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張天師在都市

龍騰世紀 第六十一章:天下之凶 文 / 超級雙殺

    自元以前。

    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宮,皂閣山靈寶派,為三山符篆。

    宋末元初,內丹派全真教的強勢崛起。

    三山符篆合而為一,為正一三山盟,逐漸以正一天師道為首。

    立南望北,與全真教南北鼎足而立,正一三山盟同為正一,卻互有傳承。

    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北全真,南正一,而此時,內丹宗師張三豐隱跡,全真教也隨之走向沒落。

    張宇初之父,正一道四十三代天師張正常,入主大明朝堂。

    在朝而不參政,主領三山符篆,為正一教主護國闡主大真人,掌道教事給銀印,視二品,加賜永掌天下道教。

    洪武十三年,張正常年事已高,微疾而化,登仙而去。

    張宇初承襲天師大位,官居一品,統領天下道教,繼承全真初時遺風,清整清規戒律,將艱苦簡樸的推廣到道門各派。

    並且整合正一三山,使組織鬆散的正一三山,開始真正的融為一體。

    而此時劉恩源施展的正是茅山符篆,因為道統的緣故,張宇初雖然將正一三山整合為一,卻並沒有學過茅山上清派和皂閣山靈寶派的符篆法術。

    不過,儘管張宇初,沒有修習,卻對兩派的符篆法術,從頭到尾都仔仔細細的研究過,對兩派符篆法術造詣並不低。

    劉恩源的道行,在張宇初看來算是不錯的了,起碼比不成器張家後輩張道辰也強上太多。

    但也僅僅只是不錯而已,以劉恩源的年紀和資質,這一步已經是巔峰了,想要再進一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道道威力巨大的符篆法術在,劉恩源的手上呼嘯而出,直撲張宇初而來,聲勢駭人。

    不對張宇初卻也沒有將劉恩源的這些攻勢放在眼裡,這些攻勢雖然來勢洶洶,但對張宇初卻沒有太大的威脅可言。

    論道行,劉恩源道行雖高,卻拍馬難及張宇初,論符篆咒術造詣,張宇初精研各派道術,更是歷代天師中的佼佼者,劉恩源更是不敵。

    孰強孰落,高下立判。

    劉恩源久攻不下,心中的也有些坐不住了。

    在他看來,張宇初雖然會施展天雷道法,只是機緣巧合,並不是道行有多深。

    對失傳的天雷道法,劉恩源曾經利用流傳下來的典籍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天雷道法種施法種類繁多,效果也各不相同。

    小可以助長符篆咒法之威,大可以篡改家國氣運,修至登峰造極之時,甚至能夠改天地運勢。

    因此張天師一脈,雖處廟堂之高,卻從不插手朝堂大事,更不插手改朝換代之事。

    所以這天雷道法傳承規矩良多,非張天師後裔不傳。

    凡張天師後裔都能夠的傳天雷道法,但也只傳威力較小的前半部。

    至於威力巨大,能夠篡改家國氣運的後半部,也不是每一個張天師後裔都能夠的傳的。

    只傳張天師後裔,天師一脈,一脈之中非繼任天師之人,只能修習,不能再授他人。

    天師一脈中,大奸大惡之人不傳,奸邪小輩不傳,唯有品性良好之人方可傳授。

    而這二十一道天雷的天雷道法,顯然就是能夠篡改家族氣運的施展方式。

    而天雷道法在天師張家已經逐漸失傳,就算現在現在嗣漢天師府那位主持來,恐怕也不會這天雷道法。

    於是乎,劉恩源就做出了張宇初並非張天師後人的判斷,只是偶然之下得到了天雷道法,進行修習。

    相傳天雷道法能夠蒙蔽天機,未能夠看穿張宇初的道行,劉恩源以為是張宇初修習天雷道法的緣故,並沒有深究。

    再看張宇初的氣血旺盛,當非年長的修道之人,改頭換面,保持年少的時候的模樣,而確確實實就是年少氣盛之人。

    料想道行再高深,也只能比表現出來的年紀,多出幾年而已,撐死也就十幾年而已,想要強過他劉恩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劉恩源自認為,只要他親自出手,就算天雷道法強橫,不能夠信手拈來,也不會費去太多的功夫。

    然而,劉恩源哪裡能夠想像到張宇初是沉睡六百年之後,脫胎換骨,甦醒過來的張天師。

    這一出手之下,與他料想的情況南轅北轍,風牛馬不相及,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一道道在劉恩源再看勢在必得的符篆法術,都出乎意料之外的落空了。

    更為重要的是,張宇初似乎能夠料敵於先一樣,他還沒有出手,張宇初已經有了對策一般。

    隨著攻勢的繼續,劉恩源心裡也有些慌了,逐漸的察覺到了張宇初的意圖,心下不由苦笑。

    剛開始的時候,張宇初躲閃劉恩源的攻勢,動作看上去還有些遲緩生澀,可現在張宇初是行雲流水的遊走於他的攻勢之間。

    只守不攻,閃轉騰挪,恐怕並不是他先前認為的張宇初實力不濟。

    劉恩源一晃之間似乎有回到,年少學藝時,茅山上清宮前,師傅給他喂招的時候。

    想到這,劉恩源胸腹之間燃起一股怒火。

    力有不逮,那是他學藝不精,無可厚非,可是想要借此來羞辱他,那是絕對不允許的!

