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唐天下

龍騰世紀 第五十四章 信誓旦旦 文 / 殷揚

    (牢記)

    (牢記)

    第五十四章信誓旦旦

    楊氏之禍是大唐歷史的奇恥大辱注定要寫進歷史為後人詬病。而作為這一禍端的始作俑者李隆基必然會成為後人嘲笑的對象。

    人總是有追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普通百姓追求的就是安居樂業皇帝追求的就是功業與美名。以前的李隆基舉賢任能勤於政事勵精圖治把唐朝打造成夢幻般的王朝「開元盛世」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座豐碑他必然會享有美名。

    然而楊氏之禍卻是他人生的污點是他的恥辱會讓他的美名受到玷污這不是皇帝所能接受的更不是一個曾經創造了輝煌功業的有為之君所能接受的。

    是以一想起這事李隆基心裡極為難受認為那是奇恥大辱。正是因為如此李隆基這才一氣之下差點瘋了還有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好幾天。

    眼下他清醒過來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洗刷這段恥辱恢復自己的美名。

    楊氏為禍之烈千古罕見要恢復美名談何容易。聽了李隆基的問話群臣個個閉嘴誰也不敢說話生怕說錯了話惹得李隆基不高興惹禍身。

    群臣束手無策李隆基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李昌國身誰叫李昌國的主意多多次為他釋疑解惑就是平定吐蕃這麼困難的事情他也做到了。

    李昌國眉頭緊擰著正在沉思。

    「李昌國你說呢?」李隆基點名了。

    「陛下臣以為此事不必介懷。人非聖賢孰能無錯?」李昌國不得不打斷思緒回應李隆基的問話:「楊氏奸佞之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做出如此之多傷天害理之人本陛下之過是他們自己造孽。」

    這是為李隆基開解為的是照顧他的面子。

    給人面子未必是拍馬屁只是為了後面的話具有更大的效用。

    果然李隆基的緊擰的眉頭有所鬆動道:「李昌國。你是在為朕開解。可是你知道嗎?這事對於朕來說。是奇恥大辱。朕自登基以來舉賢任能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韓休、王毛仲、楊思勖……這些賢臣良將為朕重用就從未有過失誤。唯有這楊氏滿門朕走眼了是朕瞎了眼把惡人當好人。把jiān賊當忠臣你說你說朕能不丟臉麼?朕這臉丟大了。」

    李隆基越說越激動聲調越來越高指點著李昌國幾乎在咆哮口水亂濺。

    「開元盛世」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座豐碑超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就在於李隆基舉賢任能。啟用了一大批人才。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韓休、王毛仲、楊思勖這些人物個個大名鼎鼎為唐朝立下大功。

    姚崇、宋璟二人被稱為唐朝賢相與房玄齡、杜如晦齊名。楊思勖本是太監卻精通兵法是一員良將為李隆基重用他平定了梅玄成之亂。為唐朝立下赫赫武功。

    正是因為有如此之多的人才才有著名的「開元盛世」唐朝才達到巔峰。成為夢紀王朝。李隆基發揮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無論怎樣讚譽都不為過。

    若是沒有安史之亂。李隆基必然會成為中國歷史的一代聖君。

    就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皇帝卻是出了楊氏之禍李隆基哪裡能忍受?一提起這事李隆基就激動起來。要是沒有楊氏之禍他到眼下的名聲都是美名一片讚揚誰能不激動?

    這是真的想彌補要不然的話李隆基斷不會如此激動李昌國看在眼裡大是欣慰不慌不忙道:「陛下若要彌補臣倒是有一策。」

    「哦。何策?快說。」李隆基很是急切不斷催促。

    群臣也是振奮打量著李昌國個個一臉的期盼。

    「據臣所知若非陛下大唐已非大唐已為韋後所竊;若非陛下太平公主不會伏誅;若非陛下則無開元盛世;若無陛下大唐不會如眼下這般強盛;若非陛下大唐四境不會安寧後突厥、契丹、高麗、吐谷渾殘部不會滅亡;若非陛下……」李昌國一口氣說了很多李隆基的功業。

    李隆基當政數十年他的功業非常鼎盛為後人讚揚李昌國每說一件他的臉色就多一分歡喜。

    不僅李隆基歡喜就是群臣也是不住點頭不住附和李昌國的話更有大臣不時讚頌一句幾句。

    群臣之所以如此並不是拍李隆基的馬屁而是李隆基的功業讓人欽佩。

    自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唐朝就陷入了動盪之中而且這一動盪就是數十年原因眾所周知因為武則天所致。

