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變」,虛弱的只能躺在床上的孝宗聽了李東陽的話陷入了沉思。
沙丘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無可避免的地名,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兩次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一個就是公元前295年之時發生「沙丘之變」,這件事導致了趙國的衰落和秦國的大一統。假若當時趙武靈王沒有死說不定一統天下的就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趙國了。
另一件事就是公元前209年發生的「沙丘之謀」。這一年秦始皇巡遊天下之時死在了沙丘這個地方,始皇帝死後,趙高乘機與胡亥、李斯密謀,擅自開啟密封的璽書,篡改始皇遺令,另立胡亥為太子,而賜扶蘇和蒙恬死。史稱「沙丘政變」。扶蘇見到假詔後自殺,蒙恬疑心有詐,不肯自殺,下獄後被迫服毒而死。此後,太子胡亥在咸陽襲位,這就是秦二世皇帝。秦國的滅亡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這一次李東陽說的「沙丘之變」就是指的趙武靈王被餓死在沙丘的那件事。
如果說在孝宗之前的中國歷史上能夠找到的唯一和此時孝宗的主動退位很相似的事情,那就必然是當年趙主父壯年禪位這件事了。不過可惜的是這不是一個好的值得學習的榜樣,相反這還是歷來皇家教育後代必然會當做反面教材的一件事。
趙主父,嬴姓,名雍,即趙武靈王,趙肅侯之子,戰國中後期趙國國君,名聲很高,一直被後世的人認為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大型軍事改革使趙國的實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成為了戰國後期與秦逐鹿天下的最大競爭者。趙武靈王一生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就連當時的秦國國君都是秦國人在趙武靈王武力逼迫之下由趙武靈王指定的,並且趙武靈王還派自己身邊的人到秦國當相邦,面對趙國的強勢當時的秦國也不得不全部接受。由此可見當時趙國在趙武靈王治理之下的強大,也深刻便顯出了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要知道趙武靈王剛剛即位時的趙國可是虛弱的差點被滅國。
但是偏偏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犯了一個絕對不該犯的錯誤,徹底的毀了自己親手建設起來的強大的趙國。
前299年,當時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做出了一個驚天之舉——禪位,不顧長子趙章,直接傳位於小兒子趙何,即趙惠文王,並派三朝元老肥義輔佐,趙武靈王自號「主父」。趙武靈王的想法是以此舉擺脫繁瑣的朝務,全身心的投入與天下諸侯的爭霸戰爭。
之後趙武靈王帶兵駐代地,不斷的對樓煩、中山、匈奴用兵,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前296年,趙武靈王滅中山,獨吞其地,順勢又北略胡地,拓野千里。
只可惜雖然趙武靈王最初的想法是很好,但是這的實施起來確實很困難的。趙武靈王做國君的時候身邊有一批投靠於自己的臣子,後來他禪位之後這些人大都還是跟著趙武靈王,因為趙武靈王還掌控者軍權嗎還沒有徹底失勢。但是哪一個君主身邊沒有一大批臣下啊。趙惠文王即位之後也是迅速的在自己身邊聚集了一批親信。
於是問題就出來了。
把趙國比作一個蛋糕,它就那麼大,但是想要享受這個蛋糕的人卻有很多。這其中勢力最大的就是趙武靈王和他兒子趙惠文王各自身邊的親信。趙武靈王安身立命的根基就是他先前的親信,所以不管自己的這些親信犯了什麼樣的錯誤他都是不會拋棄他們的。同樣的趙惠文王也一樣,在上有自己的父親,旁邊又有窺視自己王位的兄弟的情況下,他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聚攏在自己身邊的那些親信。這是他活下去的根本。這要明白了這一點也就很容易就看清「沙丘之變」發生的原因了。
蛋糕就那麼大,吃的人又太多,矛盾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聚攏在趙武靈王身邊的一批人由於趙武靈王的退位不可避免的會勢力大減,他們當然不會甘心,於是便總是想方設法的和趙惠文王要官位要權力,最後甚至有人不斷勸說趙武靈王廢掉趙何這個新君。這其中又是以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為主。
