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會雖然是根據地最高的權力機構,但是主要行使監督之責,處理日常事務的卻是鎮公所,按照趙翰青的說法就是「鎮政府」閱讀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鎮公所之下又成立了各職能部門,完全就是後世的鎮政府的翻版,七所八站樣樣俱全,不過,規模要小的多,各個職能部門的人員也不多,甚至許多人都是兼職。趙翰青盡量避免人浮於事機構臃腫。人說雖少,但是各司其職,各種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
各種機構部門建立起來之後,根據地完全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國度了,而趙翰青就是這個小小國度的國王。這裡民主和獨裁相結合,公有制和私有制相結合,完全是新型的社會模式。
但是,趙翰青絲毫不懷疑這種模式一定會取得成功,因為這種模式是他根據後世的記憶綜合了歷史經驗、當代社會的現狀和牛頭鎮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來的,適合眼下的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成功可以預期。
轉眼就到了陽春三月,山裡面縱然是春天來得遲些,但是,春風也不再料峭,山野間的綠意開始漸漸萌動,山坡上的野桃樹已經怒放,春天已經來到了牛頭山區。
牛頭山根據地也漸漸顯出了蒸蒸日上的新氣象,土地的承包已經完成了,學校、醫院、工廠、慈善養老院等也開始了建設,到處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牛頭鎮的規模足足擴大了人兩倍有餘,還在不斷擴大中。
根據地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軍事上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新成立的照字營和心字營在黑五更和田豐收的帶領下一邊訓練一邊四處出擊,這也是建軍之初趙翰青就確立的練兵方式——以戰代練。只要願意打仗就有仗可打,這一點就比和平年代好了,和平年代想要練兵就只能進行演習,表演的成分居多,練兵的效果肯定不如打仗。
事實證明這種以戰代練的練兵方式很好,照字營集合心字營四處出擊,四周的那些小股土匪和地主武裝都倒了霉,一個個被剿滅,不但鍛煉了隊伍的作戰能力,戰果也十分驚人。光是每天的戰利品都讓後勤保障處的人清點不完。
後來,連青字營也加入了剿匪之中。
三支隊伍時而各自出擊,時而配合行動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如颶風捲過,牛頭山周圍的各種武裝差不多都被消滅了。就是不被消滅也急忙向牛頭山投誠,暫時顧不上收編他們。訓導了一番就讓他們暫時仍留在原來山寨。不過必須奉牛頭山號令。
附近實在是沒有目標可以練兵了,趙翰青就讓青字營、照字營和心字營輪流搞對抗演習,於是三支隊伍又鬥得熱火朝天的,練兵之餘,加強思想教育和學習。總之,趙翰青把提高隊伍的戰鬥力和思想教育放在了軍隊建設的重要位置。只有他清楚地知道能不能不大勝仗可不是靠人多和武器先進,十幾年後,國共逐鹿天下,幾百萬裝備精良的**面對一百多萬裝備落後的解放軍很快就土崩瓦解。
經過了三支隊伍四下出擊掃蕩。牛頭山周圍就出現了許多的武裝真空地帶,趙翰青自然不會放棄這種機會,立刻提出建立治安聯防機制,成立了治安聯防指揮部,實行治安聯防。
各地的惡霸地主也早已經剷除了,那些村寨早已經被打怕了,立刻就屈服在牛頭山的「淫威」之下,治安聯防機制得以順利推行。這個聯防機制自然是以牛頭山為主,聯防指揮部部就建在牛頭鎮,趙翰青是總指揮司令,李鐵錘是副總指揮,黑五更就是參謀長,不過跟農民自衛軍司令部就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參加聯防的各地的民團武裝都歸聯防指揮部部管轄,趙翰青趁機往各地民團裡派人,名義上是協助訓練,其實是摻沙子之舉,沒有多長時間,民團的戰鬥力果然大增,有不少土匪到參加聯防的村寨來劫掠,民團得到消息迅速出擊,予以重創,而後,聯防指揮部部又派出精兵對那些不開眼的土匪山寨犁庭掃穴,讓那些對聯防機制持反對態度的人也無話可說了。不過,聯防的民團基本上成了根據地的外圍兵力。
