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唐天下

龍騰世紀 第八十四章 王忠嗣復職 文 / 殷揚

    第八十四章王忠嗣復職

    第八十四章王忠嗣復職

    長安,麟德殿。

    李隆基眉頭緊擰著,心事重重,高力士站在身旁,一言不發,彷彿他不存在似的。

    「陛下,您這是怎麼了?」楊貴妃頗有些好奇,眨巴著靈動的雙眼問道。

    「朕是在擔心戰事。」李隆基眉頭擰得更緊了。

    「陛下,這事不用擔心吧?李昌國他們打得那麼好,邏些已經被團團圍住了呢。」楊貴妃頗有些意外,捋了捋鬢邊秀邊。

    「你不懂的。」李隆基無心解釋,沖高力士道:「高力士,你去把陳玄禮、李林甫和太子傳來,朕要與他們好好商議。」

    高力士應一聲,快步而去。

    「愛妃呀,李昌國他們這邊是沒什麼問題,朕擔心的是西域。」李隆基站起身,雙手緊握,不停踱步。

    「西域?」楊貴妃對政事不瞭解,有些迷糊。

    李隆基沒有為她釋疑的興趣,揮揮手,楊貴妃施禮告退。

    「希望時間還來得及。」李隆基仰首望著殿頂,憂心忡忡。

    「見過陛下。」陳玄禮、李林甫和太子李亨趕到,沖李隆基見禮。

    李隆基揮揮手,要他們免禮,招呼他們坐下來。

    「陛下,召臣等前來可有要事?」陳玄禮的性子有些急,一坐下來就問話。

    「有一件事要與你們商議。」李隆基站定,打量三人道:「吐蕃戰事進展順利,朕很放心。不過,李昌國他們圍困邏些,不是短時間內能取勝,三五個月時間是需要的。如此長的時間,西域戰事爭會如何發展,朕實無成算。」

    「陛下深謀遠慮。」陳玄禮讚一句,道:「眼下大唐派不出更多的軍隊去西域,高仙芝他們能頂多少時間實是無法預料,西域之事我們應該做最壞的打算。」

    「陳將軍所言,臣也贊同。」李林甫是安西大都護,西域戰事與他有很大的關係:「大食勢大,若是大唐派出的援軍太少的話,濟不得事,反倒讓大食逐個擊破。是以,派往西域的援軍要多,要一起行動,眼下明顯不能派援軍。」

    李隆基重重點頭,道:「援軍一事固然重要,卻非朕所慮。朕之所慮者,若是大食圍住西域,再兵發河湟,既斷我平定吐蕃大軍後路,又劍指長安,實為心腹之患。」

    大食此番東征的軍隊很多,斷定會僅僅滿足於西域,一旦把西域拿下,即使不能攻破安西四鎮,也必然會有所舉動。出兵河湟之地,既斷李昌國他們的後路,又威脅長安就成了必然之舉,此事不得不防。

    「你們說,要如何處置為宜?」李隆基打量著三人問道。

    從眼下戰局來看,河湟之地就成了極為重要的地方,關係著唐朝的前途,一定要有妥善處置。問題是,眼下的唐朝派不出兵。

    「陛下,要不讓李昌國他們抽調一部分兵力回轉河湟。」陳玄禮沉吟著道。

    這倒是個辦法,李隆基卻是不准,道:「不可。李昌國他們雖然圍住了邏些,卻還未取得勝利。一旦邏些城裡的食物消耗一空,吐蕃必作困獸之鬥,不斷衝擊李昌國他們的營地,一旦李昌國他們手中的兵力不足,就會被吐蕃逃走。」

    在飢餓的驅使下,吐蕃要逃,不斷衝擊唐軍營地,是必然之舉。若是李昌國他們的兵力少了,說不定就放跑一部分,那後果不是說著玩的。

    「那要怎麼辦?」陳玄禮精通兵道之人,一經李隆基提醒,就明白過來了。

    李隆基接著道:「長平大戰與此相彷彿,秦國雖然戰勝了,卻是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差點被趙軍逃脫。吐蕃戰事,不能有任何疏忽。從何處調兵呢?」

    唐朝全國的總兵力才五十四五萬,吐蕃就調了三十萬,餘下的兵力鎮守各處,難以抽調,要想抽出兵力太難了。

    「陛下,臣有一策,或可抽出兵力。」李林甫眉頭一撳。

    「哦。何策?」李隆基大感興趣。

    陳玄禮和太子李亨的目光齊刷刷集中在李林甫身上。

    「陛下,臣以為,吐蕃一滅,大唐的疆域就會驟增萬里,需要駐守的大軍就會更多,因而眼下的五十四五萬大軍已經不夠用了。再者,還要與大食大戰,這兵力就更加不足。」李林甫大聲道:「臣叩請陛下下旨,招驀壯勇從軍,大舉擴軍。」

    「嗯。」李隆基重重點頭,大為贊成這話,眉頭一挑,又道:「招驀壯勇從軍,擴大軍隊已是迫在眉睫了,此事不得不為。可是,河湟之地的駐守一定要精兵強將,一個不好,就要與大食開戰,新招驀的新軍哪能與大食之軍作戰?」

    大食東征大軍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哪是新招驀之軍所能抵擋,李隆基這話很有道理。

