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太平記

龍騰世紀 屈原二三事 文 / 孔璋

    屈原二三事

    姓名:

    介紹一個人,當然應該先從名字開始,不過,在屈大夫身上,這實在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

    原,平,正則,靈均。

    不和姓氏組合,就至少有這四種都算正確的說法,而再加上他的姓「羋」和氏「屈」…嗯,如果有人從後面叫他,我猜他一定會常常反應不過來。

    從姓說起好了。

    羋,是他的姓,也是楚的國姓,「屈原賈生列傳」一開始就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是這個意思。在那時楚國的戶口本(如果有的話)上,他的名字應該登記為「羋屈氏平、字原」。

    姓羋,氏屈,下面是名和字。

    名平,字原,因為古時候直接稱人名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客氣起見,一般都用敬稱代替,所以史記中立傳時稱《屈原賈生列傳》而不是《屈平賈誼列傳》,但實實在在說,他是應該叫屈平的。

    至於正則和靈均,則是平和原這兩個字文學化的表述方式(正則即公正的法則,隱寓「平」字之義;靈均指高而平的沃土,隱寓「原」字之義。),在當時就沒人這樣用,後世用的更少,通常只會出現在詩賦裡面。

    另外,屈原還常被稱為「三閭大夫」。

    公元前329年,楚懷王即位,宣詔屈原任三閭大夫。三閭即三姓聚居之地,在當時,這個崗位的職責是掌管屈、景、昭三姓貴族子弟的教育,為楚國培養人才,不算很接近權力中心,但卻很重要,而且也一定要是出身和實力都夠硬的人才能幹。

    出身:

    不算什麼「帝高陽之苗裔兮」的虛頭,屈家正式立氏,是在春秋初年,楚男熊通自奉王爵,為楚武王時,其子瑕因功受封於屈邑,故稱「屈」氏。所以,從血脈的角度講,屈原是不折不扣的楚國王族,也是楚國數一數二的貴族,屈原的祖先中,光是擔任過莫敖(楚高級官員,地位僅次於國相「令尹」)的,就有屈瑕、屈重、屈建、屈蕩、屈生、屈大心、屈子華等人,其它能在史書中查到姓名的高級官員,也有屈完、屈禦寇、屈采、屈到、屈巫、屈狐庸、屈申、屈罷、屈春、屈廬、屈閻、屈子蕩、屈弗忌、屈匈等一大批人。(這裡順便鄙視一下,曾在百家講壇上見過某所謂著名學者講屈原,一開口就說:屈原,他們家祖上是楚國的王族,所以其實也應該是姓熊,叫熊屈原…說實話,真搞不懂這位大老是怎麼混成「著名學者」的。)

    不過,屈原出生的地方並不在屈邑,而是秭歸的樂平裡(就是今天的湖北秭歸)那兒原名丹陽,是楚之祖先熊繹的始封之地。

    當然,關於這也有爭議。

    就我所看到的,至少還有「江陵(郢都)說」,「漢壽說」兩種觀點鬥爭的較為激烈,不過說實話,感覺都站不住腳,而且也很無聊,有能耐就自己把經濟打拼上去,搶名人算什麼本事…至少我一向都支持秭歸,倒不是因為文史上有多堅強的證據,主要是因為那地方實在很美,嶂疊山青、綠水縈迴,奇絕雄險兼備,很配得上作這樣一位大詩人的故鄉。

    生卒:

    關於屈原的生卒年份,歷來都有很多爭議,特別是他的生年,因為相關資料實在太少,可供計算的,僅有他的兩句自述:「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見《離騷》),

    用現代的語言來翻譯,攝提是寅年,孟陬是寅月,庚寅是寅日,貞與「正」通,也就是說,他的生日是寅年寅月寅日。

    這樣一來,月份日子似乎都比較好定了,夏歷中以正月為寅月,「寅日」更坐實了應該是初七,因為上古時有「人生於寅」的說法,稱正月初七為「人日」。這是目前比較主流的意見,不過,也還是有著正月初二、十四、二十一,十月初一,十二月初二等等多種說法,但實質上差別不大,主要是區別在用夏歷、殷歷,還是周歷來計算。

