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在鄉村的悠閒生活

龍騰世紀 第五章 鄉村之夜 文 / 九月花兒飛

    方瑞用意識關閉系統,走出臥室。

    屋外,慵懶的殘陽搖搖晃晃地往山下墜落。

    鄉村的落日無疑是美麗的,那金色的餘暉穿過雲霞,灑樹梢,灑要葉面,灑水上,灑田野,給萬物鍍上了一層炫目的金邊。

    原野裡不時傳來大水牯壓著嗓子嘶鳴的聲音,顯然是被農夫牽著鼻子走回欄的路上,大水牯留戀原野的青葉綠草,以嘶鳴表達心的不爽快。偶爾又夾雜著大山羊撒歡嘶叫的咪咪聲,這時就會引起一陣子的狗吠。

    一隻狗叫嚷起來,就會引起村子裡其它一部分的狗莫名其妙亂吠一通。再有就是母親呼喚貪玩的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這類聲音尤為獨特與親切,他能勾起半大青年們的兒時記憶,方瑞就有些失神了。

    鄉村的黃昏,是一天熱鬧的時分。

    隨著夜幕的降臨,這種熱鬧逐漸消去。

    一彎刀月悄然冒出,朦朧的月色籠罩著小台兒村。

    鄉村春季的夜也很熱鬧,水田池塘裡的青蛙們爭先恐後,不停地鳴叫。地裡的蛐蛐兒、蟋蟀兒等各種蟲類也不斷地嘶吼上一陣。還有誰家關院子裡奈不住寂寞的狗偶爾也會吠個幾嗓子。各種各樣的聲音交織一起,譜寫著一生動的鄉村夜之曲。

    同母親吃過豐盛的晚飯,方瑞搬了條竹椅坐屋前的水泥坪裡的大柳樹下,什麼都不做,就感受著這闊別五年之久的家鄉之夜。

    對比著大都會裡夜晚的霓虹閃爍,人瘋車狂,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回想著五載的沿海生活,方瑞第一次訝然現,家鄉的夜雖喧鬧,但這種熱鬧恰恰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靜謐感,其又處處透露著勃勃的生機,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而同樣熱鬧的都會之夜,卻與鄉村之夜截然相反,都會之夜功利,浮躁,表面熱鬧,內裡卻是死氣沉沉。如果說鄉村之夜是一股潺潺流動的山間溪水,那都會之夜就是一池黃黑的死水。

    方瑞站直身子,涼爽的晚風習習吹來,吹身上叫人心曠神怡。吸一口鄉村鮮的空氣,再大力吐出積沉心底的煩悶,頓覺如炎炎夏日裡吃了根綠豆兒冰棒似的,渾身舒暢。

    「瑞子,幹嗎呢?」母親溫和的聲音從身後響起。

    「沒幹嗎,媽你沒看電視啊。」方瑞轉過身,看著母親。

    「媽怕你悶,過來跟你說說話。」母親余英紅走過來,跟兒子並肩站立,她現兒子比自己足足高了一個頭。余英紅臉上露出幾許笑意,五年不見,兒子真的長大了。

    方瑞朝母親笑笑,余英紅張了張嘴,卻是欲言又止。

    方瑞清楚母親想說什麼,天下父母心,誰人父母不希望兒女有份好的工作,過上安逸穩定的生活?方瑞主動說道,「媽你是想問我以後有什麼打算。」

    余英紅輕聲一笑,算是默認。

    方瑞突然說道,「如果你兒子想跟你們一樣,做一輩子的農民,你們同意嗎?」

    沿海逛蕩了五年,初戀夭折,受白眼,飽嘗艱辛,又無甚所獲,方瑞對大城市的生活沒有任何的留戀。現他只想摒棄那些縹緲不切實際的所謂夢想,踏踏實實地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且腦不是有什麼綠色未來系統嗎?雖然現有等於無,也要試它一試嗎。

    余英紅目光透著深沉的睿智,一閃不閃地看著兒子,「你覺得做農民與做其它的事情,比如做政府公務員,做高校教師,做企業工人,或做一個普通的打工仔,甚至做一個清潔工,等等,有區別嗎?」

    母親的問題問得很突兀很尖銳,方瑞一時無法回答。下意識裡他認為當然是有區別的,職位不一樣,收入不一樣,社會地位就迥然不同。就像自己沿海那五年,就因為沒學歷,沒能力,沒關係,導致沒好工作,沒錢沒地位,所以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可那些有錢有關係的人呢,他們穿金戴銀,出入毫車,到哪裡都是被人眾星捧月般簇擁,看上去多光鮮啊。

    兩者還需要比嗎!答案顯而易見。

    可潛意識裡方瑞覺得這種認知又有什麼不妥。

    只是這種不妥哪裡呢?

    余英紅笑了笑,她的笑容裡透著慈祥的母愛。

    「耕地的農民也好,做大生意的商人也罷,還是身為國家的領導人,不論何種職業的人,他們並不會因為職務不同,收入不同,身份不同,而分出高低貴賤,人與人永遠都是平等的。或許別人會笑話我所說的是阿q精神,但媽的心裡,不管兒子做什麼,將來成為什麼,他永遠都只是一個普通的人,都是媽的兒子。」

    兒子離鄉的五年時間裡,丈夫腿受傷的那段時間,余英紅想得很透徹,這世上還有什麼比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康快樂重要的事情呢?答案當然是,沒有!即如此,那兒子是什麼、做什麼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開心,他幸福,就好。

    開明的話語,包含著無可替代的濃濃母愛,方瑞感動其。之後方瑞把想先家裡干一段時間農活,並嘗試著搞些種植養殖的事情與母親說了,余英紅欣然贊同,說只要你真心想做,媽全力支持你。

    蛙鳴,蟲叫,狗吠,夜依然熱鬧。望著天際的零星幾點星辰,方瑞心潮起伏,久久不靜。明天,旭日昇起,一切的一切,即將重開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