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血帥

第四卷初露崢嶸 勇將 文 / 小小小小木

    項籍(前232-前202),字羽,號「西楚霸王」。項羽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史上的戰神。中**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人稱西楚霸王。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一、少年英雄,志在天下。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ま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二、定陶之戰,初露頭角項梁起義後,徵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為了便於號召,採納謀士范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鬥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三、巨鹿之戰,雄霸天下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士鑿沉渡江用的船隻,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乾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其敗也勃。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再無能開動其戰爭機器,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戰。四、彭城之戰,逆轉乾坤漢王元年二月,劉邦乘田榮起兵反楚,項羽出兵齊地(今山東大部)之機,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二年四月,齊、楚軍膠著於城陽(今山東荷澤東北),楚都彭城空虛。劉邦即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口實,在洛陽聚集各路諸侯聯軍56萬,分路進攻彭城。漢將曹參、灌嬰、周勃等率軍從圍津(今山東東明)渡過黃河,攻佔煮棗(今山東東明南),擊敗楚大將龍且、項佗於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兵抵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從西北面抄襲彭城;將軍薛歐、王吸、王陵率軍由宛(今河南南陽)經葉縣(今河南葉縣西南)出陽夏(今河南太康),從南面攻楚;劉邦率夏侯嬰、盧綰及各路諸侯軍經曲遇(今河南中牟東北),向東南攻佔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時,彭越率3萬人馬歸附。為掩護聯軍側後,劉邦拜彭越為魏相,令其攻佔梁地(今河南東北部)。此後,劉邦軍由西向東連克碭(今河南夏邑東南),蕭(今安徽蕭縣西北),順利攻佔彭城。項羽聞訊,留部將繼續攻齊,自率精兵3萬由魯(今山東曲阜)迅速南下,出胡陵佔領蕭縣,切斷聯軍退路,隨後,由西向東反攻。楚軍乘劉邦縱情享樂,疏於防範之機,晨時開始進攻,中午即大破聯軍,將劉邦所部擠壓於谷水、泅水(位於今江蘇徐州市西)之地。聯軍自相踐踏,被楚軍斬殺10餘萬人,餘部向西南山地潰退。楚軍追至靈壁(今安徽濉溪西南)的睢水再殲聯軍10餘萬漢軍逼入睢水,並圍困劉邦,意圖生擒。值大風驟起,飛沙走石,劉邦率數十騎乘機逃走。此戰,劉邦遭到嚴重挫折,諸侯紛紛背漢向楚。五、東城快戰,驚天逆襲《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六、烏江絕唱,戰神之殤《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這是何等豪情!七、宿敵敬意,應有之姿《漢書文藝志》記載兵書五十三家,其中:兵權謀十三家、兵形勢十一家、兵陰陽十六家、兵技巧十三家。《項王》被歸入兵形勢家。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是韓信與劉邦第一次交談時對項羽的評價。然而,項羽的軍事思想卻也是被張良和韓信整理出來的。這是對手的敬意,也是項羽的應有之姿!勇猛指數10智謀指數10總評10

