真知灼見,惜乎曹操沒有採納賈詡的建議,這才有了令他抱憾終身的赤壁之敗!而漢中之戰與之幾乎同出一轍,這個戰略要地又落入了劉備手中,連番主動的喪失使得曹操最終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時機,恐怕亦是賈詡最後明哲保身的最大原因,也許對於自己的主公也失去了信心。
相對另一個時空之中的曹操,今世的劉毅顯然能更為集思廣益,且對於賈詡郭嘉戲志才這般大才而言,他們能夠在主公身上感受到一種發乎內心的真誠與信任,而這種信任才是其最為需要的,哪怕意見會有所不合甚至為此激烈爭論亦不會影響君臣之間的相交,劉毅是最為公私分明之人。因此此時的賈文和並無半點韜光養晦之意,而是竭盡所能的為燕王大業盡忠竭智,其長子亦與世子過從極密!文和口中不會明言,但僅以眼前而論他的立場是在向著世子劉桓傾斜的。
燕軍養精蓄銳兩年之後全線出擊,劉毅此番的敵人乃是他在漢末最大的敵手曹操,這場大戰乃是雙雄之間第一次大規模的正式交手亦對天下的走向影響深遠,在劉桓看來這要在此戰之中父王可以戰而勝之穩定漢中奪取青兗之地便可稱完勝,到那時佔據大漢大半江山的劉毅顯然就有了稱帝的雄厚基礎!新君登位更會讓父王的聲名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燕王再如何權傾天下亦不能與大漢皇帝相比。
劉毅大漢宗室的身份使得其比曹操等人更能名正言順的登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天子之位,但就他在燕地的影響而言無論在朝在野他的登基都不會產生太多不良的影響,而在天下一統之前他並不願因此而給與南方三雄任何的可乘之機,因此此事便是一拖再拖。早在此次雙雄會戰之前張虎賈詡郭嘉等人就有過這方面的商討,亦是稍稍露出了推動燕王繼承帝位的意思,而他們畢竟是外人,相對來說世子劉桓無論身份地位都是最為合適的,且燕地宣傳機構亦在其手中。
有些事情可以說不可以做,有些事情卻是可以做不可以明說,劉桓推動此事便是做得頗為隱晦且極有分寸,父王的心意他是知道的,劉毅不會去在意他行事有著自己的見解,但他並不希望因為此事給父親留下不好的印象,須知他的一切動作最後也必然會被其得知,天耳的力量絕不可輕忽。因此此時的一切還是停留在宣傳領域的造勢,比如在北平城中便有兒童歌曰「西頭漢、東頭漢,而今興盛往北看,潛龍升,國運起,尾後開叉人人盼。」
三國演義之中便有一些讖語的描寫,最著名的莫過於那句」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便是字公路正對應那個當塗高因此才有稱帝之心。小說之中的原委如今已經難以稽考,可漢末之人對這些還是極為信奉的,小兒之言亦往往含有深意!這西頭漢無疑是指漢高祖定都長安,東頭漢則為光武中興遷都洛陽,興盛往北看更是明示北平,尾後開叉豈不正是一個燕字,於此處劉桓手下的一幫幹才亦是殫精竭慮。
而作為此時大漢的文樞所在,天下士子聚集之所幽州書院便更成了世子極為看重的宣傳陣地,隨著此處名聲的越來越響它漸漸已然能夠決定天下主流輿論的走向。而自劉毅當年建立幽州書院之時他的學風就有著頗為開放的特點,學子們可以在書院之內縱論時事而不受太多的拘束,對此無論是劉虞還是蔡邕孔融等人都頗為讚賞。如今天子去世已有將近三年,始終未有繼承其位之人,這在華夏歷史上都是極為少見的,越是亂世漢室就越需要一個強大的帝王為其掌控方向,而自之前種種揚大漢聲威之舉觀之,唯燕王劉毅才有擔當此任的資格。
漢中戰局扭轉,劉桓心中的忌諱至少去了八分,推動父王稱帝的舉動第一處陣地他就選擇在了幽州書院,在此必要造足聲勢,讓天下士子都能以之為正統至少不會抗拒,待此戰捷報不斷傳來更會越為深入,相比等到父王凱旋之日他為此事所做的前奏亦可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