    月日都有爭論,年份就更加難搞了,可以說,屈原的生年至今沒有一個學界普遍認可的定論,這裡僅列舉一下幾個比較常見的說法:

    清鄒漢勳曾用殷歷推算,考定屈原應該是生於楚宣王27年,公元前343年

    郭沫若用「歲星紀年」法推算,考定屈原生於楚宣王30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這也是現在最主流的說法。

    浦江清用「木星周天密率倍數」的方法推算,認為屈原是生於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湯炳正考定屈原生於楚宣王28年(公元前342年)夏歷正月二十六日;

    陳久金考定屈原生於楚宣王29年(公元前341年)周歷正月庚寅日;

    上述推算雖然所用曆法不同,但相差都沒幾年。可以說基本代表了大家對這一時間段的認可,另外也有少數論點相差較多,如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年)和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兩種,但影響力相對很小,基本上除了提倡者自己外,沒什麼附從的。

    屈原的忌日爭論相對就少一些,主流意見是公元前278年,雖然也有標新立異的,但基本上都不成氣候。

    仕途:

    在這一點上,屈原其實很出色,但又實在是很慘的。

    他離開家鄉是在楚威王八年(公元前332年),入仕朝廷,當時是文學侍臣,基本上沒什麼影響力,但比較重要的收穫是結識了太子熊槐(就是後來的懷王),這一點,在後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懷王元年(公元前329年),屈原奉詔任三閭大夫,在這個位子上干了十年後,在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被提拔為左徒。

    這個左徒呢,其實就是前面說過的「莫敖」之一,同列者三人,上有令尹,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屈原,已經成功進入了楚王朝的權力中心。

    從屈原的自述以及相關史料來看,屈原當時應該得到了楚懷王的高度信任,並確實放手做了很多事情,在「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及前王之踵武」和「國富強而法立」都有所舉措,也的確收到了一定效果。

    除內政外,屈原在外交上也有很強的能力,在各諸侯國之間也享有盛譽,被贊為「博聞強識,嫻於辭令,明於治亂,應對諸侯」。在外交上,他特別重要的一個成就,是堅決主張改變親秦政策,與齊國盟好。這件事情,是由他親自出使齊國辦下來的,非常重要,幾乎可以說是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齊楚結盟之後不久,就由蘇秦(頭懸樑的那位)奔走合縱,形成了楚、齊、魏、韓、趙五國聯兵伐秦的局面,當時的五國之長便是楚懷王,大兵浩蕩,淹掠函谷,可以說是很給了秦國一點厲害嘗,也很長了楚國的威風。

    但是…很遺憾,幾乎每一段歷史故事在講到這種時候,都要出現一個「但是」。

    但是,當屈原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陰影卻在背後悄悄出現,依靠懷王的無限制授權而貫徹著自己的意志,卻沒有注意到王上的心意已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屈原的悲劇,實在是早已注定。

    某一天,某個據說是姓上官的人,終於把楚王自己也隱隱綽綽想到過的事情挑破:「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這樣成功的挑唆,據說就令楚王大怒,「疏屈平」。

    …如果一切屬實,那麼上官大夫就實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陰謀家,但我卻一直都以為,那實在是高抬了他。

    上官之於懷王,也不過等於秦檜之於高宗,一個在正確的時候準確迎合了在上位者心裡最陰暗一面的聰明人,一個在此後要因此而不停的代人背起罵名直到千古的人…僅此而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屈原的仕途已自此而終,雖然之後他又把「三閭大夫」這個職務干了十來年,中間還兩次擔任使者執行了非常重要的外交使命,但,無論從信任角度還是從權力角度來看,窮此一生,他都再也沒能得到把意志外化的機會。

    最後的一次免職,是在楚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他連三閭大夫之職也被免去,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流放生涯-不過,這也正是「詩人屈原」走向不朽的開始。

    文字:

    講屈原,當然不能不講他的文字,他是離騷的作者,是李白永恆的精神家園,他以一已之身開創的文學傳統,使楚文化,或者說整個南方古民、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終於能夠理直氣壯的走到了黃河文化的面前,走到了國風的面前,從此以後,中國文學便有了風、騷雙壁,交相輝映,如是千年。

