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出了長安地界,便一路向西,四十萬人,數量龐大,再加上帶著大量的輜重糧草,又因為隨軍運送數以萬計的霹靂彈、火藥,重炮等火器,怕顛簸之下出現異常情況,行進速度非常的緩慢,一天行進才不過幾十里。
杜睿作戰,最為擅長的便是長途奔襲,當初征伐高昌的時候,四五天的時間,便橫穿了數千里沙磧,打的就是一個快子。
但是現在,就連杜睿也不得不適應這種行軍速度,與以往相比,現在的行軍速度簡直可以用龜速來形容,太慢了,更不要說彼此間的聯絡全依靠人,要是前方有突發的軍情,是很難做出及時的反應,即使行進的大軍遭受敵人的突襲,綿延近百里的人馬要做出迅速的反應,會是件很難辦到的事。
一想到這個,杜睿便急切的盼望著杜承學能盡快將他所描述的火車研製出來,如今蒸汽機已經有了,假以時日,當火車軌道遍佈大唐的各個角落,溝通每一道,每一州,到了那個時候,不論任何地方出現意外,大唐都能作出最為迅速的反映,當然也包括行軍。
試想一下,大唐軍隊通過鐵路網,在敵人剛剛發出動作的同一時間,突然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
不過眼下是不行了,杜睿也知道這種事急不來,當初杜承學的蒸汽機足足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研製出來,火車相對蒸汽機雖然要簡單的多,但對於這個時候的唐人來說,還是有些超乎想像了。
杜睿對行軍速度並不滿意,行軍途中尚且如此,等到戰事進行時候怕是也是一樣,雖然可以有一部或幾部人馬能偶利用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急行突進,但要幾十萬人都達到這個速度,一天行進百多里甚至更多,那是不現實的,至少糧草是肯定跟不上。
沒有糧草物資的補充供應,如何能保證大軍的戰鬥力?
四十多萬人馬需要的糧食物資是個天文數字,此次征戰,朝廷徵用的民夫數量遠比戰鬥人員多,足足好幾倍,手扛肩挑,小車子推進,想讓他們跟上騎兵的行進速度,只能晚上做夢去。儘管不滿意,但是卻也無可奈何,要是在以往單獨的騎兵突進,要是這樣的龜速,杜睿只怕早就發火了,可是現在的情況特殊,是杜睿執意要打一場全新形勢戰爭的,攜帶了大量的火器,所以他想像中的快速突進,只能在特定時候、特定情況下進行,而且還是部分人馬。
杜睿每天也都在心裡盤算著該怎麼打這一場仗,說起來可笑,大唐戰神,居然還是第一次指揮這麼多人馬,四十萬人,足足是大唐兵力的五分之一。
兵力多了,雖然有好處,卻也有弊端,他很清楚,一旦戰事進行,在戰場上,大部時候都是一支兵馬攻擊一個方向,或者幾路人馬圍攻一個目標,要達到以往那樣,幾個方向的兵馬協同作戰,簡直是天方夜譚,任何一方的軍情都不可能及時傳遞到其他友軍指揮官手上。如此情況下,更是要考較領兵將領個人能力。
領軍將領的能力出眾,在與敵人遭遇時候做出正確的應對,就有可能取得戰事的勝利。反之就可能慘敗,一路人馬慘敗還會累及友軍,甚至整路大軍都遭遇敗績。
當初蘇定方在怛羅斯之戰慘敗,就是因為後方的異族僕從軍突然叛亂,正在前方和大食人拚命的蘇定方根本就沒得到消息,等到後方因為得不到救援,全線崩潰的時候,蘇定方再想去救,已經太晚了。
雖然有弊端,但是杜睿卻並不如何擔憂,唐軍就是在不斷的戰爭當中成長起來了的,每一戰結束之後,唐軍都會發現很多的問題,然後加以改善,在下一次的戰爭中極力避免,杜睿相信,此戰結束後,他同樣會發現大唐軍隊中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後自然就是除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人不是一天長大的,同樣軍隊也不是從建立之初就天下無敵,他們也需要成長的過程。
當初杜睿第一次跟隨李靖出征,就曾建議李靖組建一支兩馬換騎的快速反應隊伍,防備戰事出現突發情況,能及時支援。
大軍一路向西進發,在行軍的過程當中,杜睿也經常將眾領將聚在一起,討論這場即將開始的戰爭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如何掌握分析敵情,如何做出決斷,如何調遣各部,各部攻擊的任務是什麼,需要突擊的目標位置,戰鬥如何開始,用哪一部先開始攻擊,等等。
所有的這些問題,杜睿都會仔細地詢問眾將的意見,並要眾人回答如此考慮的原因,再把他自己的想法也告訴眾將,分析探討各自方案的利弊,及作戰時會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要如何應對,這樣的講述讓眾將都是受益匪淺。
杜睿這種民主的作風,也逐漸讓眾將都放開了,就連五個兒子也時常把他們所有的想法都告訴了杜睿,讓杜睿進行指正,杜睿自然十分欣慰,尤其對杜學征在許多方面獨到的見解很是驚異,在稱讚杜學征考慮周全的同時,也對杜學征在一些方面略免經驗不足,或者說比較稚嫩的佈置作了指正,讓杜學征受益匪淺。
杜睿的言傳身教,也讓杜學征也是非常的感動。他也都迫切希望能以親自指揮一場戰事的勝利,來證明自己不是只能紙上談兵的趙括,杜睿也期望著杜學征能在此戰中有特別出色的發揮。
現在的杜睿已經根本不需要功勳來為自己證明什麼了,反倒是期望幾個兒子和其他將領都有戰功斬獲。
這是他最後一次出征,他希望用這一場大戰,為大唐培養出來足夠的優秀將領,尤其是幾個兒子,杜睿迫切的希望他們能夠盡快成長起來。
後世的宋朝有楊家將,岳家軍,杜睿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日後也能成為國之干城。
大軍從長安出發後,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行進,抵達了玉門關。
作為邊陲名鎮的玉門關地位非常重要,城牆修築的很高大,又因為其是內地前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十分繁華,城市規模雖然不能和大唐腹地相比,但比一般的州府都要大上很多。
因其戰略地位重要,玉門關的規模很大,西北有戰事時候,玉門關經常作為兵員及戰略物資的存儲中轉站,今次也是如此,先期運送的物資全都堆積在玉門關,再由玉門關的官員負責將軍需物資派送到高昌,焉耆,而後輾轉進入龜茲,碎葉。
