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宋之風流才子

龍騰世紀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個問題 文 / 午後方晴

    右堅懷是謊道!,「因為大量叛軍誹入大理。:我們大宋必顧叛軍剿滅,這是為了我們大宋好,也是為了大理好。因為道路以山區為主。路途遙遠,行軍困難,所以才修建馬路。但是大理如果來降,那是他們的事。

    還是這句話,我們是來修馬路的,不是來打你們大理的主意。但現在馬路都修到人家地盤上,還有因為監督,派出大量軍隊顯悠著。大理不驚慌失措才怪。再通過一些敲敲打打的。這是在逼人家投降宋朝。

    其實大理對宋朝不錯。因為它的地形處於一種封閉的環境,許多時候必須要仰仗宋朝,因此多次派出使看來宋朝。同時宋朝也派出使者。向大理段家封王。它以是一個以釋儒治國的國家,以儒為治,以釋為心。因此許多皇帝都喜歡出家。像現在的皇帝段素真,幾年後就出家了,讓孫子段素興為帝的。至於那個段正明還在五十年才做皇帝,被權臣高昇泰篡個逼到寺廟裡做了和尚的。後來高昇泰在皇位上呆得也不長,一年就死了,囑咐其子將皇位再次交給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

    應當來說,段家對百姓總體算不錯,沒有暴斂。這也因為它不需要承擔龐大的軍事開支。如果宋朝真出兵,想要消滅它,非常容易。而且石堅這種做法,雖然有些無賴,可也算偷機取巧。否則無法面對宋太祖的祖。

    只是王曾擔心地說道:「只怕一不好管理,二太窮困,朝廷以後會有很重的負擔。」

    石堅搖頭:「沒有那一個地方必須要窮困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理有無數資源,可以開發。只是管理有點難度。

    對於這個地方他有一種偏愛,本來潛意識地就將它當作中國的一部份。但政策必須有所鬆動。他沉思了一會兒,才看著趙禎,說道:

    「其實不難,善待段家就行。」

    因為宋朝對異姓王表面上很好。連李煜耍**,也讓曹彬勸阻了。

    可人家也進了京,得讓人家有一個善終吧,幾乎就沒有一個異姓王平安活到老的。如果一個兩個還可以解釋,難道那麼多異姓都是這樣?

    有的還連後代都基本斷絕。

    趙禎小臉兒一紅。這是他爺爺的事。雖然他出生時,他那位爺爺宋太宗就死了十幾年。對於這段歷史他也比什麼人都清楚。但不能說。過了一會兒,他歎氣道:「如果他真要歸順,聯保他善終。

    只有說到這地步,再說下去,那就是大宋不光彩的事了。

    可是趙禎又來了精神,問道:「那個段家的人不是很厲害嗎?有一陽指,六脈神劍。

    陽指,六脈神劍?什麼東東?王曾著石堅,還以為是一種新式武器。不過這個六脈神劍還真有的象激光槍的味道,如果它真有的話。

    石堅撓撓頭,明白。這是趙董看到劉娥生病了,跑到宮裡來看望劉娥,順便為她解個悶兒,將自己說的一些故事,講給劉娥聽,趙禎自然跟著也沾了一點光。對於這些故事,現在的人具定會有巨大的吸引力。實際上武俠小說,它本來就是一種浪漫主義小說的一種。就像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一樣。無所謂雅俗。格調就是高雅。格調不好就是高雅文學也是低下的文學。

    「那。石堅完。看到王曾他們著自己,不妙。一起要關注此事了。他到哪裡再抄第甫部名著來,也沒有時間抄。

    他說道:「是故事。」

    然後向王曾他們一攤手說道:「如果你們想看的話,過段時間就能看到,寄居在我府上的那位盧仙子。正在將它們整理。我們還是談正事吧。」

    說到這裡,他忽然說道:「皇上。能不能來頓飯。」

    也只有他能像皇上要飯吃了。

    古時在大臣談論國事時,不准吃飯的。御宴也是指特殊的節日。

    那一次石堅在喝粥,那純是劉娥聽了石堅稟報的那些事,氣大臣的。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宋徽宗網執政時。那時候還算是英明的。一個大臣與他談論國事,從早上到晚上小徽同志餓得頭暈眼花,不耐煩了。說聯餓了,有事明兒說。這個大臣還沒有等他站起來,這個大臣一把將他袖子抓住,說你別走,我們還沒有說完小徽於是掙扎,還真餓了,他還年青。拉袖子破了。他急了,你有話好好說,將聯衣服撕碎了像什麼話。這大臣說。陛下不惜衣服撕碎,做臣子的寧願粉身碎骨報答陛下。徽宗大為感動。說有這樣的好臣子,聯無憂也。

