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唐天下

龍騰世紀 第六章 李白榮升 文 / 殷揚

    楊國忠與李林甫素不相能,此時哪會錯過出風頭的機會,就要駁斥李林甫,只見李隆基微微點頭,大為贊成:「丞相老成謀國,實是難得。」

    一聽這話,楊國忠到嘴邊的話只得嚥了回去。

    「吐蕃之地,華夏歷時數千年,終於打下來了,這不是完結,僅僅是開始。」李隆基剖析道:「若是不能治理好,那麼,必將生亂,興許其亂比起吐蕃在時還要大,因而,設立吐蕃都護府治理吐蕃就成當務之急。」

    李林甫雖是千古罕見的奸臣,卻有雄才,見事明快,他要求先治理吐蕃,而不是楊國忠說的撤軍與大食大戰,的確是當得李隆基的讚揚。

    李林甫把楊國忠的舉動看在眼裡,不動聲色,心中暗想你一個市井小子,若不是靠著女人的裙帶,你能有今天?就憑你那點水準,也想搶我的風頭,真是做夢。

    「設立吐蕃都護府這事,朕准了。」李隆基重重點頭,沖太子李亨道:「太子,你說說,還有哪些事要做?」

    這是在考較太子,李亨不敢大意,忙道:「臣啟父皇,欲要為治,必先得人,當先擇人坐鎮吐蕃都護府。」

    「國之興焉,在於得人;國之亡焉,在於失人。太子,你大有長進了,深得治國之要。」李隆基對太子之言大是讚賞,很是欣慰。

    如此盛讚很少見,李亨是興奮莫銘,要不是時機不對。他真想放聲高歌了,忙道:「這都是父皇教誨。」

    李隆基右手輕揮,道:「你以為何人可坐鎮吐蕃都護府?」

    「父皇,兒臣以為哥舒翰和李昌國二人皆可,若以兒臣之見,李昌國更善謀劃,更適合。」太子李亨微一沉吟。

    李隆基微微點頭。道:「哥舒翰是良將之才,若他坐鎮吐蕃的話,的確不會有事。李昌國當然更不會有事,他比起哥舒翰更善謀劃,若他坐鎮的話,朕極為放心。不過,與大食大戰就要進行。李昌國熟悉西域,他本來就來自安西都護府嘛,這坐鎮吐蕃一事就不用他了。」

    在選擇坐鎮吐蕃之人,不僅僅要有才幹,還要考慮到與大食作戰一事。李昌國本就來到自安西都護府,與大食大戰少不了他。

    李昌國不坐鎮吐蕃,就只剩下哥舒翰了,不必選擇,李亨道:「父皇聖明。」

    「哥舒翰雖是精通兵道,是一員難得的良將。可是吐蕃新定,事務太多,他一人的話難以做好,必要有人輔助他。太子,你以為何人能擔此任?」李隆基問道。

    太子李亨一愣,明顯沒有想到。微一沉吟道:「父皇。兒臣以為李白適合。」

    「陛下,李白狂悖之人,不通政務,萬萬擔不得此事。」李林甫對李白很是忌憚。哪會任由李白得勢,忙著中傷李白。

    高力士瞄了李林甫一眼。大是滿意他的表現。李白被賜金放還,與高力士脫不了干係。

    太子李亨與李林甫不對付,李林甫反對的事,他就要贊成,忙道:「父皇,李白雖有狂悖之行,此番進京,其狂悖之行已經少見,言行舉止如同換了個人似的。觀其此次隨軍出征,可圈可點,立下大功,若命他輔助哥舒翰,正合適。」

    李林甫又要駁斥,只聽李隆基暢笑道:「呵呵。當初,朕賜金放還李白,就是要讓他去歷練,去其狂悖之行,如今吶,腦子總算是開竅了,言談舉止跟換了個人似的。再者,其對政務多有獨到之解,朕以為,太子所言可取。吐蕃軍務交給哥舒翰,政務交給李白。」

    李林甫真有買塊豆腐撞死的衝動,李白怎麼就得勢了呢?還是李家的人好上位啊。

    他卻忘了,他也是出自隴西李氏。

    李白和李隆基都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人,都屬於隴西李氏,按照輩份,李白比李隆基還要高,據說和唐太宗是平輩。因而,李隆基很欣賞他白的才華,卻是難以接受他的性格,這才賜金放還,讓其歷練,磨其狂悖之行。眼下看來,他的目的達到了,他對李白的改變大為滿意,命李白處理吐蕃政務又何足怪?