    編輯本段西漢英布

    英布

    英布(?—前195),六(今安徽省六安市)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英布出身平民,少時有人給他算命說他在受刑之後會被封王賜爵。到壯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認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遠了,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史記·黥布列傳》)別人聽到後,一起戲笑他。後英布被送往酈山服刑,酈山刑徒有數十萬人,英布結交刑徒中豪傑之士,率領一夥人逃人江澤中做了強盜。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後,英布投靠了番君吳芮,並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數千人,舉起了反秦大旗。秦將章邯滅掉陳勝,打敗呂臣軍後,英布率軍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西南)大獲全勝,於是引兵向東。這時聽說項梁已平定江東、會稽,正渡江向西,隊伍不斷壯大,眾多將領歸附項梁,英布便投靠了他。在項梁帳下,英布作戰最為勇敢。後陳王死,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不久項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殺,楚懷王徙都彭城,英布及諸將都聚保彭城。這時秦國圍攻趙,趙數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懷王使宋義為上將,范增為末將,項羽為次將,英布、蒲將軍皆為將軍,悉歸宋義指揮,北進救趙。後項羽殺宋義,楚懷王立項羽為上將軍,諸將皆歸項羽指揮。項羽命英布先渡河擊秦。英布屢擊章邯之軍,切斷秦朝軍隊糧道,項羽遂與英布會合,大破秦軍,收降章邯等人。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而諸侯之軍都原隸歸楚的原因,多在英布能以少勝多,震服侯軍。項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布等人夜間坑殺章邯降兵二十餘萬人。到函谷關後,因劉邦派兵駐守,不能入關。項羽又派英布等人從閒道破關而入,攻到咸陽。英布在作戰中,常為先鋒,深得項羽器重,後項羽分封,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安。漢朝元年(前206)四月,項羽楚立懷王為義帝,遷都長沙,暗中則派英布在路上偷襲。八月,英布追到郴縣把楚懷王殺死。漢二年,齊王田榮叛楚,項羽出兵擊齊,向英布徵兵,英布托病,只派將領率幾千人前往。劉邦在彭城擊敗項羽,英布也托病不救,這就引起了項羽對英布的怨恨。項羽數次派人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不敢前往。項羽因擔心北邊齊、趙,和西邊劉邦的軍隊,又因為愛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沒有發兵攻打他。漢三年,劉邦攻楚,大戰於彭城,漢敗,退卻。劉邦對左右說:「像你們這班人,實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問其故,漢王說:「有誰能替我出使九江,讓九江王發兵背叛楚國,牽制在齊地的項王數月,我便可穩獲天下了。」隋何請求前往。到九江後,隋何通過九江王太宰以通關節。可三天也沒有見到英布。隋何於是遊說太宰說:「英布不見我,定是因為楚國的強大而漢國弱小。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讓我見他,假如我說得對,那是大王所想聽的;假如我說得不對,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貴國背漢而親楚的決心!」太宰把這話轉告了英布,英布召見隋何。隋何說:「漢王派我送信給大王,我十分詫異您為何與楚那麼親近?」英布說:「我一向以臣禮服事項王。」隋何說:「您同項王都是同列的諸侯,而您卻以臣禮服事他,您定認為楚國強盛,可以依靠。但是項王伐齊,他可以親負牆板築杵,為士卒先鋒,您就該來率九江軍隊,去做楚國的先鋒。而現今您卻只發兵四千去幫助楚王,一個向北臣事別人的人,難道應當這樣做嗎?漢王攻打楚國彭城,您就該悉發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與漢王日夜做戰,決一雌雄。而您雖擁有萬人之軍,卻袖手旁觀,不肯派一兵一卒。這是一個依賴他人立國者應當做的嗎?您以空名歸向楚國,卻完全依賴自己,我認為這樣做沒好處。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國,無非是因為漢弱楚強,可是楚兵力雖強,但因項羽違背盟約,殺害義帝,天下人都以不義之名責備他,他還自恃百戰百勝,兵強國盛呢。至於漢王,在收降諸侯之後,回守成皋、滎陽,從蜀運來粟谷,辟深溝建營壘,守邊地。楚人調回部隊,中間隔著梁國,深入敵國**百里,這時欲戰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殘兵要從千里之外轉運糧食,楚軍到達滎陽、成皋時,漢軍只要堅守不出,這樣,楚軍進不能攻,退不能脫身。所以說楚軍是靠不住的。假若楚勝漢,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見一旦楚國強盛起來,定會招致天下兵力的對抗。所以楚不如漢,這形勢是顯而易見的。現在您不歸附萬無一失的漢,卻要自托於岌岌可危的楚國,我對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並不認為九江的軍隊就足以滅楚,大王若發兵背叛楚國,楚項王必會滯留在齊國數月,這樣漢取天下就成了十拿九穩的事了。我懇請大王您歸附漢王,漢王定會劃地分封您為王,何只現在區區的九江之地!所以漢王遣臣向您獻計,願大王考慮考慮。」英布說:「我聽從你的指教。」但只是暗中答應叛楚歸漢,不敢洩漏風聲。這時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布發兵救楚,住在傳捨中,隋何直手傳捨,坐到楚使者的上座,說:「九江王已歸附漢王,楚憑什麼讓他發兵?」英布愕然。楚使者大吃一驚,起身走了。隋何趁勢勸說英布:「大王歸漢已成事實,應當立即殺掉楚使者,不讓他回楚。同時盡快與漢聯結。」英布聽從了隋何的話,殺死了楚使者,起兵攻楚。楚派項聲、龍且攻打九江。數月,龍且攻九江,大破英布軍,英布怕誅,從小路逃往了漢地。英布拜見漢王,漢王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腳,召英布人,英布見狀大怒,後悔歸漢,想自殺。但當他進了自己的官捨時,見陳設、飲食、隨從同漢王的一樣,又大喜過望。於是派人復入九江,得知楚已派項伯收編九江部隊,殺盡了英布的妻子兒女,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舊寵臣,率領幾千人投奔漢王。漢王又增撥軍隊給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英布為淮南王。都六,統九江、廬江、衡山、豫章諸郡。漢五年,英布率兵入九江,攻下數城。六年,同劉賈一道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反楚,同周殷兵聯合攻楚,在垓下大破項羽軍,項羽自殺,楚漢戰爭結束。漢王十一年,呂後誅殺淮陰侯韓信,引起了英布的驚慌。同年夏,又殺梁王彭越,將他剁成肉醬,分賜給諸侯。英布得到後,大為恐慌,怕禍及自身,於是暗中聚合部隊,隨時注意鄰郡的動靜。英布有一寵姬病了。送去就醫,醫生同中大夫賁赫對門而居。因寵姬常去就醫,賁赫自以為是侍中,向英布寵姬大獻慇勤,厚禮饋贈,並同英布寵姬在醫生家一同飲酒。寵姬回來後向英布提到賁赫,並稱讚他是溫厚長者。英布責問寵姬何以知道賁赫。寵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訴英布。英布懷疑她跟賁赫**。賁赫得知後大恐,稱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賁赫情急,上書告發英布謀反,並乘傳車趕往長安。英布派人追趕,沒趕上。賁赫到了長安後上書稱英布已有謀反跡象,建議可在他未發兵前殺掉他布。劉邦看後與丞相蕭何商量,蕭何認為英布不會如此,恐怕是仇家誣陷。提出先拘捕賁赫,再暗中派人察訪驗證。英布見賁赫已逃,還上書言變,懷疑他說出了自己暗中佈置之事,再加漢朝使者前來查驗,便殺了賁赫全家,起兵反叛。消息傳到長安,劉邦赦免賁赫,封他為將軍。劉邦召集諸侯討論如何應變,諸將都說:「出兵攻打他,活埋了這小子!」汝陽侯滕公夏侯嬰請教前楚國令尹薛公。令尹卻認為這很自然。滕公不解說:「皇上割地封王與他,賜爵位給他,讓他做萬乘之主,廄富且貴,為何還要造反?」令尹道:「去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這三個人為國家建樹的功勞相同,可謂三位一體。而前兩個相繼被殺,英布自知殺身之禍隨時會降到自己頭上,所以造反。」滕公於是向劉邦舉薦令尹,劉邦召見令尹,令尹分析英布軍雖有上、中、下三計可施,但英布出身酈山刑徒,經過奮鬥終成了萬乘之主,他的所做所為只是為了自身,而不為百姓謀福,不為後代子孫考慮。所以只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無憂。」劉邦封薛公為千戶,自己親率大軍討伐英布。英布造反之初曾對他的將士說:「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史記·黥布列傳》)這才率軍反叛。英布的計劃果不出薛公之謀,出下計:東擊荊,荊王劉賈戰死於富陵。英布盡收其兵,渡淮水擊楚。楚發兵與英布在徐、僮大戰,楚軍想互相救援,出奇制勝,把軍隊分為三支。有人警告楚將:英布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軍在本地作戰,容易敗散,而把軍隊分為三軍,若一軍戰敗,其餘二軍定散敗,不可能相救。但楚將不聽,英布果然先打敗其中一軍,其餘二軍也互解逃散了。英布率兵向西,與漢軍相遇於蘄西(今安徽宿縣南),會戰於甄,英布軍隊精銳,劉邦只得固守庸城,看見英布軍的列陣如項羽的軍隊,漢皇非常厭惡,遠遠地對英布說:「何苦而反?」英布說:「欲為帝耳。」(《史記·黥布列傳》)劉邦大罵英布,與其大戰,英布敗走,渡過淮河,屢次停下來與漢軍交戰皆不利。英布率百餘人逃到長江以南。英布原同番君吳芮通婚,所以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讓人欺騙英布,假裝同他逃跑,誘使英布逃向南越,英布相信了,同使者去番陽。番陽人在茲鄉一農戶家將英布殺死。勇猛指數9智謀指數6總評7.5

