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少年高官

正文 第七十四章 移花接木 文 / 老井古柳

    因為沒有人潛心技術,所有工廠生產的無論是零件還是部件或整體,都很難達到嚴格的技術要求,加上其他工廠供應的材料也越來越不過關,導致軍品的質量嚴重滑坡。

    現在坦克發動機功率能達到標稱功率的百分之八十就算不錯了。

    因為坦克的質量實在太差,部隊訓練時它們常常趴窩,甚至造成人身傷亡事故,讓軍隊領導異常惱火,軍隊自然不願意接收這些讓人侍候的老爺。

    這樣一來,工廠的訂單大量減少,工廠的效益更加低下,更加不願意投入資金研究,生產的產品質量更差,……,以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本來的歷史上,這種情況維持了很久,軍品的很多問題在中越邊境戰爭中集中體現出來:炮彈不能爆炸、步槍卡殼、坦克開不動。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裡有一個這樣的鏡頭:無後坐力炮手「小北京」因為炮彈啞火而犧牲。

    這種情況一直到84年前後才逐步改變。

    雖然這個廠不生產發動機整體,但他們生產的幾個主要部件對發動機性能影響很大。對於一個有良心的技術人員,深知內情的黃副總工心急如焚。如果這個時候能有一個辦法提高發動機的功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發動機的某些缺陷。

    不要小看了這個百分之五,懂技術的人都知道,哪怕是提高百分之一,其意義也是重大的,能讓坦克整體性能更協調,戰鬥性能大大提高。更何況採取這種辦法提高的功率可不止百分之五,郭拙誠不敢說多了嚇著他們。

    郭拙誠冒著被人懷疑的風險說出這個方法的原因,是他不想讓士兵在後年的邊境戰爭中因為武器原因而死傷太多,能挽救幾個年輕士兵的生命也是功德無量的事,自己冒點風險算什麼?

    郭拙誠煞有介事地說道:「相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開始的時候德軍勢如猛虎一路過關斬將,將蘇聯紅軍殺得大敗。但是,沒有多久,紅軍就站穩了腳跟,開始反攻,通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扭轉戰局,將德軍殺得屁滾尿流節節敗退。你知道不,在蘇聯取得偉大勝利的過程中,有一件武器功不可沒。是什麼呢?t-34坦克!這個我沒有說錯吧?」

    黃副總工雖然鬱悶,但還是點了點頭,說道:「這個誰都知道。」

    郭拙誠說道:「大家都知道這個戰爭的歷程,也知道t—34坦克。但你們未必知道t-34是因為一個錯誤的情報引發蘇聯研發的。對不對?」

    「錯誤的情報引起t—34的研發?不會吧?」果然,黃副總工和圍過來的幾個工人都不知道,一個個都好奇地看著郭拙誠。

    郭拙誠繼續裝逼地說道:「當時一個蘇聯的特工從德國發回情報說『德國正在研製更強大的重型坦克』,蘇聯當時的坦克都無法與之匹敵。蘇聯領導人一聽,那還了得,怎麼能讓法西斯德國的坦克比我們強?於是,斯大林同志一聲令下,命令著名的坦克設計師柯錫金馬上研製威力更大、防護力更強的坦克。這就是t—34坦克出籠的經過。

    柯錫金這個人很牛皮,牛皮就是很厲害,他只用了短短二年多時間就研究出了t-34。

    等蘇德戰爭一爆發,蘇聯軍隊才發現德國根本沒有什麼大型坦克。參戰的都是他們已知的坦克。但蘇軍的高層領導並沒有憤怒,反而欣喜,因為蘇聯最新研製的t-34在戰場是無敵的存在,蘇聯坦克師能橫掃德國坦克師。德國只能靠數量優勢才能打一個平衡。

    蘇聯領導一看,現在的t-34太強了,生產週期長、成本大、駕駛員要求強,很有一種浪費資源的感覺,也影響了坦克的建造速度,影響了坦克師成軍的速度。

    斯大林同志經過一段時間的權衡,毅然下令道:你們研發人員必須給我大幅度地降低坦克成本,簡化製造工藝,簡化駕駛員的素質要求,容許你們把它的性能稍微降低一些,但建造速度必須加快。他給技術人員的一個目標就是:我們的坦克在質量上不差於德國坦克就行,但在數量上必須超過德**隊。

    於是t-34坦克的部件大量簡化,工序大大降低。在成本方面,在1941年製造一輛t-34需要269500盧布,在兩年內,其成本一度減少到135000盧布,幾乎只有一半。而且一般的婦女和兒童,甚至是傷兵和老人也能投入生產。」

    周圍的工人聽得津津有味,也有感歎蘇聯人太牛了,短短二年多的時間就研究出一種著名的坦克。我們仿製這麼多年還是仿製不好。

    黃副總工的腦子比周圍工人的腦子要聰明得多,聽了郭拙誠的話,他想到了什麼,就試探著問道:「你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的發動機可能是在他們的簡化版上仿製的?」

    郭拙誠說道:「不是!……,但也差不多。」

    黃副總工虛心地問道:「那麼我們怎麼改變呢?」

    郭拙誠說道:「提高發動機功率,方法不少,比如採取增壓,比如增加壓縮比,比如增加氣缸直徑,比如增加發動機的轉速極值,等等,這些對於我們工廠而言太複雜,投資大,一時也難以成功。」

    終於談論到與技術有關的問題了,黃副總工連連點頭:「是啊,是啊,……」

    郭拙誠說道:「合理選擇發動機的配氣正時,保證最好的充氣效率,就能改善發動機性能。如果我們能把蘇聯開始設計出來的那套系統學過來,就能提高進氣充量,使充量係數增加,發動機的扭矩和功率自然增加。」

    這是一套靈巧的控制系統,採取機械和液壓的方式來實現功能。與前世的採取電腦控制的「可變氣門正時」技術自然無法相比,但比沒有採取這套系統的傳統發動機卻好得多。

    其實這套系統並非蘇聯設計的,而是前世德國設計的,現在提前五年在這裡出現。

    郭拙誠編造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為了移花接木,將這套系統的發明權安在蘇聯的身上,以減少別人的懷疑。

    他順手拿起一根鐵條,在地上畫著原理示意圖,一邊畫一邊講解。

    其他人聽不懂,也不知道這個小孩子是說真的還是假的,他們散開了一些。

    黃副總工卻是越聽越心驚,眼睛死死地盯著地上移動的鐵條,耳朵死死地聽著郭拙誠說的話,生怕漏掉一個動作、一個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