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爭這一拳,雖然說用了七分長勁,但也有三分短勁,這些勁力都已經吃盡了山本龜一郎的體內,造成了內傷。
故此剛從牆面上滑下來時還沒什麼,他竟然晃晃悠悠勉強站起,但才剛站起,喉頭一甜,「哇!」竟吐出了一大片的黑血!
隨後立刻又委頓地倒在地上,再也站不起來了。
「八嘎!」
現場還有四名武士在場呢,一見山本龜一郎被打到了這種程度,紛紛怒喝一聲,拔刀在手,從四個方向直奔陳爭衝來。
美國導演一見大事不妙,連忙站起身來,想要喝足,不過卻被馮國安攔住:「導演,你別著急啊,好戲還在後頭呢,你就老老實實坐下看片子拍的怎麼樣吧。」
片場中對陳爭功夫最瞭解的,非馮國安莫屬,別說這四個人,想當初在香崗的時候,一百多手持砍刀去砍陳爭的怎麼樣?要知道,這件事馮國安可是親身經歷。
見馮國安對陳爭這麼有信心,再加上導演剛剛親眼所見陳爭一拳的威力,想了想,果真老老實實地坐下,監督拍攝。
另外這四名日本武士,動作倒是並沒有山本龜一郎快,但陳爭也十分戒備,要知道這四個人分從四角圍上來,如果被他們使用一個什麼劍陣之法,自己就要倒霉了。
中國功夫常有這種劍陣,幾個人相互配合,往往能爆發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幾個水平平庸的人,就能將一名高手困住。
但等這四名武士衝上來,陳爭就徹底放心了,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陣法,完全是各自為戰,四個加一起,不但沒有讓實力提升,反而還大大打了折扣。
只是憑藉著四把刀,胡亂招呼陳爭。
這種日本刀。的確鋒利不假,還有人認為,日本的武士刀,是世上最強冷兵器,這種說法甚至還甚囂塵上。
但在陳爭眼中來看。這種武士刀簡直是十二分的垃圾。遠不如中國刀劍。
說日本武士刀好的,無外乎也就是說武士刀是刀劍合體,又能劈砍又能刺,綜合能力完敗中國刀劍。但既然要比較。就應該先要知道,刀是做什麼用的,劍又是做什麼用的。
眾所周知,長槍是百兵之王,除了弓箭。任何一種冷兵器,在戰場上的作用,也無法與長槍的威力相比,這已經成為了眾人公認的事實。
但長槍難練,實在練不成的或者練不下去的,才退而求其次,選擇大刀。
但大刀的確比用長槍的武將差上一些,不但揮砍費力,而且很難變招。很難在百萬軍中的戰場上出入自由。
而至於劍,則是長槍的變種。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年刀,月棍,一輩子的槍,寶劍隨身藏。
這句話。其實就已經將這四種武器練習起來的難易程度,做了一個比較。
刀最好練,槍最難練,但槍不能隨身攜帶。故此行走江湖,隨身帶著一柄寶劍以備萬全。
劍的用法。也和槍一樣,以刺為主。再加上劍身的韌性,變化無窮無盡。
所以劍身同樣也和白臘桿子做成的槍身一樣,最強調的,便是它的柔韌性。
所以,根本沒有人把劍當成刀一樣去劈砍,就好像在戰場上,也不會有人拿著大刀像用長槍般刺人一樣。
說中國劍比日本武士刀弱,原因卻是不能劈砍,這不是好似拿著原子彈去和手術刀比鋒利一樣的比較麼?
拿著一種武器毫無用處的地方,去和另外一種武器的長處相比,這又有何意義?
說了劍,再說刀,刀的作用是什麼呢?
在冷兵器時代,槍適合戰場上的馬戰,手中槍,胯下馬,槍馬合一;劍是縮小了的槍,馬步是弱化了的馬,行走江湖,最適合小範圍廝殺;而則更適合在戰場上的步戰,也就是說沒有馬。
沒有馬,就算有功夫有馬步,但馬步畢竟不是真的馬,在人山人海的戰場上,無法騰挪,槍的威力都發揮不出來,況且武器太長,一旦緊身就被殺死,劍的靈活更發揮不出來,這種情況下,只有用刀來的實在。
槍,是個將軍用的,劍,是個俠客用的,而刀,其實是給小兵用的。
刀最本質的作用就是揮砍,所以,刀是需要靠重量吃勁來增強力度的,打起來大開大合,勇猛無前。
但如果是高手對決,沒有人原意這樣做,一動全身空門打開,隨便對手怎麼反擊,自己立刻嗝屁著涼。
而日本的刀術,似乎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竟然還是雙手持刀。
事實上,中國劍法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雙手劍。這樣持劍,在戰場上武裝給士兵,比較有利,甚至一直發展到了唐朝,演變成了唐刀。
日本武士刀也是據此演化而來,只是他們卻並不知道,中國人早就已經意識到,雙手劍也好,唐刀也好,雙手握刀的唯一用處,就是加大力量和速度。
但對於高手來說,力量再大速度再快也沒用,就好像是剛剛陳爭僅一招就打敗了山本龜一郎一樣的道理。
故此,中國武術哪怕是用刀的流派,也放棄了雙手持刀,改為單手,轉而追求刀法的變化,出刀也不會用力太猛。
但師從中國的日本,就缺乏這樣深刻的認識了,哪怕是到了現在,都依然是從中國偷師的拿點東西,絲毫也沒有改進。
武士刀,外表好看,但沒有劍的柔韌性,反而追求硬度。但硬度再強,那麼細那麼薄,比得上中國最普通的大片刀麼?