這還了得,這下子不但趙何這個新君慌了,就連跟著趙何剛剛奪得權力那些親信們也慌了。要是趙惠文王被廢了,那他們也完了。本來他們就一直想收回對方那些人手中的權力,現在竟然對方要置自己於死地,那就只能刀戎相見了。
前295年,趙主父趙武靈王攜二子趙何與趙章游沙丘宮,趙章與其親信田不禮謀,乃借主父之命,召趙何。趙何欲往,肥義察覺情形不對,為保趙何,自己先親往。肥義在去主父宮途中慘遭刀斧手殺害。趙章見事情敗露,急領親兵攻打趙何宮。朝臣李兌與公子趙成早有防備,保護趙王,殺退趙章。趙章見奪位無望,便快馬逃亡主父宮,要求父親庇護。趙武靈王心軟,遂納趙章。很快,李兌、趙成帶兵包圍主父宮,要求趙武靈王交出趙章,趙武靈王不允。李兌、趙成乃遣人索之於宮中,得趙章而殺之。
李兌、趙成思忖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他們倆無疑也想置主父於死地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此時趙何是法律上的國君趙惠文王,除掉相當於「太上皇」的主父,肯定符合趙何的利益。但是趙何、趙成、李兌誰也不願意,也不敢擔待這弒父弒君之名,便又生一條毒計。
趙成、李兌向主父宮中喊話:「後出者夷!」也就是最後出來的一個人滅族。末位淘汰法則嗎,所以他們這麼一喊,宮中侍從聞此言,如地震來臨一般,紛紛外湧,傾巢而出,但唯獨不放趙武靈王出來,高大巍峨的城牆內只留下趙武靈王一人。趙武靈王欲出不能,欲食不得,趙成等不弒君,而是困住趙武靈王讓其在宮中自生自滅。
三個多月後,趙成、李兌進主父宮,見趙武靈王已死,且形如枯槁,其狀之慘,令人悚然。趙何與李兌、趙成為主父發喪,共歸邯鄲,建立起自己的統治秩序,開始了他們榮華富貴。
趙武靈王最初無疑沒有廢掉趙何的打算,但是他的親信們卻心存了這種心思,時間長了趙武靈王無疑會被親信們所影響,最後我們不知道他說沒有說過過廢掉趙何的打算,但是最起碼他絕對表露過這種意思,也就是他變相的默認了。要不然他的那些親信是絕對不敢擅自做主的,因為趙武靈王這種強勢的君主是絕對不會允許手下出現沒有調令擅自用兵的事情出現的。
趙惠文王最初肯定也是不會有殺掉自己親身父親的打算的,但是他卻不得不考慮自己手下人的意思。當自己的親信們都心存了殺掉先趙武靈王的打算的時候他也只能默認。因為他不想死的是自己。
這一場導致了趙國衰弱的開端的事變,最初的原因也僅僅是由於先後兩個國君的背後的勢力的爭鬥,到了最後兩人卻都被自己的親信們牽扯了進來。兩人都是被迫的牽連了進來,兩人也都想竭力的避免悲劇的產生,但是他們最後卻都不得不向自己身後的龐大的利益集團妥協。
「沙丘之變」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它直接的影響了歷史的進程。趙主父之死是趙國的歷史性轉折點,趙國在武靈王死後令人遺憾的終止了繼續崛起的腳步。在邯鄲宮中歌舞昇平,歡慶政變勝利之時,咸陽宮中君臣也盡皆彈冠相慶。趙主父通過一生征戰所拼出的趙攻秦守的戰略格局被逐步平衡,直至最後被逆轉。一個英雄的時代落幕了,就在僅僅兩年後的前293年,初出茅廬的秦將白起牛刀小試,於伊闕之戰中大敗韓魏聯軍,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趙國隨後也逐漸開始不斷的敗於秦國,直到最後的滅亡。
聽了李東陽的話,孝宗陷入了沉思,李東也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擔心大明也出現「沙丘之變」這樣的事情,那樣的話無疑會動盪國本。
如果他現在把皇位傳給朱厚照,自己退位做一個太上皇,那麼到時候大明的勢力必然會分為兩方,一方是仍然跟隨自己的,另一方就是跟隨者朱厚照的。如果最後沒有出現雙方反目成仇的情況還好說,但是一旦兩人最後由於自身原因或者受屬下連累而反目了,那麼到時候大明可有的亂了。
李東陽站在那裡也不說話,現在就等著孝宗的反映了,只要孝宗一開口他便可以判斷出孝宗最後的決斷。
其實最開始他是想說英宗「奪門之變」來著,但是一想到英宗是孝宗的親爺爺,自己要是說了說不得以後會為自己帶來無盡的麻煩。於是李東陽就趕緊把「奪門之變」換成了「沙丘之變」。
不過雖然他沒有說這一點,但是聰明的孝宗有怎麼會想不到這件事呢。英宗的「奪門之變」和當年的「沙丘之變」是多麼的相似啊。只不過是把兩父子換成了兩兄弟而已。代宗即位之後不想再交出權力於是便把自己的哥哥英宗給囚禁了起來。可惜當年英宗的那些臣下又怎麼會心甘情願的交出手中的權力呢,英宗被囚禁了,但是他們卻是沒有限制的。於是經過長久的謀劃之後英宗當年的那些臣子逮著了一個時機趁機的發動了「奪門之變」廢了代宗又立了英宗。「奪門之變」可是直接導致了之後大明的歷次政治動盪的產生,影響不可為不大。
英宗在這件事情上做了什麼,他什麼都沒有做。他只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就有人主動的自作主張的幫他奪回了自己的皇位。
孝宗猶豫了,「沙丘之變」、「奪門之變」歷歷在目,他不能不猶豫。
ps:求票了,還有票的朋友千萬別忘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