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雄風錄

龍騰世紀 牧守遼東第二十三節 決戰之前 文 / 燕小七

    落日草原,本就是匈奴發家的地方,八十年多前的匈奴內戰,當時的冒頓單于就是在這裡首先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擊跨了他的父親,頭曼單于的主力,並斬殺了他的哥哥,由此奠定了他單于的地位。

    七十九年前,月氏大軍向匈奴發起的戰爭也是首先攻擊這裡,然後直撲匈奴王庭,若非當時匈奴冒頓單于利用月氏與東胡之間的矛盾,成功的製造了東胡意圖趁機攻打月氏的假象,從而牽制住了大部分月氏主力,使得他可以從容不迫的逐個擊破,否則面對當時草原上最強大的月氏騎兵,匈奴人幾無勝算。

    落日草原南三十里處一個綠洲中,四千鮮卑先頭騎兵落下戰馬,一面準備搭建營帳,一面派出大量斥候對落日草原附近進行偵察,根據叛軍中的內線報告,伊稚邪也已經派遣了數萬烏恆騎兵往這邊殺來,按照腳力計算,他們的先頭應該在昨天就已經到達了落日草原。

    儘管被敵人搶先一步佔領了戰略要地,但是鮮卑單于步度根並不緊張,他迅速的傳令給了先鋒大將,著他務必在到達落日草原附近後,找到一個合適的綠洲駐紮。

    落日草原屬於典型的易攻難守,它背著代表死亡的大漠,方圓幾十里內,僅僅有不到四個綠洲,也就是說,落日平原真正的重點並不是那塊緊緊扼守著南北草原咽喉的狹小草原,而是鄰近它的四個有水綠洲,也就是說,誰控制了綠洲,誰就可贏得勝利。

    而相比烏恆人,鮮卑對於落日草原附近的地理環境更加瞭解,因為這一帶正好地處鮮卑人的遊牧範圍之外,經常有落日草原的匈奴牧民迷路跑到鮮卑,所以鮮卑人對這一帶可說相當熟悉。那裡有綠洲,綠洲的規模有多大,他們了如執掌。

    而這支先鋒騎兵所駐紮的地方,正好是離落日草原最遠,同時也是最大的一個綠洲,這是大約有十幾個小湖泊組成地綠洲,由於離大漠較為遠,所以這裡的水草極為肥美。不似其他三個綠洲般有些死氣沉沉,相反時有野馬群來這裡飲水。

    傍晚的時候,鮮卑主力相繼到達,而斥候回報,烏恆騎兵約有三萬多,他們的主力主要盤踞在靠近落日草原的一個綠洲中。那裡的地勢相比其他綠洲最為險要,而且它離落日草原很近。從側翼出擊,烏恆人可輕鬆的截斷任何一支企圖通過這裡的敵對騎兵。

    得知了烏恆人居然分兵把守另外兩個綠洲後,步度根大喜過望,立刻點起一萬騎兵交給他地大將,親弟弟步度倫,著他尋機殲滅這三千烏恆騎兵,然後再向南切斷烏恆人的援軍來路。阻擊一切可以增援的敵人。

    而他本人則命令其餘三萬鮮卑人立刻休息,養足精神等待明天的決戰。

    其實烏恆與鮮卑本是同宗同源的親兄弟,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先,相同地習慣以及一樣的信仰,本來他們應該是最友好地部落。可惜一山難容二虎,無論是鮮卑還是烏恆,這兩族的高層都十分清楚的知道,不打敗對手。自己就將永無強大的機會。

    因為他們之間的距離很近,因為這兩個種族的牧場很近,更因為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霸王夢,所以自鮮卑和烏恆兩族分家以來,這兩個出自長白山附近的民族就不可抑制的衝突起來,戰爭,鮮血如同唱戲般簡單,幾十年來,這兩個民族一直處於戰爭仇視狀態,相互間誰都想扳倒對方。

    所以,當烏恆王得知鮮卑人加入了軍臣一方的時候,面對伊稚邪的使客,他幾乎沒有考慮就答應了,這全是為反對鮮卑而反對。

    當然伊稚邪開的價格也足以烏恆人瘋狂了,伊稚邪承諾,假如烏恆可幫他得到單于位,那麼他就將全力幫助烏恆人剿滅鮮卑。

    與鮮卑人的單于親自出征不同,烏恆王並未跟著大部隊來,而是派出了他的愛子,曾被軍臣單于讚譽為烏恆第一勇士的偏延。

    偏延的年紀與步度根只差了三歲,十年前烏恆騎兵大破鮮卑時,當時才十七歲的他就親自領軍與鮮卑人較量過,當年那一場戰爭本是烏恆人一勞永逸解決鮮卑的最好時機,可惜當時的機會因為步度根巴結上軍臣,並認為義父從而爭取到匈奴介入而告終。

    現在烏恆的機會再一次來臨,這次若可幫助伊稚邪得到單于位,那麼作為大功臣,烏恆人吞併掉鮮卑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偏延如是猜測。

    可惜他只是一個戰士,並非政治家,他永遠也不會瞭解走狗烹,良弓藏的意思。

    就在鮮卑人和烏恆人在落日草原附近磨刀霍霍,準備大開殺戒的時候,大漢國的朝堂上已是亂成一鍋粥,自大漢成立以來,匈奴從未有過如此反常的現象。

    本來各邊關守將早在去年下雪之時就拚命砍伐周圍樹木,全力趕製各類守城武器,從士兵到將軍都咬緊了牙關,作好了惡戰的準備。可是匈奴人在大災過後居然沒有立刻回軍攻擊,要有也只有幾個不疼不癢的小兵在長城外晃悠著腦袋。

    這令大漢的將軍們直覺的感到有點詭異,心知匈奴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都在奏章中隱隱約約拐彎抹腳的提出來,含蓄的告訴朝堂上的大臣們,匈奴鐵定發生大事了,不是單于死了就是爆發了內戰。

    李雲則援引大量偵察事實說話,他告訴劉徹,匈奴人不是肯定,而是一定發生了內戰,因為這場內戰李雲曾記得在電視上播過,主要經過是伊稚邪不滿軍臣封其子於單為左賢王,而不是他引起的。

    戰爭的最後勝利者,自然是伊稚邪,因此基於這些事實,李雲告訴劉徹,一旦證實了匈奴內戰的消息,那麼便立刻著手準備援助軍臣單于,幫他減輕點壓力,也好讓匈奴的內戰一直打下去,匈奴人的血一直流下去。

    對於這樣露骨的辦法,劉徹很是讚賞,但是似這樣重大的事情,並不是他可以獨力決斷的,在這之前,必須至少得到太皇太后的支持。

    而長樂宮中的太皇太后,在看了李雲的建議後,虔誠的信仰著黃老無為之學的她,無法認同這樣一份有為的奏折,計劃被迫流產,李雲不得不去再想想其他辦法,以不用中央批准,直接繞過內閣和太皇太后,對匈奴軍臣單于進行援助。

    ……

    網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