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宋梟

第一卷 不死龍城 第84章 人為財死 文 / 蕭玄武

    更新時間:2012-06-14

    其實,強遷百姓、堅壁清野有多大難度,楚天涯想想也能知道。那些務農、經商的平民百姓們,祖輩幾代人辛苦經營攢下來的家業和田園,說捨棄就要捨棄,不是那麼容易的。尤其是大宋開國百年呈平日久,天下多半是安居樂業,不知戰爭之可怕。

    楚天涯也從來沒有親歷過戰爭,但他從後世的各類史籍上,瞭解到了這場戰爭的可怕。靖康之變,金國從燕京、雲中雙管齊下,東路軍橫掃河北渡過黃河,一路燒殺搶虐殺人無數;西路軍南下直取太原,第一次沒有打下城池,太原憑借一仞孤城堅守了兩百多天,城中早已斷食絕糧樹皮都刨盡,最後只能易子相食、殺人吃肉,慘烈無比;直到金兵第二次南侵大宋官軍無力救援,太原才宣告破城,此後滿城老幼一人不留,被金兵屠城!

    此外,打下東京後,金國擄掠了大宋的徽、欽二帝一同北返,東京開封府被洗劫一空,附近城鎮鄉村百里無人煙。與二帝一同北擄的,還有數千皇族宗室與官宦仕紳,以及不下於十萬眾的平民百姓。

    這是一場比流放還要殘酷的北行之旅。金兵所到之處,無不殺光、搶光,女子盡數抓到軍中為妓。中途有無數人死於非命,其中不乏皇族官員,其中以女子居多——死因很簡單,被金人施暴凌虐而死!

    可以說,靖康伊始,中原大地就開始了一段難以回首的血淚悲慘歷史。

    楚天涯至今仍是清楚的記得,很早以前看過的一段史料統計:在宣和三年左右(即距今幾年前),大宋的經濟發展到達巔峰,人口也數中國封建王朝史上之最,多達九千三百四十七萬人;僅僅過了半個世紀,到了元朝初年的至元十一年,中原人口僅剩八百八十七萬人——人口損失將近91%!

    100個人當中,將有91個人死於戰爭——就從靖康之恥開始!

    再回眼看看如今的太原城中,仍是這般歌舞昇平的靡靡景象,知府張孝純與都統王稟等人,還在為強行遷民與堅壁清野一事猶豫不決,楚天涯的心中就無名火起——和91%的人口被屠殺相比,幾個村莊的百姓暫時放棄農田家園來逃難,算個屁事?一群死屍,又守得住田產家園嗎?!

    這些話,楚天涯沒有跟王荀說。但王荀明顯從楚天涯的眼神與表情中,讀出了噴薄欲出的殺氣與怒火,因此一個勁的勸他稍安勿躁。

    「王大哥,這些事情我心中自有輕重,你不必多說了。」楚天涯便準備將他打發走,「你還是趕緊帶人去修築城防吧。記得要將護城河挖得深一些、寬一些。」

    「我知道了。」王荀略略的吁了一口氣,又道,「對了,往後你連日都要巡視城中,我從父親的馬廄裡給你弄來一匹馬,以代腳力——牽進來!」

    兩名勝捷軍小卒牽進來一匹棕紅色的高頭大馬,王荀道:「這是家父從征河北時,從燕京一帶弄來的好馬,雖然不是什麼絕世神駒,也並非是中原的矮腳馬可以相提並論了。」

    楚天涯接過韁繩拍了拍那匹大馬的面頰,感激的道:「多謝王大哥了!……一事不煩二主,不如你再幫我個忙吧!」

    「兄弟有事儘管說!」王荀爽朗的道。

    楚天涯笑了一笑,便告訴他說,自己的鎧甲已經送給了孟德,因此現在沒了披掛。

    「哈哈!小事一樁啊!」王荀大笑道,「我好歹也是個先鋒官,現在勝捷軍裡又是我父親主事了——且取筆墨來,我寫個條|子,你便去軍中武庫領取甲械。要什麼都只管自己拿取,不必客氣!」