以往玉門關是大唐的邊陲重鎮,但是如今西域都已經被大唐鯨吞,這裡的戰略地位,不免下降了許多,但是一旦西方有戰事的話,這裡依然會成為天下矚目的所在。
大軍還未到,玉門關的官員就已經忙得屁顛顛,他們除負責物資的看管及轉送外,還要迎接並負責安置路過玉門關的大軍,戰爭進行後,還要負責接收俘虜及戰利品,物資的看管及轉送同樣還要負責,並且還要花更多的人員精力去做好這些事。
如今戰事將起,玉門關一帶的官員早已經忙得天昏地暗。在大軍抵達玉門關之時,玉門關守將率著一眾官員出城迎接,杜睿分明看到,那些官員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眼中全是血絲,他們已經忙了幾個月,如今大軍到來了,可以說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接下來還有更忙的事等著他們。
長途奔波了千多里的唐軍將士也差不多,他們都累壞了,急需要休整,迎接儀式非常簡短,行事雷厲風行的杜睿最不喜歡煩瑣的儀式,更不要說現在是戰爭進行時。一番簡單的客套寒暄後,杜睿等人在一大群官員的簇擁下,進到玉門關城內,大軍將在玉門關做短暫的休整,然後便要開進西域。
西域,從狹義上是來說就是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
《漢書?西域傳序》記載:「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漢武帝以前,西域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到漢宣帝神爵二年,方才在此設西域都護府,烏壘城是當時漢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當時西域都護由皇帝親自任命,三年一替從未間斷。
據《漢書》記載:西漢歷任都護十八人,其中立傳可考的歷史上著名的有鄭吉、鄭宣、甘延壽、段會宗、廉褒、韓立、郭舜、孫健、李崇、但欽等十人。
當時輪台國是個城郭之國,都護府直接對其統轄,輪台王曾多次受皇帝親召幸朝。漢朝另設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軍事、機構,對當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以王、侯、將、相、大夫、都尉等官職,他們均受西域都護府的管轄。
西域從漢武帝劉徹時起屬於漢朝,西域三十六國是:婼羌、樓蘭、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扜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稈、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車、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尉犁、危須、焉耆、姑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三十六國中,一部分是遊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國。
華夏溝通西域,最重要的人物便是漢武帝之時的張騫,因其開拓了「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西漢建國時,北方即面臨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的威脅。這個民族,最初以「獯鬻」、「獫狁」、「儼狁」、「葷粥」、「恭奴」等名稱見於典籍,後統稱為「匈奴」。
春秋戰國以後,匈奴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各部分別形成奴隸制小國,其國王稱「單于」。
楚漢戰爭時期,冒頓單于乘機擴張勢力,相繼征服周圍的部落,滅東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政權和強大的軍事機器。
匈奴奴隸主貴族經常率領強悍的騎兵,侵佔漢朝的領土,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漢高祖七年冬,冒頓單于率騎兵圍攻晉陽。
劉邦親領三十二萬大軍迎戰,企圖一舉擊潰匈奴主力。結果,劉邦反被冒頓圍困於白登,七日不得食,只得採用陳平的「奇計」,暗中遣人納賄於冒頓的閼氏夫人,始得解圍。
從此,劉邦再不敢用兵於北方,後來的惠帝、呂後,和文景二帝,考慮到物力、財力的不足,對匈奴也都只好採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禦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文帝時代,匈奴騎兵甚至深入甘泉,進逼長安,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安全。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偉人。建元元年即位時,年僅十六歲。此時,漢王朝已建立六十餘年,歷經漢初幾代皇帝,奉行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並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
據史書記載,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廩盡滿,而府庫余財」,甚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不可食」。
在民間,是「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以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與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