    編輯本段西漢霍去病

    霍去病

    霍去病,西漢名將(前140—前117),漢族,軍事家。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漠北決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19歲的統帥霍去病不負眾望,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迴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在此戰中,霍去病慘勝,一萬精兵僅餘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戰死,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斬敵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在這一場血與火的對戰之後,漢王朝中再也沒有人質疑少年霍去病的統軍能力,他成為漢軍中的一代軍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同年夏天,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展開收復河西之戰。此戰,霍去病成為漢軍的統帥,而多年的老將李廣等人只作為他的策應部隊。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戰的公孫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馬」還不如兩年前的長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沒有起到應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將李廣所部則被匈奴左賢王包圍。霍去病遂再次孤軍深入,並再次大勝。就在祁連山,霍去病所部斬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計六十三人。經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漢王朝收復了河西平原。曾經在漢王朝頭上為所欲為、使漢朝人家破人亡無數的匈奴終於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發生的時間在秋天。兩場河西大戰後,匈奴單于想狠狠地處理一再敗陣的渾邪王,消息走漏後渾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漢朝。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嘩變。面對這樣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帶著數名親兵就親自衝進了匈奴營中,直面渾邪王,下令他誅殺嘩變士卒。我們永遠也猜想不出此時的渾邪王心裡都在想些什麼。那一刻他完全有機會把霍去病扣為人質或殺之報仇,只要他這樣做了,單于不但不會殺他反而要獎賞他。然而最終渾邪王放棄了,這名敢於孤身犯險不懼生死的少年的氣勢鎮住了他。霍去病的氣勢不但鎮住了渾邪王,同時也鎮住了四萬多名匈奴人,他們最終沒有將嘩變繼續擴大。河西受降順利結束,而今天的我們卻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像,那個局勢迷離危機四伏的時候,那位十九歲的少年是怎樣站在敵人的營帳裡,僅僅用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將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制服的。漢王朝的版圖上,從此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併入漢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外虜的受降,不但為飽受匈奴侵擾之苦百年的漢朝人揚眉吐氣,更從此使漢朝人有了身為強者的信心。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單于,結果由於情報錯誤,這個對局變成了衛青的,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左賢王部。然而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于,「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加爾湖,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沿路大勝,這是怎樣的成就!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二十二歲。完成了這樣不世的功勳之後,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頂峰:大司馬驃騎將軍。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去世了。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霍去病謚封「景桓侯」。勇猛指數9智謀指數10總評9.5

    編輯本段東漢呂布

    以小說《三國演義》呂布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猛將,但歷史上並未有確切證據呂布

    呂布(?—198)字奉先,演義「三國第一武將」,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五原縣)人,擅長騎射,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聞名於并州;刺史丁原用布為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布為騎都尉,隨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布,布怒,與司徒王允計殺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呂布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了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為賭注,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布,呂布大敗。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布雖驍猛,然缺智謀,又信妻言,不納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布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布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勇猛指數10智謀指數5總評8

