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就這麼定了!
第十一章就這麼定了!
「陛下,此計行還是不行?」陳玄禮頗有些急切的問道,不容李隆基說話,馬上又道:「陛下,此計雖然成算不大,是險著的險著,可是,勝對大唐的損失不大,不妨一試。」
李昌國是龍武軍的雙星之一,若是此計被採納,他也倍感榮幸,不住為李昌國說話。
李隆基卻並沒有馬上決斷,而是沉吟著道:「李昌國,若是此計失敗的話,又該如何?」
「陛下,若是失敗,吐蕃仍是大唐的,只是於早與晚的差別罷了。」李昌國謀劃這事時,早就把這些事想透了。
「還是大唐的?」這話有些驚人了,李隆基、李林甫、李亨、陳玄禮皆是驚訝,盯著李昌國,等他解說。
李昌國沒有讓他們失望,道:「陛下,依臣的料算,丟了大非川,對於吐蕃來說無異於天塌了,吐蕃一定會起大軍前來大非川復仇,妄圖擊敗我軍,奪回大非川。」
「這是一定的!」眾人重重點頭,大是贊成這判斷。
「大非川對於吐蕃的重要,就像原對於華夏的重要,丟了大非川,大鬍子一定不會甘心,他一定會親征。」李隆基一邊思,一邊道來,聲調突然轉高,問道:「李昌國,你是不是打算趁此一戰,把大鬍子活捉了?」
若能活捉墀德祖讚的話,堪稱盛事,李隆基雙眼放光,異常明亮,如同天之上的烈日。
然而,他的話鋒一轉,道:「可是,這難太大!成功的希望太小,比起你眼下的謀劃還要小。」
墀德祖贊親征大非川是給了唐軍活捉他的良機,卻是成算不大。他要逃的話,誰也奈何他不得。
李靖夜襲陰山,頡利可汗逃走,唐軍追擊長達四個月方才活捉他,其的難有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活捉了大鬍子,吐蕃倒是十拿穩。」李隆基一握拳,骨節摩擦聲響成一片。
「陛下英明。」李昌國禮節性的讚頌一句,話鋒一轉,道:「臣的謀劃並不是如此,臣的謀劃是,大非川與吐蕃大戰一場,可能殲滅吐蕃的軍隊。越是殲滅得多,吐蕃內部越是矛盾重重,彼此指責不斷,大唐再抓住良機行離間之計,使吐蕃分裂……」
「啊!朕明白了!」李隆基絕頂聰明之人,李昌國的話才說了一半,他就明白過來,笑道:「大唐象前朝對付突厥那樣,扶弱抑強,誰弱大唐就扶助誰,誰強大唐就打誰,讓吐蕃誰也奈何不得誰,大唐再來尋找機會越過積石山。」
「到那時,即使大唐不想越過積石山,必有吐蕃前來長安請求大唐兵越過積石山,正如突厥請求前朝出兵漠北一樣。」陳玄禮也明白過來,聲調很高,搶了李隆基的話頭,道:「到那時,只要過了積石山,一切就由大唐說了算,要吐蕃滅吐蕃不敢存!」
「妙計!妙計!」李林甫難得的擊掌讚歎,道:「前朝長孫晟行此計而裂突厥,李將軍就是大唐的長孫晟!」
長孫晟是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老爹,是突厥分裂的謀劃者,雖然他的名頭沒有他的兒女響亮,然而,他對大華夏做出的貢獻卻一點也不比他的兒女小。
「丞相此言有理,卻是不確!」李隆基搖頭,道:「這應當是李昌國謀劃的下策?」
「陛下英明!」這次,李昌國是真心讚揚李隆基了得,一點就透。
「照你的謀劃,若是上策不行,越過積石山失敗的話,大唐就用下策,先殲滅吐蕃大軍,促使吐蕃分裂,再尋機越過積石山,平定吐蕃。」李隆基把李昌國的謀劃總結一番,沖李亨道:「太子,你可記住了?」
若是來年不能越過積石山,只能大非川與吐蕃大戰一場的話,滅吐蕃就要數十年的努力,李亨這個太子必須記住這一謀劃。
「父皇請放心,兒臣記住了。」李亨大是振奮。
他不得不服氣,李昌國的謀劃很有道理,吐蕃一定是大唐的,只是早與晚罷了。
「陛下,那這上策……」陳玄禮很是心急。
「呵呵!」李隆基大笑道:「雖說吐蕃遲早是大唐的,只爭早與晚,然則,大唐越早拿下越是好。上策的成算著實不高,連一成都不到,可是,一旦成功的話,吐蕃就是大唐的。即使失敗了,大唐也沒什麼損失,朕何不一試呢?」
「就這麼定了!」李隆基站起身,神采飛揚,氣吞河岳,一字一頓的道。
「陛下英明!」
眾人齊聲讚頌。
「呼!」
李昌國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卻加激動了。
吐蕃之地主要是現的青海、**,這塊土地秦皇漢武也是無可奈何,直到忽必烈方才併入版圖。若是唐朝天寶年間完成的話,那就是提前了好幾年納入版圖,功莫大焉!
而李昌國還是這件奇功的謀劃者,誰能不激動?