漢武帝正是憑借這種雄厚的物力財力,及時地把反擊匈奴的侵擾,從根本上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歷史任務,提上了日程。也正是這種歷史條件,使一代英才俊傑,得以施展宏圖,建功立業。
漢武帝即位不久,從來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連一帶曾住著一個遊牧民族大月氏,秦漢之際,月氏的勢力強大起來,攻佔鄰國烏孫的土地,同匈奴發生衝突。
漢初,多次為匈奴冒頓單于所敗,國勢日衰。至老上單于時,被匈奴徹底征服。老上單于殺掉月氏國王,還把他的頭顱割下來拿去做成酒器。
月氏人經過這次國難以後,被迫西遷。在現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帶,趕走原來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國家。但他們不忘故土,時刻準備對匈奴復仇,並很想有人相助,共擊匈奴。
漢武帝根據這一情況,遂決定聯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於是下令選拔人才,出使西域。
天山南麓,因北阻天山,南障崑崙,氣候特別乾燥,僅少數水草地宜於種植,缺少牧場,漢初形成三十六國,多以農業為生,兼營牧畜,有城廓廬舍,故稱「城廓諸國」。
從其地理分佈來看,由甘肅出玉門、陽關南行,傍崑崙山北麓向西,經且未、于闐,至莎車,為南道諸國。出玉門、陽關後北行,由姑師沿天山南麓向西,經焉耆、輪台、龜茲,至疏勒,為北道諸國。
南北道之間,橫亙著一望無際的塔里木沙漠。這些國家包括氐、羌、突厥、匈奴、塞人等各種民族,人口總計約三十餘萬。
天山南路諸國也已被匈奴所征服,並設「僮僕都尉」,常駐焉耆,往來諸國徵收糧食、羊馬。南路諸國實際已成匈奴侵略勢力的一個重要補給線,各族遭受著匈奴貴族的壓迫和剝削。
蔥嶺以西,當時有大宛、烏孫、大月氏、康居、大夏諸國。由於距匈奴較遠,尚未直接淪為匈奴的屬國。
從整個形勢來看,聯合大月氏,溝通西域,在蔥嶺東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漢朝的威信和影響,確實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軍事行動,最後徹底戰勝匈奴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步驟。
當漢武帝下達詔令後,滿懷抱負的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出發。一個歸順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願充當張騫的嚮導和翻譯。
他們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
匈奴的右部諸王將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見當時的軍臣單于,軍臣單于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後,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
這就是說,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于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達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即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後來張騫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乾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最終張騫一行讓溫妮越過蔥嶺,到了大宛,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
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於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後,派了嚮導和譯員,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到了大夏。
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
烏孫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遊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後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
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於這裡土地肥沃,逐漸由遊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
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後來匈奴內亂,張騫才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為漢朝開闢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張騫回來以後,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後,由於張騫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時,漢朝業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
