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雄風錄

龍騰世紀 牧守遼東第三節 高句麗 文 / 燕小七

    高句麗是一個極為古老的遊牧民族,它的起源眾說分壇,歷史學家們各自持著不同的看法。但在大漢的傳統看法是,高句麗民族出自我國東北的穢貊族,穢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詩經大雅韓奕》有「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這是周宣王將韓侯封到東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證明。

    但是不同的看法也依然存在,也有人認為,西周初年,周成王營建洛邑之後召開諸侯大會,參加會議的東北高夷是高句麗族之源。也有學者根據高句麗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將扶余說成是高句麗的族源。還有學者根據先商出自幽燕之地,當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後,餘部留在東北,成為東北少數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麗人之源。無論高句麗出自穢貊、高夷、扶余,還是商人,都是古東北民族,因此,認為高句麗是東北的古民族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些便是李雲所知道的東西,對於後世某棒子國叫囂的所謂祖先,曾在網絡上參與過辯論的李雲很清楚,大量的事實以及科學考古研究證明,真實的古高句麗民族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徹底的完全的融入了漢民族,成為漢民族的一部分,這一點毋庸置疑!

    至於棒子所說之高句麗,其實壓根也不是真正的高句麗民族,唐代高麗王國是遼東漢人叛徒所建立的,而且也並不叫高句麗。而是叫高麗。對於棒子們地yy,李雲只能說,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

    而李雲在翻閱了大漢國歷代遼東,遼西郡守關於對高句麗民族的研究和報告後,他再也不想也不需要對這個古老的民族動武了。

    原因很簡單,根本不需要他動用武力,只需要大漢天子的一旨詔書。這個一直以來居住在遼東附近的民族以及他的數萬鐵騎就將成為他李雲的力量。

    按照歷代郡守詳細的報告,高句麗這個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受到了來自他北方的強力民族扶余的打擊。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漫長的長白山和廣闊的草原上,這兩個民族已經撕殺了數個世紀,雙方的戰爭已經達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而靠近大漢遼東和樂浪郡的高句麗人。卻偏偏的和所有的遊牧民族不同,他們堅持認為自己是被周天子驅逐的罪民,現在周王朝倒台了,因此他們在大漢成立之初就一直不懈的努力著向遼東當地大漢官員表達了強烈的要求回歸中原的決心,他們認為幾百年過去了,他們祖先的罪責已經成為過去,因此大漢應該按照五服體系中侯服的待遇將他們接回中原。

    但是此事在被當地郡守直接上報給大漢天子後,出於避免刺激強大的匈奴。以及另一個遊牧民族扶余的考慮,歷代天子只好按下不發,卻悄悄命令遼東和樂浪郡官員好好對待這個心向大漢的民族。按照天子的指示,大漢國邊境的駐軍對於這個民族十分友好,多次開放邊關允許他們進入城市中躲避嚴寒,並在災荒年月多次接濟這個民族。

    這樣一來高句麗的歷代單于更加心向大漢,這些年下來,在樂浪和遼東兩郡內甚至遺留了大量不願意回到草原的高句麗人。

    在竹簡中蹲了幾天,徹底的弄清楚了高句麗是友非敵這個事實後,李雲興奮的直接衝進劉徹的寢宮,對劉徹揮舞著手中的竹簡奏道:「陛下。臣還有一個條件,請陛下務必答應,只要陛下答應,那麼朝鮮指日可平!」

    劉徹不敢想像地看著完全沒了以往冷靜的李雲如同一個揀到最心愛玩具的小孩子一般,心裡偷偷的笑了,若不是他現在已經是九五之尊,大漢的天子,恐怕他早就跑上去搶了李雲手中的竹簡了。

    劉徹停下正在構思新賦的筆,對李雲笑道:「卿何事如此高興,快快說與朕聽,朕聽了後再做答覆!」

    李雲將事情完完整整的說出來,最後奏道:「臣懇請陛下下旨,安撫此心繫大漢之族,這樣即可昭顯吾皇仁德,四海歸心之勢,又可不費吹灰之力,憑空得到數萬精銳,此於大漢百利而無一害之舉!」

    劉徹聽了,臉上喜孜孜的,扔下手中的筆道:「此誠天助大漢!」

    隨即奮筆寫下了一道詔書,交與李雲,著他前往高句麗族中宣讀,這道詔書中,劉徹先是大大的讚揚了高句麗不忘祖先的優良品德,接著封高句麗王為護遼東將軍,品秩五千石,這便相當於一名御史大夫的品秩,更封高句麗王為遼東侯,世襲罔遞,若不是高祖皇帝遺訓,非劉姓不得封王,恐怕劉徹就直接賞下一個遼東王了。