    前人有語,「國家不幸詩家幸」,又有說法是「詩必窮而後工」,雖然我們都很不希望非要這樣…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卻真得就是這樣。

    楚頃襄王二年,屈原西流,而也正是從那一天開始,「政治家屈原」宣告死亡,「詩人屈原」則正式開始了他的輝煌生涯。

    屈原的作品中,流傳下來的並不算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九章》、《九歌》、《招魂》、《天問》、《離騷》等,讓我們按順序看一下:

    *九章.橘頌

    後皇嘉樹,橘來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

    紛宜修,?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並射,與長友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行比伯夷,置以為象兮。

    這是屈原出仕之前的作品,用擬人的手法將橘樹理想化、人格化。將自己心目中人所應該執守的品格、道德、節操。等等賦予之,並全力歌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受命不遷」、「深固難徙」等,從中,能夠充分的感受到屈原對國家的深摯感情,可以說,詩人五十年後的那個決絕選擇,於此已見端倪。

    *九章.惜誦

    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鄉服。

    俾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

    竭忠誠以事君兮,反離群而贅尤。

    忘儇媚以背眾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證之不遠。

    吾誼先君而後身兮,羌眾人之所仇也。

    專惟君而無他兮,又眾兆之所讎也。

    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親君而無他兮,有招禍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賤貧。

    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

    忠何罪以遇罰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行不群以巔越兮,又眾兆之所?。

    紛逢尤以離謗兮,謇不可釋也。

    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鬱邑余?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煩言不可結詒兮,原陳志而無路。

    退靜默而莫余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

    申?傺之煩惑兮,中悶瞀之?ぼ。

    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

    吾使歷神佔之兮,曰:「有志極而無旁。」

    終危獨以離異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懲於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欲釋階而登天兮,猶有曩之態也。

    眾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為此伴也?

    同極而異路兮,又何以為此援也?

    晉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讒而不好。

    行?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

    吾聞作忠以造怨兮,忽謂之過言。

    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弋機而在上兮,?羅張而在下。

    設張辟以娛君兮,原側身而無所。

    欲??以干傺兮,恐重患而離尤。

    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

    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

    背膺?以交痛兮,心鬱結而紆軫。

    ?木蘭以矯蕙兮,鑿申椒以為糧。

    播江離與滋菊兮,原春日以為糗芳。

    恐情質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矯茲媚以私處兮,原曾思而遠身。

    本篇做於屈原受讒免職之後,開篇明義,是「發憤以抒情。」,在這裡,我們有必要注意一個事實:在屈原的重要作品中,這僅僅只是第二篇而已,而在之前他先後擔任三閭大夫和左徒的十餘年間,並沒有產生其它任何最終得以留傳的重要作品。

    *九歌

    吾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兮擊鳴鼓。

    天時?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因為太多,僅貼國殤一篇)

    九歌的完成,大至是在楚懷王十八年前後,這一年,楚國出兵攻秦,結果慘敗,喪將七十,損兵八萬,失漢中之地,消息傳回,舉國驚悲,《九歌》的創作,就是對當時一系列追薦祭告活動的描述,特別是其中的《國殤》,完全就是在對陣亡將士進行追悼。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更是長久為人讚歎傳誦,後來易安居士贊西楚霸王作「生當為人傑,死亦作鬼雄」,也可以算作是國殤的一點精魂流傳。

    *天問

    (太長,不貼了)

    這是屈原被流放期間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奇特的作品之一。

    天問全文共172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到「羿焉?日,烏焉解羽」,問天地之成;第二部分從「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到「易之以百兩,卒無祿」,問人事興衰;第三部分自「薄暮雷電,歸何憂」到「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問楚史時事。涉及到神話傳說、怪物行事和歷史人事等,內容極為廣博,其中保存了非常豐富的神話、傳說和歷史資料。更重要的是它傳達了屈原的精神,主旨為探求國家廢興存亡的根本道路。抒發了屈原心中「有道則興,無道而亡」的思路,也反映了他對楚國的強烈感情,既奇幻詭絕,又極富於現實性。特別重要的是,《天問》中大量雜用了三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參差歷落,絕無板滯,完全突破了《詩經》四字句的束縛。可以這麼說,自孔子校定六經以來,這還是《詩經》中的種種規格被第一次真正突破。