幾年來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著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後已經與匈奴發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跟漢共同抵抗匈奴。
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同時,張騫也著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
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到了烏孫,遊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
元鼎二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身毒、奄蔡、條支、犁軒,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元鼎二年,張騫回到漢朝後,拜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後,漢同西域的關係進一步發展。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
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繫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由於華夏歷代王朝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
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元封六年,烏孫王以良馬千匹為聘禮向漢求和親,武帝把江都公主細君嫁給烏孫王。細君死後,漢又以楚王戊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
神爵三年,匈奴內部分裂,日逐王先賢撣率人降漢,匈奴對西域的控制瓦解。漢宣帝任命衛司馬鄭吉為西域都護,駐守在烏壘城,這是漢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設置行政機構的開端。
匈奴奴隸主對西域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是極其殘酷的。西漢的封建制度,較之匈奴的奴隸制度要先進得多。因此,新疆境內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擺脫匈奴貴族的壓迫,接受西漢的統治。西漢政府在那裡設置常駐的官員,派去士卒屯田,並設校尉統領,保護屯田,使漢族同西域各族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騷亂,匈奴乘機統治西域,各族不堪斂稅重苛的虐待,向東漢武帝請求三次,十八國國王以送兒子到洛陽學習當人質真誠誓言。要求內屬中原,劉秀在立足未穩之時,十分不情願地將西域都護府遷往龜茲乾城。
原本歷史上的大唐初年,唐軍在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向觸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以外,西域各國均臣服大唐政府。
不久西域統治交由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進行處理,在西域設立了完備的行政體系,將西域劃歸隴右道,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西域地區的主要城市,玄宗開元年間,曾設立磧西節度使,統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自此新疆地區成為大唐的一部分。但安史之亂後,大唐再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再次出現半**政權。
此後西域地區一直紛亂不休,直到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被尊奉為「成吉思汗」。不久,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次子察哈台,建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哈台汗國。
明朝建立後,西域仍然在察合台汗國統治之下。明朝中葉,察合台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直到清朝初年才被由瓦剌演變而來的漠西蒙古所滅。
漠西蒙古成為新疆重要勢力,准格爾部在康雍乾三朝與清軍進行了長期的軍事衝突,最終在乾隆朝徹底平定,中央王朝重新在新疆建立統治。乾隆朝相繼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並迎回東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此後直至清末,一直對新疆進行著穩定的統治。但隨著清朝實力的衰落與西方列強的興起,最終丟失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五十萬平方公里領土,一度全疆陷落於中亞的浩罕王國,幸虧左宗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並於1884年設立新疆省。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如今的西域已經完全處在了大唐王朝的控制之下,成了大唐帝國的安西道,曾經的那些小國也早就在大唐王朝的累次打擊之下灰飛湮滅。