    編輯本段東漢馬超

    馬超

    字孟起,扶風(京畿三輔左馮羽,右扶風)茂陵人氏。馬超父親叫馬騰,大約在漢靈帝末年(180-189)與西州的邊章、韓遂等共同起事(起義造反)。初平三年(漢獻帝年號),馬騰、韓遂率兵進軍長安。當時的漢朝廷(將兩人招安),封韓遂為鎮西將軍(駐守金城蘭州)。封馬騰為征西將軍,駐守郿縣。當年,馬騰又一次攻擊了長安,結果軍敗,就退回了涼州。到了(曹操當政)派鍾繇為司隸校尉進駐長安,掌握關中地區時,鍾繇便分別寫信給韓遂和馬騰,為他們陳述利害(化解了韓馬之間的矛盾)。馬騰便派長子馬超助鍾繇在平陽討伐高幹、郭援。此戰中馬超的部將龐德在陣中斬殺了敵方主將郭援。後來馬騰與韓遂起了矛盾,馬騰便請求回到京畿(這裡的京畿分不清楚是長安三輔還是當時許昌)。因為這個便封馬騰為衛尉(掌管京城各門守衛的官,屬於九卿之一)讓馬超接手了馬騰的部隊,並拜馬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與曹操大將許褚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使得許褚赤身上陣,曹操恐許褚有失急令許褚收兵,可見武藝之高強。後投靠蜀漢,病終。勇猛指數9智謀指數5總評7

    編輯本段魏國冉閔

    冉閔

    冉閔(ranmin),漢族,民族英雄。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君主。冉閔(ranmin)為今人所廣為知聞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他是拯救了漢族的抗胡英雄,亦以勇猛著稱公元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趙帝國的戰鬥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親人都沒於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個11歲的少年——冉瞻(按現在的標準還是一個孩子),冉瞻帶領所部乞活餘部繼續與胡人英勇戰鬥。公元310年,石勒(此時是前趙的大將)攻打河內,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贊曰:「此兒壯健可嘉!」冉瞻眾寡不敵,被俘。石勒徒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凶奴前趙的戰鬥中被斬於陣前。冉瞻之子就是後來的冉閔。冉閔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在昌黎大戰,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游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鏡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恆,夫余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鬥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冉閔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6)六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各自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在返遷的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搶食糧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屠殺的只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兇手是匈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匈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復仇屠殺。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鑒、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騎兵。還有數萬後續部隊)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戰鬥經過本文從略),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機械地和敵人拚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正史記載,決非杜撰)作者語:冉閔壯志未酬,天地為之大慟,可惜上天既然體恤冉閔的用心,為何不乾脆賜他勝利的結局。為何還要讓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盡同胞的謾罵。蒼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時冉閔的英雄事跡才能在世間廣為流傳。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由於冉閔的王朝時間很短。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後來統治北方的北魏(鮮卑王朝)的史學家把冉閔大罵一頓。在史書上沒有人為冉閔正義直言。而後代又缺乏資料,只能根據以前遺留的資料來整理。某些太監史學家片面強調冉閔的殺胡。而不說明冉閔殺胡的原因。想想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冉閔當時的政策是順應民意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願。並不是冉閔有心挑撥。而是當時的矛盾不可調和。那些穿者獸皮。吃著生肉的野蠻部落。哪裡懂得禮儀廉恥,生命的價值。入侵印度的蠻族部落把創造古代印度文明的當地人當作奴隸一樣的趨勢。印度的種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紀的今天還生活在印度社會低層的賤民。就是那些幾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國人。冉閔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傑奮起殺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華子民紛紛響應。漢軍威武!!漢軍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潰!九州大地終復炎黃本色。我族方才免於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劇。在火焰塔以及滿清人所寫的正史和小說裡。都有許多對冉閔的污蔑。比如說冉閔被胡人收做義子。但是在南朝的史書從來沒有記載。我們只能通過被人篡改的史料來一窺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岳飛,文天祥都是我們很熟悉的人物。但是冉閔卻被埋沒於浩瀚史書中。冉閔用自己的所作所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華文明。不惜自己的聲譽背負了2000年的罵名。為我們這些後代奪回了生存空間。冉閔的武功決不亞於岳飛!岳飛其實是想成為第二個冉閔。冉閔的功績與日月同輝!!冉閔是公元四世紀的東亞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們都說冉閔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轉世來拯救漢人的英雄。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百姓。關中80萬漢族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跋涉來投奔冉閔就是明證。勇猛指數10智謀指數10總評10