    武劃天不僅美艷無雙更有過人的政治才華她從李唐手中竊居了帝位建國稱帝成為中國歷史的一代傳奇也是中國歷史的唯一一個女皇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她稱帝的後果極為嚴重這嚴重後果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武則天要當皇帝取李唐而代之必然要大殺一通。這一殺不得了不少人傑名臣死在她手這是造成唐高宗年間動盪邊境不穩的重要原因。

    二是她要取代李唐必然造成動盪不動盪她則無法下手。雖然她有著傑出的政治才華努力穩定唐朝最終卻是不能避免這一動盪對唐朝的傷害很大。中宗、睿宗這兩個傀儡皇帝的登基與被廢就是最好的明證。

    三是她樹立了女人當皇帝的典型為很多女人追捧、模仿最著名的就是三個女人韋後、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了。這三個女人為了象武則天那樣當女皇用盡了手段把唐朝攪得烏煙瘴氣。

    韋後和安樂公主更是毒殺了唐中宗想盡滅李唐宗室取代李唐當皇帝。就在這危急時刻是李隆基挺身而出發動政變一舉滅了韋後和安樂公主把睿宗扶帝位。

    正是因為李隆基有此大功他雖非睿宗的長子依然被立為太子他的大哥主動退讓不願為太子因為他很聰明有手段有魄力是一代明君的料子。

    李隆基當太子期間太平公主想廢掉他獨攬大政像她的母親武則天那樣當女皇。卻是沒有料到李隆基先下手為強把太平公主給殺了。

    從此以後李隆基就坐穩了天下他放開手腳大干舉賢任能革除積弊勵精圖治唐朝的國力急劇提升。解決了內部問題李隆基再來解決邊患唐軍大出縱橫天下席捲萬邦原本不寧的邊境重歸安寧比之唐太宗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功業任何一件都足以讓人自豪李隆基把這麼多的功業集於一身無論怎樣讚譽都不為過。

    「你的意思是……」李隆基打量著李昌國問道。

    「陛下楊氏之禍雖烈千古罕見可與陛下曾經面臨的困難卻是遠為不及陛下何必耿耿於懷?」李昌國大聲接著道:「陛下能夠撥亂反正把大唐治理得花團錦簇為何就不能消除楊氏之禍再造大唐萬里江山?」

    群臣重重點頭大為贊成。

    李昌國說得沒錯楊氏之禍雖是千古少有與李隆基曾經遇臨的困難遠遠沒法比可以說不及萬分之一。就是那麼多困難李隆基都能解決區區楊氏之禍還能解決不了?

    「嗯。有道理。」對李昌國的話李隆基大是歡喜重重點頭擰著的眉頭鬆開了。

    「不過……」李昌國的話鋒突然一轉。

    「嗯。」李隆基剛剛舒開的眉頭又擰在一起了緊盯著李昌國。

    「……功是功過是過一分錯需十分功來彌補。」李昌國打量著李隆基聲調轉高道:「陛下若是能勤於政事如同開元之初那般大唐必然更加強大。」

    開元年間是李隆基人生的巔峰那時節的李隆基勤於政事為治理唐朝而嘔心瀝血把唐朝打造得花團錦簇。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李隆基開始滿足了厭政了不再勤於政事而是耽於享樂這才有楊貴妃得寵之事才有楊氏之禍發生。

    讓李隆基象開元年間那般勤於政事這是無數人的夢想卻是不可得。在李隆基懈怠之初不少大臣進諫要李隆基勤政卻是沒用。到後來大臣也就接受了李隆基耽於享樂的事實很少有人進諫了。

    若是李昌國做成此事那好處不需要說的以李隆基之才只要他再度勤於政事唐朝一定會更加強盛。

    這正是群臣心中所想無不是打量著李隆基很是緊張生怕他不答應似的。

    唯有李林甫很是害怕因為他之所以有如今的權勢就是因為李隆基耽於享樂不問政事他才敢隻手遮天。若是李隆基再度勤政他的相權就會被削弱他的地位就會降低。

    「吐蕃已破大唐即將進攻天竺還要擊破大食大唐的疆域會激增數萬里。如此廣闊的疆域華夏歷史從未有過必然有很多政務若是陛下把如此廣闊的疆域治理得花團錦簇陛下必是華夏歷史的聖君明主。」李昌國的話充滿誘惑:「如此廣闊疆域秦皇漢武未能做到唯有陛下有此之幸矣!」

    陡然間李隆基的眼睛明亮如同九天之的烈日雙手緊握呼吸急促一臉的振奮!。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可將您看到的最新章節或

    方便下次接著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