    但是在詔書的最後,劉徹暗示說,假如高句麗一族表現的好的話,那麼劉徹並不吝嗇賜其王為劉姓,這就意味著高句麗的王極有可能成為大漢歷史上高祖皇帝滅英布後第一個非宗室弟子而為諸侯的人。

    李雲得了詔書,自然信心滿懷,此去遼東之行,成功已經在握。

    而劉徹更加高興,他認為他登基不到一個月,就將有一個蠻荒之族歸附,這對於劉徹越來越尖銳的侵略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個大大的鼓勵。

    臣二人四目相對,彷彿又回到了一年前親密無間,如兄弟般的時候。

    …………

    四日後,李雲帶著衛青,李敢以及公孫鰲在數百名精心挑選的禁衛軍士兵的保護下,踏上了奔赴遼東上任的道路。

    在這之前,臨邛的一切事務他都已經交託給楊謀管理,囑咐他在明年開春的時候至少為李雲的遼東建設準備好人力和物資,當然清單得李雲到了遼東實地考察後才可列出。

    另一方面,自然是商會的問題,這次李雲上任遼東郡守,由於毗鄰高句麗,所以李雲令商人們準備好各種貨物,其中括玻璃等貴重物品,隨他去遼東,用這些大漢普通的貨物,交換大量大漢國緊缺的牛,馬,羊等牲畜。

    因此在禁衛軍的後面,跟上了幾十家大商號的運輸隊,大大小小的牛車,馬車上堆滿了絲綢,布匹,鐵器以及鹽等草原上難得一見的東西。

    李雲已經鐵了心要在草原上賺大錢,而商會的商人們也樂的在軍隊的保護下經商,若是這次成功的賺到了大錢,他們甚至已經決定出錢向李雲僱傭一支軍隊護送。

    而事實上李雲早已計劃好了組織一支保鏢隊,專門用來護送商人,同時賺點軍費。

    李雲本來就並不打算向大漢國庫伸手要遼東的軍賦,因為他要培養起商人們的責任感來,李雲相信,有衛青指揮的遼東鐵騎,一定可以為大汊贏得足夠的榮耀和土地,到時候衛青勢必和他的金主們保持良好的關係,李雲深知衛青的性格,此人有恩必報,到時候這位注定不平凡的將軍的將成為李雲推動商人獲得平等地位的有力夥伴。

    但是當半個月後,李雲一行從右北平城門出來,望著眼前的景象時,李雲才發現自己原先估計的實在太樂觀了。

    出現在李雲面前的是一大片的沼澤地區,據嚮導說,這片沼澤覆蓋了整個右北平到遼東的主要的通道,唯一可直接到達遼東的辦法便只有從朝陽縣繞上一個大圈,才可以到達。而朝陽那邊的路曠很不好,只有一條狹窄的道路供人們出行。

    李雲望著這片阻塞了自己財富道路的沼澤,惡狠狠的吐了一口唾液,咬牙道:「要想富先修路!」

    他已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將朝陽那邊的遼西通道修好,修寬,錢財自然有急於發財的商人搞定,可是人手的問題,卻限制了李雲修路的計劃,因為他已經知道,整個將由他管轄的遼東郡,含樂浪郡,總人口不到十萬。

    李雲現在才知道了大漢天子為何屢次不同意高句麗的內附請求,原因並不是表面上說的怕匈奴發怒,而是遼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口決定了大漢不可能在這個廣闊的地區派出大軍,因為朝陽那條遼西通道實在是太窄了,根本不可能承擔起大軍的後勤消耗,所以歷代天子不得不壓下此事。

    不過現在勢成騎虎,李雲即使想要劉徹收回詔書也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劉徹根本不瞭解這裡的情況。年輕的天子早已經陷入了瘋狂的興奮中,是的,他沒有理由不興奮,登基才一個多月,就有一個小族要求內附,這足以說明,上天都站在他這一邊,站在大漢這邊,至於匈奴?劉徹什麼時候怕過!

    李雲抬起頭,他知道修上一條如此長度和整齊的大道,需要的人力不是一點半點,他估計至少需要動用十萬民夫,才可以在半年時間初步修建完畢。

    而大漢的朝臣根本不會答應動用這麼多民夫,因為這很容易令他們想起秦始皇,李雲咬咬牙,下定決心暗想「不知道朝鮮有多少奴隸?」

    網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