    *招魂

    亂曰:獻歲發春兮,汨吾南征。

    ??齊華兮,白芷生。

    路貫廬江兮,左長薄。

    倚沼畦瀛兮,遙望博。

    青驪結駟兮,齊千乘,懸火延起兮,玄顏?。

    步及驟處兮,誘騁先,抑騖若通兮,引車右還。

    與王趨夢兮,課後先。

    君王親發兮,憚青兕。

    ?明承夜兮,時不可淹。

    皋蘭被徑兮,斯路漸。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魂兮歸來,哀江南。

    (也很長,不全貼,只放上最後一段,從中可以看出屈原對楚國風土有多麼熱愛,多麼自豪)

    關於這篇文字,學界有部分觀點指為宋玉所作,但只是少數,而且這些看法也都只是參引了後世材料,若我們尊重那些離戰國時期最近的原始史料的話,便該接受下來班馬的意見,承認他是屈原所作。

    一般認為,這是屈原在招懷王之魂。

    在屈原而言,懷王是個極為重要,又很難下結論的人,他給了屈原所想要的一切,卻又毫無徵兆的在一夜間盡數剝奪。但,到最後,把曾給予屈原那種信任賜於它人之後,他也確實嘗到了「所托非人」的滋味,被誘騙入秦,客死它鄉,對比幾年前統五國之兵叩問秦關的盛況,相信,他也已品到了足夠的悲愴與悔痛。

    和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招魂》在鋪陳、排比上的表現非常突出,辭藻華麗,描寫精細,特別是對楚國之美的描寫,不厭筆墨,生動形象,這些,都對後世漢賦形成了很大影響。

    *離騷

    (到處都能找到,不貼了)

    這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所謂「風、騷」,便是國風、離騷,以一詩而與整部詩經難分桎軒,足可見其價值。

    離騷成篇日期也有很多種說法,從為懷王所貶時到頃襄王年間都有。

    讀《離騷》,可以充分感受到什麼是「蕩氣迴腸」,它非常全面地反映出了屈原思想與感情。

    全詩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屈原回顧了自己為王信重,竭慮圖強的歷程,第二部分則是遭讒被疏後的各種內心矛盾,以及誓死不移,殉身為國的決心。詩中有極為尖銳的抨擊,也傾吐了他的赤誠信念和極度痛傷,起伏強烈,極為震撼人心。通篇以對楚國的深厚感情為主線,貫通一氣。亦充分體現了他頑強奮鬥與不懈求索的精神,特別是其中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幾千年來不知曾被多少人用以明志自勵,早已是耳熟能詳。

    *九章.懷沙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沮南土。

    ?兮杳杳,孔靜幽默。

    鬱結紆軫兮,離愍而長鞠。

    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晟。

    巧陲不斫兮,孰察其揆正。

    玄文處幽兮,?瞍謂之不章。

    離婁微睇兮,瞽謂之不明。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兮,雞鶩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桀兮,固庸態也。

    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

    材樸委積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重華不可?兮,孰知余之從容!

    古固有不並兮,豈知何其故!

    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

    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離閔而不遷兮,原志之有像。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

    含憂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懷質抱青,獨無匹兮。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人生稟命,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歎喟兮。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原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懷沙》也不算很短,但我還是要全文錄上,因為,在整部楚辭中,這就是我喜歡的一篇。

    「人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的豁達,始終都令我深深迷醉,而「知死不可讓兮,原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兮。」的質問,曾不止一次的讓我汗透重衣。

    在寫下懷沙的時候,屈原已將走到他的終點,曾經前呼後擁,曾經香蘭滿園,但此刻,他只是一位在江邊孤獨逡巡的老人。

    請閉上眼想一想罷,兩千多年以前,那個孤獨的詩人,孤獨的政治家,孤獨的先知和智者,孤獨的站在汨水邊,孤獨的面對著孟夏時的江風…斯情斯景,人何以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