    他命令侍從把這件破衣服好好收藏起來。將來用做表彰正直有節操的大臣。不過,宋徽宗當看到蔡京寫的字後,就開始敲響了宋朝覆滅的響鐘。最少一開始,他的作為不亞於宋真宗。其實對宋朝來說,能達到宋真宗這樣的皇帝,守成足矣。

    不過現在看這架勢,都明白了。石堅還有許多事情要稟報。當然,離開京城這麼多天,作為宰相,回來後一定會有許多事務要處理。

    吃完了飯,繼續商議。石堅只做了大致的安排,如何細緻地落實下去。還有派那個使者前往這些部族。前一次那就試探,這一次是正式談判。而且還不能正大光明地前去必須要精明能幹。否則還沒有到達人家哪裡,讓契丹逮到了,到時候雙方下不了台。

    將這些事情落實下去,趙禎才問道:「那麼第三步計劃呢?」

    石堅回答道:「第三步計利就將將所有這一片地方的百姓遷移走」

    他手在地圖上畫著,一直畫到雅魯藏布江,也就是現在的布拉馬普特拉河為止。天塹他沒有動手,這不是開疆拓土,而是一邊吃一邊消化,才能真正將這些領土歸於宋朝之下。否則那是浪費國家的錢,幾仗打下來,宋朝也完了。

    而且現在無論兩灣大陸,南洋各島。或者是大洋島,都急需要勞力。這一批百姓來得正是時候。

    可是趙禎又部道:「但將他們全部遷移了,這地方的土地哪來的百姓耕種?」

    石堅搖頭說:「不是朝廷耕種,而是賣。讓商人自己折騰,朝廷不參預,否則有可能得不到利,反而引發動盪。」

    如果朝廷經營,地是不指望錢了,還要動援百姓前去開墾,也許旨意是鼓勵百姓前去,但是下邊官員不這樣想。

    凹凹處包括楊炎那種意識超出了,千多年兩稅法。後來變虜淨從吼數稅的兩稅法的原因。王安石變法失敗也是這個原因,都是錯誤地估計了下邊官員的執行能力。因此讓百姓自己去做,反而更好。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石堅遷民的主要目標。因為這裡森林茂盛,容易躲藏,有一些地方開始有了國家意識,因此他們必然會反抗。而且剿還不好剿,往森林裡一躲,什麼也找不到。當年連老美都吃了大虧,最後停戰的原因就是這個。因此那天石堅特地與申義彬趙蓉商議了這個游擊戰的破法。

    只有將百姓全部遷走了。然後變成商人的地盤,他們與這些叛軍或者叫義軍聯繫,再提供他們援助?腦子也沒有壞。這些叛軍也就是失去了當地百姓的支持,這才是游擊戰主要根本之一。或者他們參風露宿?吃些野果子,再來個九陽神功?扯。到時候就像現在宋朝內腹的一些叛黨,很快就會被消滅。

    而且朝廷稅務照收,還節省了大量的官員,同時商人也因為低稅與少了制肘,皆大歡喜。這種模式。已經在南洋各島上出現。其實石堅這種方法,還是歐洲那種總督制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不惜成本,讓百姓流動,讓他們失去根,這樣以後不會出現民族獨立現象。還有一個,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管理。

    也就是政權軍權在官府手中。甚至提供軍隊保護他們。商人自己有獨立的經營權,還有少量的私人武裝。

    這一點石堅沒有解釋,在座的幾個人都知道。然後他說道:「還有另外的原因,這個需要一段時間,正好各斤。商人回轉過元氣,而且礦藏也開始盈利,到時候可以籌款。」

    不然這些商人還沒有消化過來,就是拍賣,他們也拿不出錢來。

    其實石堅這種做法,也等於變向地刺激經濟發展。大量的投入,本來就拉動了資金。然後再大量地變出錢來。錢一直在流動,但產業卻在不斷地翻大。結果商人的資產增大,百姓也富裕起來。

    當然這種模式,也適用於現在宋朝。因為有產業來變賣。否則放在那個朝代也不適宜,朝廷想賣都賣不起來,將百姓土地賣給商人?馬上造反了。還有誰能知道這地下有什麼礦藏?