    「多謝!」

    少時王荀便寫下了條|子,言語上留了很大的餘地,只說讓楚天涯「奉軍命前往武庫調取軍巡鋪所需武器甲械,一應予以足備」。

    軍巡鋪,即是大宋官府獨有的機構,相當於地方派出所,鋪裡的軍巡,平常有像片警一樣管理百姓戶所調解民間糾紛,夜間則像巡警一樣四處巡邏。太原城中,每隔數十步或是百餘步,就有一個軍巡鋪,每鋪都固定有三到五人,十二個時辰不缺人的輪流值勤,專門負責城中治安。

    如今,楚天涯就算是接管了太原城中所有的軍巡鋪,手下另有屋外的三百多名機動人員隨時聽候調譴,全權負責城中的治安,稍後還要負責徵集和管理全城的糧草。

    軍巡鋪的部門雖是不大地位更是低微,在平常無關輕重。但若是到了戰爭時期,則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若缺人手,只管跟我說,我再給你加添人馬。」王荀扔下這句話,也便告辭自己去忙著監工築城了。

    何伯與蕭玲瓏圍著那匹大馬看了一陣,嘖嘖的稱讚「好馬」。

    楚天涯則是出了門外,和那三百名軍巡打了個照面。其中還有兩個熟人,一個是以往太原府的捕頭劉刀疤,這次帶著百名衙役一同來楚天涯麾下聽用了;另一人則是江老三,王荀念著他跟楚天涯有舊交,徵調人手的時候也就一併將他叫了來。

    楚天涯先是詢問了一些情況,得知這些人現在全都散落在各家各戶,或是散居在其他軍捨裡。於是楚天涯讓他們全都回去打點行裝,統一安排屯紮一處,以便隨時聽候調譴。其他城中所有軍巡鋪的軍巡,即日起也都要嚴明號令、一同起居行動。駐紮地點,就選派在廣陽郡王府的大院——被一把大火燒了的地方。

    稍後,楚天涯便準備帶上劉刀疤與江老三,一同去武庫領取紮營屯兵所需的器械。便回到院中問蕭玲瓏,「你是否需要什麼兵器或是甲袍?」

    「不用了。」蕭玲瓏答道,「我自有披掛,從遼國就一路帶出來的,從來未敢遺失。現在全都留在山寨裡,我已讓四哥派阿達與阿奴來與我匯合,並帶來我的馬匹與披掛。」

    「很專業嘛!」楚天涯笑道,「那我出去一趟,馬上回來。」

    「少爺,你等等。」何伯突然出聲叫住他。

    「何伯有事?」

    何伯湊上前來,在他耳邊低語道:「既是手中有權,不可不先顧了自己。金銀財寶可以不要,自家的地窖裡不能缺了糧食。就算少爺不圖私念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這兩個丫頭著想——你總不願意看到她們餓成皮包骨頭,或是去生吃人肉吧?」

    楚天涯愕然的怔了一怔,下意識的看了看宛如仙顏的蕭玲瓏,點了點頭,大步走了。

    「老爺子你跟他說什麼了,他為何如此眼神怪異的看我?」

    「哦,眼看就要打仗了,我叫他一切從簡;便讓他順便到街上買點成親用的物什來,今晚就讓你們倆個拜堂成親,洞房花燭算了!——哦,還有小艾那丫頭,一併填房壓床!」

    「……」

    楚天涯帶了這一百衙役、兩百軍兵出了門,逕直往城中的武庫而去。途中,許多的百姓看到楚天涯大搖大擺的帶著數百人,聲勢浩大的穿街過市,大多都驚愕不已——早幾天他不是還被關在囚車裡遊行示眾嘛,今日怎麼便鹹魚翻身,還當了大官了?!

