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血腥刺刀

龍騰世紀 第一百九十三章 轉爐煉鋼專利 文 / 沉迷

    (求推薦,求收藏,給點希望,希望大家能支持下,您的每一張推薦票都是我寫作的動力,新人不容易啊。保證每天至少更新一章,5000+字,不斷更。)

    對於轉爐煉鋼專利,德國是第一個得知了這個事情.

    整個德國鋼鐵業界都被轉爐煉鋼的效率做震驚了,42倍的煉鋼速度完全能讓所有的鋼鐵廠規模大為下降,而產量卻大為提升,同時需要的人力也極大的減少,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完全跨越式的發展,第二次,德國向自己的盟友要求得到高新專利技術,至少是生產權。

    對於德國方面,王紹楓本著有來有往的良好關係,開出了最低價的專利費用,每用轉爐煉出一噸鋼材,只需要支付2龍幣的專利費用,僅僅相當於6馬克或0.26英鎊。

    德國方面對此非常的滿意,他們也知道要想免費獲得這種專利那是不現實,關鍵是費用的高低問題。而一噸鋼材多少錢?一龍幣才多少錢?兩者完全不能等同。

    德國一年近700萬噸鋼材只需要付出1400萬龍幣的費用,而在現在鋼鐵廠的規模上,完全可以讓德國出現普遍的鐵礦砂飢渴症狀了。

    當然,轉爐煉鋼法的出現導致了鋼鐵產量的大增,也將會使得國際市場上鋼鐵價格的進一步下滑。

    對此王紹楓很理解地直接讓德國用煉出來的鋼材支付專利費用,而德國鋼鐵業界更是非常的歡迎,這其實相當於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鋼材就能得到整個專利生產權。

    相當於4200萬馬克的鋼材銷售額,完全能讓鋼鐵業界大為歡喜。而軍政府也會得到數十萬噸的鋼鐵進口彌補缺額。

    不同於白鴿飛艇的秘而不宣,轉爐煉鋼專利的出現引起了整個德國鋼鐵業界的議論風潮,不少有識之人都發出了疑問。

    「我想知道為什麼遠東的那些人突然之間就能研發出這種先進的技術,而我們,包括世界各國,煉鋼業發展了這麼多年,也沒研究處如此先進的技術。」

    「要知道遠東的那些年輕人還是我們的學員,只學習了短短的幾年時間,甚至很多人連一個普通的鋼鐵工程師的稱號也都沒有,而派到遠東去的帝國工程師,在國內的表現不過一般而已,連優秀稱呼也很少有人達到。為什麼這群平均能力遠低於我們的人卻能研發出這樣優秀的專利?」

    「為什麼我們擁有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工程師都無法研究處這樣鋼鐵業劃時代的技術?」

    「有誰能告訴我,這是為什麼嗎?技術儲備?人員素質?研究環境?還是我們的研發體制有問題?我們需要好好的思考,好好的反思。」

    不同於其他國家的人,德國的高層一眼就看出來這其中蘊藏著的意義。

    他們不在乎盟友是否發明出多少專利技術,也不在乎這些專利技術有多重要,能帶來多大價值。這些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有可能發生,畢竟世界上的愛好科研人那麼多,自學成才的更是不少,許多大科學家都是自學成才的,如發明交流電的特斯拉,以及著名的愛迪生。

    但是盟友才開始科研多長時間?最多不超過3年,他們怎麼會這麼快的研究處這樣大的專利,而且還是有目的性極強的專利技術。

    通過專家們的研究表明,這種轉爐煉鋼法是幾十年前的技術,當時並不成熟,也正因為當年研究並失敗過,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沒有在意這種一般人看來有問題的煉鋼技術。

    而盟友卻能推陳出新,通過優化改進,改頭換面之後,直接變成了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技術。他們怎麼會想起到這方面來的?

    還是他們的思維模式,以及研發制度值得我們去探討去學習?

    嚴謹的德國人沒有放過這中間的細微之處,對於他們來講,遠東的那群人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加以關注,因為幾十年後我們的主要對手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盟友了。

    很快,從青島傳來的情報就說明了一切,轉爐煉鋼技術的研究並沒有過於保密,實際上這個技術就算保密也保密不了多久,從運輸的鐵礦砂就能完全看的出來。

    一年百萬噸的鋼鐵產量只需要最多三百萬噸的鐵礦砂,而一年八百萬噸的鋼鐵產量,卻需要兩千四百萬噸鐵礦砂,劇烈的消耗,和大量鋼材的出現,根本不可能瞞得過在山東的德國人。僅僅從這個月德國航運公司已經著手準備繼續往遠東增加商船噸位就看的出來。

    而海船運輸量一下激增八倍也根本不可能瞞得住對山東非常注意的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日本。

    科技部快速的讓人在世界各大專利國註冊專利後,引起了世界鋼鐵業的波動。

    幾乎瞬間所有國家鋼鐵行業的股票都大為上漲,新型煉鋼技術的誕生,意味著鋼鐵生產的規模急劇擴大,意味著鋼鐵業的成本急劇降低,意味著鋼鐵業的總體規模擴大,這對於任何一個工業國家來說都是好事。

