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三卷 赤壁鏖戰 第一百八十章 李嚴入蜀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一百八十章李嚴入蜀

    李嚴臉色一變,起身疾步走到牆下,拿起掛在牆壁上的寶劍,道:「楚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我出去殺敵救吾兄弟,您從後門出去。」

    「同在一個屋簷下,自當齊心協力,焉能棄大義而逃生,君子不為也,正方無需多言。」諸葛亮伸手拔出佩劍,慷慨激昂的回道。

    「主公,院外百步外就有我們的弟兄,容我吹響號角求援,待弟兄們到了,您再出來不遲。」鄧艾從衣袖掏出號角,擋在諸葛亮跟前,阻攔著諸葛亮道。

    「楚侯,鄧將軍說的是,請您容後,吾先出去不遲。」李嚴對於諸葛亮這份急公好義之情,感懷之餘,也再次開口勸解道。

    「些許毛賊,何足掛齒。」諸葛亮一揮手,提劍便跨步走了出去。

    鄧艾見狀,只得忙吹起了手中的號角,院門百步外的道路邊上等候的親衛隊士卒,聽到號角聲時,剛才被鄧艾委任為首的什長張安立即吼道:「留下一什保護主母,其餘弟兄跟我去支援主公。」

    這會諸葛亮、李嚴、鄧艾三人持劍衝到院落時,只見王原手持長槍,駐地站在大門口,滿身是血的他,卻始終屹立不倒。

    「王兄,傷那了?」李嚴衝到王原跟前,扶著對方的,關切的問道。

    王原咧嘴一笑,道:「無礙,我還能支持,你何必出來,今日只怕難以善了了。」

    「王兄放心,本侯的軍士就在道旁,馬上就能趕到,今日我定當除去這幫惡霸宵小,還本地百姓一個朗朗乾坤。」諸葛亮看了眼,門口倒地不知死活的七八個人,以及十步開外站著的百餘名手持刀槍的大漢,冷聲說道。

    眼前的百餘名陳傢俬兵,攝於王原的勇猛,這會你推我讓,誰也不敢上前,很明顯都是一群貪生怕死之輩。

    就這麼一會功夫,張安率領著親兵衛隊的四十名軍卒,已經殺到了院門外圍。

    「放下武器,饒爾等不死。」諸葛亮眼看軍士抵達,手中寶劍一揮,沉聲喝道。

    陳家的這群私兵,大多是逃犯地痞組成的,這些人都是一些欺軟怕硬之徒,這會看到眼前整齊列陣而出的軍卒時,大都嚇得臉色發青,根本就沒想過他們有百十號人,就算打不過,也能突圍一下。

    「放下武器,饒爾等不死!」

    「放下武器,饒爾等不死!」

    隨著諸葛亮的話音響起,鄧艾李嚴和一眾軍士,紛紛高呼而起,驚得原本還在猶豫的這群私兵,紛紛丟下了手中兵器,哆嗦著蹲在了地上。

    眼看局面控制住了,諸葛亮遂道:「士載,這裡就交給你處置,給李信傳令,讓他加快行動,把巫陵峽集鎮上為惡的鄉紳全部扣押,按罪行處理。」

    「諾!」鄧艾沉聲應道。

    諸葛亮和李嚴隨即把受傷的王原扶進了大堂,李嚴命府中的侍女,為王原清洗包紮傷口。

    諸葛亮在旁等候之時,遂問道:「正方先生,這巫陵峽人口眾多,商貿繁盛,為何南郡縣志的記載,此地人口不過三千,每年上繳的稅錢,僅僅萬錢呢?」

    「楚侯這話要是問別人,也許還真沒人能知道箇中內幕,嚴也因為在此地有商船,才有些瞭解。」李嚴回了一句,接著道:「巫陵峽渡口,二十年前,確實只有三千餘口人,但由於這些年戰亂不止,很多北方的百姓,逃難到此,由於這裡地勢偏僻,又能捕魚種地,還能上山打獵,所以很多百姓逃難到此,就在此安家落戶住了起來,漸漸的這裡就繁盛了起來。

    「本地的鄉紳陳富,有一個女兒,嫁給了荊襄大族蔡家的一個旁支,也就是當今巫縣縣長蔡融的兒子為妻,仗著這份關係,陳富十年前就從巫縣搬到了巫陵峽,從此就成了本地一霸,招募了三百私兵,統治著本地百姓,凡是過往船隻商販,皆要向其繳稅納糧,每年所得不下數千萬錢,著實富得流油,陳家的宅院,坐落在南郊,整個府邸,都是仿照南郡郡守府規模建造的,端的氣勢宏偉。」

    「而據嚴所知,巫陵峽集鎮,目前人口不下一萬五千餘常駐人口,加上過往商販,不下兩萬餘人,比起巫縣還要繁華,人口更是不相上下,完全堪比一座縣城,陳家在此地,可謂是個十足的土皇帝。」

    聽完李嚴的闡述,諸葛亮作色道:「如此鄉紳惡霸,必須嚴懲不貸,否則為禍甚大,吾絕不輕饒。」

    「楚侯英明。」李嚴聞言,欣喜的附和道。

    待王原包紮好傷口,李嚴扶起上榻休息後,諸葛亮與李嚴回大堂席地而坐,經歷了剛才之事,彼此之間,自是多了一份欣賞相惜之感,少了一份隔膜。

    在談論了一番當今荊州局勢後,諸葛亮話題一轉,凝視了李嚴一眼,坦然道:「當今漢室垂危,亮不才,欲效仿楚莊王,齊桓公稱霸天下,不知正方先生有何教我?」

    李嚴思慮片刻,沉聲道:「如今天下局勢,與戰國不同,江山永固,一統天下乃大勢所趨,楚侯既有雄心,當以天下一統為己任,而非偏安一隅,滿足於稱霸一方,此乃小量也。」

    「正方先生所言,深合吾意,只是荊州乃是四戰之地,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西有劉璋,吾若圖天下,汝以為該取何地為基業?」諸葛亮剛才一番試探之語,卻聽到李嚴一番大略,由此可見李嚴確實是個文武兼備的大才。