    編輯本段北齊斛律光

    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中國北齊名將。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出身將門,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有一女斛律氏為高緯皇后。他驍勇善戰,在與北周近20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北齊天統五年(569)十二月,周軍圍攻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北),斷齊軍糧道。武平元年(570)正月,他率步騎3萬破宜陽周軍,再通糧運;周軍復攻,他領軍迎戰,又獲勝利,俘北周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英等。二年,率眾於平隴(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築壘,迎戰北周驃騎大將軍韋孝寬所率步騎萬人,大破之,俘斬千計。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三年,北齊後主高緯聽信讒言,將其誘殺。女亦被廢。老將軍在高歡軍中唱《敕勒歌》名揚古今。斛律光少工騎射,以武藝知名,17歲被高歡提為都督,後為高澄親信都督,不久為征虜將軍,累升衛將軍。一次隨世宗打獵,一大鳥在雲際飛翔,斛律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頸,大鳥如車輪旋轉落地,卻原來是一隻大雕,被時人稱之為「落雕都督」。斛律光剛直,治軍嚴,打起仗來,總在前方指揮,因此他的部隊戰鬥力很強。在北齊和北周的頻繁戰爭中,他帶兵幾十年,多次立功,從沒有打過敗仗,北周將士都很怕他。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周派大將達奚成興侵齊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北齊派斛律光率步騎三萬抵抗。達奚聽說是斛律光迎戰,不戰而退,齊軍乘勝追入周境,俘虜了周軍2000多人。是年冬,北周宇文護親自掛帥,以柱國大司馬尉遲迥為先鋒,率兵10萬攻打洛陽,並派雍州牧齊國公宇文憲、同州刺史達奚武、涇州總管王雄屯兵邙山(河南洛陽西)策應。北齊則派蘭陵王高長恭和斛律光前往救援,齊王自己也帶領衛兵從晉陽出發,作為後應。齊周兩軍在邙山相近,斛律光首戰告捷,與高長恭帶500騎兵突破周軍包圍進入洛陽城,與城內守軍會合。周將尉遲迥退守邙山,會合宇文憲、王雄等兵拒戰。猛將王雄馳馬挺槊衝入斛律光營中,斛律光見其來勢兇猛,奔出陣後,落荒急走,只剩一箭,隨行也僅有一卒。王雄緊追,相距數丈,大喊:「當擒你獻給天子」!語音未落,只見斛律光取弓措箭,返身一射,正中王雄前額。王雄伏抱馬首奔回營中,當晚因傷勢過重死去。斛律光乘勢擊殺,大敗周軍,「斬捕首虜三千餘級,迥、憲僅而獲免,盡收其甲兵輜重」。齊王高湛趕到洛陽策勳班賞,晉陞斛律光為太尉,又封冠軍縣公。天統三年(公元567年)十二月,北周又圍攻洛陽,阻斷齊軍糧道。第二年正月,斛律光奉高湛命率步騎三萬討之。軍至定隴,與在鹿盧交屯兵的周將張掖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彥、開府司水大夫梁景興等相遇。斛律光「擐甲執銳,身先士卒」,大敗宇文桀軍,斬首兩千餘級。齊軍長驅直下,直到宜陽,與在這裡防守的北周齊國公宇文憲、申國公拓跋顯敬相持百日。為了溝通宜陽道路,斛律光營築了統關、豐化二城,在齊軍返回時,宇文憲等率軍5萬追擊,斛律光縱騎反攻,殺敗周軍,俘虜其開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韓延等。宇文憲又令宇文桀、大將軍中部公梁洛都、梁士彥、梁景興率步騎3萬,於鹿盧交斷路攔擊,斛律光與韓貴孫、呼延族、王顯等合擊,大破之,斬殺梁景興,獲馬千匹,因軍功被加封為右丞相、并州刺史。這年冬天,斛律光率步騎5萬在玉壁營築了華谷、龍門二城,與宇文憲、拓跋顯敬相持,宇文憲再也不敢妄動。斛律光又進圍定陽,營築南汾城,置州逼周軍,胡、漢民眾萬餘戶前來歸附。武平二年(公元571年),斛律光率眾築平隴、衛壁、統戎等鎮、戍13所。北周柱國抱罕公普屯威、柱國韋孝寬率步騎萬餘進攻平隴,與斛律光戰於汾水之北,周軍大敗,被俘殺千餘人。接著北周又派其柱國紇干廣略圖攻宜陽,斛律光率步騎5萬赴之,大戰於城下,戰敗周軍,奪取了北周的建安等四戍,俘獲周軍千餘人,凱旋而歸。斛律光一個女兒作了皇后,兩個女兒是太子妃,子弟皆封侯作將,還娶了三位公主。他的弟弟外律羨都督幽州刺史,在邊境築城設險,養馬練兵,修水利、勸農耕,威震突厥。全家功高位顯,門第極盛。因此,斛律光常為此擔憂,怕惹來禍患,居家很嚴,生活節儉,不謀私利,杜絕賄賂,門無賓客,也不肯干預朝政。北齊後主高緯是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他寵信祖(王廷)、穆提婆等小人,政治黑暗**。斛律光非常討厭這些人,說「目人用權,國必破矣」!引起了他們的忌恨和陷害。北周名將韋孝寬屢與斛律光交戰皆不能獲勝,他知道高緯昏庸,又聽說斛律光與祖廷等權臣有隙,便製造了斛律光篡位的謠言,編成兒歌,在鄴城歌唱,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謠言暗喻斛律光有篡位野心。祖廷等乘機向高緯進讒言,又指使人誣告斛律光謀反。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六月,高緯假賞給斛律光駿馬一匹,約其第二天遊觀東山,誘到宮中,將其殺害,時年58歲。並以謀反罪盡滅其族,還派人抄家,結果只得到一些宴射用的弓箭刀鞘,並無餘財。齊後主高緯自毀棟樑,朝野為之痛惜。而周武帝得到斛律光被害消息極為高興,下令大赦境內,於公元577年發兵長驅攻入鄴城,滅了北齊。他下詔追封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並指著詔令對眾人說:「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北齊書·斛律光傳》)。勇猛指數8.5智謀指數8總評8