    然後是帶動巨大的稅收。

    其實戶部使已經統計出來,今年雖然因為各地出現叛亂情況,可因為大洋島的開發。

    稅收不增反漲,很可能會超過三億貫。如果原來大家還很高興,可現在因為石堅大手大腳花慣,也麻木了。

    「還有至於這些地方的奴隸來源。」石堅一指日本,這個國家現在百姓就不少了,好幾百萬人,有的用。但石堅只是畫了平安京以南的地方。為什麼?現在還得讓他們將人養著,否則往哪裡放,以後用人的地方還很多。如果一旦蒸汽火車研發成功,要許多奴隸,到時候哪裡找去。

    趙禎一聽石堅解釋,喜不自禁。這玩意兒不知聽到石堅說了多少遍了。應當快成功了吧。還別說,大體上的技術已經攻克下來,但許多局部,還沒有成功。不但是蒸汽機。還有軸承的技術。別看這種火車很原始,可對於現在的宋朝不亞於非州人造航空飛船。困難重重。

    但邊王曙都皺起眉頭。聖人啊。皇上是聖上,石堅是小聖人,可在他們身上一點孔夫子的影子都找不到了,滿口說利。不過這兩個主都是為了百姓好,想諫都沒有辦法諫。

    這些軍隊結束作戰後,將全部集中到北方去。不過那要很長時間。其實經過這一整,南洋也沒有幾個國家了。用石堅的話,那以後留著權當練兵吧。這些地方與天塹氣候差不多,如果想出兵天些,都是一個絕佳的練兵場所。而且經過宋朝這麼一弄,剩下的幾個小國家也沒有人再敢輕舉妄動了。

    這是軍事的安排,實際上要結束這所有的戰鬥,要很長時間。以後的事也無法安排必須靜看時機。石堅才說到國事。首先就是銀行。當時銀行的日的,一是幫助商人保管,二是將交子信譽打開,三是放貸。也就是贏利。這次除了遭到搶掠的大量銀行外。其他的銀行果真在贏利。但失去了另一個目的。就是救助貧苦百姓。

    而且當時還做了補充。鄉霸村霸者不貸,這些人連某些低層官員都避讓三分,貸給他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有嚴重不良愛好者不貸。如喜歡嫖娼、賭博,多少錢下去也是一個無底洞。非正常困難者不貸,明明家中沒有困難,卻要跑來編造一套理由,說自己有困難,將錢放了高利貸,謀取其中的差價。或者其他事例。同時為了避免無賴不還。制訂了一條制度,就是銀行有權對貸款到期,家中有錢不還有,沒收其財產。

    這些條例也大多數是呂夷簡帶著大臣制訂的。石堅看後也無話可說。人家呂夷簡也不真是一無是處,當然如果沒有本事,也不會讓石堅看中。

    這種性質與王安石的青苗法有些內似。但王安石的青苗法做得更徹底,特別用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谷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出售,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錄奪了大量商人的利益。再向百姓放貸,使百姓不受高利貸的錄削。百姓受福,朝廷得利。

    可為什麼失敗?一時各種勢力,特別宋朝許多商人本身就是大家族,有許多人家都有官員,他們的利益受損。二是執行的是官員,能會操作出來什麼好結果,大量的貪污。結果朝廷的利益沒有得到,百姓還因為下面官員的各種變向的操作,受損。所以司馬光說,青苗之法,人們負債,官府無得。

    其實石堅當時回想這段歷史時。他就考慮過各個方面的利益。不能參預買賣,招惑太多反對,反而錢進了碩鼠的口袋。而現在有可能妨礙了一些高利貸商人。但問題不嚴重。因為現在即使銀行也在放貸。但需要的錢缺口太大,因此還有向私人借款。當然想獲得那種利滾利。就不談了。二是這種借貸可以說十有二三歸還不了。特別是那些生了重病的家庭,如賀暖的幼年,到哪裡還去?這是一種人道行為。

    連那些商人都不好意思開這個口反對。但一旦這種思想觀念落實下去。

    以後借款就會成為主流,成為農民瑰心潯人救急的垂要門路。也將那種殘暴的利滾利高利貸消喚上習這是一種徐而漸進的過程。

    但這次天理教叛亂,為什麼有許多百姓參加。石堅問過許多叛軍原因。有一條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家中遇到急事時,向銀行求助。可銀行的官員並沒有答應。實際上石堅也翻看了銀行的帳目,沒有看到幾家銀行有向貧民放過貸款的項目。

    如果不是這些百姓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怎麼會有那麼多百姓被天理教收買。事實上朝廷是好心的。這一點就是石堅不主持朝政,也知道國家每年拿出許多錢來,安撫災民。贍養老寡。這一點歷史上很少有朝代做到。

    石堅將這事情說出後,眾人的臉色都感到沉重。為利是好的,可現在無論是趙禎還是石堅,連自命清高的王曾、薛本還有王曙都被拉下水去,但這是為民謀利。不惜丟這個聲名。朝廷也不再乎少數不能歸還的錢,能有多少?大多數是救個急。秋後一收就還了。真正不能歸還的不會佔到二三成。這樣全國下來,最多五十萬戶,那已經是一斤小垓人的比例。一年五十萬,十年五百萬,這也不可能。宋朝總共有多少戶?那麼一戶十貫,這對於百姓,特別是那些窮苦百姓來說,簡單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也不過五百萬貫。

