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二卷 席捲荊襄 第八十章 六曹從事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八十章六曹從事

    回到新野的諸葛亮,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城中的鄧芝和步騭召集到了縣府,向二人下達遷移百姓的指示,讓二人負責派人向新野、樊城、湖陽三縣,張貼遷移的佈告令,並且一切按照當初新城遷移的政策,來安置遷移的百姓,雖然遷移安置人口,需要付出很大的本錢,但諸葛亮還是義無返顧的決定這麼做。

    因為這個時代,不管是種地還是打仗,拼的無非就是人口,只有擁有大量的人口,他才能開墾更多土地,招募更多兵員,再說把人口牽走,執行堅壁清野的戰略,也是克敵制勝的辦法。

    當新野三縣的百姓,獲悉遷移令,有七成的百姓,表示了抗拒,雖然這幾年諸葛亮在新野治理,獲得了他們的擁戴,但要他們無緣無故的背井離鄉,遷移到陌生的地方去,也難免他們會故土難離。

    對於民眾的抗拒心理,諸葛亮並沒有感到驚訝,現今不過才建安八年六月中旬,距離曹操南征荊州,還有五年時間,他有足夠的時間,把周邊各縣的人口,慢慢的遷入江夏去,所以對於願意遷移的百姓,諸葛亮給予了重賞,對於抗拒的,他也沒有威壓,只是讓步騭繼續帶著縣府的衙役,廣做宣傳,繼續進行說服工作。

    時間進入八月中旬,這段時日來,當初答應為諸葛亮效力的向寵、習禎、尹默、習竺、楊顒陸續去了江夏。

    習禎到來之時,帶領習家全族兩千二百人分批入駐江夏,向寵也把家族一千一百餘口,和其族兄向朗,字巨達舉族遷居江夏。

    同樣楊顒也說服了其兄楊儀,字威公,領全族一千五百餘人,分批遷入了江夏。

    對於這些人才,諸葛亮一一給予了任用,向朗被他任命為夏口令,習竺為縣丞;楊儀被任命為江夏吏曹從事,習禎被任命為禮曹從事、楊顒為吏曹郎中,向寵為兵曹郎中,尹默為戶曹郎中。

    六曹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諸葛亮,早就在醞釀改制的問題,比如原先的郡守佐官,他也只保留了長史、主薄、別駕三個職位,而且職權也有了變化,不在像以前一樣,管理那些雜事,而是統籌中樞,專門只對他負責。

    另外他還仿照後世六部職責,暫設六曹從事職務,分別為吏曹從事,工曹從事、戶曹從事、禮曹從事、兵曹從事、刑曹從事、此六曹相當於原來郡守各級佐官,但實際上卻是諸葛亮為將來升格六部做準備的,至於郎中為副官職務。

    楊儀七人的到來,大大緩解了江夏郡人才方面的壓力,也讓賈詡和徐庶的工作減輕了不少,對此徐庶還特別寫了封信給諸葛亮,表示滿意和愉悅。

    坐鎮江夏郡的賈詡,也寫信給諸葛亮,對這幾人的才學,表示了肯定,尤其是楊儀,賈詡給予了特別題注,贊其才幹出眾,但由於缺乏人情世故的歷練,顯得有些心胸狹窄,所以在信中他還提醒諸葛亮,希望他以後要多給對方一些磨練,增其心志,使其成長起來。

    對於賈詡看人的目光,諸葛亮向來是敬服的,楊儀這個人歷史上在蜀漢時期,的確是因為才幹突出,獲得重用,但同時也如賈詡所言,心胸過於狹窄,見不得人家別他強,從而跟上司之間,屢鬧矛盾,最後遭貶,羞愧自殺,可見其心胸如此。

    有賈詡、趙雲、張合坐鎮江夏,呂蒙、甘寧坐鎮夏口,徐庶、呂岱領軍返回新城坐鎮,諸葛亮在新野自是頗為放心。

    新野、湖陽、樊城三縣總人口約五萬三千餘人,五萬人口,充實在一個地方,相當於一個郡府治所,對此諸葛亮自是不會放棄,就算不能把全部人口遷走,但起碼也得帶個三萬人離去不是,所以這些日子來,他也是積極的走鄉串村,說服百姓做好遷移的準備。

    棘水邊上的鄧家村,向來是諸葛亮關注之地,因為這裡有個叫鄧艾的孩子,一直牽掛著他的心,如今四年過去,當初剛剛會丫丫學語的鄧艾,已經長到六歲,這幾年由於諸葛亮的關照,他們祖孫三代,雖然過得貧困,但卻堅強的挺過來了。