    編輯本段隋朝史萬歲

    史萬歲

    史萬歲(549—600.11.20),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隋朝名將。史萬歲的父親史靜,為北周滄州刺史。史萬歲「少英武,善騎射,驍捷若飛。好讀兵書,兼精占候」(《隋書·史萬歲列傳》)。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和北齊戰於洛陽城北之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15歲的史萬歲隨父從軍,他觀察戰場形勢,認為周軍將敗,並令左右換裝離去。不久,周軍果然大敗,其父因此奇之。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率軍平齊,其父史靜戰死,史萬歲以忠臣之子,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為太平縣公。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六月,相州(今河北省臨漳西南鄴鎮)總管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史萬歲隨行軍總管梁士彥前往征討。軍至馮翊(今陝西大荔縣),有群雁飛來,史萬歲對梁士彥說:「請射行中第三者」(《隋書·史萬歲列傳》)。於是發弓射去,雁應弦而落。三軍見史萬歲射技如此高超,無不心悅誠服。軍至河北,與尉遲迥軍相遇,史萬歲每戰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今河北省臨漳西南)之戰,官軍初戰不利,稍稍退卻,情勢十分危急,史萬歲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隋書·史萬歲列傳》)。於是身先士卒,馳馬奮擊,連擊數十人。在眾人的協助政,官軍士氣復振,迅速扭轉了戰局。平叛後,史萬歲因功拜為上將軍。數年後,史萬歲因大將軍爾朱績謀反被殺而受牽連,發配敦煌(今甘肅敦煌西)為戍卒。敦煌戍主甚勇武,常單騎深入突厥掠取羊馬,突厥無論眾寡都莫之敢當。因此戍主頗自負,常辱罵史萬歲。史萬歲非常憂慮,於是自言也精於騎射。戍主令其馳射,見果有功底,笑著說:「小人定可」(《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又單騎馳馬入突厥境內,奪取六畜而歸。戍主這才改變了對史萬歲的態度,常與他同行,深入突厥境數百里,名振北夷。時隋文帝為完成統一大業,正與突厥作戰。隋在抗禦突厥進攻的同時,已完成了反擊準備。隋開皇三年(583年)四月,隋軍發起全面反擊。隋文帝楊堅命秦州總管竇榮定率9總管、步騎兵3萬,由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道北擊突厥。五月二十四日,與突厥阿波可汗所部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西北)地區相拒。高越原地處沙漠地帶,乾枯無水。竇榮定軍刺馬血解渴;死者十分之二三。忽然遇雨,隋軍士氣大振。竇榮定乘勢揮軍奮力衝擊,多次挫敗阿波軍。史萬歲此時自投軍門請求報效,要求立功贖罪。竇榮定數聞其驍勇,便於二十五日派人向突厥提出:「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隋書·史萬歲列傳》)。阿波可汗應允,遂派一名騎將挑戰,竇榮定派萬歲出馬應戰,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再戰,即請議和而退。了因此被授上儀同,兼車騎將軍。隋開皇九年(589年),因參加隋滅陳之戰有功,加上開府。江南自東晉以來,世家士族一直欺壓寒門庶族。隋滅陳統一中國後,南方士族豪強因對隋實行的限制政策不滿,便利用民間對隋欲移民關中流言的驚恐心理,乘機煽動叛亂。隋開皇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華)汪文進、越州(治今浙江紹興)高智慧、蘇州沈玄儈等均舉兵反隋,自稱天子,署置百官,起兵攻陷州縣,反亂大抵遍及原陳屬地。其規模大者數萬人,小者數千人,互相呼應,殘殺隋朝官吏。隋文帝楊堅命內史令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平叛。楊素初敗高智慧後,即派史萬歲(時為行軍總管)率軍2000人進攻婺州,楊素則率主力由海道追擊逃入海中的高智慧,直趨溫州。史萬歲率軍從東陽(今浙江省中部金華江上游)別道而進,平定蔡道人、汪文進,翻嶺越海,轉戰千餘里,歷經700多次戰鬥,擊敗叛軍無數。史萬歲軍數十日杳無音信,遠近皆以為其部已全軍。由於水陸交通阻絕,信使不通,史萬歲只得置書信於竹筒之中,浮於水上,順流而下。有取水之人得到竹筒後,報告給楊素。楊素大喜,並上奏報於隋文帝。隋文帝接報後讚歎不已,賜史萬歲家錢十萬,官拜左領軍將軍。楊素軍也繼續追擊反隋散兵,抓獲高智慧,平定了叛亂。南寧州(治味縣,今雲南曲靖西)羌族首領爨翫於隋初接受招撫,被任命為昆州(治在今雲南昆明市西郊馬街附近)刺史,後又叛隋。隋開皇十七年(597年)二月,隋文帝史萬歲為行軍總管擊爨翫。