    當然,李隆基不知道的是,這都是李昌國指點李白的結果。

    「陛下,李白雖有幹才,卻未做過官,若是出錯,後果不堪設想。陛下要知道,吐蕃新定,不容出錯。」李林甫仍是不死心。

    「這話倒也有理。李白雖是才情不凡,畢竟沒有做過官,沒有處理過政務,不得不慮。」李隆基微一沉吟,若是在別處,他可以不用考慮此事,在吐蕃不行,因為吐蕃新定,絕不容出錯。一旦出錯,就會生亂。

    「父皇,兒臣以為,可讓王維輔助李白便可。」太子李亨忙上奏。

    「可!」李隆基重重點頭,很是欣賞這一提議,道:「王維在朝中數十年,對政務極為精通,有他輔助李白,這事就不會有問題了。嗯,能夠平定吐蕃,王維也出了大力,他的便榻效用不低,若無便榻,將士們難以越過積石山,就以此任賞他之功。」

    事已至此,不能再說,李林甫只能把一腔不滿藏在心裡,暗中打定主意,以後多給李白小鞋穿,找他的麻煩就是。

    「吐蕃都護府設立,哥舒翰坐鎮,主理軍務,李白輔之,主理政務,如此極好。」李隆基眉頭一挑,又道:「雖然擇人,卻是不夠。吐蕃該當如何治理,此事是眼下第一要務。若此事不定,吐蕃難以治理,你們都說說。」

    吐蕃的情形與唐朝截然不同,若是不能議出個施政綱領來,李白無法著手治理。若是不能治理吐蕃,吐蕃必然生亂,此事是眼下第一要務。

    「陛下,臣以為,可循突厥舊例,把吐蕃之地分成數部,分封屬國,大唐只要駐軍便可。」楊國忠生怕被別人搶了功勞,搶著出主意。

    唐朝征服突厥後,並沒有設立郡縣,而是實行的分封。突厥地廣,把突厥肢解,分成很多部分,彼此間不能合流,唐朝分而治之。

    這是唐朝使用得最多的辦法,群臣齊聲附和,大加贊成。

    李林甫眉頭一挑,駁斥道:「陛下,臣以為吐蕃之地與突厥不同,不可循舊例,該當推行郡縣治。」

    「哦。」李隆基眉頭一挑,大感興奮,問道:「丞相何出此言?」

    「陛下,臣以突厥之所以老是擾亂,就在於治而不力。」李林甫開始剖析道:「大唐雖把突厥分為數部,各部間不能合流,便於大唐分而治之。然而,各部之間有軍隊,有財貨,有口眾,大亂沒有,小亂卻是不斷。大唐之所以容忍,就在於大唐需要突厥各部為大唐守邊,抵擋北方的邊患,用此法尚可。」

    唐朝之所以如此處置突厥,而不是採用郡縣制,就在於北方大漠除了突厥還有其他的遊牧民族,唐朝不願直接出兵作戰,那樣的話,花費太大。分封突厥,讓突厥來抵擋,就划算多了。

    「吐蕃之地僅吐蕃而已,並沒有別的種族,大唐不需要吐蕃代為守邊,此其一。」李林甫接著剖析,道:「吐蕃之地,山高水遠,高山密林遍佈,華夏歷時數千年方才納入版圖,得來之不易由是可見。若是採用分封之治,吐蕃之地要不了多久就會生亂,與其如此,還不如行郡縣,廢除奴隸,換吐蕃民心,方能長治久安。」

    李林甫有雄才,看得深遠,這番剖析入情入理,讓人難以反駁。

    楊國忠很想反駁,嘴巴張了半天,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藉口。

    「陛下,臣以為丞相之言雖然有理,可是,若行郡縣的話,朝廷花費極大。」有大臣已經在計算花費了:「還不如行分封,朝廷不僅不用花錢,還可以收吐蕃之治效。」

    若在吐蕃推行郡縣制的話,一切花費都要唐朝來出,這花費著實不小.要知道,吐蕃很窮,而地域又很大,要駐兵,要派官員,這都要花錢,而且花費很大。

    要想省錢的話,還是分封之策好用。

    「陛下,此言極是,還請陛下明察。」楊國忠正愁沒有藉口,聽了這話,大覺有理,大聲贊同。

    「這個……」李隆基沉吟不決。

    「陛下,楊釗之言不確。」李林甫大聲反對,道:「吐蕃在時,大唐在河湟之地駐守十餘萬防守吐蕃,所費何其多?一遇戰事,從別處調兵,輜重運輸,犒勞將士們,這所費不知凡幾。在吐蕃推行郡縣,雖然所費不少,比起吐蕃生亂又是何其少?更可得吐蕃安定,沒有邊患之實,以陛下之明,何不行郡縣,廢奴隸?」

    李林甫不愧有雄才的奸臣,這番計算讓人心服口服。

    在吐蕃推行郡縣的話,雖然花費不少,比起吐蕃生亂就小得多。上百年來,唐朝為了防備吐蕃,所費的財力不知道可以堆出多少座金山銀山。

    「雖然比起吐蕃生亂是省了不少,可是,仍然很大,哪有行分封少。」楊國忠是萬萬不能放手的,這是搶風頭的唯一機會。

    「丞相之言極為有理。可是,與大食一戰所費極大,若能省些的話是最好。」李隆基贊成李林甫,卻是為接下來的大戰犯愁。

    打仗打的就是錢,唐朝要與大食大戰,必須要有龐大的財力。

    「父皇,何不徵詢李昌國他們的看法,再做決斷。」太子李亨提醒一句。

    「太子所言極是,李昌國他們就在吐蕃,對吐蕃的情形比我們熟悉,徵詢他們的見解,再做決斷也不遲。」李隆基大為贊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