    去年鄧艾祖母去世,諸葛亮還讓村中族老,給送去了棺槨,以及喪葬物品,讓老人得以順利入土。

    如今面臨全縣遷移的問題,諸葛亮再次來到了鄧家村,村中族老,見諸葛亮領著玄甲紅袍親兵衛隊,光臨村中之時,只是不敢怠慢,慌忙迎了上來。

    當中一名年過古稀,鬚髮皆白的老者,看著白衣飄飄,羽扇綸巾的諸葛亮,比起往昔,明顯更添一份威儀,驚異之餘,呈酒上前道:「老朽鄧伯,見過諸葛大人。」

    「老人家無需行此大禮,亮著實受不起。」諸葛亮忙上前托起對方的手臂,笑問道:「老伯今年貴庚?」

    「老朽今年七十有五矣。」鄧伯伸出手比劃道。

    「老伯當的是高壽了,向老伯這樣壽星,今後縣府每年逢年過節,當賜酒肉各十斤,以顯我大漢以孝治天下的理念。」諸葛亮得知對方七十五歲,驚訝之餘,遂撫著其手,揚聲對村中村民喊道。

    「多謝諸葛大人厚恩。」鄧伯作揖一拜,道:「吾鄧家先祖鄧禹公,追隨先祖陛下,開創大漢盛世,如今已過兩百年矣,百年之前,紫薇星劃破天際,落於漢水,老朽聽聞吾祖言,當年天師張陵預言,帝星落於楚地,當有王者興與漢楚之間,如今距離當初所言,正好百年之期。」

    諸葛亮苦笑一聲,道:「亮安敢擔王者之名也,亮如今雖居新野,卻無功與百姓,還累及百姓受戰火之苦,如今又要遭受遷居之難,實在心中有愧。」

    「諸葛大人仁義佈於新野,我等受惠良多,今有差遣,吾等自當順天應命。」鄧伯作為村中的老壽星,說話自是一言九鼎,他這麼一說,週遭村民,無不紛紛響應。

    「多謝鄉親們體諒,請受亮一拜,亮在此保證,遷移到新家之後,生活一定會比現在過得更好。」見鄧家村百姓皆表示願意遷居,諸葛亮感動之餘,作揖深深一拜。

    隨後諸葛亮又去了趟鄧艾家裡,已經六歲的鄧艾,這些年雖然受了些苦,但卻茁壯的成長了起來,長的眉清目秀的他,體格也頗為強壯。

    這會正在院內劈柴的他,看到諸葛亮走進家門,驚異之餘,歪著頭問道:「汝是何人?來此做甚?」

    「艾兒,誰來啦?」多年過去,當初賢淑溫婉的鄧母,臉龐之上,也出現一道滄桑感,這會倚門而立的她,看到諸葛亮到來,愣神之餘,忙行禮道:「民女見過諸葛大人。」顯然聰明的鄧母,早就知道了諸葛亮的身份。

    諸葛亮點了點頭,不容置疑的道:「大嫂,收拾一下行禮,跟我回新野去吧。」

    「大人,民婦……」看著鄧母那驚慌的眼神,諸葛亮苦笑一聲,道:「放心,本將軍不會對你們母子怎麼樣的,剛才族老已經答應,舉族隨我遷居江夏,我這是看你們孤兒寡母的,所以幫襯你們一把。」

    鄧母顯然不相信諸葛亮的話,猶豫了一下的她,鼓足勇氣問:「大人,這幾年你接濟我家,究竟有何目的,還望大人為民婦解惑?」

    諸葛亮笑了笑,道:「因為我跟這孩子有緣,還有我也是孤兒,想必你也知道我的身份,我若是對你們有什麼企圖,何必如此,只需派兵丁直接帶回府邸就是,若以大嫂儘管放心便是。」對於鄧母的疑惑,諸葛亮也無法跟她解釋那麼清楚,所以也只能含糊的這麼一說,至於她信不信,那就是她的事情。

    鄧母聽罷,眼看著自己家門外,站滿了軍士,心知自己沒有拒絕的能力,只得點了點頭,答應了下來。

    在諸葛亮親自的勸說下,新野很多村落的百姓,最終都點頭答應遷移一事,接下來就等秋收完後,開始集體遷移了,這些日子,諸葛亮已經安排新野,打造了不少獨輪車,以及牛車,同時還抽調了大批船隻在樊城的漢水碼頭待命,讓百姓集中到樊城,然後乘船去江夏,與其同時,他還讓賈詡,督促戶曹從事糜竺,在江夏城內外,修建村落房屋,以備移民安置。

    九月中旬,正當新野第一批民眾遷移之時,南陽忽然傳來戰報,說曹操大將,曹仁親率十萬大軍(號稱十萬,實際三萬),由葉城出發,往宛城而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