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08-14
趙雲的喊聲如同炸雷一樣響徹草原,懾人心魄,立即震懾住蠢蠢欲動的鮮卑騎兵。
當然這不是鮮卑騎兵就那麼懼怕趙雲,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趙雲只是給這些鮮卑騎兵提了個醒而已。
李重看著被五花大綁的淳於李,冷笑道:「怎麼,還不叫你的手下放下兵刃,下馬投降,難道你還想說話不算數不成?」
淳於李眼中光芒閃爍,也不知道想些什麼,過了好一會,才慢慢問道:「我投降,你能保證不殺害我的兵卒嗎?」
李重毫不猶豫的點頭道:「我當然能保證不殺你們了。」
淳於李冷哼一聲,慢慢說道:「我信不過你,除非你當著所有人發誓。」
李重臉色頓時變得鐵青,怨怒道:「你放心好了,我李子悔天生仁義,豈會做這種卑劣之事,我一定能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
此話一出,不管是淳於李,就連周倉等人都不住的撇嘴,心中暗道:好像主公前天剛下完屠殺令吧,難道今天你就忘了,還自稱仁義,你要是仁義,我們豈不都是大慈大悲的聖人了。
淳於李一聲不吭,看著李重不住的冷笑,對於這個縱兵搶掠草原的大賊頭,淳於李萬分鄙視,能信的過李重才怪。
兩個人對視良久,李重低聲罵了一句,這才大聲喊道:「我李子悔,今對天發誓,倘若您們放下兵刃,下馬投降,接受我的指揮,我定饒過你等性命。」
淳於李想了想,接著問道:「你必須放我們回去。」
李重點點頭,說道:「我這次要去朔方討伐匈奴人,你們每個人,拿來兩顆人頭,我就放你等回去,如何?」
淳於李眼珠一轉,細細思索一下,覺得匈奴現在已經勢弱,討伐他們不會有什麼危險,了不起被當做炮灰嗎,難道我們鮮卑精騎還能怕匈奴人不成,當即點頭道:「好,那你接著發誓。」
李重也不推辭,當即又依言發誓,這才低下頭,冷冷的看著淳於李。
淳於李這才憤憤不平的說道:「解開繩子,我去叫他們投降。」
李重也不怕他耍什麼花樣,自己這邊有五百弓箭手,亂箭之下,淳於李就是鐵打的呀要被射出窟窿,立即就叫人解開繩子。
回頭看了看冷森森的箭鏃,淳於李向兩軍中間走了幾步,開始叫自己的兵卒放下武器投降。
看樣子淳於李治軍的水平不錯,這些兵卒只是稍微抱怨了一下,就紛紛下武器,就收李重的整編。
李重知道這些鮮卑人生性反覆無常,所以做事十分小心,將這些人的衣甲、兵刃、戰馬全都收繳了上來,只等打仗的時候在分發下去,而淳於李當然叫放在身邊看管,當做人質了。
接著李重還要安撫被擄來的百姓,告訴他們,自己沒辦法送他們回家,只能派人護送他們去并州,還好這些百姓十分通情達理,知道李重沒辦法帶著他們橫穿草原,所以並沒有給李重填什麼麻煩,反而是一陣歌功頌德,聽得李重如入雲端。
又在百姓當中徘徊了一陣,發現是在是沒有美貌的民女投懷送抱,李重這才懷著無比失望的心情回到自己大帳。
帶著百姓和俘虜的鮮卑騎兵,一路急行軍回到南池湖畔,李重才放下心來,叫人安營紮寨,歇息兩日。
兵卒還好一些,這些百姓那裡走過這麼遠的道路,一個個累的疲憊不堪,連聲叫苦,聽聞可以休息的命令,頓時歡呼起來。
休息了兩日,李重又派了五百兵卒護送百姓回轉并州,這才啟程直奔朔方。
李重所說的朔方只是一個大概稱呼,當時的匈奴人主要聚集在朔方郡和五原郡、雲中郡北方,這也是李重的隱藏仇人,左賢王的勢力範圍。
李重現在有兵卒四千人,算上搶來的,淳於李兵卒的戰馬,差不多正好能湊夠四千騎兵,所以趕路並不是十分勞累,至於被剝奪了戰馬的鮮卑騎兵,誰顧得上他們,呵呵……俘虜是沒有人權的。
靠兩條腿行軍,還要跟上騎兵的速度,這些鮮卑騎兵一個個累的要死要活,恨不能現在就砍下匈奴人的腦袋,不為別的,能搶來一匹戰馬騎騎就可以了。
所以當李重遇見第一個三百餘人的匈奴部落的時候,還沒等發話,這些鮮卑騎兵已經紛紛紅著眼睛請戰了。
更有甚者大聲呼喊起來,就算這個部落的人頭不算在其中也可。弄了李重一頭霧水,差點以為這些鮮卑騎兵被**戰士靈魂附體了。
但想了半天,李重也沒發現那裡不對,當即給這些人發下兵刃衣甲,叫他們上前廝殺。
這些鮮卑騎兵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讓李重目瞪口呆,也讓淳於李欣喜若狂,心道:看來我們鮮卑勇士不光能馬上作戰,步戰也是神勇無比嘛!
三百餘人的匈奴部落,轉眼間就被這些鮮卑人殺的一乾二淨。
李重暗自咂了砸嘴,他還打算留下一些婦女帶回并州呢,沒想到這些鮮卑人動作太快了。
不來不想回答的,但是書評裡有好幾個人提出異議了,我就簡單的說一下。
先說太史慈書香門第,會不會和亂賊造反的問題,我只能說,張白騎、廖化、管亥、張角兄弟都認字,在那個年代都算是書香門第,他們都能造反,為什麼太史慈不能造反。
古往今來這樣的人多了,張獻忠、李自成還是公門中人呢,一樣造反,再說近代的,天朝的元帥將軍哪個是文盲,哪一個不識字,看看他們的出身就知道,造反不造反和出身沒有關係的。
而且太史慈投降孫策之後,到處攻城略地,做得事情也跟造反差不多了。
再說說李重和黃巾亂賊的問題,李重一開始和管亥等人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沒有誰投靠誰的問題,同樣,太史慈和李重也不是隸屬關係,只有到了虎牢關之後,李重得到了朝廷官職,廖化和太史慈才稱呼李重為主公的,所以說,太史慈一直在觀察,看看李重是不是成大事的人。
看書看得不細,就不要亂說,好不好。
不過別人寫書說太史慈不會造反我也同意,畢竟環境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後果。