大軍在玉門關安營紮寨後,杜睿立即傳令,所有高級將領一律到他的帥帳之中集合,召開戰前緊急軍事會議。杜睿的大帳內,站的滿滿噹噹的,隨軍出征的中郎將以上級別的將領全都到場。
百多人齊聚在杜睿的大帳內,但沒有任何的聲音發出來,誰也不敢私下議論說話,每個人都知道杜睿治軍極嚴,鐵面無私,任何人要是違反軍紀犯到他手下,決不會姑息遷就,肯定會做出處罰的,就算是他的親子也不例外,誰都不想成為那只駭猴的雞,沒有人敢遲到,也沒有人敢私下議論什麼。
看到屬下的將領和官員悄無聲息地站著,杜睿很是滿意,他在聽手下的親衛說召集的人員都到齊後,也從掛在帳首的巨大地圖前轉過身,面對帳下的諸將,很威嚴的說道:「諸位,大軍已經抵達玉門關,休整兩日之後,便要進入安西道,想來大食人也該知道我軍的動向了,接下來我大軍要如何安排,本帥還想聽聽諸位的意見!」
大軍兵出玉門關之後,整個安西道都將成為杜睿的大後方,到時候杜睿將全面接管安西道哥哥州府的民政軍務,所有州府的官員必須聽從他的調遣安排,接受他的調度。在他的命令未下達前,所有將領和官員都有權利和義務表述自己的意見,杜睿將集思廣益,再做出定奪。作為大軍的主帥,雖然他對如何進行作戰早就已經有了方案,但戰事進行前,還要聽聽諸將的想法,採納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議,彌補自己初始方案的不足。
這也是杜睿領軍,一直以來的作風,為帥者就應當博取眾家之長,獨斷專行,難免出現紕漏。
如今杜睿的手上,可是掌握著數十萬人的生死,掌握著大唐的命脈,縱然他三十年來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滅國無數,百戰百勝,卻也不敢大意。
杜睿把他收到的大部軍情都與到召集來的將領通報了,在將敵我雙方的大致情況都說了後,杜睿看著帳下身子挺的筆直的將領,用與剛才同樣的聲音說道:「諸位,敵我雙方的軍情本帥都與你們說了,接下來本帥想聽聽諸位的想法,此戰我軍要如何打,才是最好的!」
大唐雖強,然大食卻也不弱,這就是當下敵我雙方最真實的寫照,大食在經歷了中亞慘敗之後,無力東進,便竭盡全力經營西方,穆阿維葉病死之後,葉齊德一世繼位,這也是個強力的君主。
一方面要防備著大唐,一方面卻又多線開戰,同時進攻拜占庭王國和伊斯蘭王國,還與東歐的蠻族不斷交戰。
要說大食是弱者,誰都不會相信,當初杜睿能在西域,中亞連番擊敗大食人,一方面是因為杜睿指揮得當,大唐將士英勇善戰,一方面也是因為因緣機會。
當時的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急於奪取西域,將戰線鋪的太開,這才讓杜睿抓住了各個擊破,消耗大食的有生力量,然後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大範圍的穿插行軍,最終四面包圍,殲滅了大食的主力。
可以說,如果當初易布拉西?默罕默德能夠穩妥一些的話,與大唐打消耗戰,縱然最終大唐取勝,怕是也無力西進了。
杜睿話音剛落,前部先鋒的高履行便道:「大帥!末將覺得現在我們最大的麻煩不是大食人,而是這西域的天氣,西域多大漠,其間氣候多變,如今已近冬,西域天氣寒冷,只怕是對行軍多有不便,倒不如暫且再次休整,等到天暖,再行進兵!」
「大帥,末將有不同意見!」杜學征聞言,便站了出來反對。
原本他是沒有資格參加這種會議,不過杜睿為了讓自己的幾個兒子長長見識,便假公濟私了,將五個兒子都帶在了身邊。
「講!」杜睿面無表情地說道。
杜學征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倒也不怯場,朗聲說道:「大帥,末將覺得我大軍不能長時間休整,而應該速速開進西域,盡早越過蔥嶺,尋找大食主力,進行決戰!」
杜睿道:「說說原因!」
杜學征接著道:「大帥!我大軍從長安出發後,雖然行進了千里,但士氣依然高漲,要是長時間休整,士氣定然下降,那樣整支大軍的戰力必定下降,因此萬不能長時間休整,我大唐與大食雖為世仇,然雙方民間卻未曾停止過交流,安西一帶多大食商人,我軍大舉行進,必然被大食人知曉,一旦我大軍在玉門關遷延日久,士氣必然下落,而大食人卻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從容備戰,所以我軍定不能隨大食人的願,應當速速進發,兵進大食!」
杜睿聞言,也是暗暗點頭,自己以前倒是小看了這個兒子。
感覺到杜睿鼓勵的目光,杜學征的自信心更足,繼續侃侃而談:「如今大食國君窮兵黷武,多線開戰,早已人疲馬饑,戰力與平時比下降了不少,此正是我大軍尋殲大食主力的大好時機。我大軍物資供應充分,戰馬草料充足,全軍將士所需的糧食也完全可以得到充足的供應,相比較我大軍比大食人更佔優勢。要是天暖春草萌芽了,我軍戰馬有草料,大食人的戰馬一樣會有草料,他們的牛羊也有了食物,會長膘生仔,那樣大食人的物資情況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到時候我軍休整好了,大食人同樣會休整好,一旦他們收縮兵力,在西亞與我們打一場消耗戰的話,我軍的先機盡失,會非常的不利!」
杜學征說到這裡,再對神情依然沒什麼變化的杜睿作一禮道:「大帥,此前我大唐與大食連番作戰,大食人在我軍的手上吃了不少苦頭,沒佔到什麼便宜,他們的士氣大受打擊,對我軍也心懷畏懼,此番聽聞大帥率軍將來,更會心生懼意,綜合幾方面的因素,大食人現在正是士氣最低落,戰力最差的時候,而我軍士氣高漲,末將覺得,我大軍應趁此大好時機,從幾個方向攻入西亞腹地。」
杜學征說著,再次充滿傲氣地說道:「大帥,末將願領一軍,為大軍前驅,直搗巴格達!」
杜學征說得慷慨激揚,杜睿也是深深讚許,可是對於杜學征的請求,他卻不能答應,作為大軍的主帥,他當然能滿足杜學征的要求,但是同樣作為大軍,他不能拿將士們的生命開玩笑,來滿足自己兒子的英雄情結。
「其志可嘉!然你沒有統兵作戰的經驗,這樣吧!本帥將你調入高將軍的前部,你若是有大志,也不愁沒有施展的地方!」
又商量了一番,最終杜睿還是敲定,大軍兩日之後進軍,兵法蔥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