史萬歲率部經蜻蛉川(今雲南大姚)、弄棟(今雲南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二地均在今雲南下關東南),進入南寧州地區。爨翫依險固守,均被史萬歲擊破。隋軍行數百里,經過諸葛亮紀功碑,見其背刻銘文:「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令左右將碑倒置,繼續向西挺進,渡西洱河(今雲南洱海),入渠濫川(位於雲南下關東北),轉戰千餘里,破西南羌族30餘部,俘2萬餘人,諸羌大懼,爨翫被迫再度請降。獻明珠寶物,表示願聽約束,並刻石勒銘,讚頌隋朝聖德。史萬歲遣使飛騎上奏,請將爨翫入朝,隋文帝准其所奏。但爨翫心懷二志,不想隨軍入朝,便以金寶賄賂史萬歲,於是史萬歲便放爨翫而還。當時蜀王楊秀正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知其受賄,派人索取。史萬歲聞知此事,將所得金寶全部沉於江底,楊秀無所獲,只得作罷。史萬歲以平定南方各部落之功,位進上柱國,又因與晉王楊廣友善,而兼督晉王府軍事。第二年,爨翫又反叛。蜀王楊秀彈劾史萬歲受賄縱賊,致生邊患,毫無大臣氣節。隋文帝下令嚴查此事,查對屬實,其罪當死。隋文帝責問他:「受金放賊,重勞士馬。朕念將士暴露,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卿豈社稷臣也?」史萬歲辯解說:「臣留爨翫者,恐其州有變,留以鎮撫。臣還至瀘水,詔書方到,由是不將入朝,實不受賂。」隋文帝見史萬歲心有欺隱,大怒道:「朕以卿為好人,何乃官高祿重,翻為國賊也?」並對有司說:「明日將斬之」(《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懼而服罪,向隋文帝頓首請命。左僕射高熲和左衛大將軍元旻等見他已認罪,便也為他說情:「史萬歲雄略過人,每行兵用師之處,未嘗不身先士卒,尤善撫御,將士樂為致力,雖古名將未能過也」(《隋書·史萬歲列傳》)。隋文帝聽後,怒氣稍解,將他削官為民。一年後,恢復官爵,授河州(今甘肅省臨夏東北)刺史,兼領行軍總管,以防備胡人來犯。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突厥都蘭可汗被部下所殺,其部落大亂。為挽救突厥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於開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漢王楊諒與史萬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史萬歲率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出塞,軍至大斤山(即今內蒙大青山),與步迦可汗軍遭遇。步迦可汗派人問:「隋將為誰?」偵察騎兵報告說:「史萬歲也。」步迦可汗又問:「得非敦煌戍卒乎?」偵察騎兵說:「是也」(《隋書·史萬歲列傳》)。步迦確定隋軍統兵將帥是當年威震敦煌的史萬歲後,慌忙引軍回撤。史萬歲揮馬追擊百餘里,大破突厥軍,斬殺數千。又繼續跟蹤追入沙漠數百里,凱旋而歸。史萬歲自大斤山回京後,楊素妒忌其功,在隋文帝面前譖言史萬歲,說:「突厥本降,初不為寇,來於塞上畜牧耳」(《隋書·史萬歲列傳》)。遂埋沒其功,不予褒獎。史萬歲數次上表陳述,隋文帝仍未醒悟。此時隋文帝從仁壽宮初還京師,並剛廢掉太子楊勇,所以嚴防東宮結黨謀變。隋文帝問史萬歲現在何處,其時史萬歲正在朝堂,但楊素見隋文帝正怒,卻故意說:「萬歲謁東宮矣」(《隋書·史萬歲列傳》)。以激怒隋文帝。隋文帝果然信以為真,立即下令召見史萬歲。當時出征將士數百人在朝稱冤,史萬歲對眾人說:「吾今日為汝極言於上,事當決矣」(《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見到隋文帝后,說:「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九》)!言辭憤激,有忤於上。楊堅越發震怒,令武士將史萬歲暴殺於朝堂。既而後悔,但已追之不及。只好下詔加罪於史萬歲:「柱國、太平公萬歲,拔擢委任,每總戎機。往以南寧逆亂,令其出討。而昆州刺史爨玩包藏逆心,為民興患。朕備有成敕,令將入朝。萬歲乃多受金銀,違敕令住,致爨玩尋為反逆,更勞師旅,方始平定。所司檢校,罪合極刑,捨過念功,恕其性命,年月未久,即復本官。近復總戎,進討蕃裔。突厥達頭可汗領其凶眾,欲相拒抗,既見軍威,便即奔退,兵不血刃,賊徒瓦解。如此稱捷,國家盛事,朕欲成其勳庸,復加褒賞。而萬歲、定和通簿之日,乃懷奸詐,妄稱逆面交兵,不以實陳,懷反覆之方,弄國家之法。若竭誠立節,心無虛罔者,乃為良將,至如萬歲,懷詐要功,便是國賊,朝憲難虧,不可再捨」(《隋書·史萬歲列傳》)。死之日(十月初九,即公元600年11月20日),天下人聞者,識與不識,莫不冤惜。有子史懷義。點評:史萬歲為將,不治營伍,令士卒各隨所安,無警夜之備,敵人亦不敢犯。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萬歲實懷智勇,善撫士卒,人皆樂死,師不疲勞。北卻匈奴,南平夷、獠,兵鋒所指,威驚絕域。論功杖氣,犯忤貴臣,偏聽生奸,死非其罪,人皆痛惜,有李廣之風焉」(《隋書·史萬歲列傳》)。勇猛指數7.5智謀指數7總評7