    「北方曹操佔據漢室正統,曹操又是一代梟雄,非速亡之國,江東孫權,上下一心,又經略多年,更有長江天塹,短時之內,只怕難以攻取,楚侯若想取得根基,非益州莫屬,益州劉璋,雖然無大過錯,但卻一無進取之心,二無守城之能,乃一介庸人也,太平盛世,或許還能安養終老,當今亂世,久必為他人所圖,此地與荊州交接,真是上天賜予楚侯之根基矣。」李嚴侃侃而敘道。

    李嚴這番說辭,與馬良不謀而合,由此可見,荊揚一帶,有識之士,皆認為益州乃是成就大業的根本所在。

    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魯肅、龐統等人,無不勸說各自的劉備和孫權,先取益州為根本,然後徐圖天下,江東雖然未能實現,但卻劉備和得歷史上的諸葛亮襄助,取得益州,終成一方霸主。

    「正方先生所謀,實乃金玉良與,還請助亮一臂之力。」諸葛亮躬身作揖一拜,懇切的說道。

    面對諸葛亮折節親自拜求,李嚴感動之餘,忙起身作揖道:「承蒙主公抬愛,嚴自當效犬馬之力。」

    「今得李正方,猶如漢之周勃矣。」諸葛亮上前撫其手大笑道。

    「主公知遇之恩,嚴萬死不能報答,日前嚴得到劉璋一封招賢書,在書函之內,劉璋表示願意讓嚴出任成都令,我的意思,是不是請主公答應在下,讓我前往成都上任,為主公接納益州士紳,為主公他日進攻益州,提前出一份力?」李嚴有感諸葛亮的厚待,心想自己這會跟著諸葛亮去,勢必要從一介校尉做起,然後才能步步高陞,與其這樣,不如潛入益州,立下更大的功業,再轉入諸葛亮帳下,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諸葛亮思慮之下,不由覺得李嚴所言有理,當下遂道:「正方入蜀雖好,但一切要小心為上,切莫輕身犯險。」

    「主公放心,嚴自有計較。」李嚴見諸葛亮首肯,當即沉聲應道。

    「既如此,亮就不在此地就留,汝進入益州之後,有三人可以深加接納,此三人分別是益州別駕張松、以及同屬軍議校尉的法正和孟達二人,此二人皆是才能之士,卻皆屬閒置,不得重用,汝可適法接納拉攏。」諸葛亮囑托一番,隨即讓鄧艾率領軍士,押解陳家的私兵離開了李嚴家裡。

    諸葛亮這麼急匆匆而走,目的就是為了不影響李嚴,若是待久了,被有心人窺視,也許將來會對李嚴在成都造成不利因素。

    「主公,求賢而來,為何又匆匆離開?」鄧艾率領軍士,押解著俘虜的陳傢俬兵,跟著諸葛亮走到道旁時,不由好奇的問道。

    諸葛亮搖了搖頭,道:「李嚴已經答應效勞,但是他另有要務,所以不能隨我們同行,汝日後自會明白,告訴軍中弟兄們,從今天起,對於李嚴名諱,一律禁口。」

    鄧艾雖然不得其解,但還是沉聲道:「請主公放心,我會囑托弟兄們的。」

    回到道旁的馬車上時,黃月英三女都是一臉擔憂的迎了上來,甄宓更是搶先一步,圍繞著諸葛亮轉了一圈,道:「夫君,有沒有傷到哪裡?」

    諸葛亮揮了揮手,讓鄧艾領著軍士押解俘虜先行,轉而對著三女笑道:「讓你們擔心了,為夫毫髮未損,你們放心吧。」

    「你呀,走到哪裡都不省心,明明是求賢而來,卻惹來了一番刀兵,這是何苦來哉。」黃月英有些幽怨的抱怨道。

    「是啊,每次你出征,我們姐妹每日都擔心受怕的,要是天下太平,從此不再打仗,那該多好啊。」鄒欣兒卻有些嚮往的說道。

    諸葛亮淡淡一笑,卻並沒有接話,天下太平,只怕要用自己這一生來實現了。

    在扶黃月英和鄒欣兒上車時,甄宓落後一步,在諸葛亮耳旁道:「夫君,創業艱難,戰場拚殺在所難免,今後你一定要愛惜自己,切莫輕犯險,記住妾身願意與你生死相隨……」

    「宓兒,謝謝你,為了你們和孩子,為夫也會保重自己的。」諸葛亮輕輕把甄宓抱上了馬車,起身坐在車轅之上,驅趕著馬車往集鎮而去。

    回到集鎮的驛丞衙門時,李信已經率領軍士,把陳富一家,以及驛丞等本地的一干鄉紳污吏,全部給逮捕了起來。

    諸葛亮沒有參與審判,而是讓鄧艾全權負責,這些小事,他相信鄧艾能處理好,處理這些事情,也可以對鄧艾起到歷練的作用。

    (求收藏……求推薦……謝謝!!汗,這周是本書獲得做好的一個推薦,可結果小蝦因為回老家的關係,所以只能悲催的每天更新一章,實在是痛苦啊……)

    (感謝『快樂好運』同學的打賞,評價票,更新票。謝謝!!!)——

    提供最快最新的小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