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貞觀游龍

第二卷張家的崛起 182 領兵出戰,兩將爭鋒(二) 文 / 最後一次瘋狂

    ~-~不過對干尉遲敬德要和秦叔寶互換之事,在尉正敬德一徑提出來,

    秦叔寶也不敢了,這明顯是自己徒弟提議,為自己漲功績的好事,怎麼能讓你這個尉遲黑炭給搶了啊!

    不過這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這樣僵持的局面不是李世民,以及朝中很多大臣原意看到的局面,畢竟兩人都是皇帝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要是就這樣僵持下去對大家都不好。

    這不在眾人的調節下,以及李世民最終拍板下,兩人將比武爭鋒,勝者擁有出兵的選擇權,有權選擇去靈州還是去銀州,輸者只能被動的選擇以及接受勝者挑選後的那個邊州。

    比武將在大唐貞觀二年七月十五,於皇城玄武門內,左右屯衛的練武場進行比武。

    李世民的這個決定一出,這尉遲敬德和秦叔寶就不再相互爭功了,畢竟李世比做出了這個比武定將的決定後,雙方都覺得自己是就是那個比武的最後的贏家,而對手就是那個輸家,對於失敗者,兩人又不是有著什麼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自然是和和氣氣的放鬆下來。

    於一個自己認為的最後的失敗者慪氣,這對於兩個相當自負,而且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而言,這是相當不值得以及相當掉面子的。

    不過除了張陽以及李世民,大家都是看好尉遲敬德獲勝的,原因自然就是不言而喻了!

    這不本來應當在一波熱潮之後清淨下來的張家再次火爆了起來,就為了張陽代表皇帝前去靈州慰問邊軍,以及和靈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在靈州抵禦今年的東突厥南下之事!

    這可以一個撈軍功的大好機會啊,畢竟張陽作為皇帝李世民的女婿,又是李世民最看重的一個青年才俊,為未來新帝精心培養以及儲備的輔政大臣,其此去大唐邊境,靈州的安全這是完全能夠保證的,要是連他的安全都保證不了那可就要有很多人掉腦袋了!

    何況同行的還有大唐數一數二的戰將一路前去,那安全是更加能夠保證了。

    那麼自家子弟更隨一路前去靈州那也就是安全是沒有問題的,這樣一事,就是大有可為的,不說這一路和張陽一起去靈州,拉近下一代相互間的關係,為以後鋪路。

    都同是一般家庭出身,而不是五姓七家那種頂尖的世家大族出身,是沒有明確的階級差距,沒有明確的敵對意識畢竟唐初對於五姓七家這種頂尖的世家大族是處於一種打壓狀態的,特別是在進行科舉之後,以及李世民上台之後。

    要知道支持李世民上台的那群鐵桿支持者,出身都不算是很好,而且沒有一個是出身於五姓七家這種世家大族,這讓他們貫徹起李世民打壓那些世家大族的政策是不遺餘力的,

    既然沒有明顯的階級敵對關係的存在,那麼這下一代和張陽的關係上自然是要比那些世家大族子弟近了不少那相處也就融洽了很多。

    再加上向杜如晦,房玄齡他們這一批的李世民的鐵桿支持者,作為李世民集團的核心人物的純在,那自然是公事繁忙那對於自家後代的管教自然就不是那麼有時間管教了。

    又加上在李世民上台前,他這這群鐵桿支持者,又是李建成的主要打擊目標,讓他們的後代是更隨這他們吃了不少的苦的,現在是終於農民翻身當主人了。

    再把李世民推上皇位之後,那自然他們這些李世民的支持者日子一下就大變樣,改變了向以前那樣謹慎低調,苦楚的日子,變得好過了起來。

    在加上李世民的賞賜,以及地位的提升,讓他們有了更多的能力對他們後代進行補償,最加上作為母親的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是有一定的若愛行為的存在。

    在加上他們的生活以及地位的這個轉變實在是來得是太過於突然,讓他們這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都是花了不少的時間來適應,何況是他們那群還沒到弱冠之年的後代呢!