    在這個年代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甚至可以用鋼鐵產量來形容,鋼鐵既是國家,沒有鋼鐵就不能發展鐵路,不能製造武器,不能建造軍艦,不能發展其他行業等等。

    幾乎可以說全線飄紅的模式並沒有讓多少人明白鋼鐵產量的激增並不意味著鋼鐵市場的激增,而用不了5年,全世界的鋼鐵價格就會急劇的下滑,用鋼成本的降低。這是新技術帶來的作用之一,從長遠來看,這是好事,從短期來看,很可能有不少鋼鐵業因為大量的產出鋼鐵從而導致銷售嚴重跟不上,可能引發小規模的鋼鐵業界危機。

    「我們要求得到你們專利使用權,並願意支付一定的專利生產費用。」

    幾乎全世界各個有著工業基礎的國家一瞬間一擁而上進入了這個小小的瑞士公司中。

    對於這樣的專利,科技部命人在永久中立國瑞士成立了一個神秘的技術公司,而公司的名字就叫做神秘專利有限公司。

    的確夠神秘的,全世界除了德國極少數高層人員知道這種技術是盟友研發出來的,其他各國都在打探這這個神秘專利有限公司的背景。

    科技部不指望這個神秘專利有限公司能頂得住多久的盤查,但是只要能撐到華夏共和國建國就行。

    對於世界各國,所採用的專利費用標準和德國相比,要高出不少。

    每用轉爐生產出一噸鋼鐵,就必須支付0.5英鎊或2.6美元,這個價格是德國支付費用的一倍左右。但是無論英法還是美俄幾個國家,都毫不猶豫的簽署了這個專利合同。

    對於他們來說,數十倍的效率提升帶來的價值遠遠不是這丁點兒費用所彌補的。

    一噸鋼鐵需要多少英鎊?專利費用和它比起來那是真正的螢火之光。

    無論各國對於神秘專利有限公司如何的調查,但是他們還是必須要按照相關的專利法案支付專利費用。

    對於在這些國家所取得的專利費用則有調查局的下屬公司出面,在這些國家或兌換成黃金,或收購有發展潛力的公司,或買斷急需的各種技術專利,或收購軍政府需要的各種物資如各種礦物等物資運回國內。

    自然,這些下屬公司不會直接運回國內,而是以本地公司的名義對外進行貿易,通過一番眼花繚亂的方式進入一個不知道哪裡來的德國公司運回國內。

    在商業監督不利的這個年代,這些國家根本就無法準確的追查資金的流動去向。

    對於這個新型鋼鐵技術,除了德國早就開始戰爭準備的國家極為重視之外,以及小日本這個狼子野心的國家。

    其他國家中,估計也就只有民間鋼鐵業界重視了,而這民間鋼鐵業中,最為關心的自然是世界超級鋼鐵巨頭--美國鋼鐵公司了。

    西元1901年2月5日,皮爾龐特·摩根買下了洛克菲勒的幾家鐵礦和安德魯·卡耐基的全部鋼鐵生意,成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鋼產量的65%被其控制。這筆生意耗資10億美元。

    西元1901年4月1日,正好是愚人節那天,u·s·鋼鐵正式宣告成立,舉行了盛大的新聞發佈會,宣佈了新公司的資金是8.5億美元。摩根的願望實現了。這麼一個鋼鐵大聯合,可以說是美利堅合眾國歷史上不多的盛事,摩根就是這次盛享的主角。買下了卡內基的事業,成立了u·s·鋼鐵。

    摩根對於鋼鐵行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而這時新型的煉鋼專利技術的出現即刻引起了他的關注。

    在閱讀了詳細的專利說明後,摩根意識到,如果採用這種新技術煉鋼的話,那可以毫不懷疑的說,只要沒有國家的阻礙,摩根有信心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鋼鐵業打垮。

    新技術帶來的效率實在是太過驚人。

    雄心勃勃的u·s·鋼鐵對於這個新型的鋼鐵技術專利是勢在必得。

    可惜國際專利法的規定,以及專利公司是在瑞士這個國際永久中立國家成立的,使得摩根意圖獨家獲取專利落了空。

    而國際上的所有國家鋼鐵巨頭也不可能同意讓u·s·鋼鐵獨家得到專利,是以在扯皮的條件下,u·s·鋼鐵公司不得不退讓妥協,與這些國家的鋼鐵公司一樣共同支付大量的專利費用給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神秘專利公司。

    當然,u·s·鋼鐵和其他國家也可以採用不支付專利費用直接使用這種技術,可是如果真要這樣做的話,估計在他們自己的國家也無法通過。

    這個先河無論如何是不敢開的,今天不承認這個小公司的專利,那麼有天別人就會不承認美國,英國乃至其他國家的專利。

    加入為了這點利益就打破專利,那麼其他專利怎麼辦,專利保護豈不成了一張廢紙,那些專利擁有者還會放心自己的專利,那些科學家還會為了財富和榮譽去發明各種各樣的專利技術嗎?所以這個想法根本就沒出現在這些人的腦海之中。

