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北洋1917

第三卷 遠東故事 第七百四十八章 (二) 怎麼運兵? 文 / 大鵬金翅明王

    別爾津此言一出,舉座皆驚,原本南線戰場不過是用來牽制高爾察克主力攻勢的次要戰場,而北線的下諾夫哥羅德才是蘇俄伏爾加河方面軍預設的和白衛軍決戰的戰場,這會兒要跑上千公里去南邊和高爾察克決戰?在座的蘇俄將領們顯然都大為意外

    「卡爾.伊萬諾維奇,南邊是指奔薩庫茲涅佐夫和塞茲蘭一線麼?那麼遠我們的北線主力怎麼調動過去,下諾夫哥羅德誰來保衛?莫斯科誰來保衛?我們騎兵部隊不多,而高爾察克至少有一半主力是哥薩克騎兵師,您確信您剛才說的是要全軍南下去和高爾察克白衛軍在南線決戰麼?」方面軍政委加米涅夫吃驚的問道。

    「我說的就是集中伏爾加河方面軍主力,在南線和高爾察克的主力決戰,這樣吉季斯和拉捨維奇的2個集團軍南撤也就順利成章,他們的南撤將有效的吸引高爾察克主力繼續南下追擊,奔薩庫茲涅佐夫塞茲蘭一線就是最好的戰場,唯一下諾夫哥羅德的」」第3、第5兩個集團軍主力可以沿著鐵路線坐火車南下!」

    說著別爾津抓起紅藍鉛筆,以下諾夫哥羅德為出點,一路向南畫了一長條線路,一邊畫一邊解釋道,

    「從下諾夫哥羅德坐火車南下,第一步到阿爾扎馬斯,接著沿著鐵路線向東南到薩蘭斯克,然後從薩蘭斯克向南到奔薩,全程也就35o公里的樣子,坐火車一個晚上就能趕到,從奔薩往東到庫茲涅佐夫也就1oo公里出頭一點,這樣,最遲我們的先頭部隊明天中午就能沿著鐵路線趕到庫茲涅佐夫!」

    別爾津的話讓整個伏爾加河方面軍司令部裡的氣氛頓時熱鬧了起來,梅熱尼諾夫、沙波什尼科夫甚至互相用肩膀撞著就差沒喊出了「烏拉……」了,這邊方面軍參謀長切爾納溫狐疑的道,「看上去倒未必不行,可哪來那麼多火車頭和車皮運兵?」

    1918年7月3ori23:55下諾夫哥羅德蘇俄伏爾加河方面軍」」司令部

    「關鍵得看調動多少部隊南下?北線留什麼部隊來守下諾夫哥羅德?南線庫茲涅佐夫和奔薩一線就算失守問題都不大,可如果被高爾察克洞悉我們北線主力南下,白衛軍主力掉頭北上,或者盤踞在切博克薩雷的白衛軍北集群一鼓作氣向下諾夫哥羅德撲過來的話,咱們靠什麼部隊守住下諾夫哥羅德?」第5集團軍司令員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加米涅夫站起來問道。

    其實作為重建的蘇俄第5集團軍的司令員,謝.謝.加米涅夫內心和圖哈切夫斯基一樣,並不贊成倉促就把組建的部隊拉出去野戰,憑借堅固的城防進行防禦作戰,或許是鍛煉部隊越戰越強的最好途徑,畢竟防守比進攻對部隊後勤調度物資保障和作戰持久度各方面來說,都要輕鬆一點,而且組建的步兵師的士氣也比較容易維持。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既然是南下決戰,當然要爭取畢其功於一役,我的第3集團軍7個師可以」北洋1917第七百四十八章(二怎麼運兵?」全部出動,大概需要徵集調度3o列火車!防禦下諾夫哥羅德的重任,可以交給您的第5集團軍,第5集團有7個建步兵師的兵力,火力雖然差點,但憑借城防工事和有利的地形,擋住高爾察克北集群那3個喀山步兵師的進攻完全不成問題,何況還有夏堅科指揮的騎兵支隊襲擾牽扯敵人的側翼和運輸線!」

    蘇俄第3集團軍司令卡爾.伊萬諾維奇.別爾津的語氣相當堅定,北線主力南下作戰既然是他這幾天盤算已久的計劃,那麼作為第一個提出這個風險和收益同樣巨大的作戰計劃的始作俑者,別爾津和他的主力第3集團軍都當仁不讓必須打頭陣!

    早在別爾津的第3集團軍一路從喀山南岸撤到切博克薩雷鐵三角,之後硬碰硬的和高爾察克主力血戰一場,並順利撤退到下諾夫哥羅德之後,蘇俄伏爾加河方面軍的第3、第5兩個集團軍的補充和重建當時就破費周折。

    對謝.謝.加米涅夫的蘇俄第五集團軍來說,重」北洋1917」組和編練的難處在於從德國人那裡弄回來4萬沙俄戰俘,是和原第五集團軍的步兵第27師一起混編成的五個步兵師,還是說,和4個下諾夫哥羅德臨時組建起來的工人師一起大混編,組成9個的步兵師!

    當時謝.謝.加米涅夫傾向於前一個方案,因為從德國歸來的沙俄戰俘都是老兵,和原步兵第27師的老兵們混編成五個步兵師的話,戰鬥力恢復的,只要士氣提上去了,很就是一支精銳部隊。

    因為下諾夫哥羅德的工人師,到這時這已經是第三次編組,最早在東方面軍成立的時候,經驗最豐富、鬥爭最堅決的布爾什維克工人師們都早已經分散編組到東方面軍的各集團軍中去了。

    緊接著在蘇俄東方面軍任司令員、左派社會革命黨的穆拉維約夫這廝叛亂的時候,下諾夫哥羅德的工人師又編組了一次,大量生代的工人階級骨幹第二次奔赴前線,在粉碎穆拉維約夫及其餘部的叛亂後加入了重組」」的東方面軍各集團軍。

    所以到了1918年7月下旬,雖然為了抵抗喀山高爾察克匪幫的進攻,下諾夫哥羅德各大工廠的工人階級再一次被武裝和動員起來,又編組成了4個工人師,但這些已經是半年內挑剩下的那些工人階級,成色和能力各方面素質,和早期的兩波工人師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當時這4個下諾夫哥羅德編工人師裡老的老,少的少,年紀小的不少人才是個的學徒只有16到18歲,因為父兄都上前線作戰去了,才接替了他們留下來的工廠的崗位,年紀大的不少人都鬍子花白,背著步槍站在那裡佝僂著已經直不挺的腰,看那情形簡直讓人心碎。

    &n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