    到了州府武庫,楚天涯亮出條|子,守庫的小吏哪敢怠慢,慌忙開了武庫,讓楚天涯任由任取。

    楚天涯也就沒客氣,先給自己置了一身上等的塗金脊鐵甲和厚實暖和的戰袍披風,選了把精鑄斬馬刀用於佩掛,另挑了兩柄黃楊大弓、破甲箭矢十餘壺,再有素木槍、雙鉤槍、環子槍與太寧筆槍等一共七八種,足足一大捆——他不懂怎麼會有這麼多種槍,也不知道哪樣趁手,便全都各挑了一樣帶回去。等學了槍法,再挑趁手的兵器。

    然後,他又讓手下的軍巡都報上需要的裝備,現需現配。這些軍巡們也就不客氣了,以往流盡口水也只能多看幾眼的上等鎧甲、佩刀與各種披掛,全都大張獅子口的叫了出來。

    楚天涯叫武庫小吏將這些裝備全都配齊,一樣都不能少。但是手下哪名軍巡領了什麼裝備去,又全都登記在冊——若有遺失,重責不怠!

    掌管武庫的小吏很想跟楚天涯說,他要走的這些裝備全是上等的貨色,別說是受雇於衙役的普通軍巡,就是禁軍裡的指揮使也未必都有這樣的全套裝備。若論市價,這些裝備變賣出去都足以讓楚天涯富甲一方了。但看到楚天涯進了武庫就像是強盜進村了一樣,加上有王荀的條|子,他哪敢廢話?

    楚天涯才不管這些裝備值多少錢了,在他看來,現在除了人和糧食,其他的全都是浮雲,金銀銅錢都既不管飽也不能用來打仗,有個屁用!大宋每年的軍費開支佔到國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存下的這許多武器裝備現在不用,卻等著女真人打破了城池將它搶走,再用來武裝女真軍隊、對付我們宋人嗎?

    因此,楚天涯是秉著一顆狠心,大肆在武庫裡搜刮了一把。一兩個時辰後,楚天涯再帶著這三百人從武庫裡出來,全都煥然一新、鳥槍換炮了——此前穿著皂衣公服與布人甲的衙役小卒們,全都換上了上等鐵甲和嶄新的戰袍,腰刀披掛手執長槍,威風凜凜的氣勢都大漲了幾分。穿著那些鮮亮的衣甲,走在太原的大街上都不知道晃花了多少雙眼睛。

    一行人便到了廣陽郡王府。

    童貫已死,主宅已被燒成了一片白灰,楚天涯便叫劉刀疤與江老三帶人將這裡收拾一下,將駐紮軍巡的營房拉起來。開始還有勝捷軍的人想上前來阻止,一見是楚天涯帶人幹的,就都灰溜溜的閃了,屁也沒敢多放一個。

    現在,太原城中的百姓們或許還不知道,但勝捷軍裡卻是早就傳開了:小小的軍使楚天涯,已經合縱勝捷軍與西山、太行的人馬合兵一處,欲圖大事。雖然軍隊裡的人還不太清楚楚天涯究竟是個什麼身份,但都知道,他背後有西山與太行這兩路強匪做大靠山,就連新近執掌了軍權的王稟都對他言聽計從,多有倚仗;而且據聞,先前得罪過他的副都指揮使劉延慶,已是莫名其妙的「人間蒸發」,多半已是壞在了他手上!

    這樣的人物,已是不受軍令與律法所限制,超然於規則與潛規則之外,誰敢得罪?

    就在眾軍巡忙於搭建營房的時候,楚天涯將自己所有的積蓄全都取來,全部公然的分給了這三百人,對他們說,這是我私下給兄弟們的見面禮。今後你們就都跟著我好好幹,一定不予虧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尤其時下大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無人不愛財,「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已經深入人心。

    三百名軍巡歡呼雀躍——「願唯太保馬首是瞻,誓死相隨!」

    楚天涯的心裡卻是有點好笑,心說這些金銀財寶過不了多久就都不值錢了;既然不能填肚子,那就和石頭沒差別。

    過期不用,作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