    「陛下英明。」李林甫讚頌一聲,道:「臣以為,可以用新招驀的壯勇換下精銳,把精銳派往河湟之地。」

    「妙!」陳玄禮和太子齊聲讚歎。

    太子李亨與李林甫是死對頭,卻不得不承認,李林甫此計正是處理眼下局勢的最佳之法。

    「對對對。」李隆基恍然,大聲讚歎,一口氣不知道說了多少個好字,道:「新驀壯勇不堪大任,卻可以用來鎮守內地。他們一邊鎮守,一邊訓練,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成軍。此事關係重大,立時進行,先招驀十萬壯勇從軍,從各地抽調五萬精銳趕去河湟之地。」

    「陛下,有兵不能無將,還要請陛下擇一良將統兵。」陳玄禮提醒一句。

    光有精銳之軍,沒有良將統領,也不可能鎮守河湟之地,這擇將就成了必然之事。

    「陛下,吐蕃軍報。」就在這時,高力士興沖沖的進來,把一份軍報呈給李隆基。

    「是好消息?」李隆基眉頭一挑,快步上前,一把奪過來,展開一瞧,不由得大笑:「哈哈,天助大唐矣!天助大唐矣!」

    「陛下,可是拿下邏些了?」陳玄禮心急之事,脫口問道。

    「那還沒有,卻也差得不算遠了。」李隆基笑呵呵的把手中軍報一揚,聲調很高,幾乎是在歌唱:「邏些發生大火,把邏些化為廢墟了。」

    「真的?」陳玄禮、李林甫、太子李亨三人的眼睛瞪得滾圓,如同牛眼睛,一臉的難以置信:「不會吧?上天如此助大唐?」

    李昌國他們採取的圍城之策固然可以減少大量的傷亡,卻是時間太長,若是邏些有足夠的食物的話,堅持一年半載不是問題。此戰要想早日取勝,最重要的莫過於減少城裡的食物,這場大火就做到了,這太讓人難以置信了,哪有如此美事,更是砸到頭上的美事。

    「這種美事,朕也難以置信,不過,朕相信李昌國他們不會亂報,他們說是真的,肯定就是真的。」李隆基說經過說了,歎口氣道:「這幾個崽子,怎麼不寫得詳盡些。」

    「陛下,這已經夠詳盡了。」李林甫笑著為李昌國他們分辯一句道:「他們處理此事極是有力,要不然的話,邏些頂多燒掉一半。」

    「是啊。這幾個崽子雖然賣關子有一手,處理此等事卻是不凡,吐蕃堅持不了多少時間了。」李隆基重重點頭,很是欣慰。

    「陛下,西域軍報。」高力士捧著一份軍報,快步過來,呈給李隆基。

    「不好。」李隆基一把奪過,展開一瞧,臉上的喜悅蕩然無存:「西域很危急。四十餘萬大食大軍進入西域,高仙芝他們被團團圍困。」

    雖然這種事早在意料之中,陳玄禮、李林甫和太子李亨仍是直發愣。

    「河湟之地的守衛必須要加強。」李隆基雙眉一立:「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大食東進。」

    「陛下,臣舉薦安祿山為將。」李林甫上前一步,開始薦將了。

    安祿山雖然狂妄,卻是害怕李林甫,李林甫自認為能控制住安祿山。若是安祿山為將的話,他的助力就更大數分,地位更加穩固。

    「嗯。安祿山是很忠心。」李隆基沉吟不語。

    安祿山很得李隆基的歡心,按理說此等大事,他會同意,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李隆基竟然無意命他為將。

    「陛下,臣以為安祿山固然知兵,卻是不堪此任。」陳玄禮上前一步,大聲道:「河湟之地極為重要,而能派去的兵力又不會太多,非一員大將不可。」

    「陳玄禮,你以為何人能擋此任?」李隆基眉頭一立,如同出鞘的利劍。

    「臣請陛下召回王忠嗣。」陳玄禮大聲道。

    王忠嗣知兵善戰,是當時頭號名將,若是由他駐守河湟之地的話,再好也不過了。安祿山固然是一時名將,無論聲望還是戰功,還是才能,都不能與王忠嗣比。

    「陛下,王忠嗣固然善戰,可他是有罪之身,不敢出戰石堡城……」李林甫當然不願意讓王忠嗣復職。

    王忠嗣與太子李亨的關係最好,若是他復職的話,太子李亨的勢力就會大增。

    「太子,你以為呢?」李隆基一揮手,打斷李林甫說話,沖太子李亨問道。

    「父皇,兒臣以為龍武大將軍所言極是有理。」太子李亨也在為王忠嗣起復而努力,自然不會錯過此等良機,道:「若王忠嗣不能擔此重任的話,只能從李昌國和哥舒翰二人中調回一人。」

    太子李亨也是個精明人,此話無異於是在提醒李隆基,此任王忠嗣不可。

    「王忠嗣雖然不敢出戰石堡城,卻是有膽略,曾率三百勇士直奔大鬍子營地,打得大鬍子落荒而逃。更重要的是,他統兵以來,從未有過敗仗,朕以為此任非他莫屬。」李隆基對王忠嗣還是看重的,畢竟那是他的養子:「傳旨,要王忠嗣趕赴河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