    劉恩源神色一變,眼中閃過一絲決然。

    修道之人,道行到了一定的境界,就算不能夠推算天機,隱隱也能夠感覺到一些凶險善惡,和大限之期。

    早在二三十年前,劉恩源就已經隱居的茅山之上,不理世事,道行修為也時有精進。

    長此以往,百歲之齡,未嘗不可期也。

    這次下山,完全是因為感應到南都異象,聞山門弟子傳,南都天雷道法重現。

    明知此行兇險,也安奈不住心中對天雷道法的神往,遂應徐家之邀,下山而來。

    來到南都之後,得知張宇初在南都劣跡昭昭,心中已經篤定張宇初並非良善之輩,天雷道法流落他手,恐非幸事。

    何況這天雷道法本乃正一道之物,流落在外多年,既然重現,身為正一道弟子自當竭盡全力取回。

    不然,正一道顏面何存,威嚴何在!

    初見張宇初,劉恩源便起愛才之心,只要張宇初肯投入他門下,一心向善,也未嘗不可。

    至於張宇初偶習天雷道法,並不符合正一道門規,可現在修道之才難得,事急從權。

    況且張天師後人真是有本事,也不至於讓天雷道法流落在外。

    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宮,皂閣山靈寶派,三山符篆為正一道,以天師道為尊,自當聽從掌教天師號令。

    可現在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已無天師。

    想要取回這天雷道法,便來茅山上清宮取,天雷道法能夠讓張家後人丟一次,絕不能夠讓張家後人再丟第二次!

    無奈,張宇初並不領情,動手之下,更是發現,張宇初的道行比之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劉恩源也絕不會就此罷手,就算取不回這天雷道法,也不能夠讓天雷道法繼續流落在外。

    要是流傳下來的資料記載屬實,一旦落入大奸大惡之人手中,後果不堪設想。

    看張宇初的面相,劉恩源並不覺得張宇初是個大奸大惡之人,卻也絕非善類,必須要除去。

    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劉恩源都要除掉張宇初,就算讓捨掉老命,讓天雷道法再次失傳也在所不惜。

    不好!

    張宇初眉頭一皺,也發現了劉恩源的異常。

    心中也是震然,劉恩源這是要以自己的性命為引,引發茅山天罡地煞大陣,借天地之威,降妖伏魔。

    對這天罡地煞大陣,張宇初並不陌生,還讓茅山派高手布過一次,親身試法,憑藉著對這符篆陣法的研究,脫圍而出。

    不過這一次,要是讓劉恩源佈陣成功,那就沒這麼簡單了。

    符篆佈陣同樣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而南都這幾天都是天朗氣清,天時正好,而這人和,劉恩源也是得道之人,自然也不差。

    然而真正讓張宇初擔心的是這地利。

    南都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乃是中華大地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原民族休養生息的地方,每遇外族欺辱,都會選擇在此建都休養生息,以圖復我中原大地,乃是民興之處。

    然而南都更是龍興之處,楚王葬金於此,鎮壓此處龍興之氣,故南都有金陵之稱。

    大秦一統,南都龍興之氣為始皇所忌,鑿石側漏,破壞了龍興之處,饒是如此在數百年後,還是孕育出了大帝孫權,南都龍興之氣可見一斑。

    南都城破,南陳覆滅,隋帝忌憚南都龍興之氣,下令將南都屠戮一空,屍骸遍野,數百年的時間才逐漸的緩過勁來。

    此類先例在南都歷史上數不勝數。

    南都為王氣所鍾,為帝王之都,也恰恰為歷朝歷代帝王忌憚,是悲劇的根源之所在。

    明永樂大帝,試圖南運北遷,奈何南都運勢太盛,若非張宇初不忍再見生靈塗炭,強勢出手,那這大明只怕也能有數十年的運勢。

    而張宇初讓其第張宇初將其身藏於紫金山天府洞,並不是沒有理由的,正是為了鎮壓這南都龍興之氣,以保大明兩百年運勢。

    若是讓劉恩源佈陣成功,牽動南都龍興之氣,紊亂天地運勢,他張宇初也許能夠脫困而出,但是這天下,恐怕又要多難了。

    張宇初此時對這凶卦已經瞭然了,這凶並非凶他一人,而是天下人之凶!

    *****

    三江!求收藏!求推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