參見聯防的村寨雖然不屬於根據地,但是怎麼說也等於是牛頭山的勢力範圍了,也沒有像牛頭鎮一樣施行一系列措施,不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趙翰請相信要不了多久,這些村寨就會像牛頭鎮一樣發生變化,其實現在就已經開始潛移默化了。
現在,兄弟們對趙翰青的稱呼已經改口了,都不再叫大當家的或老大了,而是統一都叫他司令,從大家對他的敬仰或敬畏的目光中就可以看出來,他儼然已經成了一位大人物了。被人叫做司令的那種感覺的確是不一樣,讓趙翰青的心裡也油然生出了自豪感。
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他就從一個家破人亡的窮小子成了江湖上的「大人物」,如今又成了擁兵數千獨霸一方的司令,稱之為亂世梟雄也不未過。不過,他並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產生狂熱,他的一切成就畢竟是建立在他的先知上,而且知道了歷史的發展就好像事先知道了謎底一樣很難再會激動,所以,他很淡定,也很平易近人,這種淡定和平易近人卻又他的威望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常常讓人忽視了他的年齡。
根據地的學校首先起來,除了普通的學校,還辦了一所特殊的學校——職業技術學校,從上海請到的那些技術人才擔任老師。他們願意留在山溝裡除了豐厚的報酬,還因為趙翰青對他們很尊重,他清楚地知道這些人才的重要性。
職業技術學校裡開設的課程也與普通的學校不一樣,開設有無線電專業、醫療培訓專業、機械專業等課程,眼下根據地最需要這樣的人才。尤其是無線電的專業人才,雖然已經有了無線電發報設備,但是,因為缺少發報人員,一直沒有用上,隨著根據地的擴大和軍事力量的擴大,再加上還有各地的情報人員,通訊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了。
其中醫療培訓班由林二先生和一位留學歸來的醫學博士衛少康授課,分別教中醫和西醫,這二位還是正在籌建中的根據地醫院的負責人。衛少康這位醫學博士肯到小山溝來趙翰青可是花了大代價或者說下了大力氣的,一方面趙翰青付出了高於租界醫院那些洋醫生兩倍的薪金,另一方面趙翰青用一番大道理忽悠著了他,甚至上升到了中華民族存亡的高度,讓衛少康覺得醫生是最高尚、最偉大的職業,只有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至於林二先生,他閨女已經盛入了盛家,上海和蘇州是暫時回不去了,就只好心甘情願留下了。
最先建立起來的就是被服廠,這個建立起來比較容易,從上海購買的數十台縫紉機早就運到這裡了,工人也是現成的,戚家營的女人們稍一培訓就成了,所需的布匹也不缺。做出來的衣服除了供應在根據地包括軍隊、學校、工廠的一萬多人,還可以賣到周邊的城鎮,甚至「遠銷」南都城,機制的成衣受歡迎程度超出了趙翰青預料,當然也為根據地賺了不少錢。
然後建立的工廠就是機械修造廠,周圍的鐵匠都被集中到這裡做了工人,另外還有兩名從上海請來的技工做工程師,不過眼下機械修造廠只能簡單打造些刀具和農具,修理一些槍械,雖然說已經從上海購買了德國產的車床,可以生產加工槍支,但是那東西需要用電力來帶動,眼下牛頭山還沒有用上電。不過,伏牛山區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完全可以建立水力發電站。趙翰青早就注意到電力問題,所以在上海時他就從海外訂購了小型的水力發電設備,鄧銘文已經答應想辦法為他解決電力工程師,只不過水力發電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建設需要一段時間。
其他的如製藥廠、被服廠、麵粉廠也都已經選址開始蓋廠房了。
短短的幾個月,根據地日漸繁榮起來,如今根據地突然多了不少外來人口,這對剛剛建立的根據地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不過,趙翰青沒有聽從那些封鎖邊界或驅趕逃荒百姓的建議,無論如何根據地人多了也是好事,最起碼能夠解決兵員和根據地的人力問題,也幸好,根據地如今兵強糧足,三支隊還不時帶回戰利品,所以基本上能夠保證糧食供應。他下令建了不少粥棚,摻了野菜的雜麵糊糊還不至於餓死人。根據地政府還經常組織機關人員、學生和士兵們利用閒暇時間去山野挖野菜,逃荒的百姓也加入其中,漫山遍野都是挖野菜的大軍。
不管怎麼說,牛頭山根據地建立不足半年靠著人心和一種精神就創造了奇跡:竟然沒有餓死一個百姓,這也是趙翰青真正引以自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