    編輯本段南宋楊再興

    楊再興

    楊再興(1104-1140年)漢族,江西吉水人,祖籍河南相州(今河南湯陰縣),生於宋崇寧三年,死時為紹興十年,36歲。自小習武,弓法神奇,幼年家境貧寒,跟隨父親打魚為生。其祖先乃北宋世代忠良——楊家將——楊繼業。高宗紹興元年(1131),曹成擁眾10餘萬,占道州、賀州,再興為曹成部將,隨曹成南下,劫掠嶺南。紹興二年,岳飛權知潭州兼權荊湖南中安撫使,進討曹成。曹成令再興集三萬之眾以相拒,再興陣斬岳飛將部韓順夫及飛胞弟岳翻。後兵敗,再興匹馬躍入深澗,陷於絕境。追兵張弩欲發,再興急呼:「願執我見岳飛!」乃出山澗,由張憲領見飛。飛以抗金為重,將材難得,不計個人恩怨,慨然為之鬆綁,勸其「以忠義報國」。再興大為感動,從此追隨岳飛南征北戰,遂成抗金名將。紹興六年(1136),岳飛屯軍襄陽,再興奉命進攻偽齊孫都統軍於長水縣(故城在今河南洛寧)。八月十三日,所部破偽齊孫都統、後軍統制滿在及士卒百餘人,偽齊軍瓦解,再興乘勝收復長水縣,以功由第四副將武經郎升中軍統制。紹興十年七月上旬楊再興陵園,金兀朮率龍虎大王等1.5萬騎直襲郾城。雙方激戰數十次,金兵不退,再興單騎衝入敵陣,欲生擒金兀朮,卻被金軍圍住。再經血戰,殺金軍數百人,再興亦受傷數十處,血透戰袍。終獲全勝。史稱「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朮又率兵12萬進逼臨穎,岳飛督軍迎戰。再興率輕騎300以為前哨,至小商橋,突遇金軍大隊,再興陷入重圍。經浴血奮戰,斬敵2000餘人。終因寡眾懸殊,再興及其所部300人並皆戰死。及獲再興屍體,焚化,得箭鏃2升之多。時年36歲。葬於河岸南小商橋,其墓1963年為河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史·楊再興傳》楊漯河楊再興墓再興,賊曹成將也。紹興二年,岳飛破成,入莫邪關。第五將韓順夫解鞍脫甲,以所虜婦人佐酒。再興率眾直入其營,官軍卻,殺順夫,又殺飛弟翻。成敗,再興走躍入澗,張憲欲殺之,再興曰:「願執吾見岳公。」遂受縛。飛見再興,奇其貌,釋之,曰:「吾不汝殺,汝當以忠義報國。」再興拜謝。飛屯襄陽以圖中原,遣再興至西京長水縣之業陽,殺孫都統及統制滿在,斬五百餘人,俘將吏百人,餘黨奔潰。明日,再戰於孫洪澗,破其眾二千,復長水,得糧二萬石以給軍民,盡復西京險要。又得偽齊所留馬萬匹,芻粟數十萬。漯河楊再興陵園忠烈殿中原響應。復至蔡州,焚賊糧。飛敗金人於郾城,兀朮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雲當敵,鏖戰數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兀朮憤甚,併力復來,頓兵十二萬於臨穎。再興以三百騎遇敵於小商橋,驟與之戰,殺二千餘人,及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百人。再興戰死,後獲其屍,焚之,得箭鏃二升。勇猛指數9.5智謀指數6總評7.5

    編輯本段明朝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懷遠人。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常遇春,而歷史當中的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戰功僅在次於徐達。1355年,參加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破集慶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常遇春

    在1356年2月,採石磯大戰中,元兵守將蠻子海牙借地利擊退義軍的數次衝擊,這時常遇春乘一艘小船,左手持盾,右手揮戈冒著亂箭直衝而上,衝到跟前時一躍而上,刺死守磯頭目老星卜喇,左衝又突如入無人之境,這時義軍一湧而上擊潰蠻子海牙部。這一戰常遇春名聲大振,此謂常將軍力拔採石磯,採石磯現在有一個「大腳印」的景點,據說是常遇春登岸時用力過猛留下的。1357年,攻寧國,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婺州等城。隨朱元璋軍救援安豐的劉福通,到達時呂珍已殺死劉福通,率兵據守,朱元璋左右軍都戰敗,常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勝,俘獲兵士馬匹無數。1363年秋,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進行了一場持續36天的大決戰,此戰之慘烈,雙方投入力量之大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一戰,朱元璋麾下諸多勇將都名載史冊了,常遇春與眾將奮勇作戰,呼聲震天動地,無不以一當百。陳軍佔據上游,軍船大而堅固,裝備精銳,朱軍的船小而靈活,雙方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乘的船擱淺,陳友諒手下勇將張定邊直衝到朱元璋船邊,形式十分危急,這時常遇春一箭射死張定邊,然後又用自己的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但是自己船卻擱淺了,他乘敗退下來的船隻再戰,轉戰三天,朱軍以火攻陳軍船隻,湖水被映成紅色,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中。這一戰扭轉了局勢,朱元璋一躍成為群雄之首。1367年徐達為主將,常遇春為副將率二十五大軍北伐,要徹底推翻元朝,大軍從安徽一路打到元大都(現在的北京),北伐期間,在洛陽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衝入敵陣,一箭射死起前鋒大將,麾下士氣大振,猛衝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後在奪取大都後西進與元猛將擴廓帖木兒(就是趙敏的哥哥王保保)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陝西。元軍反撲大都,常遇春又回救大都,向北追擊敵軍千餘里,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逕取元上都開平(內蒙古多倫縣西北),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從上都凱旋歸來的途中暴斃於軍中,年僅40歲,按《倚天屠龍記》的說法是張無忌給治的折了一半陽壽。常遇春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一生從未敗北,被譽為「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朱元璋評價常遇春「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勇猛指數9.5智謀指數7總評8.5歷史上其他的一些名將,雖未被本詞條的創建者和歷次修改者所喜愛並列入十大勇將之列,但未必不如以上十人,畢竟史料考證有諸多難免的不實之處。如:白起、李牧、樂毅、衛青、馬援、關羽、張飛、張遼、秦瓊、尉遲恭、楊繼業、岳飛、狄青、檀道濟、陳慶之、袁崇煥、戚繼光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