    要知道,石堅這一次為了將那個罰字落實下去,兩個州城百姓,加上昌夷簡的花費,都有這個數字多。這還不算後期對江南的各種安撫再看河北河東三路,那用費是以千萬貫計算,往下砸,而且不是一筆。至今都花了一億多貫。不然怎可能許多人家為劉娥、趙禎立生祠。

    這種花費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但石堅說,你們儘管花,只要不到自己口袋,我幫你們掙,於是花吧。花得一個個大臣臉上有的變色。有的放尖」有的疑慮,有的興奮,還沒有花過泌子錢其。升數毒情有。

    特別是網才,又是土地又是礦的,不用說,又有幾億貫進帳到手了。還愁升麼?可為了這一點小錢,將民心流失,得不償失。

    趙禎問道:「怎麼辦?」

    盛度小心地說道:「或者強行攤派?」

    那就是不貸也得貸,沒有,自己兒找出。

    石堅苦笑,說道:「只怕這樣更憂民。」

    因為還是有利息的,如果百姓不貸,難道逼著他們貸?不用付利息?需要的高興,不需要的就同樣有怨言。

    王曾又說出一條建議,那就是不以利為考核銀行官員政績的標誌。這樣他們就不會為了銀賺錢。而不像百姓發放貸款了。畢竟在不妨礙自己利益的同時,也沒有那一個願意做壞事。就是秦栓也是如此。

    石堅還是搖頭。這一條也不好。如果不考核這個,他們就會疏慢本職工作,追要貸款不會盡職,將會有大面積的壞帳死帳出現。到時候國家的錢流失得更多。

    於是陳堯佐便說道,不如將帳面做成兩本,這部份不作考勤。

    石堅還是搖頭,這還是不行,一旦不作考勤,天知道他們將貸款放到哪裡去了?因此利率不能降。況且現在銀行的利率本來就比高利貸人道得多。

    無奈最後還是採取呂夷簡的做法,將這部份的錢單獨劃xグ分出來,不作贏利考勤,一作的話,將會出現許多逼帳的情況,或者對支付不起的百姓根本不會放貸。同時,各裡正、戶長和者長(裡正、戶長負責課督賦稅。者長則專司逐捕盜賊。是鄉村最基層官員)將所有貸款百姓情況,另備擋案,上繳各知州知縣,相互監督,這樣減少帳面流失。

    石堅對這種方案還是不滿意。雖然銀行的官吏不會無聊到為這點小錢。與裡正這些小官勾連,可是這些基層的官吏有時候品性更壞。但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好同意。

    然後石堅說出第二件事,那就是江南各地百姓擁擠。為了吞併土地。還有許多不法現象,特別情節嚴重的都會逼死人命。石堅直接指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吞併是必須的。怎麼說」必須將百姓擠進城裡,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進入作坊。形成粗擴的資本主義原形。沒有大工業,大作坊的出現,靠在土的上發那點財,國家還是發展不起來。

    對於這一點,在座的幾人都點頭同意。因為現在的宋朝財富來自土地的比例也越來越少。

    還有一點,土地集中操作,更有效更方便。像現在有些地方土地緊缺的,田地都劃成了碗大碟大。有的種水稻,有的種棉花,結果相互影響。其實石堅穿越前的農村還是這種情況。但如果集中管理,如施肥。一次性施完。灌水一次性灌完。將會節約許多不必要的時間與開支。

    但這麼多人往哪裡安置?也許他前世不行,可在這些界裡,安置的地方太多了。可百姓不願意離開家園,認為他們與那些蠻子蕃子不一樣。那是朝廷怕他們造反,才將他們打散的。

    可窩在那塊大的地方,一旦遭受不公,心裡不平衡,這也是天理教利用的另一個方面。

    因此石堅就說道,必須做他們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白不一定呆在家鄉就好,其實也可能到外地去。可這還有兩個因素,那就走進城打工,房屋的問題。買不起房屋,因此也不願意進城,加入作坊。還有到新大陸,沒有路費,就走到了哪裡。也沒有本錢。其實早先有許多人發了財回來,可時間一長,也有一些不好的消息傳來。

    石堅就指出。朝廷必須為他們建造房屋,或者提供路費,和一些原始的本錢。讓他們進城,或者開發新大陸。這也有利於國家的長期發展。但這又要不少錢。幾個人聽了又是肉痛。

    石堅解釋道:「無妨,一旦國家繁榮起來,同樣稅務增加,這是變向地發放貸款。只是還有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

    這就是第三個問題。因為現在的稅務還有人頭稅在裡面,進城的工人本來收入就低,加上這些人頭稅,生活還是很沉重。說到這裡,石堅掏出一個奏折來。

    但他慎重地說道:「現在只是看。可以想,但不能去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