    又有小人在一旁幫襯,這不向他們這一群現在看來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對於自己的後代都是有些失望的,畢竟他們就像後世的那些暴發戶一樣的存在的只是由於自身有本事,在加上眼光出色,跟對了人才有了他們現在的這個地位就跟後世那是抓住改革開放這個後世第一大機遇的人一樣,提前下海一個個都是賺得身家巨億。

    可是由於家庭底蘊的不夠,這就像是中國古話說的哪一樣,富不過三代,造成了自己的後代,很多都成為了紈褲子弟,最終是家庭哀落,不復強盛。

    這也讓這群李世民的鐵桿支持者們是相當的苦勞的,自己又沒有多少時間去用心管教,加上自己夫人對於他們這群子女的弱愛,這讓他們就算是這群子弟送去那些當世大儒,讓其管教都是沒有什麼效果的,當然這群大儒收不收也是也夠問題。

    不過張陽的出現讓他們這一下就看見了曙光,這張陽可是以聰明才智而聞名天下,在加上才是二八之年,年紀和自家的孩童相差不大。

    最主要的是由於大家都和張父同為李世民的鐵桿支持者,共事了這麼多年了,大家都知道張陽以前在東都洛陽的時候,也是一個有名的紈褲子弟。

    不過在這短短的兩年不到的時間裡,張陽已經完婁了,由紈褲子弟到青年才俊的大脫變,要不是這大家對於張陽都是有足夠的瞭解的話,大家都是無法想像張陽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了這樣一個幾乎沒可能完成的大蛻變的,

    這也讓他們的那群後代,對於張陽是相當的服氣和佩服的!

    這能夠跟隨張陽一起去靈州慰問一事,就變得讓這群張陽的長輩,現在已經是名垂青史,在後世要仰望的存在的心一下就變得火熱了起來。

    既然張陽都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了如此出色的脫變,那自己的孩子也是能夠完成脫變的,不求脫變得向張陽這麼出色,畢竟向張陽這麼妖孽的存在,可能也就只有十二歲為相的甘羅能夠比擬的呢!

    所以他們也不求自己的孩子脫變後向張陽一樣出色,自求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脫變後保證自己的家族在自己以及陛下百年之後,還能保存下來,不至於衰落下去就好。

    自己孩子對於張陽的服氣,這群老傢伙心裡還是非常清楚的,同時他們也相信,在張陽這個榜樣以及偶像的言傳身教下,自己那些個已經略帶紈褲習氣的後代們是能夠改掉他們那身讓人生厭的紈褲子弟習氣的,最少以後做事會考慮下後果,不會為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再加上同行的還有秦叔寶或者尉遲敬德這樣天下聞名的戰將一路,這一路上都是軍旅生活,就憑這就足夠改變掉他們很多的紈褲習氣了。

    要知道這軍隊可是一個大染缸,可以讓人慢慢的融入其中,再加上秦叔寶,尉遲敬德二人都是出了名的治軍嚴格,加上這二人已經是功成名就,位極人臣了,不管是哪一位帶隊,都是完全能夠鎮住自己家的那些個小兔崽子的!

    何況這張陽去靈州到底幹啥,還是有一些李世民集團的核心人物知道詳情的,所以這一去靈州可就是一個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有張陽的帶領,在怎麼安全是沒有問題的,既然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證,這怎麼也該是去拼一把,賭一把了,自己等人就是這麼過來的,而且還是比這危險千萬倍。

    何況張陽以後是注定會是位極人臣的了,現在自己的後代和他大好關係,在其位極人臣,坐上高位之後,怎麼的也會看在以前同甘共苦的情況下,給與自己後代一些關照。

    就這一絲關照,這次陪同其去靈州抗擊東突厥有已經夠回本了,何況還有建功立業,改變性格,脫掉紈褲子弟習氣等縱多好處了,最主要的還是這事還是在沒有生命安全的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對自己家族以及自己兒子基本上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所謂的害處就是自己的孩子在這一路上陪同張陽前去靈州的時候,吃點苦而已,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事,何況還有張陽這個榜樣跟著一起同甘共苦呢!

    對於這麼明顯就能想到的好處,這群稱得上是老奸巨猾的存在,怎麼會看不出來,考慮的不夠詳細了,所以在提前和皇帝李世民溝通完畢後,就開始踏上張陽家的大門了。

    對於有這群自己左膀右臂的後代一路前去靈州抗擊東突厥一事,李世民的沒法拒絕的,何況有這群在長安城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紈褲子弟一路前去,這更加是對於這次行動加上了一層保護膜,讓東突厥猜想不到這支前去靈州慰問的隊伍就是其大軍葬送大唐的利器!