不僅李昌國激動,就是李隆基也是激動不已,站起身,不住踱來踱去,一邊踱步,一邊晃拳頭。
陳玄禮、李林甫、太子李亨對望一眼,對方眼的振奮之意誰都不加掩飾。
就是李林甫這個一向以喜怒不形於色著稱的奸相,此時也是一臉的喜悅,絲毫不掩飾。
「秦皇漢武拿這塊土地沒辦法,若是朕拿下來,朕的功業會不會超過秦皇漢武呢?」哪個皇帝不想建功立業?雄材大略如李隆基者卻是不多,是一心追求功業,若能超過秦皇漢武,那是無上美事,他越想越是激動,一邊扳著手指頭細算起來:「朕即位之初,大唐積弊如山,內部不寧,外多邊患。朕勵精圖治,整軍經武,終於朝堂一清,邊關安寧。後突厥、契丹、奚、吐谷渾殘部、回鶻……先後滅亡。到如今,只餘吐蕃和大食。朕來春收了吐蕃,就可以西域與大食一決雌雄!」
雖然因為安史之亂而使得唐朝由盛轉衰,李隆基毀譽參半,卻是不能掩蓋他的偉大,他的功業真的很多,一樁樁,一件件數來,竟然是良久不絕。
這番話太能振奮人心了,陳玄禮上前一步,請命道:「陛下,老臣願馳騁吐蕃,還請陛下准允!」
「你?」陳玄禮此舉,李隆基大是讚賞,卻是以調侃的口吻的道:「就你?你瞧瞧你,鬍鬚白得跟雪花似的,你還能馳騁疆場?你想搶功?」
「陛下,老臣決無此心!」陳玄禮一聽就急了,大聲嚷嚷:「只要陛下允准,老臣不做將軍,做一老卒!能馳騁吐蕃足矣!」
「行了!行了!」李隆基揮揮手,含笑道:「你這把老骨頭莫要拋外面了,還是給朕守好皇宮。」
「哎!」陳玄禮長歎一聲,嘀咕道:「人說龍武大將軍有多好多好,卻是悶死人的牢籠。」
李隆基剜了他一眼,卻未加指責,招手,道:「都坐下!此事太過重大,我們要好好議議,多加推敲,不能有絲毫差錯。」
李昌國他們坐下來,李隆基接著道:「李昌國兩策,上策的成算不大,下策的成算大,卻是耗時太長。朕以為,來年戰事,當以下策為根基,力行上策,你們以為呢?」
他深通兵道之人,這話讓人讚賞,誰能有異議?
「李昌國,你說,若是來年大非川與吐蕃大戰,需要多少兵力?」李隆基盯著李昌國,眼睛睜得老大,一瞬不瞬。
「陛下,臣等商議,一致以為,若只是擊敗吐蕃大軍,不必增兵。若要一舉殲滅吐蕃大軍,至少需要三十萬。」李昌國沉聲道。
「三十萬?」太子李亨有些吃驚。
「這算是少的了。」李隆基略一沉吟,道:「兵法有云『十則圍之』,要想圍住敵人,需要十倍兵力。吐蕃松贊干布之時,舉國有四十萬大軍,到如今,可以調集十萬大軍。孫波茹十萬已經被殲,還有五十萬。要想全殲這五十萬,照兵法算就需要五萬,這顯然不可能。要想全殲吐蕃大軍,就要把各個退路切斷,還要防止吐蕃逃躥,三十萬不太夠。」
這番算法很肯,李昌國暗自點頭,李隆基不愧精通兵道之人。
「然而,大唐舉國不過五十五萬之眾,如此大的疆域需要駐守,朕能調給你們的多也就是三十萬,你們能一舉殲滅吐蕃大軍?」李隆基眼睛瞪圓,死盯著李昌國,大聲問道。
吐蕃大軍殲滅得越多,離間吐蕃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事干係太大了,管李隆基一生經歷的大風大浪很多,也是不免幾許幾張。
李林甫和陳玄禮、李亨死盯著李昌國。
「能!」李昌國重重點頭。
「那就好!」李隆基大為放心道:「這下策之事,再增調二十萬大軍就能完成。那麼,這上策,你們選何時下手?」
「陛下,臣等商議,一致以為,來春化雪之前為適宜。」李昌國陳述理由:「之所以選化雪之前,一是因為吐蕃大軍將未,一定不會想到大唐會那時節動手,可以出其不意,增大成算。二是因為那時節,吐蕃的舉國之兵集一起,便於大唐全殲。」
「好謀劃!」李隆基雙手重重砸一起,大聲讚賞:「只要你們成功,大唐三十萬大軍就可以一舉越過積石山,朝邏些疾趕,一定打大鬍子一個措手不及!」
「吐蕃的舉國之兵一舉被殲,吐蕃就再也沒有後患了!」李林甫的聲調很高,請命道:「陛下,臣請總攬輜重之事!輜重但有缺乏,臣請提頭來見!」
此戰若是成功了,那是不世奇功,李林甫不可能離開長安的,軍功與他無緣,卻可以撈取這後勤之功。
「好!」李隆基慨然應允,道:「輜重一事歸丞相!上策之事,李昌國處置,太子協助。李昌國,你記住,你需要什麼朕就給你什麼,若有人作梗,你向朕稟報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