    同樣也沒人願意做那個得罪全世界科學家及相關企業的事情,那只會讓自己的國家被全世界各國所孤立,尤其還是科技上的。

    即使在十幾年前特斯拉發明的交流電技術後,美國那些財團也只敢秘密的以各種方式逼迫特斯拉放棄這項專利,而不是直接的奪取使用。相比交流電專利的天文數字財富,這轉爐煉鋼技術費用不過小菜一疊而已。

    德國在青島的人員很快發回了報告,重點提到了科技部這個部門。

    這篇報告引起了威廉二世的深思。

    「科技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門,他是一個掌握所有軍政府企業的研究機構的部門。不受研究機構所在企業的管轄。相反,如果企業研究機構如果因為無法獨立完成某項科研的話,可以向科技部申請協助,這些協助有資金,有技術,有人員,有著所需要的一切。」

    「無論研究機構發明的各種技術是否有科技部的協助,都必須向科技部報備。由科技部負責使用這些技術,包括技術對外公佈,幫助科研機構收取專利費用等。總的來說,這個科技部相當於一個我們國家的專利部門。不過他的權力範圍要大很多。」

    「科技部還兼有對科研機構投資的責任,比如說這次青島鋼鐵研究院在申請協助研究轉爐煉鋼技術時,科技部在收到申請報告幾天後,支付了一百萬龍幣的首批資金,並派來了十名專業科技人員,數十名擁有極高技術水準的熟練工人,以及大量的各種先進技術,而隨後又數次增加了超過300萬龍幣的研發經費以及更多的人員進入。」

    「根據我們派到這裡的科研專家透露的一些消息,在德國要想在短時間內成立一個這樣龐大規模的針對性研發機構,並配以如此多的輔助,至少需要三千萬馬克以上,光是從各國購買所需要的各種技術資料就需要超過上千萬馬克。這總的花費已經相當於重新建立一個中型鋼鐵廠。」

    「所以在我國,要想成立這樣的一個機構,至少需要全國絕大部分的財團聯合起來才能成立,並且用以採取這種特殊的研發體制,擁有大量的資金,以及海量的技術儲備。我不知道國內能不能成立這樣的機構,但是根據我在這裡見到的我國專家人員的樂觀,很顯然,他們非常欣賞這種能極大發揮他們自身才能的體制以及這些部門的大力支持。」

    青島發回來的報告上,說的非常的含糊,完全是從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上來看到此事。但是從這隻言片語中,威廉二世明白在德國要想成立這樣的機構可以說非常的困難。因為政府沒有這樣強大的權力逼迫所有的財團巨頭交出他們的科研機構,而政府也無法提供如此大的資金去投機性的研發一項未知的技術,這其中的風險太大了。

    但是這裡面的好處也同樣很大。

    身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威廉二世知道這樣體制的優越性和它的風險性一樣的巨大。

    別的不說,花費海量資金和人力去研究一項特定技術,一旦成功的話就像這次的轉爐煉鋼一樣,收益也是大的驚人。

    即使這轉爐煉鋼技術投資再大也不會超過三千萬馬克,而這項專利,僅僅德國一個國家在一年內支付的專利費用就會超過四千二百萬馬克,還不說其他。

    全世界的鋼鐵業年產鋼鐵幾千萬噸,扣除德國的這個部分,僅僅今年一年其他國家加起來也有兩千萬噸以上,這相當於一千萬英鎊,兩億馬克的收入,而且這種專利費用還會持續20年的時間,更且在隨後的時間裡,世界鋼鐵產量也會因為新技術的推廣而變得更加的誇張,也許過幾年達到五千萬噸年產鋼鐵量也不止,那收入……

    真心的羨慕盟友建立的這個強權政治體制啊,威廉二世心中有點無奈,他明白如果在德國現在就要採取這種方式的話,估計全國的財團都會起來造反了。

    德國不行,其他國家也不行,至少這十年內都不行,體制的變革不是說變就能變、就敢變的。

    但是威廉二世還是召集了全國各大財團的領導人,秘密商談了成立這個科研所的可能性。

    對於這個科研所,各大容克財團並不怎麼感興趣。

    「陛下,他們的這個科研方式成本太高,我們無法承受,並且成功率有限,如果我們統合所有資源進行這個技術研究的話,首先研究方向就是一個問題。」

    「是研究我所需要的,還是研究他們所需要的?其次,投入比例如何?分成如何?如果失敗了,那我們的股東反應如何?並不是每個股東都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對方的研究是根據幾十年前的研究資料進行改進的,而不是創新式的發明。我們必須要知道,創新是難題,改進並不能說明他們的科研實力有多麼強大。」

    「所以我想,我們需要對他們科研體系的具體瞭解後才能做決定,這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任務,即使我們決定了,也需要說服各自財團的股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