    何況對於這群紈褲子弟,在長安城的所作所為,李世民也是相當清楚的,對於他們李世民也是相當的有意見的,同時對於自己的這群左膀右臂們的用意也是相當清楚的。

    對於這樣能夠幾全齊美的是李世民肯定得同意的,不過為了給自己的未來女婿張陽漲漲關係,這不又把這件事踢回給張陽去了,叫他們去給張陽做溝通。

    所以才造成了張家再次的門庭若市,當然這只是形容詞,肯定是不能達到這種熱鬧程度的,這要真的熱鬧的這個程度了,那有些人就要有其它的想法了,這樣可不好。

    不過在張陽家門庭若市的時候,這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家這幾天確實閉門謝客,為了七月十五的比試,這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正在進行最後的調整,確保在七月十五那天處於巔峰。

    所以為了不受即將北上抗擊東突厥的影響是,不得不閉門謝客,這兩人雖然都有把握戰勝對方,可也都知道對手不是什麼軟柿子,是隨他們怎麼捏,怎麼有的。

    特別是尉遲敬德,雖然他於最近突破了原有境界,這讓他有信心戰勝秦叔寶,可是秦叔寶的實力他是知道的,以前不是其對手,現在就算是突破了,也只是高出秦叔寶一籌而已,到時候比武的時候要是一個粗心大意,說不定就是諸葛亮大意失荊州,得不償失了。

    所以這才不得不閉門謝客,對自己的戰意,身心進行調整。

    至於秦懷玉,尉遲寶林之事,那就不用他們操心了,不管是誰在七月十五的比武中勝利了,這兩家後代隨張陽去靈州一事都已經是確定了的,也與張陽商量好了。

    對於張陽的實力,這裡兩人是知之甚詳的,對於自己的寶貝兒子和張陽的關係,也在半年多的相處下是相當融洽的,相信他們是能處好的,不止他們的兩個長子秦懷玉、尉遲寶林要隨軍去靈州,就連程咬金和侯君集兩人的長子都已經確定好了,到時候一起隨軍前去。

    對於這四個小子的實力,他們這些作為長輩的也是知之甚詳,畢竟都是武將家族出身,從出身的那一天其就決定了,他們只要不是在讀書或者根骨不佳,其習武為將之路就是已經確定下來了,不過果然是有什麼老子就有什麼樣兒子,這幾個小子是沒有一人是讀書的料!

    當然這說的是讀鼻參加科,高中進士科之事,而不是說的腦殘,無法讀書識字。

    畢竟就算他們作為武將世家子鼻出身,在舞文弄墨方面比不上那碗文人雅士,可是在讀書識字上,那也是必須會的,畢竟你不舞文弄墨但是也是要能夠研讀兵法。

    於是習武為將就成了這群小子的主業了,還好這群小子還算爭氣,雖然現在還不是什麼絕頂好手,但是在同輩,同齡人中都是數得上號的好手了。

    當然這是不能和張陽,梨花這種妖孽比的,一個是先天之境的高手,一個是輕功天下無雙的的一流高手,當然現在梨花也是突破到先天之境之事除了蜀中峨眉越女門的人之外。

    還沒有其他人知道的,現在梨花正在蜀中峨眉越女門的密室進行密修,鞏固他才突破的先天之境,現在的梨花可是作為越女門掌門末來的接班人存在一是不會讓她應為這次突破,而留下什麼後遺症的,在這個年紀突破到先天之境,就算是越女門的建派祖師也沒這麼妖孽。

    這不得不讓整個越女門對於梨花進行細心的輔助其穩固先天之境。

    以梨花現在的的修行進展來看,其將來突破到絕頂之境也不是不可能,就算不能到絕頂之境,可(——屋最快更新)是到絕世之境那肯定沒問題的,而一個絕世之境的高手的存在,就足以保證蜀中峨眉越女門在未來數十上百年內不會衰落下去了。

    不過雖然秦懷玉、尉遲寶林、程懷默、侯贊軍這四人在同齡人中是數得上的好手的存在,可惜雖然這些年來也是經常進山打獵,向射狼虎豹之類也是打過了,算是見過血了。

    可是這上陣殺敵,還是沒有去實踐過,是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以及那句所謂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到底是有多麼的殘酷,這是不上戰場永遠無法知道的。