中國大片刀,雖然上不了檯面,但的確是將刀在揮劈這方面做到了極致,適合衝鋒陷陣。如果是日本武士刀那種淺薄的刀身,對上大片刀,對砍不用幾下,就要報廢了。
當然,也有人說,日本武士刀之所以這麼薄這麼細,是因為揮舞起來省力。
沒錯。中國功夫,講究腰為力量之源,日本人學去了個形式,但沒學到精髓,不懂得用丹田。再加上日本人個子矮。使不了太重的刀,故此弄個不倫不類。
當然,日本人的鑄造工藝,還是必須要承認的。只是鑄造工藝的好壞,並不代表刀的好壞。再加上之前日本經濟發達,難免有些媚外者誇讚人日本武士刀的好處。做著日本武士刀比中國劍更像刀、比中國刀更像劍這樣無聊的對比。
陳爭覺得可笑之極。
此時面對這四柄日本鋼刀,陳爭甚至表現的不屑一顧,因為這四個人的水平。比剛剛的山本龜一郎更差一籌,躲避他們意圖如此明顯、又缺乏有效變化的揮砍,只要空間沒有被封死,陳爭閉著眼睛都做得到。
腳下步法連續變化,陳爭遊走於四名日本武士身邊,刀光雖然晃眼,可卻只是在陳爭身側擦過。
就好像詠春拳中所說的,人一出手就會形成橋,「橋來橋上過」。其實就是反擊空門,日本武士雙手持刀,揮刀之後,幾乎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是空門,根本沒有揮第二刀的機會。就已經先被陳爭擊中。
連續擊飛了三個,全都是陳爭刻意長短勁力齊用,打飛了出去,既有精彩絕倫的視覺效果。又讓他們受了點暗傷,但卻還不至於死人。
轉眼。只剩下了最後一個。
這個日本武士比另外三個要厲害一些,但厲害的也不是刀法,而是對於距離的把握。
中國功夫,無論用不用武器,都對距離有很精妙的把握。
尤其是用了武器,一寸長、一寸強,就要把握住著一寸的優勢。
否則一個用長槍的,如果讓一個用單刀的近身,自己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而對方卻如魚得水,道理十分簡單。
看來這名日本武士倒是也多少從中國功夫中學去了點精髓,陳爭笑了笑。
但他雖然懂得距離的控制,奈何刀法太差,陳爭只是側身一躲,避過了刀鋒。
那名日本武士倒也沒有勁力用老,立刻用力抽刀,準備及時變招。
而就在這個時候,陳爭的手指,卻已經輕輕貼在了他的刀身一側上,瞬間,猛一彈指。
「鐺!」一聲脆響,那柄鋼刀竟然居中折斷!
半截的斷刃「唰」地飛出去,釘入了遠方的牆面上!
這一幕,震驚全場,甚至包括馮國安在內,任誰也料不到,陳爭竟然能夠一指就彈斷了鋼刀,而且還是傳說中以製造工藝聞名全世界的日本武士刀!
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彈指神通?
說來好似很玄,事實上超級簡單。
日本武士刀,不似中國劍劍身一樣有韌性,也不似中國刀那麼厚重。
這麼纖細狹長、硬度又這麼高的的刀,如果將刀鋒插入一處牢固的巖縫中,握著刀柄九十度用力,單手即能折斷。這種情況下,硬度越高,越容易斷,甚至都不需要怎麼用力。
陳爭出指這一彈,包含十分內勁,威力非凡,但這卻也並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要歸功於太極的聽勁之法。
雖然接觸刀身不如接觸人身,但對方用的全是僵力,陳爭依然對這名日本武士身上,乃至他刀身上勁力的流動方向感受的十分清楚。
陳爭彈指吃入刀身中的內勁,剛好與那名日本武士加在刀上的力量,形成了一個折角。
借力化力是太極的一種應用,而借力打力也是同樣,故此看似誇張,可其實簡單至極。
那名日本武士可就不懂這些了,看著手中被折斷的半截刀鋒,他完全愣在原地,半天才瞠目結舌發出了兩個音節:「納……納……納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