    就以戰後的數字而言,那只是一個枯燥的數字完全不能體現出,那幾萬,幾十萬人的戰爭是什麼樣子,那戰爭中死去的數千,數萬人是多麼的多。

    為將著只有通過戰場充分的實踐之後,在曉得了戰爭的殘酷之後,才能完全的做到學以致用,而不是像馬稷一樣只會紙上談兵,從而丟掉街亭,痛失好局。

    何況這次他們只是作為輔助的存在,不是作為主將,先鋒,所以在這樣沒有多大危險,而又有很多把握打勝仗的情況下,派出這群完全沒有實踐經驗的將門後代前去學習觀摩向秦叔寶、尉遲敬德這種當朝數一數二的戰將,現在指揮作戰,這機會是相當難得的。

    對於這群將門子弟,秦叔寶、尉遲敬德他們還是比較看好的,最少比起杜如晦,房玄齡他們的那些的後代來看好得多,畢竟是軍人出身的他們,對於自己後代的要求還是相當嚴格的,所以說在長安城他們也算是小有紈褲之名也只是好勇鬥狠,並不是什麼欺男霸女之名。

    這點重後世的歷史上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唐初李世民手下最為依仗和信任的四員大將的後代,除了侯君集的後代是由於侯君集舉兵造反,沒得善終之外,向其他三人的後代可都是得到善後的,榮華富貴可是沒有問題。

    而想杜如晦和房玄齡的後代就沒那麼好運氣了,兩個造反誅九族之名,可是不是什麼人都能擔當得起的,所以特別是功成名就之人對於自己的後代是更加要管教嚴格,不然一出事,可就不會像平民老百姓家那樣是小事,而是可能是舉家滅族的大事。

    這不在李世民正式下旨讓張陽代天巡視北方,一路去靈州慰問邊軍,抵禦即將發生的東突厥南下寇邊之事之後,在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閉門謝客之後,這幾家已經預定要跟隨大軍一起去靈州抵禦突厥的將門子弟們就早早的到了張府待著。

    等待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比武爭鋒後,跟隨張陽一路前往邊關靈州,這樣這群都是十多誰的少年,也好有所照顧,同時再次加強其相互之間的默契。

    畢竟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雖然最終出征的大將還沒訂下來,可是這出軍的大軍已經是在開始集結和整軍待發了,而糧草也是開始由各處的官倉開始調運起來。

    不過今年大唐可是糧食大豐收啊!雖然各地秋糧的收購時間,並不一定,可是都這個集結了,除了西南高原,這全大唐大多數地方的糧食都是基本已經完成秋收,收糧入庫了。

    所以對於這次北上低於東突厥南下寇邊大軍的糧草調集是相當的順利的,特別是由於今年張陽改良了農具之後,很多地方的新式農具都是由官府提供的。

    而官府提供新式農具的條件就是秋收之後,除去應繳納的稅之外,還繳納兩成糧食作物新式農具的租用費用,聯繫租用五年之後,就不用在繳納多餘的糧稅了,而農具就是使用者的了,當然這個提議也是張陽提出來的,在那個時候還沒有這種觀念的存在。

    當時官府的就是官府的,而農民的就是農民的,借用之後是要還的,一般都是在農民用了兩三年之後,對於這些新式農具完全的適應之後,在又自己去購買或者建造。

    而官府的自然就是在還給官府之後等其爛在官府的庫房裡,或者是遇見流民開荒在次拿出來用用,這就造成了極大人力以及物力的浪費,當然還有在這個時代並不注重的資源環境的浪費。

    這種浪費是在後世穿越而來的張陽看來是不可取的,畢竟今年一年可是造了數以十萬記的犁,數以萬記的水車,水車還好,這個作為水利工程的存在,是會長久的保存下來的。

    而這數以十萬記的犁,可是花了大唐不少的稅收才打造出來,要是就這麼扔在倉庫等其壞掉,這可是極大的浪費,所以張陽才提出了這樣建議。

    當然收五年的糧食這個造犁的花費是婁找的就找回來了,以今年的收成來算,最多在第四年就能夠把官府造犁的花費找回來了,而收取五年租用犁的糧食那官府還有一點小賺。

    而農民也不吃虧,這他們造犁的話還是會花費這麼多錢,而且也只能是在兩三年後才能有多餘的錢財來打造這些農具。

    何況在農民已經使用了三四年這些個農具的情況下,這再使用個一兩年就屬於自己了,在這種情況下,是沒人再會去話一筆相當於一到兩年的全部收入去重新配置一套新的農具了,特別還是在這套農具完好無缺,還能使用多年的情況下。

    在這種背景下,這次軍糧的調運是在所有人意料之外,只花了區區十來天就已經是調集完畢,等待裝車隨軍出發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